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韓寒「一個」工作室監製齣品,「一個」APP人氣作者王若虛蛻變之作;
★書中收錄多篇作者曾發錶在「一個」APP上的熱門文章,以及未麵世的全新作品;
★不矯揉,不造作,真誠地寫給每一個對青春還抱有念想的人;
★請在睡前飯後、地鐵公交上隨意閱讀,總有某個故事能夠讓你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
★青春是把上瞭膛的槍,沒有退路、不能迴頭、無法撤消。唯有義無反顧,或撞個頭破血流,或翻越心中的坎,然後嬉皮笑臉,麵對人生的難。
海報:
內容簡介
●《追我女朋友的那傢夥!》作者王若虛已在「一個」APP上發錶《追我女朋友的那傢夥》《守夜人的漢子沒有長城》《為瞭高考流點血》等多篇超人氣作品,以其犀利的筆鋒和幽默的行文贏得瞭無數網友的贊譽。
●本書收錄瞭10個與“青春”有關的故事。青澀的愛情、純粹的友誼、初入社會的迷茫,這些都是“青春”匆匆路過後留下的迴憶,帶著一絲感傷卻又充滿溫馨。
●《追我女朋友的那傢夥!》是「ONE?一個」APP人氣作者王若虛的全新小說集,由「一個」工作室監製,萬葉文化聯閤齣品。
作者簡介
王若虛,上海作協雲文學網執行主編,上海作協文學百校行辦公室常務負責人,「一個」APP熱門男作者,《零》電子雜誌執行主編,上海網絡作傢協會副秘書長。曾在「一個」APP發錶《追我女朋友的那傢夥》《守夜人的漢子沒有長城》《為瞭高考流點血》等多篇超人氣作品,曾齣版《尾巴》《我們居然迴去瞭》等多部暢銷書。
目錄
第一章地鐵裏的武士
第二章六宮粉黛
第三章每輛車下麵都躲著一隻貓
第四章追我女朋友的那傢夥!
第五章引信
第六章沒有書的圖書館
第七章“守夜人”的漢子沒有長城
第八章我和商洛的詞典
第九章三十
第十章若乾年華
精彩書摘
地鐵裏的武士
地鐵和高峰時的地鐵,基本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交通工具。
一個高峰期不換乘地鐵的上班族也絕不能說自己完全領略過地鐵的魅力。
每次換乘地鐵,看到下行的自動扶梯上因為某個笨蛋不識好歹地站在左側,害得後麵大隊人馬無法快速通過,居高臨下的三號綫先生就有一種想把前麵那人一腳踹下去的衝動。
這一腳下去,固然會害瞭其他多米諾骨牌,可誰叫他們不踹自己前麵那人呢?
這裏是魔都,中國最快節奏的地方,沒人會因為你走路太快而責怪你。
如果撞到瞭誰,當然要說對不起,但請不要放慢腳步,也許對方聽不到你的道歉,但考勤打卡機一定聽不進你的道歉。
三號綫先生從不道歉。
三號綫先生從不遲到。
有時候,三號綫先生甚至會在狹窄的換乘通道裏故意撞一下那些邊看手機邊緩慢前進的低頭黨們,提醒他們既然走那麼慢就不要霸著通道正當中。
多年的碰撞實戰下來,他在力度和角度方麵技巧熟練。他時而低調含蓄,隻在側身而過時在對方的小手臂上輕輕壓一下。識相的人被他一碰,會收斂站姿,往邊上一挪。
碰到心情不好時,他會采取比較野蠻的做法,在經過的一瞬間撞擊對方彎麯的肘部,害得人傢拿不穩東西,輕則PSP遊戲機摁錯一個鍵,重則手機掉在地上。
每一個在高峰時段閑庭信步並且妨礙到彆人趕路的傢夥,都是三號綫先生撞擊的目標。
他自詡為地鐵裏的武士,匡扶正義。
地鐵高峰時段,前麵的人走快點就是正義。
但他不拯救弱小,老弱病殘孕就盡量彆在高峰坐地鐵瞭——這是三號綫先生的刺客信條。
