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崇陵病案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崇陵病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力钧 著,王宗欣,雷湘平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古籍
  • 珍善本
  • 点校
  • 崇陵病案
  • 医案
  • 清代医学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病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6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7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
字数:715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崇陵病案》清末民初医家力钧撰著,是其为光绪帝诊病的全记录。
  《崇陵病案》有两个特色:一是为特定病人——皇帝的诊疗记录,二是记录了作为病人的光绪皇帝对自己病情及接受治疗效果的描述,"医患双方针对病情几乎逐日交换书面意见,连续数十日,恐怕在世界医学史上也甚为罕见。在这个意义上,《崇陵病案》绝不只是清官秘辛的谈资,更是一份研究医患关系的珍贵史料”。

作者简介

  力钧(1856-1925),字轩举,号医隐,福建永福(今福州市永泰县)人。
  力钧6岁时“从刘幼轩公读,公通医,以《说文》证《内经》”,后又师从林亦莱、张熙皋、郭秋泉、郭省三等通医饱学之士,从小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和医学的基础。21岁时,救其父于诸药无效,挽其女于众医不治,拯其妹于重病垂危。随力钧医名鹊起,开始了为人医病开方的医学生涯。光绪二十年(1894年),力钧赴京应考。在北京居留期间,“公卿显宦争相延请诊治”,力钧妙手回春,治好了多名王公大臣的病,并与他们建立了私谊。
  光绪三十二年,力钧入官为慈禧、光绪诊治,开始了御医生涯,晚年著有《难经古注校补》、《崇陵病案》等。

目录

《皇上病案》
《崇陵病案》
凡例

引言
德宗景皇帝暑热夹积方案
德宗景皇帝血虚气弱肝胃并郁方案
附录一 慈禧皇太后感寒化热方案
附录二 记事
附录三 禀牍
附录四 王公大臣治验录

精彩书摘

  《中医药古籍珍善本点校丛书:崇陵病案》:
  叠奉上谕:上焦浮热,宜凉泻不宜温补。
  自应恪遵旨意,斟酌立方。特详考病原,实由血虚。而太医院所开药方,不外柴胡、葛根、黄芪、山栀、天冬、麦冬、黄柏、知母、元参、生地、花粉、胆草,一味寒凉,以水济水。
  皇上按日宣示,未必不以为然。万一误服一剂,则前功尽弃,且与章京所开之方大相反对。太医院随侍左右,难保无先入之言,上荧睿听。况服药之理,心有所疑,往往无效。章京学问浅陋,东南各省不乏名医。万恳电召,来京会同请脉。病之寒热虚实定,则药之温清补泻自定。否则,温固虑其烁阴,滋腻虑其滞气,不得不巧为趋避,逃人平淡一途。以皇上虚弱之体,深重之病,岂平淡之药所能奏效哉!章京谓庸医误人,甚于庸臣误国。皇上为社稷宗庙之主,天下臣民朝夕仰望,此次脉息已调,病机已转,心跳已愈,遗精已瘥。拨乱反正,转危为安,此其时也。再用温通以去寒,补固以填虚。加以饮食调养,不难计日报安。无如太医院故见自封,必以凉泻反对之药为主,比日寒热之病,即由柴、葛、芩、栀、知、柏所酿者。章京力辨其非疟。
  皇上尚不能无疑,中国医学不明一至此,极诚堪浩叹。且皇上自去年以来,所增诸病,皆药积也。凡药入胃,必与食料俱化:如行血者到血管,则血通;增液者到液管,则液充;补脑者到脑气筋,则脑筋动。然必药力与食料相合。万一体本虚寒,所进饮食又多生冷,加以凉润之药,一团凝腻,如冰结冻,不但肠胃交伤,而血管液管亦因之窒塞。此理至浅至显,特医者不察耳。前因重用附子,皇上迟疑,遍问军机大臣。鹿传霖面奏:圣躬不但宜附子,且须加入肉桂、鹿茸。章京往见醇邸,醇邸不敢决,且令商诸殿下。章京窃惟殿下属在懿亲,伏望代达下情。俾皇上返求受病之原,渐觉误药之害,一时停药,但用饮食培养。陈、曹二医到时,辨定是疟非疟,再议方治。章京为慎重卫生起见,不避冒昧,一再渎请,伏乞谅察。
  谨肃者。受业肺病,将两月矣。前在仁寿殿咯血数口,皇太后震怒,杖责太监,此夫子所知者;后在内务府公所,赏饭后,痰嗽呕吐,此夫子所见者;到承泽园请假,在回事处又复咯血,适总管崔玉贵在旁亲见,且告受业,似此病躯,必须调理。因托其代为续假。及见庆邸、醇邸,询及病情,告以必须续假,进城就诊西医。据西医云:肺叶有病,痰嗽太久,血管破裂,必须静养、服药,才能奏效。若再震动,恐不易治。现时血尚未止,人甚不支。
  庆邸、醇邸处,已专窠续假。惟奏事处及军机处王大臣,应请夫子就近转告。皇太后知钧病根甚深。钧请假时,皇上面谕:一俟病好,当即上来。稍稍行步,胸胁觉痛。必须请假十日,以资静养。或先请续假五日,假满再续。钧之病情,庆邸皆知。且经免恳在先。如蒙代请,定必邀准。专此敬叩福安。
  ……

