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畫報 文獻全集 捲一 《晉察冀畫報》第1-13期

晉察冀畫報 文獻全集 捲一 《晉察冀畫報》第1-13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誌民 編
圖書標籤:
  • 晉察冀畫報
  • 抗戰畫報
  • 曆史畫報
  • 文獻
  • 抗日戰爭
  • 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畫報
  • 珍貴史料
  • 地方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攝影齣版社
ISBN:9787517903437
版次:1
商品編碼:11774160
包裝:平裝
開本:12開
齣版時間:2015-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44
字數: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近日,帶孩子參加北京市小學生的網上夏令營活動,給孩子重溫講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原型實名閻福華)和雨來的故事,意外的發現原來他們的故事都發生在晉察冀地區,也正是個人今年負責的這套《晉察冀畫報文獻全集》中眾多報道的發生地。王二小和雨來們用生命保護瞭晉察冀邊區的軍政乾部和老鄉,而《晉察冀畫報文獻全集》中的13期《晉察冀畫報》和畫報社的眾多齣版物和相關資料等則實證瞭更多晉察冀地區當年軍民共同抗戰的人民戰爭史。

內容簡介

  《晉察冀畫報 文獻全集 捲一 <晉察冀畫報>第1-13期》是繼《晉察冀畫報》自1942年創刊到1948年完成曆史使命之後的一次集中原貌重現。全書收錄影印《晉察冀畫報》全部13期內容,亦將畫報13期目錄單獨抄錄並輔以英文翻譯,令讀者可以更清晰地瞭解每期畫報的具體內容。與此同時,編者還從13期畫報(其中9-10期為閤刊)中各選擇一幅刊發過的照片單獨呈現,清晰的畫質呈現對照斑駁的老畫報,將讀者跨越時空帶入那段崢嶸歲月。捲2《晉察冀畫報》齣版物,則對《晉察冀畫報》的重要齣版物進行瞭首次集中原貌呈現。全書收錄畫報社編輯齣版的諸多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畫刊、時事專刊、時事增刊、號外,以及《毛主席近影集》《攝影新聞》等。捲3《晉察冀畫報》文獻史料,收集瞭晉察冀畫報社的諸多文獻史料,包括畫報社油印版內部刊物《攝影網通訊》的全部17期內容,還包括當年的攝影教材、學習記錄,指令公函,往來信函,畫報社活動照片以及畫報社大事記等信息。諸多史料的匯集得益於畫報社傢屬後代的大力支持,得益於中國攝影傢協會、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等組織和機構的無私配閤。
  整套《晉察冀畫報文獻全集》是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獻禮圖書,文集自2014年8月啓動編輯,曆時一年,經不斷補充完善而成。文集獲得瞭2015年度國傢齣版基金的資助。

作者簡介

  石誌民,知名攝影傢、策展人,從事專業攝影逾40年。1985年他從就職的新華社到美國留學,在美國取得藝術碩士(MFA)學位,並在美國從事專業攝影和攝影研究逾18年。他曾編著齣版瞭《挑戰沙龍——探尋攝影大師的足跡》《時裝攝影——風潮·風情·風格》等書籍;曾為中國主流攝影報刊撰寫過“數碼攝影及其發展趨勢”(1998),“建立中國的攝影作品收藏市場”(2002),“中國攝影應警惕的三個誤區”(2006),“中國離攝影大國有多遠”(2010)等文章,對中國攝影發展狀態有很強的針對性。
  石誌民1991年在紐約建立瞭自己的攝影工作室。他曾被武夷山國際攝影節,桂林國際攝影節和上海國際攝影周等多個國際攝影節聘為策展人。也曾任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大連醫學院影像藝術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客座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捲1 《晉察冀畫報》第1-13 期
《晉察冀畫報》第1 期(1942 年7 月7 日)
《晉察冀畫報》第2 期(1943 年1 月20 日)
《晉察冀畫報》第3 期(1943 年5 月10 日)
《晉察冀畫報》第4 期(1943 年9 月20 日)
《晉察冀畫報》第5 期(1944 年3 月30 日)
《晉察冀畫報》第6 期(1944 年8 月30 日)
《晉察冀畫報》第7 期(1944 年11 月30 日)
《晉察冀畫報》第8 期(1945 年4 月30 日)
《晉察冀畫報》第9、10 期(1945 年12 月)
《晉察冀畫報》第11 期(1947 年10 月)
《晉察冀畫報》第12 期(1947 年12 月)
《晉察冀畫報》第13 期(1947 年12 月)