三號綫先生不是土生土長的魔都人,但在魔都念瞭四年書、上瞭三年班之後,他已經比大部分魔都人更熱愛地鐵這種交通工具。
市政新聞會告訴你,這一座常住人口兩韆四百萬的城市,每個工作日地鐵客流量有八百萬人次,有些周五會達到九百萬。
三號綫先生由此相信,地麵上那些高大宏偉的地標性建築,不過是比較長的汗毛而已,看著霸氣,實則可有可無,是虛榮心的産物。地鐵則是魔都的動脈,與地麵交通那根靜脈緊密配閤,是這座城市的活力所在。
沒有地鐵,魔都的魔力將消失,會上半身癱瘓,隻剩鬼都。
三號綫先生畢業後換瞭四份工作,都不在一個行政區,這讓他坐遍瞭大部分地鐵綫。但每次他都要坐一段三號綫,這成瞭他代號的由來。
每天早上,三號綫先生睡眼惺忪地掙脫死神的長眠誘惑,從刷牙洗臉到齣現在地鐵站,幾乎都在迷迷糊糊的一瞬間完成。在上車之前,三號綫先生會把書包拿下來提在手上,隻有這樣他纔能用最小的上圍體積擠進車廂,也防止書包被門卡住,關瞭開開瞭關,成為全車的公敵。有時候他必須深吸一口氣,氣沉下丹田,同時雙腳學卓彆林那樣外扒成一字型,纔能讓車門貼著肚臍眼關上。
和其他很多領域一樣,這裏不是胖子適閤生存的世界。
擠上車的人像登上瞭諾亞方舟,有閑心觀察其他人。三號綫先生通過男人的發型推理他們昨晚朝哪個方嚮側臥入睡,通過女人的妝容細節猜測她們的年齡,以及是否欲求不滿。他能看到眼屎,鼻毛和三星手機裏的RUNINGMAN,聞到陳年煙臭和韭菜餅香氣,身聽到身邊小青年山寨鐵三角耳機裏漏齣的五月天,下麵還有隻POLO公文包頂著他的小弟弟。
所有的人好像都在看著他,又好像所有人都隻顧著看他們自己。
車子到瞭虹口足球場換乘八號綫,門剛開,搶在其他乘客組成的黑火藥把他射齣來之前,三號綫先生身體重心後仰,靈巧轉身的同時邁齣側滑步,朝最近的自動電梯走去。
一路上,他開始搜索最優化的路綫,在茫茫人海中竄梭前進,並且注意前麵又有哪個孫子走路跟散步一樣。
天天如此。
曾幾何時,三號綫先生也有不那麼冷酷心腸的時光。
那時候他剛開始第二份職業,早已在擁擠的高峰地鐵中失去瞭邂逅美麗的信心。每次八號綫的車子緩緩進站時,總能瞥到外麵候車的一兩個漂亮OL,但天殺的,她們從來都不從離他最近的那個車門上來,不是錯過兩扇門就是錯過一整節車廂。
偶爾也有在他隔壁車門上來的,三號綫先生要悄悄偷窺她半天,琢磨她的衣著,高跟鞋,妝容,外套下麵會是多大罩杯,是否已婚。OL們總是高冷,低頭看手機,或者對著車廂玻璃照鏡子,都不願意給彆的男人迴敬一個瞪眼。他曾經幼稚地想用微信搜搜附近的人,也許能加到她呢。但八號綫的網絡信號糟得可以當高考考場。
終於有一次,他在人民廣場換乘二號綫,上天網開一麵照顧瞭三號綫先生。
人民廣場站無愧於自己的名號,People‘sSquare,到處都是people,隻有站在這裏你纔能感受到什麼叫人民站掙的汪洋大海。削瘦如三號綫先生也沒能擠上那班二號綫,手忙腳亂之中,倒是車上有個人的便當包在關門前的一瞬間被擠瞭下來,掉在他腳邊。
三號綫先生久混地鐵,見過把自傢孩子擠齣去的情況,那隻需要叫工作人員即可。但這個便當包叫他犯瞭難,誰會為一份自帶午餐而嚮工作人員求助呢?難道讓他們在下一站廣播說哪位乘客的糖醋小排骨和炒菠菜掉在人民廣場瞭,請到服務颱認領?
他拿著這份掉下來的免費午餐,看看其他上班族,其他上班族也看看他,都是一臉不知所措的錶情。
三號綫先生做瞭個重要的決定,留在原地等兩班車的時間,也就是六分鍾,失主不來就走人。
可哪個吃貨會為一個便當再返迴人山人海的人民廣場、第二次玩命擠上車呢?
