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

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罗伯特·道格拉斯 著,李静韬 等 译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清史
  • 中西关系
  • 外交
  • 晚清
  • 西方视角
  • 传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88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347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字数:14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中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李鸿章。描写李鸿章的著作有很多版本,而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其准确性与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作者与李鸿章属同时代,凭其驻华大使的特殊身份,通过当时的奏折、信件、报道等大量原始信息客观还原了李鸿章。书中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具有珍贵的历史参考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是(英)布兰德所著的《李鸿章传》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内容简介

  作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于1895年在英国出版时,李鸿章尚未过世。也正是在这一年,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李鸿章被迫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到签订《马关条约》这五十年的仕途生涯,它的特点在于,史料的钩沉多于观点的陈述。作者凭借其特殊的在华身份,接触了大量当时的奏折、信件和报道,并以客观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功过参半、复杂又矛盾的李鸿章。本书为后世研究李鸿章及晚清历史的学者与史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文献,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在“晚清要臣”这一政治身份的背后,李鸿章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本书力图还原李鸿章的原貌,将评判留给读者。

作者简介

  罗伯特·道格拉斯爵士(Sir Robert Douglas,1838-1931),英国驻华外交官、汉学家。曾任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中文教授、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于1858年考取了驻华领事资格,来华担任英国驻华领事馆汉语通事。
  他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研究,擅长传记写作,曾为《英国国家人物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撰写人物传记。这本《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就是当时英国“当代名人:国际人物”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其他代表作有《中国》(China)、《儒家与道家》(Confucianism and Taoism)、《中国故事》(Chinese Stories)、《中国社会》(Society in China)、《1506-1912年的欧洲与远东》(Europe and Far East 1506-1912)等。

精彩书评

  ★道格拉斯是一位功力独到的传记作家,他笔下的李鸿章,与梁启超的不同,是一个复杂矛盾、一言难尽的纠结体。一百多年光阴,对中国亦长亦短。当年李鸿章办洋务的困惑,今日也时时可见影子。
    ——张力奋 FT中文网创刊荣誉总编辑、专栏作家
  

  ★李鸿章那一代人和我们一样,处在一个大的历史转型期。如果这样去观察,我们就会觉得李鸿章可能不是旧体制的捍卫者、裱糊匠。恰恰相反,他的理想正是让中国和东西洋相近、相似,或相同。这部《李鸿章传:西方世界的第一部李鸿章传记》值得一看,因为作者以一个中立的旁观者身份,使用中西方文献描述了李鸿章先前几十年风风火火推动中国进步的业绩。
    ——马勇 晚清历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
  

  ★这是一本来自外部的传记,因为角度、高度以及参照物的不同,那些描述和评说会显得独具慧眼、别有意味。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这种来自彼岸的“第三只眼”来打量我们自己,需要浸淫另一种文化的笔去发掘中国人和中国历史的心灵。除了真实和客观,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书籍还带有“过来人”的清醒。
    ——赵焰 著名作家、《晚清有个李鸿章》作者

