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玩比學更重要:美國華裔媽媽教你快樂早教》提齣瞭新穎實用的“早教即玩”的觀點,講述如何有趣味、有創意地在“玩”中早教。“玩”是傢長有目的、有策略的教育手段。“玩”是錶象,“學”纔是內涵。
海報:
內容簡介
0-5 歲的孩子該學什麼?怎麼學?國際知名兒童教育專傢李國芳教授用她教養三個孩子的真實案例,提齣瞭新穎實用的“早教即玩”的觀點。《玩比學更重要:美國華裔媽媽教你快樂早教》講述如何有趣味、有創意地在“玩”中早教。“玩”是錶象,“學”纔是內涵。本書生動地闡述瞭許多簡單有效的寓教於玩的方法,鼓勵爸爸媽媽有意識地認識和改善自己的教養方式。本書每一章都輔以“答疑解惑”欄目,給在養育孩子中麵臨的普遍問題給齣瞭具體、科學、實用的方法。
作者簡介
[美]李國芳:國際知名兒童教育專傢。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加拿大首席科學傢,博導。著有十多部學術專著、一百多篇論文及《我傢的“洋高考”》等暢銷書。
仲麗娟,教育碩士,中學英語高級教師,上海交通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和科研室主任。著有《教師專業發展的敘事研究》和《我傢的“洋高考”》以及50多篇學術論文和散文,在全國各地做講座100餘場,並應邀參與教育類電視節目。
目錄
第一章 早教即玩:做孩子的好玩伴
1. 早教即玩,寓教於玩
2. 早教即玩,寓教於玩中爸爸媽媽的三個角色
3. 早教即玩,寓教於玩的“教”與“玩”
4. 早教即玩,本書各章內容簡介
第二章 健康安全:小運動員的好教練
1. 嬰兒亦可散步
2. 與爸爸一起跑步
3. 戶外戶內皆可做遊戲
4. 棒球場上的追逐
5. 傢庭足球隊
6. 學騎三輪車、滑闆車
7. 鞦掃樹葉鼕鏟雪
8. 院子是個好遊樂場
9. 今天我們去遊泳嗎
10. 我們齣去玩吧
11. 齣行安全
第三章 自主獨立:放手“中國式溺愛”
1. 訓練獨立睡覺
2. 刷牙、尿尿、洗澡
3. 9個月開始上托兒所
4. 看誰先吃到甜點——訓練專注吃飯
5. 尋找孩子吃飯有差異的不同原因
6. 培養孩子自主選擇健康飲食的竅門
7. 餐桌義務:“等等, 我還沒收拾盤子呢!”
8. 學會準備早餐:當爸爸媽媽的好幫手
9.“早晨,給爸爸媽媽驚喜”——如何讓孩子自己穿衣服
10. 早晨磨蹭拖拉、休息日不午睡吵鬧怎麼辦
11. 動物園裏的小導遊:走瞭四五個小時不要抱
12. 第一次掙錢
第四章 情感管理:做孩子可靠的情緒晴雨錶
1. “特殊時間”建立情感紐帶
2. 不同的哭鬧,一樣的緣由
3. 如何調教倔強的孩子
4. “交換、輪流、請求、規則”化解爭搶
5. 幽默是情緒的潤滑劑
6. 如何處理孩子的嫉妒
7. 我害怕怪物!——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
8. 鼓勵好行為,培養積極的孩子
9. 簡化環境, 減少衝突
10. 孩子拖拉不肯走並哭鬧怎麼辦
11. 爸爸媽媽的情緒調節和意見要一緻
第五章 社會交往:不要“宅孩子”
1. 社交啓濛之一:餐桌禮儀
2. 社交啓濛之二:關愛他人
3. 社交啓濛之三:樂於分享
4. 社交啓濛之四:分工閤作
5. 社交啓濛之五:校內外交朋友
6. 學會自控:武術管理的糟糕事兒
7. 邀請無傢可歸者
8. 給予的樂趣
9. 與陌生人交談:獲取間接經驗和知識
10. 參與社區活動: 我能幫忙嗎?
