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清季琉球交涉档案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清季琉球交涉档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为民,殷昭鲁,张生 编
图书标签:
  • 钓鱼岛
  • 钓鱼岛问题
  • 琉球
  • 历史档案
  • 清史
  • 中日关系
  • 海洋权益
  • 外交史
  • 文献集
  • territorial dispute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708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803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字数:4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清季琉球交涉档案》主要收录了中国历史档案馆所藏部分宫中朱批奏折档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辑的《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以及台湾大通书局印行的《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选辑(全)》。另外,李鸿章、何如璋等人为晚清中日交涉中的重要人物。本册也选录部分《李鸿章全集·信函》和《茶阳三家文钞》中的有关文献,作为官方文档之补充。

目录

“东亚地中海”视野中的钓鱼岛问题的产生(代序)
出版凡例
本册说明
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
1.奏为粤省查办琉球国王咨文缘由事
2.奏为恭缴原奉颁发琉球国遗诏事
3.奏为琉球遭风难人到闽安插译讯抚恤事
4.奏为琉球遭风难人到闽安插译讯抚恤事
5.奏为琉球遭风难人到闽安插译讯抚恤事
6.奏为苏省接护琉球国使臣事
7.奏为苏省接护琉球国使臣事
8.奏为查办琉球国护送难民船只及接贡船只在洋被劫情形事及为琉球
难民到闽安插译讯抚恤事

二、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
1.三月辛未(二十九日)总理各国事务恭亲王等奏
2.谕军机大臣等
3.给日本国外务省照会
4.四月戊子(十六日)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抚李鹤年奏
5.四年癸巳(二十一日)闽浙总督兼署福建巡抚李鹤年奏
6.李鹤年又奏
7.文煜等又奏
8.谕军机大臣等
9.给日本国中将西乡照会
10.谕军机大臣等
11.给日本国柳原前光照会
12.给日本国外务省大臣照会
13.日本国柳原前光覆函
14.给日本国柳原大臣照会
15.八月壬申(初二日)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16.九月戊午(十九日)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沈葆桢等奏
17.浙江巡抚杨昌浚奏

三、道成同光四朝奏议选辑
1.请速筹台事全局疏(光绪二年)
2.沥陈病状并海防事宜十六条疏(光绪五年)
3.沥陈球案倭约疏(光绪六年)
4.日本议结球案牵涉改约暂宜缓允疏(附请调岑毓英督办台湾片)(光绪六年)
5.覆陈球案倭约疏(光绪六年)
6.敬陈时务疏(光绪七年)
7.保小捍边当谋自强疏(光绪八年)

四、清光绪朝中日交涉档案
1.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奏筹议台湾事宜折(正月十六日)
2.福建巡抚丁日昌奏巡查台湾南路凤山恒春等处折(正月二十八日)
3.闽浙总督何璟等奏据情陈奏琉球职贡日本梗阻折(五月十四日)
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日本梗阻琉球入贡现与出使商办情形折(六月初五日)
……
五、李鸿章全集·信函
六、茶阳三家文钞
索引