目录

推 荐 序 一 FT 中文网创刊荣誉总编辑 张 力 奋
推 荐 序 二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 勇
自 序
第一章
李鸿章的出生以及他的家族史—李鸿章的母亲—李鸿章的童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三合会—洪秀全—太平天国的胜利—李鸿章第一次效力于朝廷—崭露头角—被任命为福建道台—杭州和苏州的失利—进攻上海
第二章
常胜军—华尔—中外会防局—上海周边—华尔之死—俄国人的建议—白齐文—白齐文与杨坊的争执—戈登领命—李鸿章与白齐文的对立—太仓诈降—对太平军战俘实施的酷刑
第三章
程学启的恶行—戈登辞职—与白齐文日渐紧张的关系—外国侨民的叛变—诛杀诸降王—阿思本上尉眼中的李鸿章—清帝于收复苏州后颁布的圣旨—皇帝的赏赐—与戈登和解—李鸿章的通告
第四章
戈登驰援—程学启中弹身亡—遣散戈登的军队—管理江苏—哈里·巴夏礼爵士对李鸿章的回应—收复南京—迁移苏州洋炮局—阿思本舰队
第五章
江苏的乱象—李鸿章的治理—“捻匪”之乱—被任命为湖广总督—战胜捻军的愿望—最终的胜利—致信戈登—总督的策略—对海军上将凯帕尔的所作所为—升迁—陕西之战
第六章
天津教案—导火索—被任命为直隶总督—镇压反对洋人的示威活动—陈国瑞—处死天津教案中的罪犯—扶摇直上的仕途—治理直隶—遭到御史的弹劾—孝女—轮船招商局
第七章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与秘鲁和日本的协议—台湾困局—争端开始—日本侵略台湾—北京谈判—日本人的要求—威妥玛爵士的调停—拜谒黄陵—皇帝和皇后殡天
第八章
云南勘探队—马嘉理被杀—威妥玛的要求—总理衙门漠视—受命与威妥玛进行谈判—威妥玛离开北京—李鸿章再度被委任为谈判代表—天津请愿书—李鸿章赴烟台——《烟台条约》
第九章
稳固天津防御—军队暴动—意外遇险—水雷实验—开采煤矿—第一条铁路—轮船招商局—运输云南铜矿—饥荒—新炮艇—伊犁问题—戈登来访及其提议
第十章
视察旅顺港—直隶的迷信教团—御史的攻击—丧母—告假奏章—再任总督与大学士—慈善堂—朝鲜事变—日本领事馆遇袭—放逐前摄政王—李关于日本入侵的奏章
第十一章
东京困局—德璀琳介入—福禄诺协定—攻击谅山—福禄诺信笺—李的幕僚答复—福建水师的厄运—短暂的和平—朝鲜又起波澜—中日条约—占领大连港 —拆除在京天主教堂
第十二章
李的外国雇员—李的中国雇员—程启东—张佩纶—盛宣怀—何守泽案—笃信西医药—中风—皇帝的关怀—李家小姐的婚姻—丧妻—七十寿辰—广受欢迎—接见英国和平协会代表
第十三章
李的沉浮—与日本的争端—中国的哀的美敦书—高升号的沉没—牙山、平壤、鸭绿江之战—旅顺港陷落—德璀琳的使命—张荫恒、邵有濂的使命—被指派为帝国特使—丁汝昌自杀—李的使命—遇刺受伤—康复—签署条约—回顾一生
附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现代化的强国梦开展洋务运动
  当太平军猛攻上海时,李鸿章又重回他的老上司曾国藩的营中效力。他敏锐地观察到,相比中国人,那些在田野和工厂中劳作的外国人确实具有一些习性上的优势。因此,他很早就提议应该征募一些外国人来训练清军,并可以划出一队人马让他们独立带领。1860年的战事让清政府,尤其是让李鸿章清楚地意识到,外国在军队的管理体系上要远优于中国。
  与此同时,正飞速繁荣的邻国日本,引起了李鸿章的好奇和警惕。日本的明治维新,李鸿章是中国最先详细了解的人,他意识到中国要想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必须先“富”而后才能“强”。
  收复南京后,李鸿章将马格里博士创建的苏州洋炮局迁往南京,更名为金陵制造局。坐落在长江江畔的南京城是极佳的航运和军事中心,迁移完洋炮局后,李鸿章又利用种种便利条件在南京设立了一个机械厂。在他的争取下,清政府最后决定,在南京再兴建一座现代造船厂。在与此相关的谈判中,李鸿章表现出了他对于外国人及现代技术的惯有态度。他愿意利用外国人高超的机械知识。
  1870年,李鸿章则升任直隶总督。李鸿章撰写奏折提议鼓励和发展海上商业运输,成立一个专营海运的企业,以期抵制沿海外轮对航运业的侵夺。为推行这一政策,他首先成立了轮船招商局,使中国的企业能与在华的外国企业展开竞争。1877年,中国遭遇天灾,李鸿章提议让轮船招商局负责运输所有南方的粮食,赈灾速度明显比之前要快上许多。
  1877年,李鸿章提议成立矿务局,以便为大城市提供煤炭。这一提议也催生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诞生。这条铁路起初只是被用来运输煤矿随后被允许发展成为客运铁路线,最终出于军事目的,一直延伸到山海关段。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方在派人刺杀李鸿章之前,就将交出这段铁路作为休战条件之一。
  李鸿章还在天津设立了水师学堂,教授海军如何使用鱼雷这种破坏力极强的武器。1877年4月,李鸿章对水师学堂进行了首次视察。他仔细检查了所有买来的武器,随后在其衙门附近的河边进行了一定数量的鱼雷发射。
  ……

