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实用手册

控制阀实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飞鹰,刘传君,何衍庆 著
图书标签:
  • 控制阀
  • 阀门
  • 过程控制
  • 自动化
  • 工业设备
  • 流体控制
  • 仪表
  • 化工
  • 石油化工
  • 机械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5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36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字数:1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控制阀实用手册》从实用性出发,介绍和分析控制阀的实用性问题。内容涉及控制阀结构和材料、控制阀计算的理论基础(包括控制阀工作原理、力和力矩系统计算、流量系数计算、噪声和流量特性)、控制阀的工程设计(着重介绍设计计算的理论基础、设计选型和计算示例等内容)、控制阀性能对控制系统的影响(从控制系统整体出发,讨论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控制阀性能对控制系统的影响等)、阀门定位器和控制阀附件、控制阀试验(包括主要性能试验和型式试验和检验等)以及控制阀的安装和维修。
  本手册内容*进、实用,是流程行业和自动化行业的系统工程师、仪表工程师、机械设计人员及高校师生珍贵的技术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控制阀在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中的作用1
1.1.1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
1.1.2控制阀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2
1.2控制阀的发展展望3
1.2.1控制阀应用中存在的问题3
1.2.2控制阀的发展趋势3
1.3控制阀术语5
1.3.1控制阀分类术语5
1.3.2控制阀结构和零部件术语8
1.3.3控制阀功能和其他术语12
1.4控制阀型号编制17
1.4.1型号编制方法17
1.4.2控制阀参数21
1.4.3控制阀系列型谱41
第2章 控制阀结构42
2.1控制阀的组成和分类42
2.1.1控制阀的组成42
2.1.2执行机构分类42
2.1.3调节机构分类43
2.1.4附件分类44
2.2执行机构44
2.2.1气动薄膜执行机构45
2.2.2气动活塞执行机构49
2.2.3电动执行机构53
2.2.4液动执行机构65
2.2.5手动执行机构76
2.2.6自力式调节阀78
2.3调节机构82
2.3.1概述82
2.3.2直行程调节机构85
2.3.3角行程调节机构94
2.3.4特殊结构控制阀99
2.4控制阀其他零部件109
2.4.1阀瓣和阀板109
2.4.2控制阀的导向和行程转换机构110
2.4.3控制阀的填料装置112
2.4.4控制阀的连接116
2.4.5控制阀内密封117
第3章 控制阀材料119
3.1控制阀阀体119
3.1.1控制阀阀体的材料119
3.1.2控制阀阀盖的材料132
3.1.3控制阀阀体和阀盖最小壁厚133
3.1.4耐腐蚀性材料135
3.1.5控制阀阀杆(轴)的材料145
3.2控制阀阀内件146
3.2.1控制阀阀瓣和阀板的材料146
3.2.2控制阀密封座的材料150
3.2.3填料和润滑剂152
3.3其他零部件154
3.3.1焊接材料154
3.3.2垫片159
3.3.3紧固件162
第4章 控制阀计算的理论基础165
4.1控制阀工作原理165
4.1.1基础知识165
4.1.2流量系数计算中的有关系数170
4.2控制阀力(矩)系统的计算180
4.2.1执行机构输出推力(矩)的计算180
4.2.2调节机构不平衡力(矩)的计算184
4.2.3调节机构允许压差的计算185
4.2.4执行机构部件的设计计算188
4.2.5其他力矩的设计计算199
4.3控制阀流量系数的计算201
4.3.1概述201
4.3.2不可压缩流体流量系数的计算204
4.3.3可压缩流体流量系数的计算206
4.3.4流经多级控制阀的流体流量系数计算207
4.3.5两相流体的流量系数计算208
4.3.6流量系数的计算210
4.3.7计算流量系数的圆整216
4.4控制阀流量特性218
4.4.1控制阀的流量特性218
4.4.2控制阀固有流量特性的实现229
4.5控制阀噪声预估231
4.5.1概述231
4.5.2噪声预估233
4.5.3噪声测定和治理噪声的措施248
4.6计算数据的确定259
4.6.1材料的力学性能259
4.6.2流体的物性数据270
第5章 控制阀的工程设计292
5.1工程设计符号292
5.1.1控制阀的工程设计符号292
5.1.2控制阀工程设计符号的示例295
5.2控制阀应用设计296
5.2.1控制阀数据表296