精彩书摘

  《钓鱼岛问题文献集:清季琉球交涉档案》:
  8.奏为查办琉球国护送难民船只及接贡船只在洋被劫情形事及为琉球难民到闽安插译讯抚恤事
  咸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
  奏兼署闽浙总督、福州将军,奴才有凤跪奏,为琉球国夷船护送内地难民到闽安插,讯明递籍,分别办理缘由,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案查咸丰二年十月间,前据福建藩司详报,琉球国王世子尚泰遣使马克承等赍到,咨文以闽省内地民人蔡祥庆等,在洋漂,收琉球地方安顿,被英吉利国夷船前往孥回六十余人,尚有二百余人寄寓该国,当将分别查办缘由。经前督臣李芝昌,会同抚臣王懿德,附片具奏奉到。殊批,知道了,钦此。均经恭录咨行,钦遵办理,嗣据前与泉永道赵霖,禀覆照会英吉利厦门领事巴迈士,查覆该夷前次孥回之数十人,先经带往粤省,除交地方官审办,余俱载回厦门释放完案。其现在琉球之人,或琉球国配船载回,或华国遣船往载俱可等。情随经饬据福建藩司,详据福州府海防,同知译据琉球使臣马克承,禀称八重山岛离隔琉球国王府地方遥远,船只往来风信,只在二三月之内,方可驾抵该岛,贡船返棹向系夏至,若俟此时回国,之后始行拨往该岛,风信难行,恐于本秋不及护送来闽,恳请给咨,并准购备船只,以便派拨水梢先行,赍咨赶回,将该民人等配船,以便秋间随同接贡船只,护送来闽由,听详司议,照俯如所请,详准给咨,购船遣发回国,迨后续准。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臣叶名琛咨覆,据咪酋伯驾呈称,该国货船被搭船之中国民人杀死船主火长、水手,掠去船中货物,上岸逃走,只剩二十余中国人尚在船内,当时外国兵船赶往该洲,捉护上岸之人数十名,解回送交讯办,续据该酋节次来文,并解陈得利等十七名到粤,饬发广州府研讯,据各供称,均系被客头骗下夷船,佣工押在舱底内共有四百七十五人,迨开船后,该夷给舱内各人卖身契约一纸,如不接收,即行鞭责。驶到琉球洋面,该夷把众人陆续提到舱面,逐一割去发辫,内有卧病不能行者十余人,当时打死丢弃落海,众人看见,惊慌以致喧闹起来,该夷船主害怕,凫水逃走,众人随唤水手人等,将船驶到山边,上山躲匿,被琉球国人查问,惶称船漏修整,琉球国人每日给与饭食。迨隔十余日,该夷兵船驶到,孥获陈得利等七十余名,押下夷船,驶回香港后,又将陈得利等十七人载到黄埔,送官审。陈得利等并无得到受夷人身价,杀害夷人及抢取夷船银物情事禀报,即经据禀,将该酋节次来文逐一驳斥,复据该酋呈送证件,谢丁茂等四名复饬广州府研讯,据禀佥供,陈得利当时在船,手执旗刀,弹压众人,不许喧闹,并未伤人,内有海定即苏有,致伤夷人一名,失跌落海,所有罗幅安等十四名,均讯无为,匪伤毙夷人情事,陈得利、苏有二名,容再研讯,分别办理,业经批饬,将证见。
  ……

