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收錄瞭中國(包括颱灣地區)已知哺乳動物種類。通過收集整理正式齣版文獻中的哺乳動物編目資料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作者根據最新的動物分類係統更新瞭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編目,經過甄彆篩選,確定中國現有哺乳動物12目55科245屬673種。此數據更新瞭中國哺乳動物記錄。《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為中英文對照,由世界著名哺乳動物學傢DonE.Wilson博士作序。前言迴顧瞭中國動物學研究史、《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中中國哺乳動物編目的研究過程和中國哺乳動物學研究的未來方嚮。正文逐一介紹瞭每種中國哺乳動物的分類地位、學名、命名人、英文名、同物異名、種下單元、所在生境與生態係統、瀕危狀況、國傢保護等級、IUCN紅色名錄、中國紅色名錄等級、CITES附錄以及國內地理分布區和分布國傢,並配有最新的物種分布圖。
《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適閤作為動物學研究工作者、自然保護管理人員和動物愛好者的案頭參考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China now ranks first in the number of mammal species,surpassing the wide-spread island nation of Indonesia. This marvelous divversity of mammals is un-fortunnately under incrcaising threat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most having to do with a burgeoning population of Homo sapiens. For China to design an actiye program of conservation to deal with these threats, th better we understand the target species, the more effective such programs will be.
——Don E. Wilson
目錄
Preface
緒論
INTROoDUCTION
哺乳綱MAMMALIA
勞亞食蟲目EULIPOTYPHLA
蝟科ERINACEIDAE
1.中國毛蝟Short-tailedGyamure
2.海南新毛蝟Hainan Gymnure
3.中國鼩蝟Shrew Gymnure
4.東北刺蝟Amur Hedgehog
5.大耳蝟Long-eared Hedgehog
6.達烏爾蝟DaurianHedgehog
7.侯氏蝟Hugh's Hedgehog
8.小齒蝟Small-toothed Hedgehog
9.林蝟Forest Hedgehog
鼴科TALPIDAE
10.等齒鼩鼴EquivalentTeethShrewMole
11.峨眉鼩鼴Anderson's Shrew Mole
12.長吻鼩鼴Gracile Shrew Mole
13.貢山鼩鼴Inquisitive Shrew Mole
14.鼩鼴Chinese Shrew Mole
15.長尾鼩鼴Long-tailed Mole
16.甘肅鼴Gansu Mole
17.寬齒鼴Greater Chinese Mole
18.剋氏鼴Kloss's Mole
19.長吻鼴Long-nosed Mole
20.短尾鼴Himalayan Mole
21.小齒鼴Small-toothed Mole
22.颱灣缺齒鼴Taiwan Mole
23.華南缺齒鼴Insular Mole
24.缺齒鼴Large Mole
25.小缺齒鼴Japanese Mole
26.釣魚島鼴Senkaku Mole
27.白尾鼴White-tailed Mole
28.麝鼴Short-faced Mole
鼩鼱科SORICIDAE
29.天山鼩鼱Tien Shan Shrewr
30.小紋背鼩鼱Lesser Stripe-backed Shrew
31.帕米爾鼩鼱Pamir Shrew
32.中鼩鼱Laxmaun's Shrew
33.甘肅鼩鼱Gansu Shrew
34.紋背鼩鼱Stripe-backed Shrew
35.栗齒鼩鼱Large-toothed Siberian Shrew
36.雲南鼩鼱Highland Shrew
37.細鼩鼱Slender Shrew
38.遠東鼩鼱Even.toothed Shrew
39.柯氏鼩鼱Kozlov's Shrew
40.姬鼩鼱Eurasian Least Shrew
41.小鼩鼱Eurasian Pygmy Shrew
42.大鼩鼱Ussuri Shrew
43.剋什米爾鼩鼱Kashmir Shrew
44.扁顱鼩鼱Flat.skulled Shrew
45.陝西鼩鼱Chinese Shrew
46.藏鼩鼱Tibetan Shrew
47.苔原鼩鼱Tundra Shrew
48.長爪鼩鼱Long-clawed Shrew
49.淡灰黑齒鼩鼱Indochinese Short-tailed Shrew
50.川鼩Asiatic ShortmledShrew
5 1.狹顱黑齒鼩鼱Burmese Short.tailed Shrew
52.大爪長尾鼩鼱Himalayan Shrew
53.米什米長尾鼩鼱Mishimi Brown-toothed Shrew
54.長尾嗣Hodgson's Brown-toothed Shrew
55.颱灣長尾鼩Taiwan Brown-toothed Shrew
56.大長尾鼩鼱Long-tailedBrown-toothedShrew
57.緬甸長尾鼩Arboreal Brown-toothed Shrew
58.灰腹長尾鼩鼱Grey.bellied Shrew
59.高氏缺齒鼩Van Sung's Shrew
60.川西缺齒鼩鼱deWinton's Shrew
61.小缺齒鼩鼱Lamulate Shrew
62.雲南缺齒鼩鼱Lowe's Shrew
63.滇北長尾鼩Pygmy Brown-toothed Shrew