11. 與爸爸媽媽一起去幼兒園做義工
第六章 雙語發展: 一語一世界
1. 雙語可以從胎教開始
2. 傢裏、車裏、店裏:雙語環境無處不在
3. 澤澤將軍/超人的誕生:順應孩子的雙文化興趣
4. 鴻鴻學中文: 音樂的作用
5. 雙語主題選書
6. 孩子們喜歡誇張幽默的故事
7. 理解能力比認字能力更重要
8. 孩子們當雙語故事的主人公
9. 因地製宜的雙語遊戲
10. 媽媽和寶寶互換角色
11. 生活情景中學語言
12. 傢庭劇場
13. 遊戲認字母和識字
14. “寫”給聖誕老人的信:體會寫字
15. 如何通過閱讀培養批判性思維
16. “我會中文又會英文!”培養雙語驕傲感
17. 我傢孩子的英文、中文閱讀書單
第七章 科學素養:培養搖籃裏的“科學傢”
1. 餐廳裏、木馬上的算術
2. 探究:打破砂鍋璺(諧音“問”)到底
3. 種櫻桃樹
4. 傑剋遜·波洛剋怎麼畫畫
5. 讓蟲蟲們開派對吧
6. 做靈藥湯劑
7. 關注建築工地
8. 孩子們的第一個菜園子
9. 我傢是太陽係
10. 我不是真正的鼕眠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三章 自主獨立:放手“中國式溺愛”
本章概述:相信孩子有能力,給孩子實踐機會,使其參與日常生活事務,用身體感知生活的點點滴滴;給孩子經曆錯誤的機會、試錯的機會,以及在錯誤中學習和改正的機會。隻有讓孩子參與實踐、經曆錯誤後製定規則,傢長纔能更好地“放手”。
1.訓練獨立睡覺
培養孩子獨立睡覺是每個新手爸媽麵臨的大問題。在美國,醫生不建議爸爸媽媽和孩子同睡,因為新手爸媽很纍,要是在熟睡中翻身,有可能壓著孩子,會很危險。很多美國孩子一生下來就和父母分房睡。我們的孩子是雙胞胎,跟大人睡更加睏難。但是由於他們早産一個月,我們又不放心他們完全自己睡。摺中的辦法是,我們使用瞭一個嬰兒同睡臥鋪(奶奶給孫子們的見麵禮物)。同睡臥鋪的作用是放在爸媽的床邊,以便嬰兒和父母同睡。有些父母也用小搖籃,但是搖籃用不瞭多久,孩子就大瞭。但這個同睡臥鋪可以把上麵的一層拿掉,變成嬰兒可在其中遊玩的遊戲圍欄,以供他們長大一點的時候在裏麵玩。這種床還可以摺疊,旅行的時候也可以帶,很實用。
我們把同睡臥鋪放在床邊,這樣又安全又方便喂奶。因為雙胞胎早産瞭一個月,我們想瞭解瞭他們的習性後,再訓練他們獨立睡覺,睡整覺。我們按照醫生的建議——事實上,美國媽媽蘇西·佐丹奴(Suzy Giordano) 所寫的《嬰兒睡眠法:教孩子每晚睡12小時》(The Baby Sleep Solution: A Proven Program to Teach Your Baby to Sleep Twelve Hours a Night)也這樣建議——在孩子齣生的頭兩個月裏詳細記錄兩個孩子的吃奶、排泄及睡眠規律,比如,他們吃母乳還是奶瓶,左奶還是右奶,什麼時候尿尿、拉便便。這個月份的寶寶一般2.5—3小時吃一次。白天到瞭3小時,即使寶寶睡著瞭,也要弄醒喂奶, 因為寶寶需要多吃增加重量。晚上,就不用這麼嚴格,讓寶寶睡醒瞭再吃。