前言/序言

  所谓“地中海”,通常是指北非和欧洲、西亚之间的那一片海洋。在古代世界历史中,曾经是埃及、希腊、波斯、马其顿、罗马、迦太基等群雄逐鹿的舞台;近代以来,海权愈形重要,尼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意大利、德国乃至俄罗斯,围绕地中海的控制权,演出了世界近代史的一幕幕大剧。
  虽然,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FernandBraudel)引用前人的话说“新大陆至今没有发现一个内海,堪与紧靠欧、亚、非三洲的地中海相媲美”,但考“mediterranean”的原意,是“几乎被陆地包围的(海洋)”之意。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固然符合此意;其他被陆地包围的海洋,虽然早被命为他名,却也符合地中海的基本定义。围绕此种海洋的历史斗争,比之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其实突破了西哲的视野,堪称不遑多让。典型的有美洲的加勒比海,以及东亚主要由东海、黄海构成的一片海洋。
  本文之意,正是要将东海和黄海,及其附属各海峡通道和边缘内海,称为“东亚地中海”,以此来观照钓鱼岛问题的产生。
  古代东亚的世界,由于中国文明的早熟和宏大,其霸权的争夺,主要在广袤的大陆及其深处进行。但东吴对东南沿海的征伐和管制,以及远征辽东的设想,说明华夏文明并非自隔于海洋。只不过,由于周边各文明尚处于发轫状态,来自古中国的船舰畅行无忌,相互之间尚未就海洋的控制产生激烈的冲突。
  唐朝崛起以后,屡征高句丽不果,产生了从朝鲜半岛南侧开辟第二战场的实际需要。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雄心与之产生了交集,乃有唐军从山东出海,与新罗击溃百济之举。百济残余势力向日本求援,日军横渡大海,与百济残余联手,于是演出唐——新罗联军对日本——百济联军的四国大战。
  东亚地中海第一次沸腾。论战争的形态,中日两国均是跨海两栖作战;论战争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比之同时期欧亚非之间的地中海,有过之无不及。公元663年8月,白江口会战发生,操控较大战船的唐军水师将数量远超自身的日军围歼。会战胜利后,唐军南北对进,倾覆立国700余年的高句丽,势力伸展至朝鲜半岛北部、中部。
  但就东亚地中海而言,其意义更为深远:大尺度地看,此后数百年间,虽程度有别,东亚国际关系的主导权被中国各政权掌握,中日韩之间以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主要诉求,并与朝贡、藩属制度结合,演进出漫长的东亚地中海和平时代。“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可以作为这一和平时期的标志。
  蒙古崛起后,两次对日本用兵。1274年其进军线路为朝鲜——对马岛——壹歧岛——九州,1281年其进军路线为朝鲜——九州、宁波——九州。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日本虽无力反攻至东亚大陆,但已部分修正了西强东弱的守势。朱明鼎革以后,朱元璋曾有远征日本的打算而归于悻悻,倭寇却自东而西骚扰中国沿海百多年。《筹海图编》正是在此背景下将钓鱼屿、赤屿、黄毛山等首次列入边防镇山。
琉球史料的深邃回响:近代东亚格局变迁中的外交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争议焦点,而是广泛涉猎近代东亚区域内,围绕琉球群岛的地位、主权归属、以及各国利益交织所形成的历史图景。它深入考察了自晚清至二十世纪初,清朝廷、日本维新政府、以及其他域外势力在这一战略要地上的互动、博弈与观念冲突。 本书的主体内容由一系列精选的外交文书、官方往来信函、使节报告、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原始文本构成。这些文献跨越了数十年的时间维度,清晰地展现了传统册封体制如何面对新兴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冲击,以及国际法原则如何在远东地区被引入和诠释的过程。 第一部分:清代朝贡体系的衰微与调整 本卷着重于考察十九世纪中后期,清朝在处理与琉球国关系时所面临的内在困境与外部压力。重点分析了: 1. 琉球“内附”与“外属”的张力: 梳理了清政府在道光、咸丰年间,对琉球国“请旨”“奏报”的批复记录。这些文件揭示了清廷在维护其宗主权的同时,如何试图在不引发大规模国际冲突的前提下,对琉球事务进行有限度的干预。特别是对琉球王室内部权力继承、册封仪式、以及对外贸易(如萨摩藩的实质控制)的官方立场与实际操作差异。 2. 早期西方势力的介入与清朝的反应: 汇集了关于美、法等国船只在琉球海域遭遇、以及各国传教士或外交人员试图建立官方接触的档案。通过分析清廷对这些外部事件的报告和决策过程,可以洞察其对“海防”和“藩属国”概念的重新界定。例如,关于“美船事件”和“法船事件”的往来电报与谕旨,展现了清廷在既要保持“天朝上国”颜面,又要避免卷入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之间的微妙平衡。 3. 萨摩藩实质控制的历史痕迹: 详细收录了清朝官员对琉球“实际统治者”——日本萨摩藩的间接观察与记录。这些记载并非直接指涉主权争端,而是侧重于描述萨摩藩对琉球的经济掠夺、文化渗透以及军事部署,为理解琉球内部复杂的地方政治生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二部分:近代国际法框架下的观念碰撞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日本明治维新后,如何运用新兴的国际法话语权,逐步构建其对琉球的主张,以及清廷试图以旧有体系进行抗辩的历史记录。 1. “琉球处分”前后的外交交涉: 集中展示了1870年代,日本在琉球推行“废藩置县”政策时,与清朝驻外使节之间的往来函件。这些交涉往往充满了对“主权”“条约义务”“国民身份”等概念的解释权争夺。例如,日方提出的“琉球为日本领土一部分”的主张与清方坚持的“琉球为属国”的论调之间的措辞对比。 2. 调停尝试与国际仲裁的缺席: 收集了围绕“台湾番地”事件(间接波及琉球问题)所进行的国际调停努力的原始记录,特别是与英国、美国等国的斡旋文件。本书并未偏向于论证调停的成败,而是侧重于展现各国在涉及东亚地缘政治时,对琉球地位的考量和政策倾向。 3. 清末新政与琉球地位的再评估: 考察了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背景下,对包括琉球在内的藩属体系进行的最后一次政策梳理。这些文件反映了清朝内部对国家主权边界认知的现代化努力,以及面对列强环伺时,对历史上模糊地带进行清晰界定的紧迫性。 第三部分:文化与身份认同的侧面观察 为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语境,本书还收录了部分非直接外交性质的档案: 1. 琉球使者在清朝的活动记录: 包括琉球进贡使团觐见皇帝、接受册封、以及在京城期间的日常开销和与礼部官员的往来记录。这些细节有助于理解琉球在清朝视野中作为“文化附属地”的角色定位。 2. 早期汉学家对琉球的描述: 辑录了清代学者对琉球的地理、风俗、宗教的笔记或志书片段,用以对比官方外交辞令背后,对该群岛的认知深度。 总结而言, 本书是一部以原始文献为核心的史料集,旨在为历史研究者、法学学者和区域政治分析人士提供一个多维度、去立场化的文本基础。它忠实地记录了近代东亚区域权力转移的历史过程,展现了外交辞令、国际法原则、以及传统宗藩关系在碰撞与重塑中的复杂面貌。其价值在于提供丰富的档案细节,而非对既有争议作出最终裁决。读者将从中获得对特定历史时段内,各国如何理解和处理岛屿归属权问题的深刻洞察。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语言风格来看,这本书的选材和呈现方式保持了一种高度的客观性,这对于历史档案的整理而言至关重要。它似乎并没有对原始档案进行过多的“现代化”翻译或润饰,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清季官方往来文书特有的那种繁复、典雅却又充满时代烙印的语汇和句式。阅读这些原始材料,就像是亲耳聆听那个时代的外交官们在牌桌上的博弈。比如,某些公文中对“藩属国”或“化外之地”的表述,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国际法认知和地缘政治心态,这些细微的措辞差异,正是研究历史语境变迁的宝贵线索。编者保持了极强的学术克制,没有在注释中加入过多的主观评述,将判断和解释的权利留给了每一个读者,这种“让材料说话”的处理方式,值得高度赞扬。

