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試驗

可靠性試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湘洪,高軍,李勁 著,工業和信息部電子第五研究所 編
圖書標籤:
  • 可靠性
  • 試驗
  • 質量
  • 工程
  • 統計
  • 壽命
  • 故障分析
  • 測試
  • 維護
  • 概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724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213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可靠性技術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0
字數:3276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可靠性試驗為主綫,係統全麵地介紹瞭産品在研製和生産等各階段所需用到的可靠性試驗技術,對各類可靠性試驗的試驗目的、試驗原理、試驗方案與試驗條件等進行瞭闡述,並結閤案例對試驗實施方法進行瞭詳細說明。本書共7章,對設計階段的可靠性仿真,研製和批産階段的環境應力篩選,適用於研製各階段的可靠性強化,用於産品定型的可靠性鑒定,麵嚮復雜大係統的可靠性綜閤評價,麵嚮高可靠、長壽命指標的加速試驗與快速評價等多種試驗方法均進行瞭係統的介紹。

作者簡介

  鬍湘洪,博士,工信部電子五所可靠性與環境工程中心主任;國際信息安全控製協會注冊信息安全經理,美國質量協會注冊質量工程師;領導電子五所可靠性與環境工程中心,承擔近十項國傢重點型號工程的可靠性技術支撐工作、上百項産品定型可靠性與環境試驗評價工作。

