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带孩子参加北京市小学生的网上夏令营活动,给孩子重温讲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原型实名阎福华)和雨来的故事,意外的发现原来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晋察冀地区,也正是个人今年负责的这套《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中众多报道的发生地。王二小和雨来们用生命保护了晋察冀边区的军政干部和老乡,而《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中的13期《晋察冀画报》和画报社的众多出版物和相关资料等则实证了更多晋察冀地区当年军民共同抗战的人民战争史。
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卷1《晋察冀画报》第1-13期,是继《晋察冀画报》自1942年创刊到1948年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的一次集中原貌重现。全书收录影印《晋察冀画报》全部13期内容,亦将画报13期目录单独抄录并辅以英文翻译,令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期画报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编者还从13期画报(其中9-10期为合刊)中各选择一幅刊发过的照片单独呈现,清晰的画质呈现对照斑驳的老画报,将读者跨越时空带入那段峥嵘岁月。 卷2《晋察冀画报》出版物,则对《晋察冀画报》的重要出版物进行了首次集中原貌呈现。全书收录画报社编辑出版的诸多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画刊、时事专刊、时事增刊、号外,以及《毛主席近影集》《摄影新闻》等。 卷3《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收集了晋察冀画报社的诸多文献史料,包括画报社油印版内部刊物《摄影网通讯》的全部17期内容,还包括当年的摄影教材、学习记录,指令公函,往来信函,画报社活动照片以及画报社大事记等信息。诸多史料的汇集得益于画报社家属后代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组织和机构的无私配合。
整套《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图书,文集自2014年8月启动编辑,历时一年,经不断补充完善而成。文集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石志民,知名摄影家、策展人,从事专业摄影逾40年。1985年他从就职的新华社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取得艺术硕士(MFA)学位,并在美国从事专业摄影和摄影研究逾18年。他曾编著出版了《挑战沙龙——探寻摄影大师的足迹》《时装摄影——风潮·风情·风格》等书籍;曾为中国主流摄影报刊撰写过“数码摄影及其发展趋势”(1998),“建立中国的摄影作品收藏市场”(2002),“中国摄影应警惕的三个误区”(2006),“中国离摄影大国有多远”(2010)等文章,对中国摄影发展状态有很强的针对性。
石志民1991年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他曾被武夷山国际摄影节,桂林国际摄影节和上海国际摄影周等多个国际摄影节聘为策展人。也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大连医学院影像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我必须强调这套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带来的震撼。它不是零星散落的片段,而是一个时间轴上的完整序列。这种连续性对于进行纵向研究至关重要。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个政策的提出、发展、巩固,乃至在具体事件中的反映和效果。资料编排的严谨性也值得称赞,对于每一期、每一篇内容的收录都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忠实还原,使得学术引证时能够非常方便地追溯到源头。它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样本空间”,让历史的重构不再是碎片化的拼图,而是一个有据可查的、结构清晰的整体框架。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这套全集是案头必备的重量级参考工具书。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社会变迁的研究者,我发现这些图文资料在社会结构变迁的微观记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画报中对“新”与“旧”的对比描写,对劳动模范的树立,对妇女解放的宣传,无不精心地构建着理想社会蓝图的每一个细节。它帮助我们理解,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普通人的日常行为是如何被引导、被塑造的。通过对特定栏目,比如“生产战线报道”或“扫盲识字运动”的聚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宣传是如何深入到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推动着社会观念的更新换代。这种细致入微的社会切片,比抽象的理论论述更具有说服力和穿透力。
评分阅读这些文献资料的过程,与其说是在“看”历史,不如说是在“聆听”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文字部分的叙事口吻非常鲜活,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信念,没有如今常见的过度解读和后世的审视滤镜,是那个热烈年代最直接的声音回响。那些报道的细节,比如基层干群的生活点滴、生产互助的具体场景、以及对敌斗争的策略部署,都展现出极强的现场感和即时性。我特别留意了那些配图文字,它们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勾勒出复杂的社会图景,极富感染力。这套汇编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最原始的“一手资料流”,让研究者能够抛开二手解读的窠臼,直接面对历史的现场,感受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和集体情绪的流动。
评分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套画报的视觉语言具有极高的研究潜力。那个年代的插画和摄影作品,风格上深受革命现实主义和一些新兴艺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力度,人物造型的象征意义,都承载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信息。我仔细比对了不同时期的作品,能明显看出艺术风格的演变和成熟,这本身就是一部视觉风格的简史。那些木刻、套色印刷品的质感,在今天的数字扫描中依然能展现出其刀刻的力度和印刷的层次感,这对于研究当时的宣传美学和印刷技术极限是非常宝贵的材料。它不仅仅是政治宣传的工具,更是那个时期视觉文化的重要载体。
评分这套画报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感。装帧设计上,既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朴素和实用,又不失典雅,每一页的排版都体现了那个时期宣传艺术的高水准。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印刷质量,即便是跨越了这么多年头,许多图像的细节依然清晰可见,墨色浓淡把握得恰到好处,让人仿佛能触摸到当年的油墨气息。光是翻阅这些图文,就能感受到编辑者们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所付出的巨大心力。这不仅仅是资料的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文物,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毋庸置疑。对于任何对那段特定历史时期抱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人来说,光是这份对实物形态的还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是实体文献的胜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