前言/序言


《崇陵病案》:一部承载历史脉络的医学瑰宝 《崇陵病案》并非一部普通的医学著作,它更像是一面折射清代皇家医药发展轨迹的镜子,一部承载着时代印记与人文温度的珍贵文献。本书收录整理的,是晚清时期崇陵(光绪皇帝陵墓)与宫廷相关人员的病案资料,其价值不仅在于医学本身,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信息。 一、 时代背景与医学发展 本书的成书年代,正值中国近代史的转折时期。西方医学的传入,传统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宫廷御医们在继承传统辨证论治、方药理论的基础上,也受到了一些外来医学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宫廷医学实践。 《崇陵病案》正是这一时期宫廷医学实践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些病案,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宫廷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治疗手段的运用,以及药物的选择。这为研究清末宫廷医药的演变,中西医在此期间的互动与融合,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 内容深度与医学价值 本书所收录的病案,涵盖了当时宫廷人员可能遇到的各种疾病。从常见的感冒发热,到疑难杂症,乃至一些现代医学仍需审慎对待的病症,都可能在其中有所体现。 1. 辨证论治的实践:每一份病案都记录了详细的病史采集、望闻问切的诊察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辨证分析。这对于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观察不同医家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病案,体会中医师是如何层层剥茧,从表面症状探究内在病因的。 2. 方剂的智慧:病案中详细记录了所使用的方剂,包括药物的组成、剂量、煎煮方法以及服药后的疗效。这些方剂有些是经典的古方,有些则是医家根据病情临证加减化裁而成。研究这些方剂,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当时常用的药物与配伍原则,更能从中体悟历代名医的智慧与经验。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者来说,这些古老的方剂中,可能蕴含着解决当下临床难题的启示。 3. 药物知识的传承:病案中频繁出现的药物名称,反映了当时宫廷御医对药物性味、功效的熟稔程度。同时,一些罕见药物或特殊炮制方法的出现,也为药物学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线索。通过对病案中药物使用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梳理中医药药物学的历史脉络。 4. 对当时医疗水平的反映:通过对病案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间接了解清末宫廷的医疗水平。哪些疾病当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哪些疾病治疗效果不佳,哪些治疗手段相对先进,哪些则略显局限,这些都能够从病案中得到印证。这为研究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医疗技术发展提供了实证。 三、 历史价值与文献意义 《崇陵病案》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医学范畴。 1. 还原历史人物的健康状况:《崇陵病案》的出现,将我们拉近了历史的真实。通过这些病案,我们可以了解到光绪皇帝及其他皇室、宫廷人员的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承受的疾病困扰。这为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研究宫廷生活、人物命运的另一扇窗口。 2. 见证宫廷医药制度:宫廷医药在古代中国拥有特殊的地位。这些病案的整理与记录,本身就反映了当时宫廷医药制度的运行方式,包括医官的选拔、诊疗流程、药物的供应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医疗体系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珍贵的历史文献:作为一份珍贵的古籍善本,其本身的保存与整理工作就极具价值。经过点校整理,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古籍内容得以清晰呈现,方便了后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进行学习和借鉴。这对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学文化遗产,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四、 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崇陵病案》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医学史研究:可以深入研究清末宫廷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医在近代转型时期的发展轨迹。 中医药学研究:可以对病案中的方剂进行系统分析,挖掘有效方剂,进行现代药理学研究,为开发新药提供思路。 历史学研究:可以结合其他史料,研究清末宫廷生活,探究特定历史人物的健康与命运,以及宫廷内部的医疗生态。 文献学研究:可以对病案的来源、流传、版本进行考证,对其历史文献价值进行评估。 《崇陵病案》不仅仅是几份陈旧的病历,它是历史的沉淀,是智慧的结晶,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从中汲取医学的营养,更能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文化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崇陵病案》的点校丛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堆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一直对古代医者的智慧和医术充满好奇,但真正接触到他们留下的原始文献,却总是因为语言、知识体系的障碍而望而却步。幸运的是,这套点校本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整理,更是对古代医学思想的深度挖掘。点校者们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致的注释,帮助我们理解了许多晦涩难懂的医学概念和治疗方法。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对疾病的探索,以及对治病救人的那份执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活”与“变”,也让我更加坚信,那些蕴藏在古籍中的智慧,依然能够为现代的医学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接触这套《崇陵病案》的,没想到它给我带来了如此大的惊喜。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古籍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这本书,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让我能够窥见古代社会的另一面。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神秘”或“难以理解”的论述。相反,它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将这些内容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我常常会和身边的朋友讨论书中的一些观点,大家都能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这让阅读的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启发。有时候,我会停下来,静静地思考书中所描述的某些治疗手段,以及它们背后所反映的古人的世界观和生命观。这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对历史、对文化、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点校版的古籍有些抵触,总觉得会失去原汁原味的感觉,但《崇陵病案》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这套书的点校质量真的令人惊叹,它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风骨,又通过细致入微的校勘和注释,让现代读者能够轻松地跨越时空的鸿沟,去理解和品味这些珍贵的医学文献。 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一些古老方剂时,会详细考证其出处、演变过程,甚至附上一些古代名医的使用经验。这种“溯本追源”的做法,不仅让方剂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曾尝试过按照书中的一些描述,去尝试理解一些药材的配伍原理,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通过这些文字,我仿佛能触摸到古代医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医术。