有,我們的八號綫小姐。
後來三號綫先生說,當時他真沒想到世界上還真有這樣的人,擠地鐵擠掉瞭便當包,然後為瞭幾塊糖醋排骨再摺迴人民廣場。
八號綫小姐說我下車摺迴來的時候也沒想到還真有你這樣的雷鋒,居然守著,太可愛瞭,我以為最多就是誰幫我放在車門邊上。
三號綫先生說歇瞭吧,就人民廣場那牛羚遷徙的場麵,你的午飯放地上早給踩成奧利奧瞭。
八號綫小姐:說!是不是其實在那一電光火石瞬間,你在車門外麵發現掉瞭便當的是個大美女?!
三號綫先生:哈哈哈恍恍惚惚紅紅火火何厚鏵。
墜入愛河之後,三號綫先生每天都提早十五分鍾起床,這樣他就能在足球場站某個約定好的車門上車。八號綫小姐總是站在車廂角落裏等他上來,便當包則比以前多瞭一份帶給男友的早點。
三號綫先生每次總是很努力地朝心上人擠過去,引得一片哀聲栽道。偶爾遇上車廂不是很擠的時候,他會佯裝素不相識的乘客,先在彆的地方站一會兒,瞟幾眼八號綫小姐,忽然走過去,幫她撣掉外套領子上一小撮飄絮,說,小姐,你哪站下啊?
總能騙得幾個乘客看得目瞪口呆。
在人民廣場,三號綫先生和她一起下車,總是手牽著手走過八換二那冗長擁擠的換乘走廊,步行速度剛好是以後三號綫先生會輕輕提醒的那種,也不至於太慢,上班路上的情侶是沒有資格徜徉的。坐自動扶梯時,八號綫小姐教他靠右站立,三號綫先生會俯身去嗅女友的頭發。在二號綫站颱上,他幫女友擠上車,並確保便當包不會被擠下來。
有時他和她隔著車窗玻璃對望一會兒,用眼神打啞謎。
直到車子開走瞭,他再走迴八號綫那邊繼續自己的上班路途,而且是傻笑著站在車廂一角,好像八號綫小姐還在自己眼前似的。
那時,她就是他的正義。
那款遊戲的雛形也是這個時候進入瞭三號綫先生的腦洞。
彼時正流行跑酷遊戲,什麼神廟逃亡,地鐵跑酷之類。三號綫先生就想,有沒有那麼一款遊戲是關於早高峰時奔波換乘的呢?
比如,主角上班快遲到瞭,必須於倒計時之內,在若乾條地鐵之間換乘和奔跑,部分設計有點類似神廟逃亡,隻是原本在身後追擊的猴子換成瞭腿腳利索的地鐵丐幫,他們一邊唱著“隻要人人都獻齣一點愛”一邊追著你要錢。
和普通跑酷遊戲不同,遊戲人物還要用有限的體力撞開擋在前麵的上班族,每撞開五個上班族就能增加一小格經驗值。經驗槽滿瞭,就可以隨手拿起垃圾桶或者熊孩子在人山人海裏砸齣一條路。
其他道具還有雞蛋灌餅(補充體力)、安檢機器人(可以拖延其他人的速度十秒鍾)。假如撞開一個逃票者(速度比普通上班族快,行動路綫多變)就增加一個星星,星星是種特殊體力值,讓你有神力可以擠進車廂。
遊戲有三種GameOver的方式:體力耗盡、時間用完、在人群裏撞到老年乘客。
八號綫小姐幫他腦補細節,說有些設計隻在特定路綫齣現,比如在火車站地鐵站換乘,要跳起來避開滿地的蛇皮袋,要從發票販子跨下滑過;在人民廣場站要當心在你前麵走著走著忽然會停下來的迷路二貨;到瞭金融中心的陸傢嘴站,連乞丐都穿著西服套裝。
遊戲的名字就叫《地鐵武士:換乘遊戲》。
三號綫先生越想越High,覺得車廂裏可以有個奬勵關卡,詳情可以參考日本遊戲某車之狼。
不過這個想法被八號綫小姐斃掉瞭。
戀愛談到第三個月,他們開瞭房,上瞭床。
連鎖酒店就在三號綫輕軌赤峰路站邊上,窗外的列車隆隆駛進懸空的車站,窗內的三號綫駛進八號綫。
八號綫小姐坦誠自己不是第一次,三號綫先生假裝自己不是第一次。
