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

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一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插图
  • 珍藏本
  • 文化
  • 教育
  • 知识
  • 图文
  • 普及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13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亚洲一流舰队的覆亡带来了多少历史殇思?
  星星之火为什么可以燎原,觉醒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群体来指引方向?
  素质和信念意味着什么,个人在历史的进程中究竟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世界格局将如何风云变幻,中国在其中需要担负起怎样的责任?
  一切皆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革命者总是将自己化为火种,传递光热,孕育胜利。他们历经苦难,带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完成了千年历史中极富史诗意义的壮举。追寻历史,凝结记忆,从苦难中品味辉煌。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在它莫测的风云中,瞬息万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历史又正因其不可预测,所以才充满机会,但它给予个人的机会又极其有限。
  面对不可预测的历史,人所能凭借的,只有自身的素质与信念。
  没有义无反顾投身革命、舍生忘死追求真理的精神世界,无法获得深刻和敏锐的历史自觉。
  跋涉、动摇与牺牲都是对苦难民族的崇高献祭。
  重现历史人物的当年风貌,还原历史之旅的宏大与艰辛。

内容简介

  《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全景式多层次展现了从1893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的历史风云。历史变幻莫测,身在其间,个人命运无法把握,但革命者群体凭借自身的素质与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改变整个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巨大变革中,以牺牲献祭于苦难的中华民族,带领中华民族浴火重生,在成就历史之旅宏大与艰辛的同时,也成就了千年历史中富史诗意义的壮举。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军优秀教师,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著有《苦难辉煌》、《走向辉煌》、《浴血荣光》、《心胜》等。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前 言 /001

第一章 历史序幕

甲午之祭(上):军备——北洋舰队VS联合舰队 /003
甲午之祭(下):军魂——军风与军纪 /008
失败的胜利者 /014
“共产主义的幽灵” /018
救亡图存 /023

第二章 红色征程

共产党成立的故事(上):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029
共产党成立的故事(下): 中共“一大”的召开 /035
孙中山的接班人考虑 /044
共产国际(上):看好的是国民党 /050
共产国际(下):帮忙还是帮倒忙 /056
“中山舰事件” /061
“立三路线” /066
对手:蒋介石VS毛泽东 /070
“八七会议”与“枪杆子里出政权” /076
南昌起义(上):逼上梁山还是清醒自觉 /080
南昌起义(中):八元帅与六大将 /085
南昌起义(下):朱德保留革命的火种 /090
井冈山的斗争(上):星星之火与农村包围城市 /096
井冈山的斗争(下):牺牲太早的三位红军将领 /100
围剿与反围剿(一):五次“围剿”与碉堡政策 /105
围剿与反围剿(二):蒋介石的“八大金刚” /110
围剿与反围剿(三):战场上成长起来的彭德怀和林彪 /114
围剿与反围剿(四):牛兰夫妇被捕案 /119
围剿与反围剿(五):“太上皇”李德与博古的错 /124
围剿与反围剿(六):蒋介石的三次惊魂 /130
围剿与反围剿(七):王明的荒谬谎言与苏区的残酷现实 /138
围剿与反围剿(八):长征——命运的抉择 /145
围剿与反围剿(九):前共产党员攻占中央苏区 /150
长征前奏曲(一): “小诸葛”白崇禧精确判断红军转移时间 /155
长征前奏曲(二):陈济棠为红军让出一条通道 /160
长征前奏曲(三):最完美的湘江追堵计划 /167
血战湘江(上):湘江防线出现大漏洞 /174
血战湘江(中):枪林弹雨中的红一军团 /180
血战湘江(下):蒋介石长叹“这真是外国的军队了!” /186
嬗变:叛变者是怎样形成的 /190
留守苏区的“火种”(上) /195
留守苏区的“火种”(下) /203
长征,长征(一):红军奔向大西南 /209
长征,长征(二):遵义会议 /217
长征,长征(三):红军计划入川 /224
长征,长征(四):二渡赤水与遵义战役 /230
长征,长征(五):鲁班场战斗 /236
长征,长征(六):彭德怀、杨尚昆最先提出入滇作战 /242
长征,长征(七):飞夺泸定桥 /248
长征,长征(八):北上还是南下 /259
长征,长征(九):中央红军北上 /270
大后方与最前方(上) /279
大后方与最前方(下) /285
分裂与弥合(上) /293
分裂与弥合(下) /301

