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China's mammal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China's mammal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志刚 著
图书标签:
  • 哺乳动物
  • 中国
  • 生物多样性
  • 地理分布
  • 动物学
  • 生态学
  • 物种多样性
  • 保护生物学
  • 脊椎动物
  • 分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62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645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a's mammal diversity and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8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收录了中国(包括台湾地区)已知哺乳动物种类。通过收集整理正式出版文献中的哺乳动物编目资料和最新研究发现,《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作者根据最新的动物分类系统更新了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编目,经过甄别筛选,确定中国现有哺乳动物12目55科245属673种。此数据更新了中国哺乳动物记录。《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为中英文对照,由世界著名哺乳动物学家DonE.Wilson博士作序。前言回顾了中国动物学研究史、《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中中国哺乳动物编目的研究过程和中国哺乳动物学研究的未来方向。正文逐一介绍了每种中国哺乳动物的分类地位、学名、命名人、英文名、同物异名、种下单元、所在生境与生态系统、濒危状况、国家保护等级、IUCN红色名录、中国红色名录等级、CITES附录以及国内地理分布区和分布国家,并配有最新的物种分布图。
  《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适合作为动物学研究工作者、自然保护管理人员和动物爱好者的案头参考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China now ranks first in the number of mammal species,surpassing the wide-spread island nation of Indonesia. This marvelous divversity of mammals is un-fortunnately under incrcaising threat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most having to do with a burgeoning population of Homo sapiens. For China to design an actiye program of conservation to deal with these threats, th better we understand the target species, the more effective such programs will be.
  ——Don E. Wilson

目录

Preface
绪论
INTROoDUCTION
哺乳纲MAMMALIA
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
猬科ERINACEIDAE
1.中国毛猬Short-tailedGyamure
2.海南新毛猬Hainan Gymnure
3.中国鼩猬Shrew Gymnure
4.东北刺猬Amur Hedgehog
5.大耳猬Long-eared Hedgehog
6.达乌尔猬DaurianHedgehog
7.侯氏猬Hugh's Hedgehog
8.小齿猬Small-toothed Hedgehog
9.林猬Forest Hedgehog
鼹科TALPIDAE
10.等齿鼩鼹EquivalentTeethShrewMole
11.峨眉鼩鼹Anderson's Shrew Mole
12.长吻鼩鼹Gracile Shrew Mole
13.贡山鼩鼹Inquisitive Shrew Mole
14.鼩鼹Chinese Shrew Mole
15.长尾鼩鼹Long-tailed Mole
16.甘肃鼹Gansu Mole
17.宽齿鼹Greater Chinese Mole
18.克氏鼹Kloss's Mole
19.长吻鼹Long-nosed Mole
20.短尾鼹Himalayan Mole
21.小齿鼹Small-toothed Mole
22.台湾缺齿鼹Taiwan Mole
23.华南缺齿鼹Insular Mole
24.缺齿鼹Large Mole
25.小缺齿鼹Japanese Mole
26.钓鱼岛鼹Senkaku Mole
27.白尾鼹White-tailed Mole
28.麝鼹Short-faced Mole
鼩鼱科SORICIDAE
29.天山鼩鼱Tien Shan Shrewr
30.小纹背鼩鼱Lesser Stripe-backed Shrew
31.帕米尔鼩鼱Pamir Shrew
32.中鼩鼱Laxmaun's Shrew
33.甘肃鼩鼱Gansu Shrew
34.纹背鼩鼱Stripe-backed Shrew
35.栗齿鼩鼱Large-toothed Siberian Shrew
36.云南鼩鼱Highland Shrew
37.细鼩鼱Slender Shrew
38.远东鼩鼱Even.toothed Shrew
39.柯氏鼩鼱Kozlov's Shrew
40.姬鼩鼱Eurasian Least Shrew
41.小鼩鼱Eurasian Pygmy Shrew
42.大鼩鼱Ussuri Shrew
43.克什米尔鼩鼱Kashmir Shrew
44.扁颅鼩鼱Flat.skulled Shrew
45.陕西鼩鼱Chinese Shrew
46.藏鼩鼱Tibetan Shrew
47.苔原鼩鼱Tundra Shrew
48.长爪鼩鼱Long-clawed Shrew
49.淡灰黑齿鼩鼱Indochinese Short-tailed Shrew
50.川鼩Asiatic ShortmledShrew
5 1.狭颅黑齿鼩鼱Burmese Short.tailed Shrew
52.大爪长尾鼩鼱Himalayan Shrew
53.米什米长尾鼩鼱Mishimi Brown-toothed Shrew
54.长尾嗣Hodgson's Brown-toothed Shrew
55.台湾长尾鼩Taiwan Brown-toothed Shrew
56.大长尾鼩鼱Long-tailedBrown-toothedShrew
57.缅甸长尾鼩Arboreal Brown-toothed Shrew
58.灰腹长尾鼩鼱Grey.bellied Shrew
59.高氏缺齿鼩Van Sung's Shrew
60.川西缺齿鼩鼱deWinton's Shrew
61.小缺齿鼩鼱Lamulate Shrew
62.云南缺齿鼩鼱Lowe's Shrew
63.滇北长尾鼩Pygmy Brown-toothed Shrew
64.大缺齿鼩鼱Salenski's Shrew
65.斯氏缺齿鼩鼱Smith's Shrew
66.细尾缺齿鼩鼱LesserTaiwanese Shrew
67.水鼩鼱EurasianWater Shrew
68.微尾鼩Mole-shrew
69.台湾短尾鼩Taiwanese Mole Shrew
70.喜马拉雅水麝鼩Himalayan Water Shrew
……

