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中及以上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                                   恐怕每个学过英语的人都被枯燥、难学的语法折磨过。好不容易背下了语法规则,却只是一些僵硬的条文,应用起来就傻眼了。回顾我们小时候学习母语的过程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没有特意地去学习语法,而是将语法融会贯通在了我们的思维中,换言之,我们是在用母语进行思维。同样道理,假如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英语语法,并且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那流利英语脱口而出、提笔就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张满胜老师的心血之作“英语语法新思维系列”就是这样一套帮你摆脱死板的英语语法学习方法,学会用英语思维的书。其中这本《英语语法新思维——定语从句超精解》专门讲解定语从句这一重点语法知识。满胜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三步法则“指代—替换—移位”帮你搞清楚定语从句的构造原理,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英语句子都能一一破解。同时,满胜老师不单纯罗列规则,而是将一个个鲜活的英文例句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潜移默化地将英语思维注入你的大脑,帮助你调整自己的英语思维模式,从而达到自如地使用英语的目的。
  新东方畅销10余年、累计销量超百万册经典语法书“英语语法新思维系列”添新品。
  延续“英语语法新思维”品牌内核,张满胜老师近10年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入研究的新成果。
  帮助读者从全新的思维角度理解和掌握各类语法知识点,轻松攻克语法学习难关。
  传统语法书浅尝辄止,本系列书探求语法规则背后更深层的本质,教你把语法规则内化成英语思维。
  有图片提供语境背景,有图表提供思路总结,有幽默故事作为语法素材让你轻松一笑,这是一套有温度、有深度、不枯燥的语法书。      
内容简介
     《新东方 英语语法新思维:定语从句超精解》延续“英语语法新思维”品牌内核,是张满胜老师近十年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入研究的新成果,旨在帮助读者从全新的思维角度理解和掌握各类定语从句,轻松攻克语法学习难关。
  奠定基础——通过“指代—替换—移位”三步骤,帮你轻松理清定语从句的构造原理。
  扩大视角——从“语义”新视角剖析定语从句的特点,带你领悟句子背后的使用语境。
  注重应用——知识点与实例紧密结合,助你将语法规则转化为语言技能和考试实力。
  讲练结合——阶段性设置思维训练和答案解析,帮你及时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作者简介
     张满胜,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硕士,拥有20余年的英语教学和研究经验,尤其是对英语语法有深入独到的研究。其代表作品“英语语法新思维系列”久经市场考验,畅销10余年而不衰,可谓新东方系列丛书中的镇店之宝,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满胜老师对庞杂的语法规则体系进行抽丝剥茧、条分缕析、严密推导,颠覆了传统语法的罗列派,开创了英语语法的思维派,真正让你告别“死规则”,教你“活思维”,帮你重新塑造你的英语世界观。2003年以来,满胜老师一直在《新东方英语》杂志主持“语法新思维”专栏,广受读者欢迎。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定语从句的基本原理 P1
1.1 定语从句是一种后置定语 P2
1.2 定语从句是由两个简单句合并而成的 P8
1.3 定语从句的两个重要概念:先行词与关系词 P15
第二章 关系词的结构分析: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的位置 P19
2.1 主语关系代词(subject relatives) P20
2.2 动词宾语关系代词(verb-object relatives) P22
2.3 介词宾语关系代词(preposition-object relatives) P25
2.4 定语关系限定词(possessive relatives) P29
2.5 补语关系代词(complement relatives) P36
2.6 状语关系副词(adverbial relatives) P39
2.6.1 where在定语从句中充当地点状语 P39
2.6.2 when在定语从句中充当时间状语 P42
2.6.3 wh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原因状语 P47
2.7 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 P50
2.7.1 地点名词:which or where? P50
2.7.2 时间名词:which or when? P55
2.7.3 原因名词:which or why? P59
第三章 关系词的语义分析:关系词的语义指代 P61
3.1 who语义分析 P62
3.1.1 who与which P62
3.1.2 who与where P67
3.2 which语义分析 P69
3.2.1 which作为关系代词:先行词的分类 P69
3.2.2 which作为关系限定词:which + 名词 P76
3.3 where语义分析 P82
3.3.1 具体地点名词 P82
3.3.2 抽象地点名词 P82
3.3.3 总结与思考:where从句为何具有抽象含义? P105
第四章  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结构分析: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位置 P109
4.1 定语从句的位置 P110
4.1.1 句末定语从句 P110
4.1.2 句中定语从句 P110
4.2 先行词的位置 P114
4.3 先行词与定语从句的分隔 P116
4.3.1 先行词 + 定语 + 定语从句 P116
4.3.2 先行词 + 状语 + 定语从句 P117
4.3.3 先行词 + 谓语 + 定语从句 P118
第五章  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语义分析:限制性及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P121
5.1 专有名词作先行词,加逗号 P123
5.2 专有意义的普通名词作先行词,加逗号 P127
5.3 泛指意义的普通名词作先行词,加逗号 P132
5.3.1 不加the的不可数名词 P132
5.3.2 不加the的复数名词 P134
5.3.3 加the的单数名词 P136