评分

这套《崇陵病案》点校丛书,真心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代医学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简直是一座挖不尽的金矿!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了好奇,尤其对那些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先人智慧的古籍更是着迷。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确实不少,但很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很难找到能真正触及到古籍原貌,又能让我这样非专业人士看得懂的。这套丛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从我拿到这套书的第一刻起,就被它散发出的那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所吸引。书本的装帧设计就很有讲究,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翻开书页,虽然是古籍的点校本,但点校者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不仅保留了原文的风貌,还做了详尽的注释和校勘。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扎实古文功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最喜欢的是它对一些生僻字词、古代医学术语的解释,细致入微,让我能够更顺畅地理解内容。有时候,一段话可能需要结合注释看好几遍,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但正是这种“费力”的过程,让我觉得学到的东西更加牢固,也更加珍贵。

评分

最近我沉迷于《崇陵病案》的阅读,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古代医者如何与疾病斗争。这本书不仅仅是医学文献,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被其中记载的那些真实病例深深吸引,每一个病案都仿佛是一个鲜活的故事,讲述着患者的痛苦、医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看着那些简练却字字珠玑的描述,我常常会惊叹于古人的观察之细致、用药之精准。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有些病案描述的症状,放到现在来看,依然能够找到对应的疾病,这不禁让我感慨中医理论的普适性和生命力。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治疗思路,比如一些强调“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平衡”的理念,虽然形式不同,但核心思想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阅读这些病案,我不再是枯燥地背诵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去体会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这种“情景式”的学习方式,比单纯看教科书要有趣得多,也更能激发我的思考。

评分

学习阅读使用,参考价值很大

评分

这次买了很多书,都是正品,京东给力,一如既往地支持京东,大赞

评分

学习阅读使用,参考价值很大

评分

校勘还可再精些!

评分

可大开眼界……

评分

校勘还可再精些!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多读多看多积累

评分

很好,么么哒,正版的。

评分

一如既往的好,多读多看多积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