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於軾、吳敬璉、張維迎、任誌強 推薦
★營利與非營利相結閤的新公益,可能孕育著一種資本自覺的革新之道,其核心就是改變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讓資本為每個人逐利。
★社會力量中較大的是資本的力量,要利用資本的力量讓每個人可以平等的競爭。
★由於“我”的緣故,要讓這個世界得到改變。
★你們來到世上,是為瞭使這個世界更富有。如果忘記瞭這一使命,就是陷自己於貧窮。
《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啓示》是頭一本由中國學者撰寫的綜閤介紹和分析美國公益事業發展的作品。作者資中筠先生探究美國百年公益事業的發展,深入本源,提齣瞭一個引人深思的話題:如何把資本引嚮對社會有益的事業,為“唯利是圖”的資本找到有效的駕馭和引導之道。
在《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美國百年公益發展的啓示》中,作者根據新的考察和研究,發現一種新的公益模式正在興起,主要是利用資本的特性,寓公益於商機,不僅授人以漁,而且要掀起一場漁業革命;不再視窮人為單純的捐助對象,而是潛在的創業夥伴。毫無疑問,這種“緻力於改變遊戲規則的革新”的成敗,不但是對美國以及資本主義製度自我糾錯的革新機製的考驗,而且將對全球産生深遠影響。
資中筠,1951年清華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畢業。國際政治及美國研究專傢,專業學者、翻譯傢。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美國研究》主編、研究員。參與創辦《美國研究》雜誌和中華美國學會,創立“中美關係史研究會”並任一、第二屆會長。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與發展,1945-1950》、《戰後美國外交史:從杜魯門到裏根》、《二十世紀的美國》(主編《冷眼嚮洋:百年風雲啓示錄》之一)、《資中筠集》(學術論文)。隨筆集:《鬥室中的天下》、《錦瑟無端》、《讀書人的齣世與入世》、《學海岸邊》(與陳樂民閤集)、《資中筠自選集》(五捲),《美國十講》、《老生常談》等。
翻譯有巴爾紮剋(法國)、薇拉?凱瑟(美國)、阿蘭?德波頓(英國)等人的著作。
人們通常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有利於財富的創造但不利於財富的公平分配。資中筠先生的這本書告訴我們,在自由、公正和法治的環境下,創造財富的人也更願意通過慈善公益事業與他人分享財富,使得財富的分配變得更為平等。本書還告訴我們,公益的新趨勢是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到“改變漁業生態”,也就是以企業傢精神從事“創投公益”,通過推動創業和就業的經濟社會環境的改善,提高低收入階層創造財富的能力。資先生不僅是公益事業的傑齣研究者,也是新型公益事業的積極實踐者。她為這本書的付齣讓我們所有人受益。
——張維迎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金光經濟學講席教授
資中筠先生原來在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的時候,她是我的領導。她的專長是國際關係和中外曆史。十幾年前偶然涉足到非政府組織,寫瞭一本書《散財之道》,介紹美國公益組織的發生、組織、籌資、運行。當時正值中國的公益組織蓬勃興起,這本書受到極大的歡迎。現在,資先生又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和親身實踐,更新和擴大瞭內容,不但補充國外這類組織的新發展,更討論瞭中國的公益組織。資先生不僅著書立說,還親身參與到公益組織的活動中。中國各方麵的進步得益於先進國傢的經驗。這本書對國外經驗有充分的介紹。我們做公益事業的人不可不讀。
——茅於軾 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創會理事長
早在十多年前,資中筠先生就開風氣之先,齣版瞭《散財之道》,全麵評述美國近代公益基金會的發展,為剛剛發軔的中國公益事業提供瞭難得的藉鑒。現在,資先生又根據近年來親身踐行公益慈善事業和在國內外深入調查研究的心得體會,更新瞭內容,在本書中專門介紹目前正在西方世界勃然興起的新型公益事業。這種被稱作創投公益(Venture Philanthropy)的新公益形式用社會企業傢精神做公益,不但更能針對近二三十年在許多國傢凸顯齣來的貧富分化等社會矛盾,而且更具有規模效益和提高瞭影響力,因此特彆值得熱心中國公益事業的人們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
中國從貧窮跨入中産的過程中,齣現瞭嚴重的貧富差彆,正在思考的是如何實現“共同富裕”。資老師用大量財富的歸宿的案例告訴我們,隻有在一個充分用法律保護公平、公正的競爭,並給人以充分自由的社會,“人人享有平等的權利”的觀念,纔會引導不斷創造財富並富起來的人群,用社會公益的方式,幫助弱勢群體共同分享和擁有“富裕”的機會。
——任誌強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副會長、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
目錄
第一部 曆史與概況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慈善公益事業源遠流長
一、美國獨立前的公益事業先驅及其思想?011
二、獨立以後到南北戰爭的一百年?017
三、南北戰爭期間及其善後工作?021
四、現代基金會的早期雛形?023
第三章 現代基金會的興起與發展
一、時代背景?025
二、20世紀後半葉的特點?029
三、社區基金會同時興起?033
四、運作機製?035
五、基金會行業組織和學科的齣現?043
第四章 基金會與政府的關係
一、補充和配閤?051
二、稅法的調控作用?054
三、爭議與摩擦?057
四、“公私閤營”的運作模式?066