雙胞胎滿兩個月時,我們把他們搬到他們自己的房間裏,每人睡自己的小嬰兒床。 嬰兒床有護欄,而且床闆的位置可以調整。 孩子小的時候床位高,當孩子可以翻爬的時候,就把床位調低,這樣他們就掉不齣來。當他們能爬齣護欄的時候,就把護欄拆掉,成瞭一個兒童床。孩子房間有嬰兒遙感器監控設備,以便我們隨時瞭解孩子的情況。睡覺的時候隻要他們一哭,我們就能聽見。有時我們把遙感器帶到院子裏,他們一哭,也能聽到。遙感器有音頻的和音頻視屏的,都很好用。
把雙胞胎搬齣我們臥室的那天,我們還很擔心,覺得他們太小,不能適應獨立睡覺。齣人意料的是,他們比跟我們在一個房間睡得好——時間長,睡得也沉。我們意識到,跟大人睡在一個房間,影響到雙胞胎睡覺瞭,隻是他們不能告訴我們而已。意識到小寶寶可能喜歡自己睡,我們就很有信心地開始訓練他們的睡眠瞭。我們按照蘇西·佐丹奴所寫的《嬰兒睡眠法:教孩子每晚睡12小時》,把每天分成兩個12小時段,比如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或者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然後每4小時喂一次奶, 一天4次。有母乳喂養就母乳,沒有母乳就用奶粉。 用什麼不重要(也看爸爸媽媽的選擇和母乳狀況),關鍵是時間段。 比如, 如果你的第一個12小時段從早上7:00開始,那麼第一次喂奶是7:00 (6:45開始給寶寶換尿布、穿衣等, 7:00準時喂), 第二次是11:00,第三次是下午3:00, 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是晚上7:00。每次喂奶,包括拍嗝都不應該超過半小時。晚上盡量讓孩子睡整覺,慢慢減少晚上喂奶的次數, 最終停止晚上喂奶。很重要的一點是,白天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做很多小運動,而且白天最好小睡兩次:前三次喂奶之間各一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喂奶之間不要睡覺。
兩個半月大的時候,雙胞胎晚上竟然真的睡瞭10到12個小時!像很多寶寶一樣,他們也有哭的時候,我們就對他們的後背拍一拍,摸一摸,他們就慢慢入睡瞭。這樣一直到兩歲左右,他們自己可以從床上爬下來自由走動後,我們還是堅持同樣的作息時間——孩子們習慣瞭,到點時也就很睏瞭。
我曾聽一位中國媽媽講,她也想培養孩子獨立睡覺,但是,夜裏孩子總是踢被子,容易著涼、感冒,非常煩心。即使睡睡袋,孩子也會自己從睡袋裏鑽齣來。由於大人夜裏一直給孩子蓋被子,睡眠不好,很疲倦,白天上班萎靡不振。我傢是怎麼做的呢?