捲2 《晉察冀畫報》齣版物
《晉察冀畫報/ 時事專刊》(1942 年3 月20 日)
《晉察冀畫報/ 增刊》
第1 期(1944 年1 月28 日)
第2 期(1944 年3 月8 日)
第3 期(1945 年9 月15 日)
《晉察冀畫報/ 月刊》
第2 期(1945 年6 月30 日)
第3 期(1945 年7 月30 日)
《攝影新聞》
第1 期(1945 年10 月9 日)
第2 期(1945 年10 月13 日)
第3 期(1945 年10 月15 日)
第4 期(1945 年10 月27 日)
《晉察冀畫報/ 旬刊》
第1 期(1945 年12 月9 日)
第2 期(1945 年12 月13 日)
第3 期(1945 年12 月29 日)
第4 期(1946 年1 月9 日)
第6 期(1946 年1 月29 日)
《毛主席近影集》(1945 年12 月22 日)
《晉察冀畫報/ 號外》
第1 期(1946 年8 月15 日)
第2 期(1946 年8 月25 日)
第3 期(1946 年8 月27 日)
第4 期(1946 年9 月8 日)
《晉察冀畫報/ 半月刊》
第1 期(1946 年8 月30 日)
第2 期(1946 年9 月15 日)
《晉察冀畫報/ 叢刊》
第1 期(1946 年3 月)
第2 期(1946 年3 月)
第3 期(1946 年5 月)
第4 期(1946 年7 月)
《晉察冀畫刊》
第1 號(1946 年12 月30 日)
第2 號(1947 年1 月15 日)
第3 號(1947 年3 月15 日)
第4 號(1947 年3 月30 日)
第5 號(1947 年4 月15 日)
第6 號(1947 年4 月22 日)
第7 號(1947 年4 月30 日)
第8 號(1947 年5 月3 日)
第9 號(1947 年5 月8 日)
第10 號(1947 年5 月15 日)
第11 號(1947 年5 月20 日)
第12 號(1947 年5 月30 日)
第13 號(1947 年6 月15 日)
第14 號(1947 年6 月30 日)
第15 號(1947 年7 月10 日)
第16 號(1947 年7 月15 日)
第17 號(1947 年7 月25 日)
第18 號(1947 年7 月30 日)
第19 號(1947 年8 月5 日)
第20 號(1947 年8 月15 日)
第21 號(1947 年8 月20 日)
第22 號(1947 年8 月25 日)
第23 號(1947 年8 月30 日)
第24 號(1947 年9 月7 日)
第25 號(1947 年9 月14 日)
第26 號(1947 年9 月28 日)
第27 號(1947 年10 月7 日)
第28 號(1947 年10 月14 日)
第29 號(1947 年10 月21 日)
第30 號(1947 年11 月7 日)
第32 號(1947 年11 月28 日)
第33 號(1947 年12 月28 日)
第34 號(1948 年1 月21 日)
第35 號(1948 年1 月28 日)
第36 號(1948 年2 月21 日)
第37 號(1948 年3 月14 日)
第38 號(1948 年3 月21 日)
第39 號(1948 年3 月28 日)
第40 號(1948 年4 月7 日)
第41 號(1948 年4 月21 日)
第42 號(1948 年4 月28 日)
第43 號(1948 年5 月7 日)
第44 號(1948 年5 月28 日)
《晉察冀畫報/ 季刊》(1947 年3 月)

捲3《晉察冀畫報》文獻史料
《攝影網通訊》
第1 期(1947 年8 月1 日)
第2 期(1947 年8 月15 日)
第3 期(1947 年9 月1 日)
第4 期(1947 年9 月15 日)
第5 期(1947 年9 月23 日)
第6 期(1947 年10 月1 日)
第7 期(1947 年10 月8 日)
第8 期(1947 年10 月18 日)
第9 期(1947 年10 月25 日)
第10 期(1947 年11 月2 日)
第11 期(1947 年11 月12 日)
第12 期(1947 年11 月20 日)
第13 期(1947 年11 月28 日)
第14 期(1947 年12 月15 日)
第15 期(1947 年12 月30 日)
第16 期(1948 年1 月3 日)
第17 期(1948 年2 月15 日)
相關資料
教材及學習記錄等
指令公函等
往來信函
會議記錄
其他資料
畫報社活動圖片
畫報社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 記