第三章 世界格局里的中国

二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13
抗战胜利后的中日关系走向 /321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历史序幕
甲午之祭(上)
军备——北洋舰队VS联合舰队

120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深刻影响了两国近代以至现代史的命运。现在回头再看才发现:这场决定了两个国家两种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却是近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然而又是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后果化为乌有,民族一系列灾难由此延展开来。战争双方装备实力与最终结局反差如此之大,令人深思。

北洋水师的实力

事实上,北洋水师是一支付出了巨大投入的舰队。有人统计过,不算南洋水师和广东、福建水师,仅建成北洋水师就耗银三千万两。满清驻日本领事姚锡光在描述北洋舰队年度开支时说:“其俸饷并后路天津水师学堂及军械、支应各局经费,岁一百七十六万八千余两”。这还仅仅是北洋舰队的官兵饷项及后方开支等项。
另有统计说,清廷支付的舰船购造费便超过三千万两。再加舰船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舰队官兵薪俸、舰队基地营造费、维持费,后路各造船修船局厂及官衙的开设维持费、海军人才的教育培养费等等,合而计之,清廷对海军的总投资约为一亿两白银。
这等于清政府每年拿出三百多万两白银用于海军建设,平均占其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四强,个别年份超过百分之十。这样的数目与比例,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谓不高。
而且,其建立之初,即参考西方列强海军规制,制定了一整套较为严密的规程。至少从表面上看,其组织制度已经完备,对各级官兵都有具体详尽且十分严格的要求。
舰队的训练也曾经十分刻苦。琅威理任总教习时,监督极严,“刻不自暇自逸,尝在厕中犹命打旗传令”,“日夜操练,士卒欲求离舰甚难,是琅精神所及,人无敢差错者”。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评价道:“其发施号令之旗,皆用英文,各弁皆能一目了然。是故就北洋舰队而论,诚非轻心以掉之者也。”
舰队在装甲和火炮口径方面一直保持优势。排水量7335吨的定远、镇远两舰,是亚洲最令人生畏的军舰,属于当时世界较先进的铁甲堡式,各装12英寸口径大炮四门,装甲厚度达14英寸。日方叹其为“东洋巨擘”,一直视此二舰为最大威胁。当时,日本加速造舰计划,搞出所谓的“三景舰”以对付定、镇二舰,但直到战时,仍未达到如此威力。
黄海大战中,定、镇二舰“中数百弹,又被松岛之十三寸大弹击中数次,而曾无一弹之钻入,死者亦不见其多”,皆证明它们是威力极强的海战利器。
据日方资料记载,黄海海战时双方舰只装甲情况如下: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非铁甲舰
联合舰队 1 2 9
北洋海军 6 0 8

在火炮方面,据日方记载,两百毫米以上大口径的火炮,日、中两舰队之间为11门对21门。我方记载此口径火炮,北洋舰队则有26门。小口径火炮,北洋舰队也有92比50的优势。日方只在中口径火炮方面,以209比141占优。当然,因为中口径炮多为速射炮,所以其在火炮射速方面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再看船速方面的差距。就平均船速来说,日舰每小时快1.44节,优势似乎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大。有人说北洋舰队将十舰编为一队,使高速舰只失速达八节,不利争取主动,那么日本舰队中也有航速很低的炮舰,其舰队失速亦不在北洋舰队之下。
1894年5月下旬,距甲午海战爆发仅两个月前,李鸿章还亲自校阅了北洋水师,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
有种流行的说法认为:北洋海军自1888年后未添船购炮,已难以一战。但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不论就哪一个方面说,这都应该是一支在危机面前可以一战的舰队。
若不是出于此种自信,清廷不会在两个月之后毅然下诏对日宣战。

