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创作技法

漆画创作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聪 著
图书标签:
  • 漆画
  • 绘画技法
  • 美术
  • 艺术设计
  • 绘画教程
  • 传统工艺
  • 中国画
  • 工艺美术
  • 绘画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989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399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创作技艺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漆画刨作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中的分寸感和精神层面的均衡感,既能带给人以视觉之美,又不锋芒毕露,彰显出传统文化温润内敛的精神气质。漆画作为漆艺发展的新形式,以一种新姿态打破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绘画之间的界限,为中国传统漆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简介

  陈聪,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艺专业,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怍为青年一代漆画创作者,他一直致力于在传统大漆文化价值体系中寻找适于当代漆画创作表现的契合点。
  主要展览
  2014青春致一一北京青年艺术家优秀美术作品展,北京
  2013 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大展
  中国当代漆艺展,南通
  2010从河姆渡走来一一第三届国际漆画展,福州
  2010漆彩海西全国漆画精品展,福州
  2008中国漆画精品展,北京
  2007第二届中国漆画展,广州2005传承与超越——首届现代手工艺展,北京
  2005韩国大邱大学国际交流展,大邱,韩国
  2005从河姆渡走来——2005中国漆艺展,北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漆画的发展
1.1 传统漆艺
1.1.1 中国传统漆文化的产生与萌芽
1.1.2 中国传统漆艺术的形成
1.春秋的漆艺特点
2.战国的漆艺特点
3.秦代的漆艺特点
4.汉代的漆艺特点
1.1.3 中国传统漆艺术的成熟与壮大
1.三国的漆艺特点
2.魏晋南北朝的漆艺特点
3.唐代的漆艺特点
1.1.4 中国传统漆艺术的繁荣与衰落
1.宋代的漆艺特点
2.元代的漆艺特点
3.明清的漆艺特点
1.2 现代漆画
1.2.1 中国漆艺术的振兴
1.中、日漆艺术交流
2.中、法漆艺术交流
3.中、越漆艺术交流
1.2.2 发展迅速的中国漆画艺术
1.漆画的发展
2.学院派漆画创作
3.传统漆艺术品的春天
1.2.3 不断壮大与繁荣的中国现代漆画艺术
1.中国东南地区的现代漆画
2.中国西南地区的现代漆画
3.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现代漆画
1.3 漆面的当代审美及前景