64.大缺齒鼩鼱Salenski's Shrew
65.斯氏缺齒鼩鼱Smith's Shrew
66.細尾缺齒鼩鼱LesserTaiwanese Shrew
67.水鼩鼱EurasianWater Shrew
68.微尾鼩Mole-shrew
69.颱灣短尾鼩Taiwanese Mole Shrew
70.喜馬拉雅水麝鼩Himalayan Water Shrew
……
前言/序言
《絲綢之路沿綫古代城市遺産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深度聚焦於橫跨亞歐大陸的絲綢之路沿綫所散布的古代城市遺址群,旨在探討在當代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平衡曆史遺跡的保護需求與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本書突破瞭傳統文化遺産研究中側重於考古發掘或單一建築保護的局限,構建瞭一個跨學科的分析框架,將曆史地理學、遺産管理學、城市規劃學以及社會經濟學緊密結閤起來,對絲綢之路沿綫重要節點城市,如西安、敦煌、撒馬爾罕、布哈拉以及帕爾米拉(敘利亞)的案例進行瞭深入的比較研究。 第一部分:曆史地理視域下的絲綢之路城市演變 本書伊始,首先對絲綢之路作為一條動態的、非固定的交通網絡進行瞭嚴謹的曆史地理學梳理。傳統觀點常將絲綢之路視為一條靜態的商貿路綫,而本書則強調其在不同曆史時期(從漢代張騫齣使西域到中世紀伊斯蘭黃金時代)所展現齣的功能性、路綫的變遷及其對沿綫城市興衰的驅動作用。 我們詳細分析瞭綠洲城市(如樓蘭、高昌)的生態脆弱性及其衰落機製,探討瞭氣候變遷、水資源管理失衡在城市消亡過程中的關鍵角色。同時,對比研究瞭中原核心城市與西域邊陲城市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差異,並利用GIS技術對古代城市選址與自然地理要素(如河流、山脈隘口)的關聯性進行瞭空間模型重建,揭示瞭古代城市布局的內在邏輯。 第二部分:當代遺産保護麵臨的挑戰與睏境 隨著21世紀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推進,絲綢之路沿綫的大量世界遺産地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本部分係統梳理瞭當前遺産保護工作中遇到的核心矛盾: 1. 快速城市化與曆史肌理的衝突: 許多沿綫城市正經曆劇烈的現代重建。書中以中亞某古城為例,分析瞭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高壓綫)對地下文物埋藏環境和地上景觀風貌的不可逆影響。重點討論瞭“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與“真實性保護”之間的張力,即如何設計旅遊服務設施而不破壞遺址的原始語境。 2. 氣候變化與環境侵蝕的加劇: 鑒於絲綢之路遺址多位於極端乾旱或半乾旱地區,本書特彆關注瞭風蝕、鹽漬化、地下水位升降等環境因素對土遺址結構穩定性的影響。我們引入瞭最新的環境監測技術數據,量化瞭這些非人為因素對遺産壽命的削減速率,並探討瞭引入生態修復技術(如植被固沙)的可行性。 3. 跨國閤作與法律框架的復雜性: 絲綢之路遺産的特殊性在於其跨越瞭數十個國傢的主權範圍,涉及不同的法律體係、文化價值觀和政治環境。本書對比瞭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公約》在不同簽約國之間的執行效果差異,並提齣瞭構建一套適應多邊環境的、具有柔性邊界的區域性保護協作機製的設想。 第三部分:可持續發展視域下的遺産再激活策略 本書的重點在於提供超越傳統“圈禁式保護”的可行性策略,強調遺産地在當代社會中的功能重塑與經濟活力。 1. 社區參與和生計保障: 遺産保護的最終目標是服務於人。我們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發展“負責任的遺産旅遊”來直接惠及當地社區。通過對土耳其卡帕多奇亞和中國甘肅某古鎮的案例對比,我們分析瞭社區主導型(Community-Based Tourism, CBT)模式的成功要素,包括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傳統手工藝的復興以及原住民知識在遺産解說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提齣,一個成功的遺産地應該是“活著的博物館”,而非單純的“露天遺址”。 2. 數字化技術賦能的監測與展示: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三維激光掃描(LiDAR)、無人機攝影測量(UAV photogrammetry)以及虛擬現實(VR)技術在遺産監測、風險評估及公眾教育中的應用。書中展示瞭如何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在不進行實際開挖和擾動的前提下,進行長期的結構健康監測,有效降低瞭物理乾預的風險。 3. 跨學科遺産教育與敘事重構: 絲綢之路承載著多元文明的交匯史。本書主張,遺産保護不應局限於物質本體的維護,更重要的是對其多元曆史敘事的傳承。我們研究瞭如何設計跨文化、多視角的教育項目,以對抗單一化、民族中心主義的遺産解讀,培養新一代對絲路遺産的共同責任感。書中提供瞭具體的博物館學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範例,旨在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生動的公眾教育內容。 結論:麵嚮未來的絲路遺産命運共同體 本書最後總結道,絲綢之路上的古代城市遺産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其保護與發展是一個涉及政治意願、技術創新、社會公平和文化認同的復雜係統工程。隻有構建一個基於共同理解、共享責任的“命運共同體”,並積極探索遺産價值嚮可持續經濟價值轉化的有效路徑,纔能確保這些承載瞭韆年文明印記的古老城市,在未來的全球化進程中,繼續閃耀其獨特的光芒。本書為遺産管理者、城市規劃師、政策製定者以及關注文化地理學的研究人員,提供瞭一套係統化、具有前瞻性的理論工具和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