联合舰队的家底

开战之初,世界舆论普遍更看好大清。
心中无底的日本大本营制定了三种方案,为胜败皆做好了准备:甲,歼灭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即与清军在直隶平原决战;乙,未能歼灭对方舰队,不能独掌制海权,则只以陆军开进朝鲜;丙,海战失利,联合舰队损失沉重,制海权为北洋舰队夺得,则以陆军主力驻守日本,等待中国军队登陆来袭。
三种方案,皆视北洋海军之命运而定取舍。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觉出自己海军力量的不足。
首先,日本海军的投入少于满清海军。据统计,从1868年至1894年3月,日本政府共向海军拨款94805694日元,约合白银六千多万两,只相当于同期清廷对海军投入的60%。
其次,联合舰队的组建时间仓促。1894年7月19日,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刚刚编成。此时距丰岛海战仅六天,距黄海海战也只剩下六十天时间。其主力战舰多是1890年以后下水,舰龄短,官兵受训时间也短。相形之下,北洋海军自1888年成军后,舰队合操训练已经六年,多数官兵在舰训练时间达十年以上。
最后,联合舰队舰只混杂,有的舰只战斗力甚弱。据日方统计,联合舰队十二艘军舰参加关键的黄海海战,共计40840吨;北洋海军十四艘军舰参战,共计35346吨(我方大多数资料统计,北洋舰队参战舰只为十艘,皆不算开战后赶来增援的“平远”“广乙”两舰及两艘鱼雷艇);日方在总吨位上的优势也是貌似强大。如西京丸,排水量4100吨,只有一门120毫米火炮,日方称其为“伪装巡洋舰”,实为一艘战前刚刚改装的商船,根本不适合作战。再如赤城号炮舰,排水量仅622吨,航速十节,被安排在尾随西京丸之后,以躲避北洋舰队的直接炮火。比睿舰则是一艘1873年购自英国的全木结构老舰,首尾三根高耸的木桅杆使它看上去像一艘海盗船,完全不像一艘现代军舰。
这就是日本联合舰队的全部家底,并非不可战胜。
客观地说:中日海军,各有优劣,没有哪一方能够稳操胜券。所以当双方在黄海相遇,将拉开大战序幕时,为缓和其官兵的紧张情绪,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甚至下令“准士兵随意吸烟,以安定心神”。

一边倒的结局

1894年9月17日,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两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舰队遭遇,一场决定此后国运的大海战爆发。
战端一开,首先在舰队布阵上,北洋舰队就陷入了混乱。
提督丁汝昌与洋员汉纳根、泰莱商定“分段纵列、犄角鱼贯之阵”,到刘步蟾传令后,竟变为了“一字雁行阵”;接着针对日方的阵式,我方又发生龃龉,接战时的实际战斗队形摆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此种勉强之阵形,维持时间也不长,“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复能整矣”。
北洋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一炮震塌飞桥,丁汝昌摔成重伤。“旗舰仅于开仗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首炮之始,北洋舰队就失去了总指挥。
这场命运攸关的海战持续了四个多小时,北洋舰队几乎始终在无统一指挥的状态下,分散作战。刘步蟾、林泰曾二位总兵,竟无一人挺身而出,替代丁汝昌指挥。战斗将结束时,才有靖远舰管带叶祖圭升旗代替旗舰,但升起的也只是一面收队旗,收拢指挥残余舰只撤出战斗而已。
其次,作战效能低下。先击之不中,后中之不沉。在有效射距外,总兵刘步蟾就命定远舰首先发炮,首炮非但未击中目标,反震塌前部搭于主炮上的飞桥,重伤了丁汝昌。战斗掉队的日舰比睿号,从我舰群中穿过,来远舰在四百米距离上发射鱼雷,不中,其侥幸逃出。火力极弱的武装商船西京丸,经过定远舰时,定远发四炮,两炮未中;福龙号鱼雷艇赶来向其连发三颗鱼雷,最近的发射距离为四十米,竟也无一命中,又侥幸逃出。仅六百余吨的赤城号在炮火中蒸汽管破裂,前炮弹药断绝,大樯摧折居然也不沉,又侥幸逃出。
战场上的北洋海军如此失序失态,完全像一支未加训练的舰队。而组建时间很短的日本联合舰队,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队形不乱,“始终信号相通,秩序井然,如在操演中”。据统计,黄海海战中,日舰平均中弹11.17发,而北洋各舰平均中弹107.71发。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九倍以上。
双方舰队的实力与战绩相较,是极不相称的。庞大的北洋舰队,如战后清臣文廷式所指——“糜费千万却不能一战”!
势均力敌的对手,一边倒的结局,出乎所有事先的预料!



