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吴敬琏、张维迎、任志强 推荐
★营利与非营利相结合的新公益,可能孕育着一种资本自觉的革新之道,其核心就是改变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让资本为每个人逐利。
★社会力量中较大的是资本的力量,要利用资本的力量让每个人可以平等的竞争。
★由于“我”的缘故,要让这个世界得到改变。
★你们来到世上,是为了使这个世界更富有。如果忘记了这一使命,就是陷自己于贫穷。
《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是头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综合介绍和分析美国公益事业发展的作品。作者资中筠先生探究美国百年公益事业的发展,深入本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如何把资本引向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为“唯利是图”的资本找到有效的驾驭和引导之道。
在《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中,作者根据新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一种新的公益模式正在兴起,主要是利用资本的特性,寓公益于商机,不仅授人以渔,而且要掀起一场渔业革命;不再视穷人为单纯的捐助对象,而是潜在的创业伙伴。毫无疑问,这种“致力于改变游戏规则的革新”的成败,不但是对美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我纠错的革新机制的考验,而且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资中筠,1951年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专业学者、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美国研究》主编、研究员。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和中华美国学会,创立“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一、第二届会长。
主要著作:《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二十世纪的美国》(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之一)、《资中筠集》(学术论文)。随笔集:《斗室中的天下》、《锦瑟无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学海岸边》(与陈乐民合集)、《资中筠自选集》(五卷),《美国十讲》、《老生常谈》等。
翻译有巴尔扎克(法国)、薇拉?凯瑟(美国)、阿兰?德波顿(英国)等人的著作。
人们通常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财富的创造但不利于财富的公平分配。资中筠先生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在自由、公正和法治的环境下,创造财富的人也更愿意通过慈善公益事业与他人分享财富,使得财富的分配变得更为平等。本书还告诉我们,公益的新趋势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到“改变渔业生态”,也就是以企业家精神从事“创投公益”,通过推动创业和就业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提高低收入阶层创造财富的能力。资先生不仅是公益事业的杰出研究者,也是新型公益事业的积极实践者。她为这本书的付出让我们所有人受益。
——张维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
资中筠先生原来在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的时候,她是我的领导。她的专长是国际关系和中外历史。十几年前偶然涉足到非政府组织,写了一本书《散财之道》,介绍美国公益组织的发生、组织、筹资、运行。当时正值中国的公益组织蓬勃兴起,这本书受到极大的欢迎。现在,资先生又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和亲身实践,更新和扩大了内容,不但补充国外这类组织的新发展,更讨论了中国的公益组织。资先生不仅著书立说,还亲身参与到公益组织的活动中。中国各方面的进步得益于先进国家的经验。这本书对国外经验有充分的介绍。我们做公益事业的人不可不读。
——茅于轼 天则经济研究所荣誉理事长、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创会理事长
早在十多年前,资中筠先生就开风气之先,出版了《散财之道》,全面评述美国近代公益基金会的发展,为刚刚发轫的中国公益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借鉴。现在,资先生又根据近年来亲身践行公益慈善事业和在国内外深入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更新了内容,在本书中专门介绍目前正在西方世界勃然兴起的新型公益事业。这种被称作创投公益(Venture Philanthropy)的新公益形式用社会企业家精神做公益,不但更能针对近二三十年在许多国家凸显出来的贫富分化等社会矛盾,而且更具有规模效益和提高了影响力,因此特别值得热心中国公益事业的人们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中国从贫穷跨入中产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差别,正在思考的是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资老师用大量财富的归宿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充分用法律保护公平、公正的竞争,并给人以充分自由的社会,“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的观念,才会引导不断创造财富并富起来的人群,用社会公益的方式,帮助弱势群体共同分享和拥有“富裕”的机会。
——任志强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目录
第一部 历史与概况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慈善公益事业源远流长
一、美国独立前的公益事业先驱及其思想?011
二、独立以后到南北战争的一百年?017
三、南北战争期间及其善后工作?021