我傢孩子們睡覺用的是睡袋,鼕天用羊毛的,夏天用全棉的。這種睡袋與我在國內時見過的睡袋不一樣,不是把孩子全部裹在裏麵,而是讓孩子的手臂自由活動。有的睡袋上還有尼龍搭扣,以便傢長把孩子綁緊一些,有助於睡眠。這些睡袋上有拉鏈,孩子解不開。這樣的睡袋是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孩子根本齣不來,就不會著涼瞭。而且,這些衣服式睡袋都非常柔軟、舒服,孩子很喜歡。1歲以內小孩不蓋被子,主要齣於安全考慮,小孩的手一直在動,但力氣不大,如果把被子弄到頭上,會影響呼吸,很危險。
到孩子八九個月能自己站起來的時候,就不能用睡袋,隻用帶腳的睡衣。 這樣孩子可以全身保暖, 又不用擔心襪子會被踢掉。有時天氣冷,就穿兩層或多層帶腳的睡衣睡覺,再蓋上較輕的棉質的或毛絨的薄毯子,這樣,即使踢掉瞭被子還是不冷。傢裏如果有空調、暖氣,盡量不要把溫度調得太高或者太低。太高太低都會增加引發突發性嬰兒死亡癥狀的風險。對嬰兒來說,室內最佳溫度是華氏70—72度 (攝氏21—22度左右)。
到瞭兩歲後,他們完全獨立睡覺瞭,就躺在自己的床上,聽我們讀睡前故事。一般我們講的都是他們做主人公的故事,比如澤澤將軍、鴻鴻將軍打仗,用各種兵法妙計戰勝敵人。能說話瞭後我們通常讓他們自己建議要講什麼樣的故事,比如澤澤會建議:“我要澤澤將軍和鴻鴻將軍聲東擊西打敗敵人的故事。”我就會把他們白天看過的《三國演義》,或者其他有關的中英文故事用他們做主角來講。講完後,固定程序是我們給每人很多親親,強調要睡好瞭第二天纔有精神打仗、做將軍,然後就關燈、關門,讓他們自己睡覺。每天關門前,我會問:“世界上最愛你們的人是誰?” 他們都會異口同聲迴答:“是媽媽!”偶爾他們會找理由讓我再迴去給他們親親,一兩次之後,我就說再沒有親親瞭,他們就慢慢安靜地睡覺瞭。
通常我們發現如果他們白天宅在屋子裏沒有足夠的運動,入睡就比較慢,因為他們不夠睏和纍。如果他們白天經常在戶內、戶外活動,睡覺的時候,就會很快入睡,而且睡得很沉。
寶寶獨立睡覺有很多好處,不僅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而且使孩子的睡眠質量更高,還可避免熟睡中的父母壓著孩子的危險。有的傢庭在孩子懂事後纔想起讓孩子獨立睡覺,這會增加“分離”的難度,如果孩子在一兩個月就開始獨立睡覺,就不會有被拋棄的失落感。當然,睡整覺也有些技巧,比如白天訓練定時喂奶,吃飽喝足,晚上纔睡得香。睡眠的細節也要注意,比如踢被子的問題、光綫色彩問題,父母都要考慮周全。
2.刷牙、尿尿、洗澡
有一次看電視上一個爸爸說他一直給自己的兒子(已經5歲)擦屁股。 因為都是爸爸包辦, 孩子總是要等彆人給他擦,自己從不動手。有些爸爸媽媽從孩子齣生時就開始為孩子鞠躬盡瘁,一切包辦, 其實是剝奪他們發展獨立能力的機會。
在我們傢,爸爸媽媽盡可能培養孩子們生活自理的能力。從兩歲左右開始,我們就教他們如何自己脫衣服、穿衣服、刷牙、上廁所和擦屁股。 比如,脫上衣是最難的。我們在雙胞胎兩歲的時候教他們怎麼自己抓領口,伸手脫上衣。 示範瞭幾次,又練習幾次後,他們就會瞭。之後他們就喜歡自己脫衣、穿衣,甚至不喜歡我們幫助。脫完後,他們自己把換下的衣服放進髒衣服籃子裏。 後來女兒兩歲半的時候,也從哥哥們那裏學會瞭怎麼脫衣服,脫完衣服自己把它們放進髒衣服籃子,尿布放進垃圾桶,然後進浴盆裏洗澡。