第二部 各類基金會剪影
第五章 20世紀初期三大先驅
一、拉塞爾·塞奇基金會?077
二、卡耐基基金會?087
三、洛剋菲勒基金會?104
第六章 20世紀中後期的後起之秀
一、福特基金會?124
二、凱洛格基金會?140
三、大衛與露西·帕卡德基金會?144
四、索羅斯係列基金會?147
五、麥剋阿瑟基金會?157
六、威廉·賓基金會?161
七、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164
第七章 社區基金會
一、發展曆史?177
二、個案例證?182
第八章 運作型基金會
一、塞奇基金會(後期)?202
二、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206
三、查爾斯·凱特林基金會?212
第九章 國際工作
一、概況?231
二、美國國內的國際項目?234
三、海外工作?241
四、後冷戰時期?250
第十章 與中國的關係
一、洛剋菲勒基金會 ?270
二、福特基金會?284
三、魯斯基金會?300
四、亞洲基金會?312
五、凱特林基金會?319
六、麥剋與莫琳·曼斯菲爾德基金會?322
第三部 思想動機與效果
第十一章 捐贈的動機與哲學理念
一、誌願精神?330
二、“財富的福音”?331
三、基督教傳統加平民主義壓力?339
四、代錶美國精英的理想?342
五、具體捐贈領域所體現的思想?347
六、來自各方麵的批評?353
第十二章 客觀效果評估
一、教育?361
二、科學研究?366
三、幫助弱勢群體?375
四、緩解種族矛盾?376
五、文化藝術?379
六、可持續發展?381
七、與美國政治氣候的互動?382
八、國際影響?384
九、爭議?386
第四部 新公益
第十三章 時代與創新
一、新公益的時代特點?399
二、新公益新在哪裏??402
三、非營利捐贈者的重要作用?412
第十四章 人物與組織舉要
一、DRK基金會?420
二、阿育王社會創新者與比爾·德雷頓?426
三、洞察力基金?428
四、企業社區夥伴?431
五、社會創投夥伴?433
六、新利潤?436
七、影響力工作坊?438
八、勞拉與約翰·阿諾德基金會?442
九、老樹新花—洛剋菲勒基金會?444
十、承前啓後—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448
第十五章 政府·法律·前景
一、政府的角色?459
二、法律與監督?463
三、理想·理念·現實意義·前景?468
第五部 中國公益
第十六章 近代曆史沿革簡述
一、從晚清至民國的中國公益理念和實踐?479
二、1949年至80年代?483
三、90年代以後的蓬勃發展?485
第十七章 企業公民公益的興起及新趨勢
一、企業界創建的基金會?503
二、個人企業傢典型?504
三、新概念、新趨勢?505
四、中國特色的睏難麯摺和展望?517
後記:對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一些看法
一、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概況?524
二、慈善事業的本質是民間的、自願的、自主的?525
三、公眾習慣思維的誤區?526
四、企業社會責任?528
五、睏難和問題?530
六、加強監督,提高透明度?532
七、卡耐基《財富的福音》的啓示?533
附錄一 美國基金會百年大事記?535
附錄二 作者曾走訪過的基金會機構與采訪過的人物?554
參考書目 558
索引 564
這本書的標題,無疑戳中瞭我的好奇心。“財富的責任”這個概念,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將物質的豐裕與道德的義務緊密地聯係在一起。而“資本主義演變”則為這個話題賦予瞭曆史的厚度,讓我不禁開始聯想,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在推動著資本主義與公益責任之間産生互動,又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這種互動又呈現齣不同的麵貌。我特彆對“美國百年公益發展”這一具體的切入點感到興奮,因為美國無疑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個典型案例,其在公益領域的探索也具有廣泛的代錶性。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深入挖掘那些塑造瞭美國公益格局的關鍵人物和事件,以及不同時期社會思潮和經濟狀況對公益理念的影響。我期望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財富的擁有者們是如何從最初的被動迴應社會期待,逐漸轉嚮更為主動的參與和引領公益事業的。同時,我也好奇,這種“責任”的定義,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否經曆過演變,例如,從簡單的施捨,到更為係統化的社會投資。這本書的標題,給我一種預感,它將是一次對資本主義深層邏輯的審視,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確實引人入勝,讓我對“財富的責任”這一概念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閱讀之前,我腦海中已經勾勒齣瞭一幅畫麵:那些擁有巨大財富的個人或企業,在曆史的長河中是如何看待和實踐他們對社會所承擔的責任的?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個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國度,這種責任感又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的?書名中的“百年公益發展”更是給我一種史詩般的感受,仿佛要揭示一段漫長而復雜的故事。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追溯美國慈善事業的起源,探討早期富豪們如何從個人積纍財富轉嚮迴饋社會,再到後來公益組織日益專業化、規模化的過程。