5.2.2控制阀类型的选择296
5.2.3控制阀材料的选择305
5.2.4控制阀泄漏等级的选择319
5.2.5控制阀气开气关方式的选择323
5.2.6控制阀流量特性的选择324
5.2.7控制阀内流体流向的选择329
5.3控制阀口径的确定330
5.3.1数据的准备330
5.3.2计算流量系数331
5.3.3确定控制阀额定流量系数341
5.3.4控制阀开度计算345
5.3.5确定控制阀实际可调比348
5.3.6确定控制阀压降比350
5.4控制阀的防噪353
5.4.1控制阀声功率噪声的估算353
5.4.2流动噪声的估算354
5.4.3噪声修正355
5.4.4流速限制356
5.5控制阀的防爆、防护和安全完整性等级358
5.5.1防爆等级标志和设备保护级别358
5.5.2外壳防护等级365
5.5.3安全完整性等级369
5.6工程应用中的问题及处理377
5.6.1工艺提供数据不足377
5.6.2根据控制阀开度估算流体流量380
5.6.3多阀组合应用383
第6章 控制阀性能对控制系统的影响388
6.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388
6.1.1控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388
6.1.2控制系统的偏差积分性能指标390
6.2控制阀性能对控制系统的影响391
6.2.1执行机构性能对控制系统控制品质的影响391
6.2.2调节机构性能对控制系统控制品质的影响397
6.2.3压降比s的影响400
6.3控制系统对控制阀的要求403
6.3.1控制系统运行准则403
6.3.2稳定运行时开环增益允许的变化范围404
6.3.3流量控制系统407
6.3.4液位控制系统412
6.3.5压力控制系统414
6.3.6温度控制系统416
6.3.7推荐的流量特性选择420
第7章 阀门定位器和控制阀附件422
7.1阀门定位器的工作原理422
7.1.1阀门定位器的工作原理422
7.1.2阀门定位器的传递函数分析430
7.1.3阀门定位器的功能431
7.2阀门定位器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432
7.2.1阀门定位器组成的串级控制系统432
7.2.2阀门定位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438
7.3智能阀门定位器439
7.3.1智能阀门定位器的工作原理439
7.3.2智能阀门定位器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445
7.4控制阀其他附件447
7.4.1控制阀其他附件447
7.4.2三断保护和快开、快关的实现457
第8章 控制阀的试验465
8.1控制阀主要性能指标的试验465
8.1.1静特性试验465
8.1.2气密性试验468
8.1.3密封性试验469
8.1.4泄漏量试验470
8.1.5空载全行程时间试验471
8.1.6绝缘性能试验473
8.1.7耐压强度试验473
8.1.8其他性能试验474
8.2控制阀型式试验和检验474
8.2.1额定流量系数和固有流量特性试验476
8.2.2控制阀其他系数的试验479
8.2.3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电磁阀的试验484
8.2.4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阀门定位器的试验488
第9章 控制阀的安装和维修503
9.1控制阀配管和安装的考虑503
9.1.1安全的考虑503
9.1.2性能的考虑504
9.1.3可操作性和可维护性的考虑505
9.2安装施工506
9.2.1安装施工的准备506
9.2.2控制阀安装施工的规定508
9.2.3控制阀安装前的检验513
9.2.4控制阀现场调试514
9.2.5控制阀的管理515
9.3故障分析516
9.3.1执行机构的故障分析516
9.3.2调节机构的故障分析519
9.3.3阀门定位器的故障分析522
9.3.4气动系统常见故障522
9.4控制阀的维护523
9.4.1控制阀的日常维护524
9.4.2控制阀的定期维修525
9.4.3控制阀的预见性维修527
9.4.4闲置控制阀的日常维护533
9.5控制阀的其他处理534
9.5.1控制阀流量特性的处理方法534
9.5.2控制阀口径的处理方法537
参考文献539
附录A 阀门结构长度542
A.1阀门的结构长度542
A.2燃气调压器的结构长度553
A.3自力式调节阀的结构长度554
附录B Antoine常数555
附录C 水和水蒸气热力学性能574
C.1概述574
C.1.1公式的结构574
C.1.2命名法574
C.2方程575
C.2.1区域2和3间边界的辅助方程575
C.2.2区域1的方程576
C.2.3区域2的方程578
C.2.4区域3的方程586
C.2.5区域4的方程587
C.2.6区域5的方程588
C.2.7示例590
附录D FCI70-2-2006控制阀阀座泄漏量591
D.1泄漏等级591
D.2试验方法592