甲午之祭(下)
军魂——军风与军纪

自从战争与人类社会相伴以来,还没有哪一种力量像海军这样,尤其检验一支军队的整体实力,也没有哪一种兵器像军舰这样,每一个战斗动作的质量都是全体成员战斗动作质量的总和。战场决定胜利,战场却不能孕育胜利。胜利只能孕育在充满单调乏味训练的承平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支舰队平时的训练就已经注定了战场上的胜败。

腐化与混事的军风

同治年间,考察西洋归来者记载观察到的西方海军训练情况:“每船数百人,终日寂然无声。所派在船分段巡查者,持枪往来,足无停趾。不但无故无一登岸者,即在船亦无酣嬉高卧之人。枪炮、器械、绳索什物,不惜厚费,必新必坚,终日淬励,如待敌至。即炮子之光滑,亦如球如镜;大小合膛,皆以规算测量,故其炮能命中致远,无坚不摧。虽王子贵人,一经入伍,与齐民等,凡劳苦蠢笨事,皆习为之。桅高数丈,缘索以登,必行走如飞。尽各兵之所能,方为水师提督。行伍之中,从无一官一兵,可以幸进。”
这就是战斗力。只有这种由严密的组织、严格的训练、严谨的作风培养出来的军队,在关键时刻才能迸发出顽强的整体合力。现代战争之勇,必须以高超的作战技能为基础,借助精确熟练的操纵使用战争兵器来体现。一支连舰炮都能用来张晒衣裤的舰队,即便战时再勇再不怕牺牲,对形成有机合力来说也为时晚矣。
而多种资料证明,北洋海军在一片承平的中后期,军风早已被各种习气严重毒化。
《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总兵以下各官,皆终年住船,不建衙,不建公馆。”但“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提督丁汝昌则在海军公所所在地刘公岛盖铺屋,出租给各将领居住,以致“夜间住岸者,一船有半”。对这种视章程为儿戏的举动,这支海军的缔造者李鸿章却以“武夫难拘绳墨”为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对日宣战前一日,他才急电丁汝昌,令“各船留火,官弁夜晚住船,不准回家”。
章程还规定:不得酗酒聚赌,违者严惩。但定远舰水兵在管带室门口赌博,却无人过问,甚至提督也厕身其间。
满清兵部《处分则例》规定:“官员宿娼者革职”,但“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在北洋舰队最为艰难的威海之战后期,来远、威远被日军鱼雷艇夜袭击沉,“是夜来远管带邱宝仁、威远管带林颖启登岸逐声妓未归,擅弃职守,苟且偷生”;靖远舰在港内中炮沉没时,“管带叶祖圭已先离船在陆”。
章程规定的船制与保养也形同虚设。舰船一是不保养,二是做他用。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曾说:“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使或海波告警,业已无可驶用。”
另外,舰队后期实行每艘军舰的经费由管带(即舰长)包干,节余归己,更使各船管带平时惜费应付,鲜于保养维修,结果战时后果严重。致远、靖远二舰截门橡皮年久破烂,致使两舰在海战时中炮后迅速沉没。
至于舰船不做常年训练而挪作他用,则早已不是个别现象。“南洋‘元凯’、‘超武’兵船,仅供大员往来差使,并不巡缉海面”;北洋以军舰走私贩运,搭载旅客,为各衙门赚取银两。在这种风气下,舰队内部投亲攀友,结党营私。海军中大部分是福建人。黄海之战后,甚至“有若干命令,船员全体故意置之不理”,提督空有其名。这支新式军队的风气,如此之快就与八旗绿营的腐败军风无二。
舰队的腐败风气,很快发展为在训练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平日操练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每次演习打靶,总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空给观者以威力强大的假象,博得官爵利禄的实惠。
1894年大阅海军时,定、镇两艘铁甲舰十二英寸主炮的战时用弹,仅存三枚(定远一枚,镇远两枚),只有练习用弹“库藏尚丰”。这时战争已迫在眉睫。与备战如此相关的事宜,既不见刘步蟾、林泰曾二管带向丁汝昌报告,又不见丁汝昌向李鸿章报告。就此一项,北洋舰队大口径火炮方面的优势立成乌有。