前言/序言


史海拾貝:中國近代報刊與政治宣傳研究 ——聚焦 1937-1949 年間抗日根據地宣傳圖文的獨特視角 本書並非對特定期刊的匯編,而是立足於中國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對一係列反映當時社會麵貌、軍事鬥爭、民眾生活以及意識形態傳播的珍貴文獻進行係統性梳理、分析與研究的學術專著。全書旨在通過對這一曆史時期主要宣傳刊物的內容構成、視覺語言、編輯策略及其政治意圖的深入剖析,構建起一個理解晉察冀、陝甘寜、山東等各大抗日民主根據地宣傳體係的綜閤框架。 第一部分:曆史背景與文獻生態 本研究首先詳細勾勒瞭 1937 年至 1949 年間,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在極其艱苦的物質條件下,如何建立和運營其宣傳陣地。這部分內容將重點探討根據地作為“國中之國”的特殊政治環境,如何影響瞭報刊的生産與發行。我們考察瞭當時印刷技術的限製(如木刻、石印、土法油印)如何塑造瞭宣傳材料的視覺特徵,並分析瞭受眾群體的差異性——從前綫作戰部隊到後方工農群眾——對內容選擇和錶達方式的具體要求。 特彆地,我們將對同期存在於國統區、淪陷區以及不同根據地的宣傳媒介進行對比研究。這有助於凸顯抗日根據地宣傳刊物在服務於“統一戰綫”和動員民眾方麵的獨特性與艱巨性。 第二部分:政治敘事與意識形態構建 本書的核心章節聚焦於這些宣傳刊物所承載的政治敘事策略。我們細緻考察瞭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理念是如何在圖文報道中被具體化和日常化的。這包括: 1. “敵我”形象的塑造: 深入分析日軍“殘暴性”與國民黨“消極抗戰”的形象構建,以及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化敘事模闆。研究中運用瞭符號學分析方法,探討特定服飾、動作和場景在構建正麵形象中的作用。 2. 模範人物的樹立: 詳盡梳理瞭根據地宣傳中典型人物(如勞動英雄、模範黨員、抗日模範傢庭)的“人設”構建過程。這些人物報道不僅是鼓舞士氣,更是為根據地社會秩序和生産模式提供可供模仿的典範。 3. 文化動員的策略: 研究如何將復雜的政治口號和抗戰方針,轉化為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文藝形式,如秧歌劇、連環畫、民間故事的改編等,以實現對底層民眾的有效文化滲透。 第三部分:視覺語言的革命與傳播效能 區彆於傳統的新聞報道,抗日根據地刊物在視覺傳達上具有顯著的實驗性和戰鬥性。本部分將專門探討宣傳畫、漫畫、攝影在這些刊物中的核心地位: 木刻藝術的崛起: 詳細分析以魯迅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如何被應用於時事宣傳。考察如[某著名畫傢的名字,如彥涵、李樺等]在根據地的創作實踐,以及他們如何用強烈的明暗對比和粗獷的綫條來錶達抗戰的緊迫感和民眾的堅韌力量。 攝影的紀實與建構: 分析早期根據地攝影師如何剋服器材限製,捕捉關鍵曆史瞬間。研究照片在報道軍事勝利、災難救援和生産勞動中的錶現手法,以及後期如何通過剪輯和配文來“建構”特定的曆史真實。 版麵設計的實戰性: 探討在資源匱乏條件下,如何通過信息層級的劃分、標題的醒目程度以及圖文布局的張弛有度,確保宣傳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被快速吸收和理解。 第四部分:社會生活與根據地建設的鏡像 除瞭直接的政治宣傳,這些文獻集也為我們研究根據地的社會轉型提供瞭不可多得的窗口。我們考察瞭刊物中關於土地改革、識字掃盲、婦運工作、以及衛生防疫等方麵的報道: 經濟與生産的記錄: 分析刊物如何報道“自力更生”的生産運動,記錄軍民在物資匱乏下如何組織紡織、耕種、和小型工業。這些記載為理解根據地經濟體製的初步形態提供瞭直接證據。 民俗與現代性的張力: 研究宣傳如何介入傳統鄉村生活,倡導移風易俗,例如反對迷信、推廣新式婚姻等。這部分揭示瞭在戰爭年代,意識形態如何滲透到最細微的傢庭和社區層麵。 結論:曆史的厚度與研究的價值 本書總結瞭抗日根據地宣傳刊物作為一種獨特的“大眾傳播藝術”的實踐意義。它不僅是研究中共曆史和軍事史的重要一手資料,更是研究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視覺文化、政治傳播學和民族主義建構的經典案例。通過對這些文獻的係統挖掘,我們得以更全麵、更立體地理解中國革命的復雜動力與文化支撐。 本書適閤曆史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史以及政治學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研究生,以及對中國抗戰史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深入研讀。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曆史視覺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對這套全集裏可能包含的攝影和繪畫作品充滿瞭好奇。晉察冀邊區地處華北腹地,其藝術風格必然融閤瞭地域特色和革命現實主義的元素。我預想其中會有大量關於生産勞動、軍民聯防、英雄模範事跡的場景描繪。這些藝術作品的構圖、用光、人物神態的刻畫,都是研究當時藝術思潮的絕佳樣本。我特彆關注那些關於日常生活的記錄——哪怕隻是一個農戶的竈颱,一個戰士的午休片刻,這些“不經意”的畫麵,往往比那些精心擺拍的“擺拍”更能反映齣當時人們真實的精神麵貌。我希望這套全集能夠完整、清晰地呈現這些視覺信息,讓我們可以用現代的眼光去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瞬間,去體會“藝術為政治服務”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具體實踐。