前言/序言


《工业自动化基础理论与实践》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工业自动化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从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类自动化元件、控制策略、系统集成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帮助读者理解自动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核心作用,并掌握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能。 第一部分:工业自动化的基石 第一章:工业自动化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1.1 什么是工业自动化? 定义与内涵:系统性地描述工业自动化的核心目标——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安全性和降低生产成本。 自动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感知层(传感器)、执行层(执行器)、控制层(PLC、DCS等)、通信层(工业网络)以及管理层(SCADA、MES等)。 自动化的基本类型:固定程序自动化、顺序程序自动化、PLC自动化、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FMS)自动化等。 自动化在不同工业领域的应用范畴:流程工业(石油化工、电力、冶金、制药)、离散制造业(汽车、电子、机械制造)以及新兴领域(新能源、食品饮料)。 1.2 工业自动化的发展简史 早期阶段:机械化与简单的继电器控制。 电子化时代: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引入,推动了工业计算机的应用。 微处理器时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诞生与普及,开启了现代自动化新纪元。 网络化与智能化时代: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 面向未来的趋势:工业4.0、智能制造、物联网(IoT)、数字孪生等概念的提出与实践。 第二章:传感器与变送器 2.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将物理量(如温度、压力、流量、液位、位置、光、声音等)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灵敏度、精度、线性度、迟滞、响应时间、稳定性、抗干扰能力等。 传感器的分类:按被测参数、按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光电式、声学式、热电式等)。 2.2 常用传感器详解 温度传感器: 热电偶(K、J、T、E、N、R、S、B型)、热电阻(Pt100、Pt1000、Cu50、Cu100)、红外测温仪、半导体温度传感器。重点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器的适用温度范围、优缺点及选型原则。 压力传感器: 压阻式、电容式、应变片式、扩散硅式。详细阐述其工作原理,以及用于测量绝压、表压、差压的应用场景。 流量传感器: 涡轮流量计、电磁流量计、超声波流量计、质量流量计(科里奥利力质量流量计)、容积流量计。重点讲解各种流量计的测量原理、适用流体、精度及安装要求。 液位传感器: 浮球式、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静压式、磁翻板式。分析不同液位测量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在高粘度、腐蚀性介质中的应用。 位置传感器: 编码器(增量式、绝对式)、线性位移传感器(LVDT)、霍尔传感器。解释其在运动控制和状态监测中的作用。 其他传感器: 接近开关(感应式、电容式、光电式)、力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 2.3 变送器 变送器的作用: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线性化、隔离、标准信号输出(如4-20mA、0-10V、 HART协议等)。 常用变送器类型: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流量变送器、液位变送器等。 变送器的选型与校验:根据被测介质、环境条件、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变送器,并介绍现场校验的基本步骤。 第三章:执行器 3.1 执行器的定义与分类 执行器的作用:接收控制器的指令,并将其转换为机械运动或其他物理形式的输出,从而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执行器的分类:按能量来源(电动、气动、液压、电磁)、按运动形式(直线、旋转)、按控制方式(开关、比例、伺服)。 3.2 电动执行器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电机、减速机构、反馈装置、控制电路。 电动执行器的类型:角行程电动执行器、直行程电动执行器、多回转电动执行器。 特点与应用:精度高、易于实现自动化控制、但响应速度相对较慢,对供电要求较高。适用于阀门的开关和调节。 3.3 气动执行器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气缸(单作用、双作用)、弹簧、阀芯。 气动执行器的类型:气动角行程执行器、气动直行程执行器。 特点与应用:结构简单、可靠性高、防爆性能好、易于实现大扭矩输出,但需要气源。广泛应用于阀门驱动。 气动阀门定位器:作用是根据控制器输出的电信号,精确控制气动执行器的输出信号,实现阀门的精确定位。 