中國父母常常在把尿和紙尿褲的選擇之間存在睏惑。我沒有按照中國傳統的方式訓練 (從嬰兒幾個月大就把尿),而是按西方的方法,讓他們自行發展。孩子很小的時候,我用的是布尿布。後來孩子們上瞭托兒所,學校不讓帶布尿布,我們就用一次性的紙尿褲。晚上我們不把尿,他們穿晚上用的紙尿褲睡覺,這樣,大人小孩都睡得好。睡眠對我們很重要!在雙胞胎兩歲左右的時候,開始訓練他們上廁所;到瞭兩歲半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自己上廁所瞭。但是,晚上還是穿著紙尿褲睡覺。穿紙尿褲而不是尿布,是因為他們可以自己穿褲子,不需要大人幫忙,這也訓練他們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女兒自己上廁所較早,1歲半就開始瞭。一是因為經常看我們教哥哥,耳濡目染;二是那時她的好朋友要升班,隻有會自己上廁所纔可以升班,綺綺也想升班,就訓練自己,在差不多兩歲多一點就可以自己上廁所瞭。
上廁所的訓練一定要因孩子而異。澤澤和綺綺自從不穿紙尿褲起,白天很少尿褲子。可是鴻鴻,因為他尿尿次數多,而且碰到好玩或者他感興趣的活動,不管是聽故事,還是玩玩具,即使尿急,他也不願意離開,所以有時白天會尿褲子。在傢我們會經常提醒他上廁所,在學校,我們也請老師多提醒,這樣就沒問題瞭。雙胞胎4歲的時候,我們開始讓他們偶爾嘗試晚上睡覺時不穿紙尿褲。有一天,澤澤早晨起來發現他的紙尿褲都是乾的,所以他宣布不想晚上穿紙褲子瞭。從此以後,他即使晚上想尿瞭,也會自己起來上廁所。但是,鴻鴻還是需要穿紙尿褲睡覺。我們曾經帶著鴻鴻去看醫生,看看他是否有尿道感染或者其他問題。醫生檢查後發現一切正常。我們決定讓他順其自然。可以肯定的是,當孩子的身體準備好瞭,他自己就不會要穿紙尿褲睡覺瞭。而綺綺,因為她一切都比哥哥們早,所以我想她不久就不用穿紙尿褲睡覺瞭。
為瞭方便孩子記住自己要做的事,特彆是刷牙,我先生給他們說每天洗澡前要“Teeth,Tinkle, Tub” (刷牙,尿尿,洗澡)。這樣很容易記住,而且朗朗上口。 孩子們除瞭記住自己要做的事,還互相監督。每天洗澡前,他們會自己說,“Teeth, Tinkle, Tub!” 先自己擠牙膏、刷牙,然後尿尿,脫衣服,洗澡 (不過小綺綺偶爾還是需要我們幫助,比如擠牙膏)。 他們會說:“我已經刷牙瞭,現在要尿尿瞭!” 尿尿完瞭,他們說:“該洗澡瞭!我要進到澡盆裏!” 有一次,小綺綺先尿過尿,但她刷牙後,又習慣性地坐在小馬桶上。 這時她突然想起自己已經尿過尿瞭。她驚訝地說:“媽媽,我已經尿過瞭!”我說:“是啊,今晚你是Tinkle, Teeth, Tub, 不是Teeth, Tinkle, Tub!”澤澤呢,發現尿尿後還有一道脫衣的程序,給我們指齣應該是“Teeth, Tinkle, Clothes, Tub(刷牙、尿尿、脫衣、洗澡)”。有時候,我會加入一點競爭的遊戲,以免他們拖拖拉拉。比如我會說:“今晚誰想當第一個刷牙的?”或者“誰想第一個去洗澡?第一個洗澡的人可以聽媽媽講故事!”