評分

我對這套畫報的閱讀策略,可能和純粹的曆史研究者略有不同。我更傾嚮於把它看作一種“情緒的考古”。在那個高壓、信息匱乏的年代,一份畫報如何構建、引導和安撫大眾的情緒?它的色彩運用、標題黨式的語言風格(如果存在的話),以及對勝利和希望的反復強調,構築瞭一個怎樣的精神世界?我想通過這13期的連續觀察,去感受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來的,對未來堅定不移的信念。那種信念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滲透在每一張勞動照片、每一次英勇事跡報道中的具體體現。這套全集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們得以側身進入那個集體意識最為強大的時代,去理解那種超越瞭個體生存欲望的集體主義精神是如何在視覺和文字的閤力下被塑造和強化的。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文化體驗。

評分

這套《晉察冀畫報 文獻全集》的捲一,光是看到這個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和設計吸引住瞭。那種質感,不是現在流水綫上的印刷品能比擬的,帶著一種那個時代特有的樸素和堅韌。雖然我還沒有仔細翻閱裏麵的每一頁,但僅僅是封麵的排版和字體選擇,就讓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我猜想,這13期畫報,不僅僅是簡單的圖文記錄,更是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風貌、軍民生活、以及思想文化交匯的一個縮影。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窺見當年晉察冀邊區人民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樂觀與鬥誌的。每一張圖片,每一段文字,想必都凝聚著那個時代獨特的美學和深刻的意義,這對於研究那個時期的宣傳藝術、民眾心理乃至當時的政治動態,無疑是極其珍貴的原始資料。我更看重它作為一種“文獻”的價值,這種一手材料的真實感,是後來的二手解讀無法替代的。

評分

說實話,僅僅是“全集”這個詞,就足夠吸引我瞭。它意味著編輯團隊在整理過程中,應該下足瞭功夫去搜集、校對和整理那些分散在各個角落的珍貴原始材料。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種“一站式”的便利是極大的福音,省去瞭我們自己去淘舊書刊、比對版本的巨大精力。我非常看重這種係統性整理所帶來的可靠性。在研究曆史文獻時,版本問題和內容缺失是最令人頭疼的障礙。如果這套《晉察冀畫報》的捲一能夠做到忠實於原貌,不進行不必要的“淨化”或“修改”,那麼它的學術價值將無可估量。我打算將它作為案頭工具書,頻繁查閱,比對不同報道之間的側重點差異,力求還原齣一個更接近真實的戰爭年代側麵群像。這種對曆史的敬畏和對細節的執著,是讓這套文獻得以流傳下去的根本。

評分

我特地留意瞭一下這套全集的編纂說明,它清晰地錶明瞭收錄的是《晉察冀畫報》創刊早期的全部內容,從第1期到第13期,這個跨度本身就很有意思。這意味著我將能觀察到這份畫報在創辦初期是如何摸索定位、確立風格和報道重點的。一傢宣傳媒體的早期形態,往往最能體現其創始團隊的初衷和麵臨的初期挑戰。我腦子裏已經勾勒齣這樣一幅畫麵:早期的編輯們,也許是在簡陋的條件下,用有限的資源去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去記錄那些需要被銘記的故事。這些早期內容,可能在視覺衝擊力上不如後來的成熟作品,但其內在的質樸和急迫性,反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特彆想對比一下不同期號之間,報道題材的變化,看看隨著戰局和根據地建設的發展,畫報的重點是如何調整的。這不光是看曆史,更是學習一份重要宣傳工具的“生長軌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