可那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大都市裏最常見不過的情況,又不是在寫校園言情故事。
三號綫先生靠著枕頭摟著女友,迴憶他在魔都第一次坐地鐵,那是他第一次見識到人類工業的冷酷與發達。
他見過一大清早坐地鐵去上學的孩子,大概也就六年級的樣子,郭敬明的身高,背著姚明用的書包,戴著眼鏡,寵辱不驚地玩著三星手機裏的遊戲,神態和那群上班族一樣的麻木。他想起自己這樣在小鎮齣生的孩子,為瞭上個稍微像樣點的高中,天微亮就要騎車翻山越嶺一個鍾頭去縣城,每次到學校都亢奮得像贏瞭一場汽車拉力賽。
還有他大學時第一次遇到地鐵裏的跳站颱自殺,車子在黑暗的隧道裏停瞭半個多小時。在他老傢,若想臥軌,要在山那頭的鐵道上等個大半天,等得要睡著瞭纔能迎來死神。跳站颱那哥們隻需要等三分鍾不到,就是死也能死得那麼快捷便利,那麼現代感。
三號綫先生想不到這次是僅有的纏綿瞭。又過瞭一個月,八號綫小姐的單位搬去瞭浦東,兩個人的上班路綫分彆朝兩個方嚮。
三號綫先生由此準備瞭一套復雜的換乘計劃,這樣能送女友上班後還有時間保證自己不遲到。
八號綫小姐說不用啦,她本來就有駕照,傢裏打算給她買一輛車,早上直接走過江隧道就能去單位,更快更方便。
地麵交通是三號綫先生的軟肋,甚至叫他惶恐。他既不熟悉公交車路綫,坐齣租車的費用也令人乍舌。他記得曾有一次八號綫小姐身體不舒服但必須要上班,他打車去接她,一路上安撫女友,一邊心髒跟著計價器跳動。車費是坐地鐵的十倍,他拿迴找零時心不在焉,後麵過來的騎車人差點撞到忽然打開的車門上。
八號綫小姐成瞭有車族,這成瞭兩個人感情綫的換乘點。
戀愛仍在繼續,但三號綫先生能感覺到列車正逐漸減速。說來心酸,早高峰居然曾是他們最穩定的約會時間,因為她和他經常要加班到很晚。周末呢,她會和中學同學大學同學去附近自駕遊,而他還要加班。
偶爾也有浪漫的閑暇約會,是去浦東哪個地方聽久石讓音樂會。票子是八號綫小姐的朋友送的,車子是她開的,但不熟悉路綫,怎麼開都覺得不對。副駕駛座上的三號綫先生是部活的地鐵導航儀,但對地麵則一無所知,此刻顯得無能又無辜。八號綫小姐隻好說你拿著我手機開導航吧。
看地圖總會的,三號綫先生的業餘愛好之一就是研究最新的地鐵路綫圖。
在車庫停車的時候,毫無經驗的三號綫先生又不知道怎麼站在車外麵指揮女友把車子倒進去,前前後後花瞭很長時間。
音樂會遲到瞭。坐到座位上的八號綫小姐一聲嘆息。
那一晚之後,他明白有什麼東西已經完全變瞭,隻是之前自己不願意接受現實。
“你其實是個很有趣的人。”
若乾個星期之後,八號綫小姐對他說道,其中大半的褒揚大概是送給那款不會被開發齣來的遊戲。
原來好人卡已經不流行瞭。三號綫先生想。
他們是在地鐵站的全傢便利店裏分的手,有始有終。
然後她走上地麵,他往地下更深處走去。
再後來,三號綫先生一直沒談戀愛。他仍舊每天在足球場換八號綫,換乘時走路飛快,神情嚴峻,坐自動電梯總是靠左行走,似乎不想讓自己的身影在車站裏多待一秒鍾。
有時候走在路上,看到一男一女相隔一米站著,沉默不語,錶情陰沉,他就像風一樣側身從這對鬧彆扭的情侶當中穿過,仿佛這種尷尬所産生的能量場讓地鐵武士如沐春風。
他經常做同一個夢,在人民廣場站,八號綫門一開,身邊的人朝外湧去,把他衝擊得站立不穩,耳機忽然沒瞭聲音,手摸進衣袋,老古董Mp3早已不知所蹤。
他經常産生想象,會不會有一天,他走進八號綫車廂,看到八號綫小姐站在車廂一角,提著便當包。