谎言与自欺的军纪

黄海海战之前的丰岛海战中,广乙沉没,济远受伤,北洋海军首战失利。但丁汝昌报李鸿章“风闻日本提督阵亡,‘吉野’伤重,中途沉没”。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跌伤,舰队失去指挥,却奏报成“日船排炮将定远望台打坏,丁脚夹于铁木之中,身不能动”;丁汝昌还向李鸿章报称“敌忽以鱼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驶出定远之前,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实则日方舰队中根本没有鱼雷快船。
此战,北洋海军损失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广甲五舰,日舰一艘未沉。李鸿章却电军机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奏:“据海军提督丁汝昌呈称,此次据中外各将弁目击,攻沉倭船三艘。而采诸各国传闻,则被伤后沉者尚不止此数……”为掩盖失败而说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场我方损失严重的败仗,却被丁、李二人形容为“以寡击众,转败为功”,而且“若非济远、广甲相继逃循,牵乱全队,必可大获全胜”。而昏聩的清廷也当真以为“东沟之战,倭船伤重”,“邓世昌首先冲阵,攻毁敌船”,“沉倭船三只,余多受重伤”,由此给予北洋海军大力褒奖。一时间除参战知情者外,上上下下多跌进自我欣慰的虚假光环。不能战,以为能战;本已败,以为平,或以为胜。这种严重的自欺欺人加剧了清廷上下对局势的错误判断。
直至全军覆灭那一天,谎报军情都未中止。1894年11月,镇远舰在归威海港时为避水雷浮标,误触礁石,“伤机器舱,裂口三丈余,宽五尺”;管带林泰曾见破损严重难以修复,深感责任重大,自杀身亡。这样一起严重事故,经丁汝昌、李鸿章层层奏报,就成了“镇远擦伤”,具体是“进港时为水雷浮鼓擦伤多处。”
1895年2月,鱼雷艇管带王平驾艇带头出逃,至烟台后先谎称丁汝昌令其率军冲出,又谎称威海已失。陆路援兵得知此讯,遂撤销了对威海的增援。陆路撤援,成为威海防卫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艰难的威海围困战后期,这支军队更是军纪全面崩溃。先是部分人员“临战先逃”,后来发展到有组织、携船艇的大规模逃遁。
1895年2月7日,日舰总攻刘公岛。交战中,北洋海军十艘鱼雷艇及两只小汽船,在管带王平、蔡廷干率领下结伙逃遁。结果“逃艇同时受我方各舰岸上之火炮,及日军舰炮之轰击,一艇跨触横档而碎,余沿汀西窜,日舰追之。或弃艇登岸,或随艇搁浅,为日军所掳”。一支完整无损的鱼雷艇支队,在战争中毫无建树,就这样丢脸地被毁灭了。
最后是集体投降。“刘公岛兵士水手聚党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觅生路”,“水手弃舰上岸,陆兵则挤至岸边,或登舰船,求载之离岛”。营务处道员牛昶炳请降,刘公岛炮台守将张文宣被兵士们拥来请降,“各管带踵至,相对泣”,众洋员皆请降。
面对这样一个全军崩溃的局面,万般无奈的丁汝昌“乃令诸将候令,同时沉船,诸将不应,汝昌复议命诸舰突围出,亦不奉命。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入舱仰药死”。镇远、济远、平远等十艘舰船为日海军俘获。
这支投入巨资兴建、前后多年操练、声名显赫一时的舰队,就此全军覆灭。
只敢露刃向己,不敢露刃向敌。军风至此,军纪至此,胜败早定,不由不亡。