前言/序言


《晚清风云中的擎天柱——李鸿章传》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名字如雷贯耳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的名字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就是李鸿章。这位晚清重臣,身处内忧外患的巨变之际,以其卓越的才干和坚韧的意志,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亟需的一位“擎天柱”。他的生平,是理解近代中国转型轨迹的关键钥匙,而他的抉择,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本书并非仅仅陈述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力图深入挖掘李鸿章的人生轨迹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个人挣扎以及他对中国命运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在本书中,跟随李鸿章的足迹,重走那段跌宕起伏、充满挑战的晚清岁月。 一、 从科举之路到绿营勇士:乱世中的崛起 故事的开端,将从李鸿章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安徽官僚家庭开始。我们将详细展现他如何凭借聪颖过人的才智,在严苛的科举制度中脱颖而出,为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科举功名仅仅是他人生的起点。当太平天国起义的烽火燃遍江南,当清廷的统治摇摇欲坠之时,年轻的李鸿章毅然投身于镇压起义的行列。 本书将细致描绘李鸿章如何组织和训练淮军。这支由他一手打造的武装力量,以其先进的训练方式和精良的装备,成为了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中坚力量。我们不仅会关注淮军的军事行动,更会深入探讨李鸿章在军事指挥、后勤保障、士气凝聚等方面展现出的非凡才能。从最初的崭露头角,到在关键战役中力挽狂澜,李鸿章的军事生涯,是其政治生涯的奠基石。他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声望、权力和人脉,为他日后纵横政坛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二、 洋务运动的巨擘: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平息,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挑战。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如同惊雷般敲醒了沉睡的东方式帝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肩负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历史使命。本书将重点解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我们将详细介绍他如何积极推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一系列近代工矿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开端。本书将深入探讨李鸿章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方面的努力,以及他在招募技术人才、培养本土工程师方面所做的贡献。 此外,李鸿章在军事近代化方面的努力同样不容忽视。他主张建立新式海军,并一手创办了北洋水师。我们将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北洋水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本书将分析李鸿章对海军建设的战略眼光,以及他在装备采购、舰船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具体举措。虽然北洋水师最终的命运令人扼腕,但李鸿章在此过程中所展现的远见和魄力,依然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民用事业方面,李鸿章也积极倡导。他支持修建铁路、开办电报,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本书将通过翔实的史料,展现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代化事业中的那些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三、 外交舞台上的搏杀:在列强夹缝中求生 李鸿章的人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与中国的外交事务紧密相连。他不仅是晚清中国对外政策的实际执行者,更是那个时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最活跃的身影。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剖析李鸿章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在艰难的外交谈判中展现出的高超技巧。 从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到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李鸿章始终处于风口浪尖。我们将逐一梳理他参与或主导的重大外交事件,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在这些屈辱的条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谈判博弈?李鸿章在其中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本书将尝试还原历史的真相,展现他并非完全的“卖国贼”,而是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为维护清朝统治和国家利益而进行的艰难斡旋。 在本书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李鸿章在处理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中所展现出的“制衡”策略。他深知中国国力衰弱,无法与任何一个列强正面抗衡,因此他试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在夹缝中为中国争取喘息之机。这种策略,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也体现了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代外交家,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中所面临的文化隔阂、语言障碍以及政治体制的差异。他如何在这些困难中,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理念和制度,并试图将其运用到中国的改革之中,这是本书探索的重要内容。 四、 晚年与历史的审视:功过是非的争议 随着时间的推移,晚清的局势愈发严峻,李鸿章个人的命运也随之起伏。本书将详细描绘他晚年所面临的内外交困的局面。在甲午战争惨败后,他遭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和舆论谴责,甚至一度被视为民族罪人。我们将深入分析当时中国政治的腐败和低效,以及李鸿章个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历史不应简单地被定性。本书力求以一种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视角,来审视李鸿章的功过是非。他的确在某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为中国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是无可否认的。 本书将深入探讨李鸿章的政治理念和个人品格。他究竟是一个坚定的改革者,还是一个苟延残喘的保守派?他的那些看似“妥协”的决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考量?我们将通过分析大量的史料文献,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立体和 nuanced 的李鸿章形象。 五、 结语:一位复杂历史人物的永恒回响 《晚清风云中的擎天柱——李鸿章传》并非是为李鸿章进行辩护或歌功颂德,而是希望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深入挖掘和细致解读,来展现一位在剧烈动荡时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他的智慧、他的魄力、他的局限,都深深地烙印在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之中。 通过本书,读者将不仅能够了解李鸿章个人的传奇经历,更能够深入理解晚清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变革、政治斗争和外交挑战。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缩影,他的抉择,对后世的中国走向,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李鸿章传记,让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审视这位曾经的“擎天柱”,理解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努力。他的名字,注定将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记,值得我们反复回味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真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我一直对晚清历史,特别是那些身处风暴中心、却又背负着时代沉重使命的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李鸿章,无疑是其中最复杂、也最受争议的一位。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时空,近距离地观察了一个鲜活的个体。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不失宏观,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李鸿章塑造成一个脸谱化的英雄或罪人,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作为一个人,在那个剧烈变革时代的挣扎、权衡与无奈。那种身处东西方文明碰撞前沿,试图在维护旧秩序和引入新思想之间找到平衡的痛苦,通过作者的叙述,仿佛就展现在眼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李鸿章身上那些复杂的矛盾,比如他在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果决与残酷,以及后来在外交场合的周旋与妥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当时国际局势的梳理,那种在全球格局下审视李鸿章行为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看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那个时代的鼓点,以及李鸿章这位“中兴名臣”身上留下的印记。这本书无疑是了解晚清历史和中国近代化进程绕不开的一部重要作品,它填补了我对李鸿章研究的许多空白,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评分