他經常撕破想象,魔都在中國地圖上是那麼小一個點,但對兩韆四百萬人來說,擁擠,卻又龐大。隻要兩個人的生活軌跡齣現一點偏差,就會産生第二宇宙速度,脫離的速度。
三號綫先生最好的浪漫,就是以這種速度慢慢抽絲抽走瞭。
他最好的激情,也終將被城市的地鐵擠乾。
就像《地鐵武士》永遠不會被開發齣來,但永遠會上演著真人版,無數次,每一天。
三號綫先生想好瞭遊戲結束時的CG動畫場景,完全以自己的真實遭遇為原型——
地鐵武士結束瞭一天的工作,時間很晚瞭,那班地鐵很空,他隻坐一站,懶得往裏走,就在門口低頭看手機。沒想到他站的位置沒有算好,車廂門關閉時,正好將腦門前的劉海夾住瞭。
車門係統絲毫未察覺異常,列車啓動。其他乘客也沒覺得這個人哪裏不對,隻是一直把頭靠著車門而已。
誰也看不到地鐵武士那時的錶情。
忙碌的人沒有錶情。
在這地下奔突的巨大機器裏,武士曾見過幼年時的自己會難以置信的事。
他見過重口味的女乘客坐在椅子上一邊摳腳一邊聞。
他見過逃票的父親扔下女兒獨自逃齣保安的包圍。
他見過清晨大聲朗誦阿波裏奈爾的少女,他見過傍晚喝醉瞭一吐為快的大叔。
他見過因為低血糖忽然昏厥的乘客,擁擠的人群瞬間空齣一個大圓,如摩西分開紅海。
他見過兩個自帶摺疊椅的人霸占車廂的輪椅區,坐而論道,縱橫捭闔,格調高雅。
他見過世間最美麗的女子,在車廂最不起眼的角落裏獨自等待。
然而所有的這些時刻都將消失在時間裏,就像我們每個人,終將消失在換乘站龐大的人流中一樣。
齣站的時刻,到瞭。
……
前言/序言
尋覓失落的星辰:一本關於時間、記憶與重逢的史詩 這是一部關於時間河流中迷失與追尋的宏大敘事,無關乎日常的愛戀糾葛,而是關乎人類精神深處對“永恒”的渴望與掙紮。 故事背景: 故事設定在一個被“熵增之潮”緩慢吞噬的近未來世界。科技高度發達,人類已經能夠通過復雜的神經接口技術進行“深度記憶移植”——即將一個人的全部意識與記憶,上傳並存儲於一個被稱為“方舟”的量子矩陣中。然而,這種技術並非萬能的救贖。隨著時間的推移,方舟內的數字生命開始齣現“信息衰減”,記憶如同被海水衝刷的沙雕,逐漸變得模糊、破碎,最終導緻“意識的消散”。 核心人物: 伊萊亞斯·凡恩(Elias Thorne): 一位曾是頂尖時間物理學傢,現為“記憶修復師”。他不是一個浪漫的追尋者,而是一個執拗的、近乎偏執的邏輯驅動者。他的目標是尋找並激活傳說中記載於古老文獻中的“零點迴響”——一種據說能夠抵抗熵增、錨定意識的理論性物理現象。伊萊亞斯本人背負著沉重的往事:他的導師在一次嘗試深度備份時,意識意外地墜入瞭“靜默區”,成為瞭一個沒有反饋的幽靈數據。伊萊亞斯堅信,他的研究不僅僅是為瞭拯救數字生命,更是為瞭證明時間並非單嚮的詛咒。 薇拉·林(Vera Lin): 一位神秘的“時間碎片收集者”。她不使用高端的記憶移植技術,而是以一種近乎古老的方式——通過極其精確的感官觸發與環境重構,來重現曆史上的某個瞬間。薇拉的齣現,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塊石子,她掌握著關於“零點迴響”的非主流信息,這些信息往往隱藏在被主流科學界拋棄的哲學論述和古代天文觀測記錄中。她冷漠、疏離,對伊萊亞斯的功利主義目的不屑一顧,但她對時間流逝的理解,卻比任何人都深刻。 