胜利青睐千锤百炼的军队

甲午之战,时间往后推移40多年,1936年,中华民族再次面临日本这个恶邻入侵之时,一张表格呈现了该年年底世界各大国陆军力量比较。
当时,中国陆军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25万人,世界第八。此时距“七七事变”仅差半年多一点。半年以后,世界第一几乎亡于世界第八。
而如将甲午之战的时间往前推移30多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用了多少兵力?英军18000人,法军7200人。区区25000来人竟然能长驱直入,在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迫其皇帝天不亮就仓皇出逃“北狩热河”,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恐怕也算一项纪录。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奥、意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倒是不少,拼凑起来的兵力却不足两万人。虽然京畿一带清军不下十几万人,义和团拳民更有五六十万之众,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北京陷落,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这或许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又一项纪录。
我们声讨帝国主义的凶残及其侵略成性、掠夺成性、喋血成性,我们诅咒旧中国统治者的腐败透顶、卑躬屈膝、丧权辱国。面对那部民族屈辱史,我们长叹不已,挥泪不已,心潮澎湃不已,但这还远远不够。战争是从来不讲道理的,不一定谁有理谁就得胜。战争只讲究实力。
无先进武备无法一战。有先进武备,胜利便唾手可得了么?
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7335吨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是亚洲最具威力的海战利器;大清陆军之毛瑟枪、克虏伯炮,也绝不劣于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为何败得如此之惨?
胜利如果仅仅是人力与物力的算术总和,旧中国的军事,又何至败得如此之惨?
自战争诞生出军人这种职业,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的。军人生来为战胜。但战争法则如钢铁一般冰冷。战场的荣辱不是军人的选择,而是战争的选择。一支平素耽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枕戈待旦精神的军队,一支军纪废弛、腐化自欺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
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这是一支军队的军魂。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没有这样的军人,我们到哪里去发掘人民军队过去制胜的精髓和未来决胜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这样一批人为之献身,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军人皆梦求胜利,但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付出代价,也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燃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予总是那么吝啬,因为从古至今,胜利只青睐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千锤百炼的军人!

反思“耻”而后勇

面对使中国遭到空前屈辱和失败的甲午战争,是纪念还是祭奠?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9月17日,大东沟海战。11月7日,大连失陷。次年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威海全军覆灭……纪念也好,祭奠也罢,到底该以哪一天做这个沉重的纪念日呢?哪一天都是流血的创口。
为了记住国耻,要记住甲午。知耻而后勇,首先要知。不对“耻”进行艰难、沉重的思索,就不能期望勇会来得多么猛烈、多么持久。记住它,你从历史中采摘的就不只是几枝耀眼的花朵,还有熔岩一般运行奔腾的地火。
军界有句名言:胜利是无可替代的。那么,同样我们可以说:失败是不需要掩盖的。并非邓世昌一句“撞沉吉野”,我们就可将光荣的花环斜挎在胸前。作为军人,更应记住那锈铁一样斑驳的悲怆事实:吉野未被撞沉,致远号却被一枚鱼雷击沉。
不知道有多少教训、创痛和遗憾,随同那支舰队沉入海底。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反复打捞搜寻,一百多年过去了,以一个多世纪的光阴来思索,时间不能算短。上个世纪末风云变幻,这个世纪末依然风云变幻。今天追忆甲午,我们并非仅为朝烟波浩渺的黄海投下几枚孤寂的花圈,而是要通过那个空前惨痛的教训,记住我们神圣的使命:
锻造军备军魂,保卫祖国安全,捍卫民族尊严!