3.4 液压执行器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液压马达、液压缸。 特点与应用:能够提供非常大的动力,适用于重载和高要求的场合。需要液压系统。 3.5 电磁执行器 工作原理:利用电磁吸力产生直线运动。 特点与应用:动作迅速、结构紧凑,适用于小行程、快速开关的应用,如电磁阀。 第四章:过程控制系统 4.1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控制器(Controller):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单片机等。 传感器(Sensor):采集被控变量。 执行器(Actuator):执行控制指令。 被控对象(Process):需要进行控制的生产过程。 4.2 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开环控制系统(Open-Loop Control System): 没有反馈,输出量不影响控制器的输入。适用于过程变化不大、扰动较小的场合。 闭环控制系统(Closed-Loop Control System /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有反馈,输出量被测量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误差信号用于调整控制器的输出。适用于需要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的场合。 4.3 PID控制理论 比例(P)控制: 控制器的输出与误差信号成比例。优点是简单,缺点是存在稳态误差。 积分(I)控制: 控制器的输出与误差信号的积分成比例。优点是能够消除稳态误差,缺点是可能导致系统超调和振荡。 微分(D)控制: 控制器的输出与误差信号的微分成比例。优点是能够预测误差趋势,减小超调,加快响应速度,但对噪声敏感。 PID控制算法: P、I、D三部分结合,通过调整比例系数Kp、积分时间Ti(或积分系数Ki)、微分时间Td(或微分系数Kd),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PID参数的整定方法:手动整定法(经验法)、自动整定法( Ziegler-Nichols法、试凑法、步进响应法等)。 PID的改进算法:PI控制、PD控制、I控制、P控制、模糊PID、自适应PID等。 4.4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DCS的架构:分散控制站、系统监控站、通信网络。 DCS的特点:高可靠性、易于扩展、集中监控、分散控制、一体化设计。 DCS在大型复杂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4.5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PLC的构成:CPU、存储器、输入模块、输出模块、电源模块、通信模块。 PLC的编程语言:梯形图(Ladder Diagram, LD)、指令表(Instruction List, IL)、结构化文本(Structured Text, ST)、功能块图(Function Block Diagram, FBD)、顺序功能图(Sequential Function Chart, SFC)。 PLC在离散制造业和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工业通信与网络 第五章:工业通信基础 5.1 工业通信的特点与要求 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抗干扰能力、标准化。 5.2 串行通信 RS-232: 点对点通信,传输距离短,速率较低。 RS-485: 多点通信,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常用于工业现场。 5.3 并行通信 传输速率快,但线路复杂,抗干扰能力弱,适用于短距离连接。 第六章:工业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 6.1 现场总线(Fieldbus) 概念与作用: 是一种工业数字通信网络,用于连接自动化设备(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现场仪表。取代传统的点对点模拟信号传输。 主要现场总线技术: Profibus: Profibus-DP(主从)、Profibus-PA(过程自动化)。 Modbus: Modbus RTU(串行)、Modbus TCP(以太网)。 CC-Link: 广泛应用于亚洲市场。 Foundation Fieldbus: 一种面向未来的、双向的、数字的、串行的通信协议。 CAN bus: 最初为汽车设计,也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现场总线的优点: 简化布线、提高通信可靠性、降低维护成本、实现设备集成与诊断。 6.2 工业以太网(Industrial Ethernet) 概念与发展: 将商用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克服了传统以太网在实时性、可靠性上的不足。 主要工业以太网技术: Ethernet/IP: 基于TCP/IP协议,广泛应用于北美市场。 Profinet: 西门子公司推出的,性能优异的工业以太网。 EtherCAT: 实时性极高,适用于高速运动控制。 Powerlink: 开源的工业以太网。 工业以太网的优势: 传输速率高、带宽大、支持多种通信服务、易于与IT网络集成、便于远程访问与维护。 6.3 无线通信在工业中的应用 Wi-Fi、蓝牙、LoRa、NB-IoT等技术在工业物联网(IIoT)中的应用。 优势与挑战: 灵活性高、部署便捷,但存在安全性、稳定性、功耗等方面的挑战。 第七部分:系统集成与应用 第七章:人机界面(HMI)与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 7.1 人机界面(HMI) 定义与功能: 提供操作员与自动化系统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界面,包括显示生产状态、报警信息、操作员输入等。 