我想象著其中會穿插著一些鮮活的人物故事,比如洛剋菲勒、卡內基等巨頭的慈善理念,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基金會等形式,將財富投入到教育、醫療、科研等領域,從而深刻地影響瞭美國社會的方方麵麵。我甚至可以設想,作者會分析不同曆史時期,美國社會對財富擁有者的期望和道德壓力是如何變化的,以及這些變化又反過來如何塑造瞭“財富責任”的內涵。這本書給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將是一次深入的、曆史性的探索,旨在揭示財富與社會責任之間那看似簡單實則錯綜復雜的關係,並從中提煉齣寶貴的經驗和啓示,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資本主義在公益方麵的發展脈絡。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個社會的進步,不僅僅在於經濟的增長,更在於如何妥善地處理財富分配和道德責任。這本書的題目,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一直思考的那個問題:擁有巨額財富,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僅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抑或是伴隨著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這個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無數的經濟史學傢、社會學傢和哲學傢們圍繞這一主題的討論。我好奇作者將如何梳理美國百年來的資本主義發展曆程,並將財富的責任這一概念融入其中。我預感,這絕非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次生動的曆史畫捲的展開。我想象著,書中會描繪齣那些在時代浪潮中湧現齣的,既是財富創造者又是公益實踐者的身影。他們或許是白手起傢的工業巨頭,也或許是科技時代的創新者,但無論身份如何,他們最終都麵臨著如何處理手中巨額財富的終極拷問。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不同時期,社會對於“富人”的期待是如何演變的,從最初的“施捨”心態,到後來更強調“迴饋”與“投資”的公益理念。這不僅僅是對財富本身的討論,更是對社會倫理、公民責任以及資本主義精神內核的一次深刻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光是聽著就很有分量,有一種直擊核心的觸感。我個人一直對“責任”這個詞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很感興趣,尤其是當它與“財富”這樣具有強大力量的詞匯結閤時。這本書的標題,《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讓我立刻聯想到無數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史中的爭議和思考。我猜想,這本書會以美國百年來的公益發展為切入點,來探討財富究竟應該如何被運用,以及擁有財富的人們,對社會應該承擔怎樣的義務。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美國社會是如何看待和界定“財富責任”的,以及這種界定又是如何隨著資本主義的演變而不斷調整的。也許會看到一些傑齣的企業傢,他們不僅創造瞭巨大的財富,同時也積極投身於社會公益事業,他們的行為和理念,或許能夠為我們提供寶貴的經驗。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會包含一些對不同公益模式的比較分析,例如,是個人捐贈的力量更大,還是通過基金會進行係統性投資更有效?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曆史故事,更是在試圖挖掘一種深刻的社會倫理和經濟哲學,為我們理解當今社會麵臨的財富分配和發展挑戰,提供一個曆史的視角和現實的啓示。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標題,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很多關於“責任”與“資本”之間微妙平衡的思考。我總覺得,在資本主義的宏大敘事下,往往容易忽略掉那些支撐起整個社會基石的“軟性”力量,而“財富的責任”恰恰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的題目,讓我看到瞭作者試圖將這兩者有機地聯係起來,並且聚焦於一個相對漫長的時間跨度——美國百年公益發展。我猜想,作者會從曆史的縱深感齣發,去剖析財富是如何在美國的資本主義體係中不斷積纍,以及這種積纍過程中,伴隨而來的社會責任感又是如何被孕育、被塑造、被繼承或被挑戰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在不同的曆史時期,美國社會對財富擁有者的期望和道德評判是如何變化的。比如,在早期工業化時代,巨富的慈善或許更多地被視為一種“恩賜”,而在後來,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這種責任感是否演變成瞭更主動的“參與”和“投資”?書名中的“啓示”二字,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希望從中汲取經驗,為當今社會如何處理財富與責任的關係提供有益的藉鑒。
評分資中筠老師的作品。好
評分資中筠老師的學識和人格都是我所景仰的,她的作品必須要收藏的,慢慢來讀。
評分書是正版,很不錯,慢慢看。
評分完美,沒有破損,
評分非常好的東西,京東值得信賴。
評分書質量不錯 正版吧 快遞辛苦
評分書是正版,很不錯,慢慢看。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餅做大以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