前言/序言


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 穿越时空的璀璨画卷,一本带您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辉煌历程的史诗巨著。 “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年代与事件,而是一次充满发现与启迪的思想漫游,一次与伟大文明的深度对话。本书以宏大的视角,将人类数千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呈现在您眼前。从最早的曙光初现,文明的种子在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萌芽,到如今信息爆炸、全球互联的现代社会,每一个时代,每一次变革,都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读者心中徐徐展开。 内容深度与广度并存: 本书的撰写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与人文关怀,力求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历史图景。我们不仅关注政治、军事、经济等宏观层面的演变,更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人类社会肌理的文化、艺术、思想、科技以及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文明的黎明与璀璨: 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到古埃及的金字塔与象形文字;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与民主制度,到古罗马的法律与工程奇迹;从印度河流域的城市规划,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儒家思想……我们将逐一探寻这些人类文明摇篮的独特魅力与贡献,揭示它们如何奠定了后世文明的基石。您将看到,在遥远的过去,先民们如何凭借智慧与勇气,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文化遗产。 帝国的兴衰与变革: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分裂,唐宋盛世的繁荣与创新,蒙古帝国的横扫欧亚,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帝国如潮水般起落,它们是人类组织能力与力量的集中体现,也承载着兴盛与衰亡的深刻教训。本书将细致剖析这些帝国从崛起、鼎盛到衰亡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们对世界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审视那些伟大的统治者、辉煌的战役、复杂的政治博弈,以及最终导致帝国覆灭的种种因素。 思想的光芒与革命: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觉醒,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结构的颠覆,启蒙运动对理性与自由的追求,工业革命对生产力与社会关系的重塑……思想的火花常常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本书将梳理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哲学思潮和科学发现,展现它们如何挑战旧有观念,引发深刻变革,并最终塑造了现代世界的面貌。您将有机会理解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伟大思想家们的思想精髓,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明交流,海上探险带来的全球视野,殖民时代的文化碰撞与融合,以及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交融与创新的宏伟史诗。本书将着重展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发展,探寻文明多样性的根源,以及这种交融如何催生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您将看到,那些看似遥远的文明,是如何通过贸易、战争、迁徙等方式,将彼此的文化基因深深地烙印在对方身上。 普通人的历史: 历史不应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悲欢离合、辛勤耕耘的集合。本书将尝试触及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个体生命,从农夫、工匠到妇女、孩童,展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与社会变迁。通过对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描绘,让历史的温度与人情味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您将体会到,那些看似渺小的个体,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 “插图珍藏本”的独特价值: “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之所以命名为“插图珍藏本”,在于其对视觉呈现的极致追求。我们深知,文字固然是历史的载体,但生动的图像更能跨越语言的障碍,直击人心,唤醒想象。 精选珍贵历史图像: 本书汇集了海量高品质的历史图像,包括但不限于: 古代文物与遗迹: 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照片、考古发掘现场的实景拍摄,让您近距离欣赏那些承载着古老文明辉煌的器物与建筑。从埃菲尔铁塔的宏伟到玛雅金字塔的神秘,从古希腊雕塑的完美比例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庄重典雅,每一幅图像都诉说着一段不朽的故事。 历史文献与手稿: 珍贵的历史文献、古籍善本、手写地图、官方文书的扫描影像,让您得以窥见历史事件的原始记录,感受纸张的温度与墨迹的沧桑。您将看到那些改变世界的宣言、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它们以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在您眼前。 艺术作品与绘画: 从古希腊雕塑到文艺复兴的巨匠杰作,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到日本的浮世绘,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是时代审美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宗教信仰的生动写照。您将欣赏到不同文明在艺术领域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历史照片与地图: 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老照片、不同时期绘制的地图,能够最直观地展现时代的变迁、战争的残酷、地理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活动的足迹。您将看到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面孔,感受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重大时刻。 复原图与模型: 基于考古发现与史料研究,对已消失的古代城市、建筑、生活场景进行的科学复原图与模型照片,帮助您在脑海中构建出更加清晰、立体的历史空间。您将得以“穿越”到那些早已消逝的时代,感受它们的真实样貌。 精心编排的图文结合: 每一幅图像都经过精心挑选与编排,与文字内容紧密呼应,相辅相成。我们力求达到“图文并茂”的最佳效果,让图像不仅仅是装饰,更是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通过精美的排版设计,确保图像的视觉冲击力与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细节呈现与解读: 对于部分重要的图像,我们将提供详细的解读,点出其中的关键细节、象征意义以及其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图像背后的信息。 阅读“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的收获: 拓展视野,丰富学识: 本书将带您跨越国界与时空,领略不同文明的独特风采,构建起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历史认知体系。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与现象的多角度审视,鼓励读者独立分析、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激发求知欲与探索精神: 精美的图像与引人入胜的叙述,将点燃您对历史的好奇心,激励您进一步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提升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接触不同时代的艺术与文化,感受人类文明的智慧与创造力,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与人文情怀。 珍藏价值与送礼佳品: 作为一本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插图珍藏本”,它不仅是个人阅读的绝佳选择,更是馈赠亲友、彰显品味的不二之选。 “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与感悟。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而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一幅等待您亲手描绘的壮丽史诗。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波澜壮阔的追寻之旅,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体味生命的厚重与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一种“历史感”,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对人类文明的敬畏,以及对自身在历史长河中位置的理解。我从《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这个书名中,捕捉到了这种“追寻”的意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这种宝贵的“历史感”。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书籍,它不只是讲述孤立的事件,而是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看到人类文明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又是如何经历辉煌与衰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我们从历史中可以学到什么?那些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我不太喜欢那种只关注宏大叙事,而忽略个体命运的书籍,我更希望能够通过普通人的视角,去感受历史的温度,理解历史事件对个体生活的影响。这本书的“追寻之旅”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一种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我希望它能够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认知和对人类文明的再认识。我期待它能够让我读完之后,不再将历史仅仅看作是一堆冰冷的事实,而是能够感受到它鲜活的生命力,并且从中获得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更深远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讲故事”的历史书,而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年代记或事件罗列。《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这个书名,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理想中的历史书,是能够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将枯燥的史实串联起来,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体验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时代的变迁。我尤其看重叙事的流畅性和逻辑性,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时空,一一解锁历史的谜团。我不太喜欢那种跳跃性很强,或者信息碎片化的叙述方式,那样会让我感到迷失,难以形成对整个历史脉络的清晰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宏大的视角出发,或者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且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叙述,仿佛历史中的人物就在我眼前,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他们的辉煌,都能够触动我的内心。这本书的“追寻之旅”这个副标题,也暗示着一种探索的过程,一种对未知真相的求索,这正是我所期待的阅读体验。我希望它能让我沉浸其中,忘却时间的流逝,在文字的海洋中,与历史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