评分

内容检索的便利性是此类专业文献集能否被有效利用的关键。我特地查阅了目录和索引部分,发现其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不是简单的按时间顺序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检索系统。开篇的“核心事件时间轴”清晰地梳理了清季一系列重大交涉的关键节点,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观的框架。随后,按涉事机构(如总理衙门、外务部、相关驻外使馆)分类的清单,使得研究特定部门的交涉模式变得容易。最让我惊喜的是文末的“人名地名索引”,它不仅列出了出现的人名和地名,还附带了出现页码的范围,这对于需要快速定位某一特定人物在某个时间段内参与了哪些外交活动的研究者来说,节省了无数时间。这种严谨的工具书配置,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文献汇编本身。

评分

这本书在整体的学术视野上,似乎不仅仅局限于外交文书的简单堆砌,它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场景”。我注意到在某些章节的篇首,编者可能嵌入了对该阶段背景的简要概述,例如,对琉球“册封”制度在十九世纪末期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介绍。这种宏观背景的植入,使得那些零散的公文不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被置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网中得以理解。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清朝国力衰退的大背景下,地方官员和中央机构是如何在权力、责任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试图维护其传统观念中的“宗主权”的。这种由点及面、由微观文本到宏观历史的过渡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文献集的理论厚度,让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历史交涉的核心矛盾点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封面采用了仿古的牛皮纸质感,色调偏向沉稳的棕褐色,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翻阅尘封旧档的厚重感。字体选择上,标题“钓鱼岛问题文献集”采用了颇具历史感的宋体,而副标题“清季琉球交涉档案”则以更为内敛的小楷排布在下方,显得既专业又不失文人气息。我尤其欣赏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略带米黄色的棉麻纸张,触感温润,油墨的清晰度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长期阅读时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装订方式看起来像是传统的线装结合现代的胶装工艺,既保证了书籍的平整度,又在细节处流露出对古典文献的尊重。初次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就让人确信这不是一本轻飘飘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严肃著作。从书籍的物理形态来看,出版方显然是深谙历史文献爱好者的心理,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前的期待值。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首先,文稿的注释系统设计得极其人性化。很多档案文献中常见的拉丁化音译词或者早期中文的特殊用法,作者都巧妙地通过脚注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在正文旁干扰阅读流畅性。页边距处理得非常宽裕,这对于习惯在书页边缘做批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值得称赞的是,不同类别的档案,比如往来公文、官员奏折、甚至是私人信函的摹本,在版式上做了细微的区分。例如,公文可能采用等宽字体以模仿官方文书的严谨,而私人通信则可能略微放宽字距,以展现其书信体的自然感。这种微妙的视觉区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下意识地对文献的性质有一个快速的辨识,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也体现了编者深厚的文献学功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