第二章 漆画材料
2.1 漆
2.1.1 传统植物类漆
1.天然漆
2.桐油
2.1.2 现代合成类漆
1.腰果漆
2.化学类合成漆
3.特殊效果化学漆
2.2 入画材料
2.2.1 色彩颜料
1.传统矿、植物颜料
2.丙烯颜料
3.油画颜料
2.2.2 金属
1.金:金箔、金箔粉、金泥
2.银:银箔、银箔粉、银泥
……
第三章 漆画工具
第四章 漆画技法
第五章 漆画创作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漆画创作技法》的图书简介,其中完全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围绕漆画的艺术史、文化背景、材料学基础、创作流程的宏观概述以及相关美学理论展开,旨在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但避开具体技法的描述。 漆画的千年回响:材料、文化与现代审视 导言:穿越时光的黑色宝石 漆,这种源自天然树脂的古老材料,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承载了数千年文明记忆的媒介。它以其独特的温润光泽、深邃的色泽和坚韧的物理特性,在东方艺术的殿堂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书并非直接教授操作层面的“如何制作”,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漆画艺术的宏大知识框架——从其史前起源到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转型与挑战。 我们聚焦于漆画的文化根基、材料科学的魅力,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折射出的社会审美取向。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周边要素,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一件漆器、每一幅漆画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张力与技术哲思。 第一部:漆的物质世界——跨越世纪的材料学追溯 一、天然漆的生命起源与采集哲学 漆,又名桼、生漆,是一种从漆树皮中采集的天然乳液。它的采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本部分将详述天然漆的生物化学特性,探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采集的漆液在聚合速度和光泽度上的细微差别。我们将考察古代采集者对于漆树生长的观察、对气候波动的敏感性,以及这种天然资源在古代社会中的稀缺性和价值定位。 不涉及:如何刮漆、如何过滤或如何调配生漆与稀释剂的比例。 二、漆的变性与稳定:干燥与聚合的奥秘 漆之所以珍贵,在于其独特的氧化聚合反应。本章将从基础物理化学角度解析生漆暴露于空气中,水分蒸发与蛋白质交联形成坚硬漆膜的过程。我们会探讨环境湿度、温度对干燥速度的影响,以及古代匠人如何利用“暗房”或“漆窖”来控制这一关键的转化期。这是理解漆器耐久性的基础。 不涉及:如何处理起泡、如何使用催干剂或处理漆病的方法。 三、色与矿:天然颜料在漆中的融合艺术 漆的色彩远非单调的黑色。本章将深入探讨古代漆画中色彩的来源。从朱砂(硫化汞)的纯净鲜红,到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的稳定应用,以及利用不同矿物粉末与漆液混合后产生的肌理效果。我们将考察这些颜料在漆膜中的分散性、对漆液流动性的影响,以及不同颜料的稳定性和保存特性。 不涉及:矿物颜料的具体研磨细度要求、如何将颜料均匀拌入漆中不留颗粒。 第二部:历史的沉淀——漆画艺术的演进轨迹 一、史前萌芽与夏商的礼器之光 漆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本部分将通过考古发现,追溯中国漆器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礼仪重器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早期漆器在器型选择、纹饰母题(如饕餮纹、云雷纹)上的文化含义,以及在青铜文明体系中,漆器所扮演的辅助与补充角色。 不涉及:特定商周漆器的髹涂步骤,如圈胎、底漆的层数。 二、秦汉的恢弘气象与髹饰的规范化 秦汉时期,漆器生产走向规模化和技术高峰。本章将讨论中央官府对漆器制作的制度管理,以及漆画艺术开始从单纯装饰向叙事性、装饰性并重的方向发展。我们将研究汉代画像砖、帛画中的构图元素如何被引入到漆器表面,以及这一时期漆器的主要使用群体和传播路线(如丝绸之路的影响)。 不涉及:汉代“螺钿”或“镶嵌”工艺的具体操作流程。 三、唐宋的文人趣味与审美的精致化 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推动了漆画在立体造型和色彩运用上的大胆突破。宋代则体现出文人审美趣味的渗透,漆画追求内敛、含蓄的意境表达。本节将对比分析唐代热烈奔放的风格与宋代清雅简远的审美倾向,并考察金银平脱等复杂工艺的成熟。 不涉及:唐代金银平脱工艺中,如何精确描图和打磨抛光。 四、明清的集大成与地方流派的兴起 明清两代,漆画技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本章将梳理雕漆(剔红、剔黄)艺术的巅峰状态,分析其在建筑装饰和家具制作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我们将探讨徽派、闽派等地方流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如何结合地方特色材料和审美习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不涉及:剔红技法中,不同厚度漆层的堆叠与控制。 第三部:现代语境下的漆画——从工艺到纯艺术的跨越 一、西方视角的引入与现代艺术思潮的碰撞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传入,漆画开始从“工艺美术”的范畴中解放出来,向“纯绘画”的方向探索。本部分将分析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思潮如何激发艺术家对漆的媒介特性进行重新思考,以及如何突破传统器物表面的限制,转向画布或板材上的平面创作。 不涉及:当代艺术家在画布上使用生漆的具体媒介配比。 二、当代艺术的挑战与媒介的拓展 现代科技与新材料的介入,为漆画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本章将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运用合成树脂、工业材料来辅助或替代传统材料,以实现更宏大、更具实验性的视觉效果。重点在于探讨当代漆画在材料的“天然性”与“人工性”之间的哲学辩证关系。 三、审美转向:从礼器到观念的表达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漆画不再仅仅是对历史技艺的复刻。