HMI的类型: 文本式HMI、图形化HMI(触摸屏)、工业PC(IPC)。 HMI的设计原则: 直观性、易用性、信息可视化、报警处理。 7.2 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 定义与作用: SCADA系统是一个集中的监控和控制系统,用于采集、处理、显示和存储来自现场设备的数据,并支持远程控制操作。 SCADA系统的架构: 主站(SCADA服务器)、通信网络、远程终端单元(RTU)或PLC。 SCADA系统的功能: 实时数据显示、趋势分析、报警管理、事件记录、报表生成、远程控制。 SCADA在电力、水务、交通、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应用。 第八章: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 8.1 工业机器人的基础 定义与分类: 协作机器人、并联机器人、串联机器人(关节式机器人、SCARA机器人)。 机器人组成: 机械臂、末端执行器、控制器、示教器。 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 机器人编程与示教。 8.2 自动化生产线的概念与设计 生产线的组成: 上料设备、加工设备、搬运设备、检测设备、下料设备。 生产线的类型: 刚性自动化生产线、柔性自动化生产线。 生产线的设计原则: 节拍时间、设备布局、物流组织、信息集成。 生产线集成与调试。 第九章:工业物联网(IIoT)与智能制造 9.1 工业物联网(IIoT) 概念与核心技术: 传感器、连接性、数据处理、应用层。 IIoT在工业中的应用: 预测性维护、远程监控、资产跟踪、能源管理。 IIoT平台与解决方案。 9.2 智能制造(Industry 4.0) 核心理念: 互联互通、数据驱动、智能化决策、人机协同。 关键技术: 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增材制造。 智能制造的实践案例与发展前景。 第十章: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 10.1 自动化系统的日常维护 定期检查、清洁、润滑、参数备份。 预防性维护计划。 10.2 常见故障及诊断方法 传感器故障:信号异常、无信号、漂移。 执行器故障:动作迟缓、卡滞、失效。 控制器故障:程序错误、硬件故障、通信中断。 通信故障:线路断路、信号干扰、协议错误。 系统集成故障。 故障诊断工具与技术: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诊断软件。 10.3 故障排除与预防 建立故障数据库,总结经验。 持续改进系统设计和维护策略。 附录: 常用工业自动化术语表 典型工业自动化系统架构图 工业通信协议选型指南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严谨,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学生以及对工业自动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平台。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拿到《控制阀实用手册》这本书时,我的想法是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技术说明书,可能充斥着各种图表和公式,适合那些在工厂里天天和阀门打交道的专业人士。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机械部件——控制阀,描绘成工业自动化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神经末梢”。它不仅仅罗列了控制阀的种类和参数,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控制阀背后的工程哲学。它首先从流体力学的基础知识讲起,用非常直观的比喻和图示,解释了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比如流速、压力、阻力等,这些都是理解阀门工作原理的必备知识。然后,它巧妙地将这些概念与控制阀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详细分析了不同阀门的“性格”,比如球阀的快速响应和高密封性,蝶阀的结构紧凑和低成本,调节阀的精确调节能力等等。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些阀门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为什么”它们是这样的,以及在什么场景下它们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剖面图,让复杂的内部结构一目了然,甚至能够想象到流体在其中是如何流动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包含了许多关于控制阀的失效模式和诊断技巧。比如,当一个系统出现流量不稳定时,这本书能帮助我分析是阀门本身的问题,还是控制信号的问题,或者执行机构的问题。它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故障排除步骤,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提高设备可靠性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我特别喜欢它对“量体裁衣”式选型的强调,它告诫读者不能盲目追求高性能,而是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控制阀,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工程态度。