对我而言,一本真正有价值的历史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方式的启迪。我从《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这个书名中,感受到了它试图进行的“追寻”。我一直在思考,历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的记录,还是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预见未来提供借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史实陈述,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它是否能够分析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是否能够探讨权力、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否能够揭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普遍规律?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我独立思考的书籍,它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呈现事实,提供不同的解读视角,让我自己去判断、去推理。我尤其看重历史叙述中的批判性,希望作者能够对史料保持审慎的态度,不盲从,不偏颇,能够辨析真伪,揭示被遮蔽的真相。这本书的“珍藏本”定位,也让我觉得它应该在内容的深度和思想的广度上有所建树,不仅仅是普及知识,更应该提供一种“思考的深度”。我期待它能够让我读完之后,不仅对某个历史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拓展我的视野,提升我的认知能力,让我对历史本身,以及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有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开始,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和艺术气息。拿到手的第一感觉,是它的质感。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加上烫金的书名,就已经预示了这本书的“珍藏”二字并非虚设。我一直觉得,好的历史书不应该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视觉的享受,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所以,当看到“插图珍藏本”这个后缀时,我的期待值瞬间拉满。我特别关注历史类书籍中的插图,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历史的佐证,是让抽象文字变得鲜活生动的关键。一张精美的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战争的走向;一幅生动的壁画复原图,能让我们窥见古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和故事。我希望这本《追寻之旅》能够在这方面给我惊喜,用那些经过精心挑选、高清晰度的插图,带领我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那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波澜壮阔。我喜欢那种打开书,就能看到古老城池的壮丽景象,或者是一场重要战役的沙盘推演,又或者是某个伟大发明家的工作台,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与历史人物一同呼吸。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一种“珍宝”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去翻阅,去探索它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细节有着执着追求的读者,我对于《历史:追寻之旅(插图珍藏本)》的“插图珍藏本”这个定位,有着极高的期待。我坚信,细致入微的插图,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能够为我们提供文字所无法比拟的直观感受。我希望这本书中的插图,不仅仅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能够经过严谨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真实的精美画作。例如,关于古代建筑的复原图,我希望能看到它们精密的结构和宏伟的比例;关于古代服饰的描绘,我希望能够精确到纹样的细节和材质的质感;关于古代器物的展示,我希望能够清晰地展现它们的形态和用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插图能够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相辅相成,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装饰。例如,在描述一场战役时,能够配以详细的战地图,清晰地标注军队的部署和行进路线;在介绍某个历史人物时,能够附上其肖像的考证,或者其生活场景的细致描绘。我不太喜欢那种模糊不清、缺乏细节的插图,它们不仅无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反而会分散我的注意力。这本书的“珍藏本”意味,让我相信它在插图的质量和数量上都会有独特的表现,能够成为我案头的珍贵读物,随时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启发。

评分

质量非常好,价格也实惠。

评分

(?‾?^‾??) 嫌弃你m9(´∀`)就是你!(ノ?`?´?)ノ︵?(*?∀?)つ―{}@{}@{}- 来吃烧烤?

评分

送货速度非常快,书质量也很好,态度也好。

评分

金一南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一本历史好书,分析很到位,观点独特!

评分

很喜欢这些文字,书的包装也很好,给公司职工书屋买的。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追寻下激情燃烧的岁月!!

评分

正版无疑,非常不错,活动力度很大,希望读书日大家多读书,活动还行,囤货

评分

多读书,读好书,多看书提升素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