5.3.4 加a(n)的单数名词 P137
5.4 句子作先行词,加逗号 P142
5.5 数量关系或所属关系的定语从句,加逗号 P143
5.6 语境决定加或不加逗号 P144
5.6.1 篇章语境中的特指名词作先行词,加逗号 P144
5.6.2 客观实境决定加或不加逗号 P145
5.7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逗号 P149
第六章 专题讨论:介词 + 关系代词 P155
6.1 看从句,选介词 P157
6.1.1 看从句动词,选介词 P157
6.1.2 看从句形容词,选介词 P162
6.1.3 看从句名词,选介词 P165
6.2 看先行词,选介词 P170
6.3 数量关系及所属关系用of P187
6.3.1 定语从句的数量关系 P187
6.3.2 定语从句的所属关系 P194
6.4 固定的介词短语 P199
6.5 看句意,选介词 P204
6.6 介词 + when/where P216
6.6.1 介词 + when P216
6.6.2  介词 + where P221
6.7 定语从句的倒装结构 P238
6.8 “介词 + 关系代词 +  to do”结构 P242
6.9 关系代词前面使用其他结构 P250
第七章 专题讨论:关系词后边带有插入语 P251
7.1 插入主谓结构 P252
7.1.1 插入主谓结构——关系词作主语 P252
7.1.2 插入主谓结构——关系词作主语但被省去 P253
7.1.3 插入主谓结构——关系词作宾语 P256
7.2 插入状语从句 P261
7.3 插入其他结构 P263
第八章 专题讨论:多个定语从句的串联、并联与嵌套 P265
8.1 串联定语从句 P266
8.2 并联定语从句 P267
8.3 嵌套定语从句 P269
附 录 答案解析 P279      
前言/序言
     
				 
				
				
					聚焦世界文学经典:人文思辨与文本细读  一、 穿越时空的对话:经典文学中的人性光谱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探索世界文学经典的独特视角,摒弃传统文学史的线性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主题与人物。我们关注的焦点并非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而是它们如何作为人类经验的容器,承载了关于爱、失落、权力、自由、道德困境等永恒命题的思辨。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焦虑与疏离  本部分将对20世纪初至中期涌现的一批重要文本进行细致剖析,这些作品深刻地捕捉了工业化、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之而来的哲学转向(如存在主义)对个体精神世界造成的冲击。  1. 意识流的边界与内在风景: 深入剖析乔伊斯、伍尔夫等作家的叙事革新。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更侧重于他们如何通过“意识流”这种手法,重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揭示了人类心智的复杂性与碎片化。例如,探讨《尤利西斯》中对都市生活“日常英雄主义”的塑造,以及其中隐藏的语言学谜团与神话原型。  2. 反乌托邦的预警与批判: 分析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与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对技术理性、社会控制的深刻洞察。不同于简单的政治批判,我们将探讨其哲学基础——对“幸福”定义的异化,以及个体在高度组织化社会中自由意志的消亡。重点分析其语言学设计(如“新语”)在权力结构维持中的核心作用。  3. 荒诞剧的哲学底色: 考察卡夫卡和贝克特的作品。卡夫卡的“荒诞”并非无意义,而是一种对现代官僚体系的深刻体验,探讨个体在庞大、不可名状的结构面前的无助与疏离感。贝克特的后期作品则将这种荒诞推向了语言的极限,探讨在意义崩塌之后,生存本身是否就是一种行为艺术。  第二部分:史诗的重构与后殖民语境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全球范围内挑战既有叙事霸权的作品,考察历史书写如何被权力塑造,以及被压抑的声音如何通过文学寻回主体性。  1. 历史的复调与多重视角: 研究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作家如何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地方性历史(如美国南方的奴隶制阴影、拉丁美洲的政治动荡)提升至普世关怀的层面。重点剖析时间线的非线性处理如何对抗官方的、单一的历史叙事。  2. 后殖民叙事中的身份迷失与回归: 选取萨义德、奈保尔、阿奇贝等作家的文本,探讨“东方主义”的构建过程。分析殖民经验如何导致主体身份的“分裂”(如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间的徘徊),以及如何通过文学创作进行“去殖民化”的文化实践。探讨混合身份(Hybridity)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复杂性。  3. 民族志与身体政治: 考察那些深入挖掘特定文化集体记忆的作品。例如,对非洲、加勒比地区或少数族裔文学的细读,关注身体作为政治战场、记忆载体和反抗工具的角色。  第三部分:伦理困境与文学的救赎性  探讨文学作品在处理极端道德情境时所展现的复杂张力,以及文学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或情感唤醒工具的功能。  1. 罪与罚的形而上学: 审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超人”道德观与基督教救赎主题的冲突。重点分析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理论如何被实践打破,以及忏悔过程中的心理挣扎。这不仅是犯罪小说,更是对人类良知底线的探究。  2. 战争的创伤叙事: 聚焦海明威、雷马克的作品,分析“迷惘的一代”如何处理语言在极度暴力面前的失效性。探讨“冰山理论”在传递创伤记忆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3. 女性经验的再书写: 集中研究那些挑战父权叙事、重塑女性主体性的文本。例如,分析维吉尼亚·伍尔夫对“一个自己的房间”的探讨,以及当代女性主义作家如何解构神话和经典文学中对女性角色的刻板描绘。  总结:阅读即是参与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开放的、永不完结的思辨场域。我们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携带自身的历史经验与哲学关怀,与这些伟大的思想进行一次真诚而深入的对视。通过细读文本的语言肌理、结构安排和潜台词,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更清晰认知。阅读这些经典,是对我们时代精神困境的持续追问与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