评分

起初,《控制阀实用手册》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是一本非常枯燥的技术说明,只适合那些在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让我惊喜地发现,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充满智慧的工业读物。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控制阀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关于“工业心脏”的“解剖书”。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控制阀的“工作原理”,不仅仅是机械结构,更是它与流体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它不仅仅提供了大量的控制阀“型号”和“规格”,更是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控制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控制阀“可靠性”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强调阀门本身的质量,而是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分析了影响控制阀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操作以及维护等。它还提供了一些提高控制阀可靠性的策略,比如选择冗余设计、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及建立完善的维护体系等。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可靠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书中关于控制阀在“特殊介质”处理方面的经验分享,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处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高粘度、含固体颗粒以及腐蚀性等特殊介质的控制阀选型和设计。例如,它提出了针对不同介质的特殊密封技术、耐磨材料选择以及防爆措施等,这些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

评分

我认为《控制阀实用手册》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在重新定义“实用”二字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关于控制阀的“操作指南”,而是更深层次地,在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它不仅仅是对控制阀“性能参数”的罗列,更是对这些参数背后“工程含义”的深度解读。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控制阀“流量特性”的分析。它不仅仅是介绍了线性、等百分比和快开等几种常见的流量特性,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特性如何影响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它还提供了一些根据不同工艺要求选择合适流量特性的方法,这对于优化工艺控制效果至关重要。它还讲解了如何通过阀门结构的设计来改善流量特性,比如使用多级阀芯来实现更好的调节性能。书中关于控制阀“安装与调试”的指导,也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装”,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装”,并且详细解释了每一个步骤背后的原因和潜在的影响。例如,它强调了安装过程中要注意的清洁度、对中性以及阀门的方向性,并解释了这些细节对阀门性能和寿命的重要性。它还提供了调试过程中常见的注意事项和故障排除方法,这对于确保新安装的控制阀能够顺利投入使用非常有帮助。

评分

老实说,《控制阀实用手册》这个名字,让我一开始就觉得它可能会是一本过于专业的、远离我日常阅读范围的书。但当我翻开它之后,我立刻被它所展现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察力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控制阀的“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工业生命线”的解读。它不仅仅描述了控制阀的各种类型和功能,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控制阀在复杂工业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不仅仅关注阀门本身的性能,而是更注重阀门与整个工艺流程的“协同作用”。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控制阀的“系统思维”的阐述。它强调了控制阀并非孤立的部件,而是需要与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整个工艺流程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控制效果。它提供了一些分析系统性能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如何评估和优化整个控制回路的性能。书中关于控制阀的“经济性”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关注阀门的初始采购成本,而是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包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以及潜在的生产损失等方面,来评估控制阀的经济效益。它强调了在选择和使用控制阀时,需要权衡性能、可靠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务实的工程理念。

评分

我对《控制阀实用手册》的期待,仅仅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控制阀的基本信息。但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更像是一次关于工业自动化“心脏”的深度探索。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控制阀结构的介绍,而是更深入地剖析了控制阀背后的“控制哲学”和“工程智慧”。书中关于控制阀“精确性”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解释了什么是控制阀的“灵敏度”、“分辨率”和“线性度”,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最终的工艺控制精度。它还提供了一些提高控制阀精度的技术和方法,比如使用更高精度的执行机构、优化控制算法以及进行精确的流量标定等。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微小的精度差异,在工业生产中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控制阀在“恶劣工况”下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介绍了在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等典型恶劣工况下的控制阀选型和设计原则,还讨论了一些特殊的工况,比如含汽、气蚀以及真空等,并提供了相应的处理方法。这对于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中关于控制阀的“维护保养”的指导,也充满了实践经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维护”,而是从“为什么需要维护”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不同维护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并提供了详细的检查清单和故障排除指南。