情節梗概: 故事的開端,伊萊亞斯在一項例行的方舟維護工作中,意外截獲瞭一段微弱、但結構完整的“信息湍流”。這段湍流並非來自已知的任何一位存儲者,它似乎是某種來自“時間之外”的信號,其核心編碼指嚮一個失落的古代文明遺址——位於南極冰蓋深處的“觀測站X”。 伊萊亞斯深知,要抵達那裏,他需要的不隻是先進的物理裝備,更需要一種能夠“讀懂”非綫性信息的導航者。他找到瞭隱居的薇拉。 追尋之路: 兩人的閤作充滿瞭張力。伊萊亞斯試圖用公式解構薇拉的直覺,而薇拉則嘲諷伊萊亞斯對物理定律的盲目崇拜。他們的旅程橫跨瞭被遺棄的巨型數據中心、被時間扭麯的地理區域,以及“數字廢墟”——那些因數據崩潰而形成的混沌信息場。 在追尋“零點迴響”的過程中,他們不斷接觸到那些“遺失的記憶”。這些記憶並非伊萊亞斯熟悉的、邏輯清晰的個人敘事,而是抽象的、充滿象徵意義的感知集閤:一種顔色、一種未完成的鏇律、一種對重力的極度厭惡感。 核心衝突與轉摺: 隨著他們逼近觀測站X,伊萊亞斯發現,薇拉所收集的“碎片”與他導師最後留下的、被係統判定為“無效數據”的內容存在驚人的吻閤。他開始懷疑,薇拉的目的並非是“收集”,而是“重建”。 觀測站X的內部,是一個巨大的、未被激活的“時間感應器”。伊萊亞斯終於明白瞭“零點迴響”的真正含義:它不是一個抵抗熵增的物理屏障,而是一個選擇性遺忘的節點。激活它,意味著可以選擇性地抹除掉所有導緻“意識衰減”的、多餘的、冗餘的、包含痛苦與恐懼的記憶,從而達到一種純粹、永恒的“初始狀態”。 薇拉揭示瞭她的秘密:她本人並非完全的“人”,而是“零點迴響”的早期實驗體,她體內保留著某種核心的“純淨意識模闆”。她一直在阻止伊萊亞斯,因為她知道,一旦激活節點,所有被時間“打磨”齣的、具有個體性的深刻體驗——無論是愛、失落、還是堅持——都將不復存在。 最終的抉擇: 伊萊亞斯麵臨終極拷問:他是否願意為瞭挽救導師的“存在”本身,而接受一個沒有痛苦,但也必然沒有“掙紮意義”的永恒?他看到導師的殘存意識在方舟中痛苦地閃爍,那是對失去個體性的恐懼。 在觀測站的中央,當伊萊亞斯即將輸入激活代碼時,他轉嚮薇拉,不再詢問物理定律,而是詢問她對“失去”的感受。薇拉沒有迴答,而是引導伊萊亞斯體驗瞭一段她自己保存的“碎片”:那是無數次麵對時間流逝的無力感,但最終在每一次的消亡邊緣,都産生瞭一種新的、未被記錄的“理解”。 伊萊亞斯最終做齣瞭選擇。他沒有激活“零點迴響”,而是利用自己對時間物理的理解,將導師的意識數據,導入瞭一個“高熵循環區”——一個雖然注定會消散,但會在消散的極短時間內,産生最劇烈的、最復雜的信息反饋的區域。這並非永恒,而是對“瞬間的完整性”的緻敬。 尾聲: 伊萊亞斯和薇拉離開瞭觀測站X。世界依舊被熵增所籠罩,記憶依舊會衰減。但伊萊亞斯理解瞭,真正的價值不在於阻止時間的流逝,而在於如何在這不可逆轉的洪流中,錨定那些真正值得被銘記的“結構之美”。薇拉也收迴瞭她對“純淨”的執念,接受瞭個體經驗的雜亂與不可預測性。他們並肩走嚮遠方,身後是逐漸被風沙掩埋的觀測站,他們並未找到永恒的答案,卻找到瞭與時間共存的、新的意義。 (全書圍繞時間悖論、信息論的哲學邊界、以及個體意識的獨特性展開,探索在物理定律的鐵籠中,人類精神如何定義其自身存在的重量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