前言/序言


《丝绸之路沿线古代城市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深度聚焦于横跨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沿线所散布的古代城市遗址群,旨在探讨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平衡历史遗迹的保护需求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书突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研究中侧重于考古发掘或单一建筑保护的局限,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将历史地理学、遗产管理学、城市规划学以及社会经济学紧密结合起来,对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如西安、敦煌、撒马尔罕、布哈拉以及帕尔米拉(叙利亚)的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第一部分:历史地理视域下的丝绸之路城市演变 本书伊始,首先对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动态的、非固定的交通网络进行了严谨的历史地理学梳理。传统观点常将丝绸之路视为一条静态的商贸路线,而本书则强调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中世纪伊斯兰黄金时代)所展现出的功能性、路线的变迁及其对沿线城市兴衰的驱动作用。 我们详细分析了绿洲城市(如楼兰、高昌)的生态脆弱性及其衰落机制,探讨了气候变迁、水资源管理失衡在城市消亡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同时,对比研究了中原核心城市与西域边陲城市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差异,并利用GIS技术对古代城市选址与自然地理要素(如河流、山脉隘口)的关联性进行了空间模型重建,揭示了古代城市布局的内在逻辑。 第二部分:当代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推进,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量世界遗产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当前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核心矛盾: 1. 快速城市化与历史肌理的冲突: 许多沿线城市正经历剧烈的现代重建。书中以中亚某古城为例,分析了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高压线)对地下文物埋藏环境和地上景观风貌的不可逆影响。重点讨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真实性保护”之间的张力,即如何设计旅游服务设施而不破坏遗址的原始语境。 2. 气候变化与环境侵蚀的加剧: 鉴于丝绸之路遗址多位于极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本书特别关注了风蚀、盐渍化、地下水位升降等环境因素对土遗址结构稳定性的影响。我们引入了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数据,量化了这些非人为因素对遗产寿命的削减速率,并探讨了引入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固沙)的可行性。 3. 跨国合作与法律框架的复杂性: 丝绸之路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其跨越了数十个国家的主权范围,涉及不同的法律体系、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环境。本书对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在不同签约国之间的执行效果差异,并提出了构建一套适应多边环境的、具有柔性边界的区域性保护协作机制的设想。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遗产再激活策略 本书的重点在于提供超越传统“圈禁式保护”的可行性策略,强调遗产地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重塑与经济活力。 1. 社区参与和生计保障: 遗产保护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我们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发展“负责任的遗产旅游”来直接惠及当地社区。通过对土耳其卡帕多奇亚和中国甘肃某古镇的案例对比,我们分析了社区主导型(Community-Based Tourism, CBT)模式的成功要素,包括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以及原住民知识在遗产解说中的核心地位。我们提出,一个成功的遗产地应该是“活着的博物馆”,而非单纯的“露天遗址”。 2. 数字化技术赋能的监测与展示: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三维激光扫描(LiDAR)、无人机摄影测量(UAV photogrammetry)以及虚拟现实(VR)技术在遗产监测、风险评估及公众教育中的应用。书中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不进行实际开挖和扰动的前提下,进行长期的结构健康监测,有效降低了物理干预的风险。 3. 跨学科遗产教育与叙事重构: 丝绸之路承载着多元文明的交汇史。本书主张,遗产保护不应局限于物质本体的维护,更重要的是对其多元历史叙事的传承。我们研究了如何设计跨文化、多视角的教育项目,以对抗单一化、民族中心主义的遗产解读,培养新一代对丝路遗产的共同责任感。书中提供了具体的博物馆学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范例,旨在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动的公众教育内容。 结论:面向未来的丝路遗产命运共同体 本书最后总结道,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城市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其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涉及政治意愿、技术创新、社会公平和文化认同的复杂系统工程。只有构建一个基于共同理解、共享责任的“命运共同体”,并积极探索遗产价值向可持续经济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才能确保这些承载了千年文明印记的古老城市,在未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继续闪耀其独特的光芒。本书为遗产管理者、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化、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工具和实践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设计上看,此书显然注重了阅读的流畅性与视觉的舒适度,这在动辄枯燥乏味的专业书籍中尤为难得。字体大小的设置、行间距的调整,都显示出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细致考量。我能从中体会到一种匠心独运——即便是面对最深奥的科学议题,也应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这种对形式美的坚持,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我期待着书中那些详尽的图表和数据可视化处理,它们想必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学关系。这种美学上的考量,不仅提升了书籍的整体格调,更暗示了其内容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达到了极高水准。