从一位历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简直难以估量。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海量的中西方文献,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关于李鸿章的叙事。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西方史料的运用,很多在中国国内研究中难以窥见的细节,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这使得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更客观的角度来审视李鸿章的对外政策和他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那种“夹缝求生”的智慧,那种在列强环伺之下试图为国家争取最大利益的努力,以及其中的局限性,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并没有像一些国内学者那样,容易将重心放在民族主义的情绪上,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历史的逻辑和人物的动机。这种冷静的分析,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李鸿章的决策是如何受到时代环境、个人能力、政治派系以及国际力量多重因素的影响。书中对洋务运动的深入剖析,对中国近代海军、近代工业萌芽的介绍,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技术引进和制度变革有了更系统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次关于中国如何在全球化早期寻求自身发展的深刻案例研究。

评分

老实说,我之前对李鸿章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一些通俗读物或者影视作品,充满了刻板和片面。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来描绘李鸿章,他不再是那个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个体。我看到了他年轻时的锐气,中年时的担当,晚年时的疲惫和隐忍。那种在处理内政外交时的权谋智慧,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焦虑与决断,都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复杂的同情和理解。书中关于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关系,以及他在朝廷内部的政治博弈,都写得非常精彩,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作者也没有忽略李鸿章的个人生活,他对家人、对朋友的情感,也都有所提及,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描写,比如甲午海战前后的决策过程,或者在签订《马纳斯条约》时的内心挣扎。这些细节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就站在他身边,亲眼见证着历史的 unfolding。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局限。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读起来非常“过瘾”的书。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历史背景铺垫,又有具体事件的生动描绘。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晚清时代,亲历着每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书中对李鸿章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多个领域的贡献与争议,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那种新旧观念的碰撞,以及李鸿章在其中的角色,都展现得非常清晰。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李鸿章的失败和错误,比如在甲午战争中的决策失误,以及一些对外条约的签订。但作者并没有以此来全盘否定他,而是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去理解他的行为动机和所处的时代局限。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李鸿章这个人,也对晚清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种在内忧外患中,如何寻求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鲜活的案例,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历史人物身上,去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抉择与命运。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传记,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作者以非常审慎的态度,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李鸿章的世界,也让我们审视我们自身。在书中,我看到了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裱糊匠”,他努力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试图用有限的力量去修补摇摇欲坠的国家。这种“裱糊”的背后,既有他的远见卓识,也有他的无奈与局限。作者对李鸿章的评价,没有过度拔高,也没有一味贬低,而是展现了一个在历史洪流中努力求存、寻求变革的复杂个体。我看到了他身上那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在实践中被推行的,以及其中遇到的阻力。书中对李鸿章与西方传教士、商人、外交官们的交往的描写,也让我看到了当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所带来的深刻影响。这本书让我思考,在面对时代巨变时,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如何选择,以及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最终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一次关于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深刻对话。

评分

多的是作者的评论,而少李先生的人物生平!也值得一看!

评分

書看這不錯 比較欣賞李鴻章 畢竟同是安徽人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不错

评分

时代铸就的悲剧人物,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一切。

评分

好书

评分

有点像流水账!

评分

东西是正品,正是我想要的!

评分

产品品质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