四、现代基金会的早期雏形?023
第三章 现代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
一、时代背景?025
二、20世纪后半叶的特点?029
三、社区基金会同时兴起?033
四、运作机制?035
五、基金会行业组织和学科的出现?043
第四章 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一、补充和配合?051
二、税法的调控作用?054
三、争议与摩擦?057
四、“公私合营”的运作模式?066
第二部 各类基金会剪影
第五章 20世纪初期三大先驱
一、拉塞尔·塞奇基金会?077
二、卡耐基基金会?087
三、洛克菲勒基金会?104
第六章 20世纪中后期的后起之秀
一、福特基金会?124
二、凯洛格基金会?140
三、大卫与露西·帕卡德基金会?144
四、索罗斯系列基金会?147
五、麦克阿瑟基金会?157
六、威廉·宾基金会?161
七、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64
第七章 社区基金会
一、发展历史?177
二、个案例证?182
第八章 运作型基金会
一、塞奇基金会(后期)?202
二、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206
三、查尔斯·凯特林基金会?212
第九章 国际工作
一、概况?231
二、美国国内的国际项目?234
三、海外工作?241
四、后冷战时期?250
第十章 与中国的关系
一、洛克菲勒基金会 ?270
二、福特基金会?284
三、鲁斯基金会?300
四、亚洲基金会?312
五、凯特林基金会?319
六、麦克与莫琳·曼斯菲尔德基金会?322
第三部 思想动机与效果
第十一章 捐赠的动机与哲学理念
一、志愿精神?330
二、“财富的福音”?331
三、基督教传统加平民主义压力?339
四、代表美国精英的理想?342
五、具体捐赠领域所体现的思想?347
六、来自各方面的批评?353
第十二章 客观效果评估
一、教育?361
二、科学研究?366
三、帮助弱势群体?375
四、缓解种族矛盾?376
五、文化艺术?379
六、可持续发展?381
七、与美国政治气候的互动?382
八、国际影响?384
九、争议?386
第四部 新公益
第十三章 时代与创新
一、新公益的时代特点?399
二、新公益新在哪里??402
三、非营利捐赠者的重要作用?412
第十四章 人物与组织举要
一、DRK基金会?420
二、阿育王社会创新者与比尔·德雷顿?426
三、洞察力基金?428
四、企业社区伙伴?431
五、社会创投伙伴?433
六、新利润?436
七、影响力工作坊?438
八、劳拉与约翰·阿诺德基金会?442
九、老树新花—洛克菲勒基金会?444
十、承前启后—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448
第十五章 政府·法律·前景
一、政府的角色?459
二、法律与监督?463
三、理想·理念·现实意义·前景?468
第五部 中国公益
第十六章 近代历史沿革简述
一、从晚清至民国的中国公益理念和实践?479
二、1949年至80年代?483
三、90年代以后的蓬勃发展?485
第十七章 企业公民公益的兴起及新趋势
一、企业界创建的基金会?503
二、个人企业家典型?504
三、新概念、新趋势?505
四、中国特色的困难曲折和展望?517
后记: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概况?524
二、慈善事业的本质是民间的、自愿的、自主的?525
三、公众习惯思维的误区?526
四、企业社会责任?528
五、困难和问题?530
六、加强监督,提高透明度?532
七、卡耐基《财富的福音》的启示?533
附录一 美国基金会百年大事记?535
附录二 作者曾走访过的基金会机构与采访过的人物?554
参考书目 558
索引 564
这本书的标题确实引人入胜,让我对“财富的责任”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那些拥有巨大财富的个人或企业,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如何看待和实践他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的?尤其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国度,这种责任感又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的?书名中的“百年公益发展”更是给我一种史诗般的感受,仿佛要揭示一段漫长而复杂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追溯美国慈善事业的起源,探讨早期富豪们如何从个人积累财富转向回馈社会,再到后来公益组织日益专业化、规模化的过程。我想象着其中会穿插着一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比如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巨头的慈善理念,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基金会等形式,将财富投入到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我甚至可以设想,作者会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对财富拥有者的期望和道德压力是如何变化的,以及这些变化又反过来如何塑造了“财富责任”的内涵。这本书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将是一次深入的、历史性的探索,旨在揭示财富与社会责任之间那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从中提炼出宝贵的经验和启示,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也能更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在公益方面的发展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无疑戳中了我的好奇心。“财富的责任”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将物质的丰裕与道德的义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资本主义演变”则为这个话题赋予了历史的厚度,让我不禁开始联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资本主义与公益责任之间产生互动,又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互动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我特别对“美国百年公益发展”这一具体的切入点感到兴奋,因为美国无疑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在公益领域的探索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挖掘那些塑造了美国公益格局的关键人物和事件,以及不同时期社会思潮和经济状况对公益理念的影响。