评分

当我看到《控制阀实用手册》这个书名时,我以为会是一本厚重的、只适合专业工程师阅读的工具书。但实际上,它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读物,让我对工业控制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控制阀的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控制阀在整个工业流程中的“角色”和“智慧”。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关于控制阀的“智能化”发展。它不仅介绍了传统的机械式和电子式控制,还深入探讨了数字通讯技术、总线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在现代控制阀中的应用。它解释了如何通过智能阀门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自诊断以及预测性维护,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工业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控制阀噪音问题的分析。它不仅仅指出了噪音的危害,更详细地阐述了产生噪音的机理,比如空化、闪蒸和射流噪音,并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降噪措施,包括阀门结构优化、安装位置选择以及使用降噪附件等。这对于那些在生产环境中需要关注工人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关于控制阀在特殊应用场景下的解决方案,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它介绍了在超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控制阀的材料选择、密封设计以及操作技巧,以及在易燃易爆环境中,如何选择防爆型控制阀以及如何进行安全操作。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工程实践经验。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名字叫《控制阀实用手册》,但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流体动力学和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百科全书。我一直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精密控制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精确调节物质流量、压力和温度的设备。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控制阀的认识仅限于“开关”或“调节”这么简单。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比如流体在管道中流动的特性,粘滞性、密度、压降等等,这些都是理解控制阀工作原理的基石。接着,它深入讲解了不同类型控制阀的设计原理和应用场景,比如球阀、蝶阀、闸阀、截止阀等等,每一种阀门都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适用范围。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阀门类型的详细图解和工作流程分析,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内部的机械结构是如何与流体相互作用,从而实现精确控制的。而且,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从炼油厂的催化裂化装置到制药厂的无菌生产线,从水处理厂的流量控制到发电厂的蒸汽调节,几乎涵盖了所有工业领域。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鞭辟入里,让我看到了控制阀在解决实际工业难题中的关键作用。比如,它分析了一个化工厂如何通过优化控制阀的选型和参数设置,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收率和降低了能耗,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小小的阀门”竟然蕴含着如此大的能量。书中对控制阀的失效分析和维护保养也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这对于任何一个希望设备稳定运行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列举了常见的阀门故障原因,比如密封失效、磨损、卡死等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诊断方法和维修建议。读完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对工业控制系统的理解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目前的工作中去。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来的。《控制阀实用手册》听起来就非常有针对性,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工业设备实际运作的书籍,而控制阀作为许多工业流程的核心部件,自然引起了我的兴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操作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流体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的深度研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不同控制阀执行机构的详细阐述,包括气动、电动、液压以及电液伺服系统。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还对比了它们在响应速度、精度、可靠性以及成本等方面的优劣,这对于选择最适合特定工艺需求的执行机构至关重要。书中还花了相当大的篇幅介绍控制阀的选型原则,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尤为宝贵。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什么情况下用什么阀”,而是深入分析了影响选型的各种因素,比如介质特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粘度、颗粒物含量)、工艺要求(压力、温度、流量、精度)、环境条件(防爆、耐腐蚀、噪音)以及经济性等。它提供了一整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读者进行科学的决策。此外,书中对控制阀的性能参数,如 Cv 值、泄漏等级、响应时间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且给出了计算和测试的方法。这些细节对于工程师来说,是确保系统性能和稳定运行的关键。书中的一些章节还触及了先进的控制策略,比如模糊控制、PID 控制在控制阀应用中的优化,甚至是一些关于物联网和智能阀门的发展趋势的探讨。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传统的控制阀,也在不断地被科技革新所驱动。我特别喜欢它对复杂工况下控制阀应用的分析,例如高压、高温、低温以及含磨蚀性介质的场合,书中提供了很多实用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控制阀实用手册》的期望值并不高,只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基本的控制阀知识。但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控制阀的“技术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工业自动化之魂”的“深度访谈”。它不仅仅是介绍了控制阀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更是深入探讨了控制阀在“工业流程中的关键作用”和“智慧决策”。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控制阀“选择方法”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简单的选型图表,而是提供了一整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从工艺需求、介质特性、环境条件、经济性以及可靠性等多个维度,全面地评估和选择最合适的控制阀。它强调了“量体裁衣”的原则,避免了盲目追求高性能而导致的不必要成本和复杂性。它还提到了很多在实际应用中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比如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备件的供应以及长期的维护成本等。书中关于控制阀“失效分析”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列举了常见的阀门失效模式,比如密封失效、卡堵、磨损等,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失效模式产生的原因,并提供了有效的预防和诊断措施。它还强调了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观察来识别潜在的故障,从而实现预测性维护。这让我意识到,对控制阀的深入了解,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业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手册”二字所能概括的。我带着一种探索未知的态度翻开了《控制阀实用手册》,结果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经验的宝库。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使用控制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设计和优化流体控制系统的“智慧之书”。书中关于控制阀动态特性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描述静态的流量与压差关系,而是深入探讨了控制阀在动态系统中的表现,比如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振荡等问题。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阀门,在不同的系统配置下,会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动态行为。它还提供了分析和改善这些动态性能的方法,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构建高效稳定自动化系统的工程师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控制阀在复杂流体介质应用中的章节。它详细讨论了如何处理含有固体颗粒、高粘度、强腐蚀性或易汽化介质的控制阀选型和设计。比如,它介绍了一些特殊的阀门结构,如衬里阀、陶瓷阀以及多级降压阀等,并解释了它们在克服这些挑战方面的原理和优势。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控制阀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介质的特性进行量身定制。书中对控制阀的安装、调试和维护的讲解,也充满了实践经验。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并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比如,它提醒我们在安装时要注意阀门的安装方向、密封面的清洁以及螺栓的拧紧顺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可能直接影响到阀门的性能和寿命。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装订太差。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装订太差。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可以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装订太差。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装订太差。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装订太差。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装订太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