评分

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凝重感,让我联想到对国家宝贵自然资源的珍视与记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物种的演化史与地理环境的变迁紧密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生态网络。我猜想,此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科学层面的,更承载着一种文化和生态责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那些生命形式的独特与脆弱。从这个角度看,它超越了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成为了一份重要的国家生物资源档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份对自然遗产的尊重与记录,是每一位关心环境与未来的读者都应该致敬的。

评分

翻开书页,那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章节划分,立刻给我一种专业且可靠的感觉。即便是不熟悉的领域,也能通过目录的引导,构建起一个大致的知识框架。这种对逻辑性的极致追求,往往是顶尖学术著作的标志。我能想象,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必然投入了海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核对每一个数据点、去考证每一个地理坐标的准确性。这种近乎苛刻的求真精神,是真正有价值的科学著作的灵魂所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张用科学语言绘制的、关于生物分布的“地图”,引导着求知者去探索未知。由此带来的知识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石,让人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部书的厚度,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它代表了对一个宏大主题的全面覆盖与系统梳理。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将一个复杂系统的全貌进行如此细致入微的描摹,实属不易。我深信,其内容必然涵盖了从基础分类学到前沿保护生物学的诸多面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完备性,意味着它可能不仅仅面向特定的专家,更具备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经典教材的潜力。它所承载的,或许是对一代代物种研究者的智慧结晶的汇集,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遗产,对后来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和启发。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甫一入手,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让人联想到那些在浩瀚历史长河中默默演化的生命奇迹。虽然我尚未能完全领略其内容的精妙,但其装帧的考究和字体排版的精致,已然透露出编撰者对知识的敬畏与对读者的尊重。纸张的质感,触感温润而坚韧,想来是经过精心挑选,以便能够长久地承载这些宝贵的科学信息。从封面那一瞥可见的精美插图,便能感受到背后蕴含的巨大信息量,那种将复杂的生物学数据转化为直观视觉呈现的努力,着实令人赞叹。我猜想,此书的价值绝非仅仅停留在对物种名称的罗列,更在于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对中国广袤土地上生命脉络的深刻洞察,那种跨越山川湖海,追溯物种起源与迁徙的宏大叙事,想必是令人心驰神往的。

评分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重要参考文献,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经验,更新了分类系统和物种信息。

评分

非常好,经常用,比书店方便。

评分

ok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物美价廉 送货快 很喜欢 好评

评分

非常好,经常用,比书店方便。

评分

物美价廉 送货快 很喜欢 好评

评分

物美价廉 送货快 很喜欢 好评

评分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重要参考文献,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经验,更新了分类系统和物种信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