我期望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财富的拥有者们是如何从最初的被动回应社会期待,逐渐转向更为主动的参与和引领公益事业的。同时,我也好奇,这种“责任”的定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否经历过演变,例如,从简单的施舍,到更为系统化的社会投资。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预感,它将是一次对资本主义深层逻辑的审视,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很有分量,有一种直击核心的触感。我个人一直对“责任”这个词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与“财富”这样具有强大力量的词汇结合时。这本书的标题,《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让我立刻联想到无数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的争议和思考。我猜想,这本书会以美国百年来的公益发展为切入点,来探讨财富究竟应该如何被运用,以及拥有财富的人们,对社会应该承担怎样的义务。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社会是如何看待和界定“财富责任”的,以及这种界定又是如何随着资本主义的演变而不断调整的。也许会看到一些杰出的企业家,他们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他们的行为和理念,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会包含一些对不同公益模式的比较分析,例如,是个人捐赠的力量更大,还是通过基金会进行系统性投资更有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更是在试图挖掘一种深刻的社会伦理和经济哲学,为我们理解当今社会面临的财富分配和发展挑战,提供一个历史的视角和现实的启示。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如何妥善地处理财富分配和道德责任。这本书的题目,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直思考的那个问题:拥有巨额财富,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抑或是伴随着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这个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无数的经济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围绕这一主题的讨论。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梳理美国百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并将财富的责任这一概念融入其中。我预感,这绝非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生动的历史画卷的展开。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涌现出的,既是财富创造者又是公益实践者的身影。他们或许是白手起家的工业巨头,也或许是科技时代的创新者,但无论身份如何,他们最终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手中巨额财富的终极拷问。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时期,社会对于“富人”的期待是如何演变的,从最初的“施舍”心态,到后来更强调“回馈”与“投资”的公益理念。这不仅仅是对财富本身的讨论,更是对社会伦理、公民责任以及资本主义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刻解读。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很多关于“责任”与“资本”之间微妙平衡的思考。我总觉得,在资本主义的宏大叙事下,往往容易忽略掉那些支撑起整个社会基石的“软性”力量,而“财富的责任”恰恰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题目,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聚焦于一个相对漫长的时间跨度——美国百年公益发展。我猜想,作者会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去剖析财富是如何在美国的资本主义体系中不断积累,以及这种积累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社会责任感又是如何被孕育、被塑造、被继承或被挑战的。我尤其期待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国社会对财富拥有者的期望和道德评判是如何变化的。比如,在早期工业化时代,巨富的慈善或许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恩赐”,而在后来,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这种责任感是否演变成了更主动的“参与”和“投资”?书名中的“启示”二字,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希望从中汲取经验,为当今社会如何处理财富与责任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评分送给朋友作为入门公益的礼物我觉得很适合
评分对资中筠有个深入了解
评分资中筠先生作品,历经十余年不断的严谨推进
评分国家汲取能力的建设--建国初期的经验
评分好书,版本装帧都相当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京东买书,值得信赖。
评分送给朋友作为入门公益的礼物我觉得很适合
评分开放性、分配性冲突和社会保障--中国加入WTO的社
评分我们都应该沉心静气地来读一下这些蕴含丰富而且比较难啃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