它承载了创作者对身份认同、环境变迁、乃至全球化议题的思考。本部分将总结当代漆画的创作主题如何从传统的山水、花鸟,转向对生命本体、时间流逝、以及物质与精神界限的探讨。 结语:永恒的温润与未来的光泽 漆画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将坚硬与柔韧、深邃与光亮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它不仅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种跨越材质与时间的对话。理解了其背后的材料科学、历史脉络和文化负载,才能真正欣赏到每一层漆膜下所蕴含的千年匠心与时代精神。 本书适合对象: 艺术史研究者、设计史爱好者、希望全面了解东方传统媒介艺术体系的文化探索者,以及对天然材料与工艺美学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于理论解析或者历史沿革的读物,但惊喜地发现,它在基础材料的介绍上做得异常详实和接地气。比如,对于不同产地生漆的特性差异,作者不仅用文字做了区分,还配上了生漆在不同温度和湿度下流动状态的对比图示,这种直观的展示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重要了。我以前总是在调配批灰的稠度上犯愁,试过很多次都失败,而这本书里关于“打底与髹饰”章节,详细描述了不同灰泥配方对漆面最终质感的影响,甚至细致到搅拌的手法和静置时间都会影响到后期打磨的难易程度。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匠人,听他娓娓道来那些书本上看不到的“经验之谈”,那种对工艺流程的尊重和对细节的执着,让人非常信服。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层次分明到令人拍案叫绝。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技法,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器物准备”讲起,每一步骤都像搭积木一样,稳固地向上构建。我特别欣赏它在“分离与粘贴”这种看似简单却极易出错的环节中,所采取的“风险提示”和“常见错误修正”模块设计。作者似乎完全站在了学习者的角度,预想到了我们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瓶颈。这种结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感,让原本望而生畏的复杂工艺,通过清晰的步骤拆解,变得触手可及。读完关于“描金工艺”的那一章后,我立刻动手尝试,发现以往模糊不清的界限感在脑中变得清晰了许多,这种“即学即用”的反馈感非常强烈。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传统工艺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流于表面,或者过于学术化,让人难以深入。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与“实践可行性”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在介绍完某一种髹饰手法后,作者往往会穿插一个关于“历史遗存案例分析”,比如某件出土漆器的纹饰特点及其制作工艺的推测,这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艺术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我们思考如何将古人的智慧融入到现代创作中。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肌理表现”的探讨,书中对如何利用漆的自然流淌性、沙粒的粗糙感以及矿物质颜料的沉淀效果,来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进行了深入且富有诗意的描述,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技术指导,上升到了艺术哲学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远超出一本技法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耐心与专注”的哲学书。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出成品、快速迭代的时代,作者用如此详尽的方式,去描摹一个需要耗费数月乃至数年才能完成的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对时间艺术的致敬。阅读其中关于“反复打磨与等待干燥”的论述时,我深感一种宁静的力量。那种对每一个微小步骤的尊重,对材料特性的敬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创作心态。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创造,不是追求速度,而是沉浸于材料与自我对话的过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每一件手作的态度都变得更加审慎和谦卑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那种温润的触感和精美的插图排版,让人爱不释手。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眼就被它那种沉静而高雅的气质所吸引。扉页上的那几幅古代漆器的局部特写,色彩的层次感和光泽度处理得极其到位,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千年漆器的温润与厚重。内页的用纸也很有讲究,纹理细腻,即便是印刷出来的作品照片,色彩的还原度也高得惊人,完全没有廉价感。特别是对一些传统工艺细节的图解部分,线条的精细度和清晰度,让人感觉作者在制作这本书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成了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愉悦体验,完全不像是本工具书,倒更像是一本收藏级的艺术画册。如果说艺术是需要被精心呈现的,那么这本书无疑做到了极致,它为这些精美的创作打开了一个高雅的展示窗口。

评分

非常好,值得学习

评分

评分

对漆画介绍全面,入门的好读物。

评分

对漆画介绍全面,入门的好读物。

评分

评分

对漆画介绍全面,入门的好读物。

评分

不错,有所收获

评分

字迹很清晰,而且纸张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非常实用,想学漆画技法的可以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