洗完澡後,我們讓他們自己拿尿不濕和短褲 (他們晚上偶爾會尿床,所以還穿尿不濕睡覺)、睡衣,自己穿上。隻有穿好睡衣的孩子纔可以聽我們讀睡前故事。因為讀故事是他們的最愛,這樣他們也就乖乖地自己穿好瞭。
我們傢有三個孩子,可以有監督和競爭式的遊戲。如果是獨生子女傢庭,可以爸爸、媽媽、孩子組成三人小組,或者用傢裏的洋娃娃、動物玩具等組成團隊。我們傢後來也加上瞭玩具小兔子,成瞭四個人的比賽。
前言/序言
《親子悅讀:在遊戲中點亮孩子的智慧之光》 序言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教育的重心正在悄然轉移。我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傳統觀念束之高閣的“玩樂”,驚覺它們纔是孩子心靈深處最原始、最真摯的學習動力。當“學”的壓力逐漸侵蝕童年的純真,當我們焦慮於孩子是否“贏在起跑綫”時,是否有人停下腳步,傾聽孩子內心深處的呼喚?是否有人看見,那些在泥巴裏打滾、在積木間搭建、在角色扮演中放飛想象的瞬間,蘊藏著多麼寶貴的成長契機? 《親子悅讀:在遊戲中點亮孩子的智慧之光》正是這樣一部關於“玩”與“學”之間深刻關係的探索。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學大綱,也不是羅列堆砌的知識點。相反,它邀請您與孩子一同踏上一段充滿發現與樂趣的旅程,重新理解“玩”的本質,解鎖它蘊藏的巨大教育能量。本書作者,憑藉多年的教育實踐與觀察,以及對兒童心理發展的深刻洞察,為每一位渴望培養快樂、自信、富於創造力孩子的父母,提供瞭一份充滿智慧與溫度的指南。 第一章:重塑“玩”的認知:超越“浪費時間”的刻闆印象 許多傢長對“玩”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誤解,認為玩耍隻是孩子無所事事、消耗精力的消遣,是學習知識的“閑暇”時間。然而,本書將從根本上顛覆這一認知。 玩的本質:主動探索與內在驅動。 玩耍並非被動接受,而是孩子主動探索世界的最佳方式。在遊戲中,孩子不受成人預設框架的限製,憑藉自身的好奇心和興趣,去嘗試、去發現、去理解。這種內在驅動的學習,其效果遠勝於被動灌輸。 玩的價值:全身心的參與與深度體驗。 相比於枯燥的課堂學習,遊戲能夠調動孩子的感官、情感、思維,實現全身心的參與。在一場精心設計的遊戲中,孩子會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個細節都可能成為他們學習和成長的契機。這種深度體驗,能讓知識和技能更深刻地烙印在孩子的記憶中。 玩的樂趣:學習的最佳催化劑。 樂趣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動力。當孩子在玩耍中感受到快樂,他們就會自發地去解決問題,去嘗試新事物,去剋服睏難。這種快樂的學習體驗,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更能培養孩子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遊戲與智力發展:科學的連接。 本章將詳細闡述不同類型的遊戲如何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包括觀察力、記憶力、邏輯思維、空間想象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我們將看到,看似簡單的遊戲,背後蘊含著復雜的認知過程,是鍛煉孩子大腦的絕佳方式。 第二章:遊戲,兒童認識世界的“第一本教材” 孩子天生就是好奇的探險傢,他們的世界由無數個“為什麼”構成。而遊戲,恰恰為他們提供瞭探索和解答這些“為什麼”的最佳途徑。 感官遊戲:開啓感知之門。 從觸摸不同材質的物品,到聆聽各種聲音,再到品嘗不同的味道,感官遊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起點。本書將介紹如何在傢中利用簡單的材料,設計豐富多樣的感官遊戲,讓孩子在玩樂中感知色彩、形狀、大小、質地等基本概念。 建構遊戲:築造想象與邏輯。 積木、拼圖、樂高……這些建構類玩具不僅僅是堆砌,更是孩子邏輯思維、空間想象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力的搖籃。我們將探討如何引導孩子在建構過程中理解平衡、結構、對稱,以及如何通過閤作完成復雜的項目。 角色扮演遊戲:體驗情感與社會。 假扮醫生、老師、小廚師……角色扮演遊戲是孩子理解社會規則、學習情感錶達、發展同理心的重要途徑。本書將提供豐富的角色扮演主題和引導方法,幫助孩子在模仿與創造中理解他人,也更瞭解自己。 探索性遊戲:好奇心驅動的科學啓濛。 觀察小螞蟻搬傢、研究植物的生長、嘗試簡單的科學實驗……探索性遊戲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將分享如何鼓勵孩子提問,如何引導他們觀察、記錄和思考,從而在玩中啓濛科學精神。 第三章:傢長,遊戲中的“引導者”而非“指揮者” 在孩子的遊戲中,傢長的角色至關重要,但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卻常常讓傢長感到睏惑。本書將強調,傢長應該是遊戲的“引導者”,而非“指揮者”。 觀察與傾聽: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 真正的引導始於觀察和傾聽。傢長需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期望,靜下心來觀察孩子的遊戲,理解他們在遊戲中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他們遇到的睏難是什麼。 適度介入,而非過度乾預。 在孩子遇到挑戰或需要啓發時,傢長可以適度介入,提供支持和引導。但關鍵在於“適度”,避免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剝奪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提問的藝術:激發思考,而非提供答案。 “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巧妙的提問,能夠引導孩子主動思考,發現問題,並尋找解決方案。本書將提供一係列有效的提問技巧,幫助傢長在遊戲中激發孩子的深度思考。 創造安全自由的遊戲環境。 傢長需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鼓勵探索、允許犯錯的遊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可以放心地嘗試,大膽地錶達,不受評判和責備的壓力。 與孩子一同玩樂:建立親密連接。 最好的引導,莫過於與孩子一同玩樂。當傢長放下身段,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遊戲,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支持,從而更願意分享和錶達。 第四章:玩轉生活:將遊戲融入日常的智慧 教育的本質在於生活,而遊戲,則是將生活化為學習的最佳載體。本書將為您提供一係列將遊戲巧妙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法,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習和成長。 廚房裏的科學課: 烘焙、烹飪,這些看似簡單的廚房活動,卻是學習數學(量、比例)、科學(化學反應、物理變化)、語言(指令、描述)和生活技能的絕佳機會。 超市裏的數學遊戲: 購物清單、商品價格的比較、找零……超市是學習貨幣概念、簡單加減法、邏輯推理的天然課堂。 戶外探索的自然博物館: 無論是公園、小區,還是郊外的田野,都是孩子認識動植物、理解自然規律、培養觀察力的寶藏地。 睡前故事的互動遊戲: 改變故事結局、讓孩子扮演角色、設計情節……將閱讀變成一場充滿想象力的遊戲,培養孩子的語言錶達能力和創造力。 傢務勞動中的責任與樂趣: 讓孩子參與到簡單的傢務勞動中,將枯燥的任務轉化為有趣的遊戲,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性。 第五章:遊戲與情緒發展:培養情緒健康的孩子 遊戲不僅是智力發展的溫床,更是孩子情緒探索和調節的天然場所。 情緒錶達的齣口: 在角色扮演中,孩子可以嘗試不同的情緒,比如憤怒、悲傷、喜悅,並學會用安全的方式錶達它們。 情緒的理解與同理心: 通過觀察遊戲夥伴的反應,或者在遊戲中扮演不同角色,孩子能夠逐漸理解他人的情緒,培養同理心。 挫摺應對與韌性培養: 遊戲中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摺,比如積木倒塌,或者遊戲不順利。傢長如何引導孩子在這些時刻保持積極心態,從中學習,是培養孩子韌性的關鍵。 規則意識與自我控製: 許多遊戲都有規則,孩子在遵守規則的過程中,學會瞭延遲滿足,理解瞭閤作的重要性,並逐漸發展齣自我控製的能力。 結語 《親子悅讀:在遊戲中點亮孩子的智慧之光》並非一本“教你如何教孩子”的書,它更像是一扇窗,邀請您透過它,看到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遊戲世界。它鼓勵您放下焦慮,迴歸童心,與孩子一同享受遊戲帶來的純粹樂趣。當您發現,孩子在遊戲中迸發齣的活力、好奇心和創造力,遠比那些枯燥的“學習”更能塑造一個健全、快樂、自信的靈魂時,您就會明白,“玩”的真正意義。 讓我們一起,用遊戲點亮孩子的智慧之光,讓他們在一個充滿愛與樂趣的環境中,自在地成長,快樂地學習,成為那個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