目錄

第1章 可靠性試驗概述 (1)
1.1 可靠性試驗目的 (1)
1.2 可靠性試驗工作項目 (2)
1.3 可靠性試驗分類 (4)
1.3.1 按試驗場地分類 (4)
1.3.2 按施加應力的原則分類 (6)
1.3.3 按應用階段分類 (6)
1.3.4 按試驗的目的和性質分類 (6)
1.4 可靠性研製試驗 (7)
1.4.1 可靠性研製試驗特點 (8)
1.4.2 可靠性研製試驗發展 (8)
1.4.3 可靠性研製試驗應用對象 (9)
1.4.4 可靠性研製試驗應用時機 (9)
1.4.5 可靠性研製試驗所用的應力 (9)
1.4.6 可靠性研製試驗的工作要點及注意事項 (10)
1.5 可靠性定型試驗 (10)
1.5.1 可靠性設計定型試驗 (10)
1.5.2 可靠性生産定型試驗 (12)
1.6 壽命試驗 (14)
1.6.1 試驗依據 (14)
1.6.2 適用範圍與適用時機 (14)
1.6.3 産品壽命參數 (14)
1.6.4 産品壽命試驗分類及方法 (15)
1.6.5 試驗室使用壽命試驗 (15)
1.6.6 綜閤驗證試驗法 (16)
1.7 可靠性試驗新技術 (20)
1.7.1 可靠性強化試驗 (20)
1.7.2 可靠性加速試驗 (22)
參考文獻 (26)
第2章 可靠性仿真試驗 (27)
2.1 可靠性試驗目的 (27)
2.2 可靠性仿真試驗理論 (28)
2.2.1 有限元法仿真理論 (29)
2.2.2 故障預計仿真理論 (35)
2.3 可靠性仿真試驗工作內容 (37)
2.4 可靠性仿真試驗軟硬件要求 (38)
2.4.1 CAD模型建模軟件要求 (38)
2.4.2 CFD模型建模軟件要求 (39)
2.4.3 FEA模型建模軟件要求 (39)
2.4.4 故障預計建模軟件要求 (39)
2.5 可靠性仿真試驗過程及要求 (40)
2.5.1 可靠性仿真産品信息收集 (40)
2.5.2 數字樣機建模 (40)
2.5.3 應力仿真分析 (46)
2.5.4 故障預計仿真分析 (48)
2.5.5 可靠性評價 (48)
2.6 可靠性仿真試驗應用案例 (51)
2.6.1 仿真試驗對象簡介 (51)
2.6.2 CFD數字樣機建模 (52)
2.6.3 FEA數字樣機建模 (53)
2.6.4 模型修正與驗證 (55)
2.6.5 應力仿真分析結果 (55)
2.6.6 故障預計仿真分析 (64)
2.6.7 可靠性評價 (66)
2.6.8 試驗結論 (66)
參考文獻 (66)
第3章 環境應力篩選 (67)
3.1 環境應力篩選概述 (67)
3.1.1 環境應力篩選基本概念 (67)
3.1.2 環境應力篩選基本特性 (68)
3.1.3 環境應力篩選分類 (69)
3.2 環境應力篩選應力及剪裁 (70)
3.2.1 主要篩選應力介紹 (70)
3.2.2 振動應力量值的剪裁 (71)
3.3 常規篩選 (77)
3.3.1 適用標準 (77)
3.3.2 一般要求 (77)
3.3.3 篩選應力條件 (78)
3.3.4 一般實施過程 (81)
3.3.5 應用案例 (85)
3.4 定量篩選 (94)
3.4.1 定量篩選適用標準 (94)
3.4.2 定量篩選參數及實施 (95)
3.4.3 定量篩選典型篩選應力及篩選強度 (97)
3.4.4 環境應力篩選加速效應分析 (102)
3.4.5 小結 (108)
3.5 高加速應力篩選 (108)
3.5.1 傳統篩選技術麵臨的問題 (108)
3.5.2 高加速應力篩選特點 (110)
3.5.3 高加速應力篩選試驗設備特徵 (111)
3.5.4 高加速應力篩選方案設計 (112)
3.5.5 高加速應力篩選實施注意事項 (117)
3.5.6 高加速應力篩選應用案例 (118)
參考文獻 (121)
第4章 可靠性強化試驗 (122)
4.1 可靠性強化試驗概述 (122)
4.2 可靠性強化試驗基本原理 (122)
4.3 可靠性強化試驗設備特點 (124)
4.4 可靠性強化試驗方案設計 (125)
4.4.1 受試産品要求 (125)
4.4.2 試驗應力的選擇 (126)
4.4.3 應力極限 (128)
4.4.4 試驗剖麵設計 (129)
4.5 可靠性強化試驗的實施 (131)
4.5.1 試驗前準備工作 (133)
4.5.2 試驗執行 (134)
4.5.3 試驗記錄及故障處理 (144)
4.5.4 試驗後工作 (146)
4.6 可靠性強化試驗應用案例 (147)
4.6.1 受試産品介紹 (147)
4.6.2 試驗方案設計 (147)
4.6.3 試驗的實施 (148)
4.6.4 試驗結果 (151)
4.7 小結 (153)
參考文獻 (154)
第5章 可靠性鑒定試驗 (155)
5.1 可靠性鑒定試驗概述 (155)
5.2 可靠性鑒定試驗方案設計 (155)
5.2.1 統計試驗方案分類 (155)
5.2.2 統計試驗方案原理 (156)
5.2.3 試驗方案選取原則 (158)
5.2.4 統計方案參數的確定 (158)
5.3 可靠性鑒定試驗剖麵設計 (160)
5.3.1 剖麵設計基本原則 (161)
5.3.2 剖麵設計流程 (161)
5.3.3 確定試驗剖麵的方法 (162)
5.3.4 利用實測數據設計剖麵的要點 (166)
5.3.5 試驗剖麵案例 (169)
5.4 可靠性鑒定試驗實施 (170)
5.4.1 可靠性鑒定試驗流程 (170)
5.4.2 試驗前準備工作 (170)
5.4.3 試驗執行 (173)
5.4.4 試驗後工作 (176)
5.4.5 故障分析與處理 (176)
5.4.6 試驗數據處理 (178)
5.5 可靠性鑒定試驗注意事項 (181)
第6章 可靠性綜閤評價 (182)
6.1 可靠性綜閤評價概述 (182)
6.2 多源可靠性數據收集 (184)
6.2.1 信息收集範圍 (184)
6.2.2 信息質量要求 (185)
6.2.3 信息收集過程 (185)
6.2.4 信息傳遞 (185)
6.2.5 信息分析 (186)
6.2.6 信息審核 (186)
6.2.7 信息有效性確認 (186)
6.2.8 獲取的多源可靠性數據 (187)
6.3 可靠性綜閤評價的準備工作 (187)
6.3.1 産品壽命分布函數的確定 (187)
6.3.2 數據充分度的確定 (188)
6.3.3 信息環境因子評價 (188)
6.4 可靠性綜閤評價方法 (189)
6.4.1 基於內外場結閤試驗的可靠性綜閤評價 (189)
6.4.2 基於研製過程信息的可靠性綜閤評價 (192)
6.5 可靠性綜閤評價案例 (197)
6.5.1 基於內外場結閤試驗 (197)
6.5.2 基於研製過程信息 (202)
6.6 小結 (203)
第7章 加速試驗與快速評價 (204)
7.1 加速試驗概述 (204)
7.2 加速試驗目的與分類 (205)
7.2.1 加速試驗目的 (205)
7.2.2 加速試驗分類 (205)
7.2.3 加速試驗技術核心 (205)
7.3 整機加速試驗與快速評價整體解決方案 (207)
7.3.1 整機曆史數據統計分析方法 (208)
7.3.2 關鍵件加速試驗技術 (218)
7.3.3 闆級電路壽命特徵檢測分析方法 (226)
7.3.4 元器件壽命特徵檢測分析方法 (228)
7.4 整機加速試驗與快速評價應用案例 (230)
7.4.1 整機曆史數據統計分析 (231)
7.4.2 關鍵件加速試驗 (233)
7.4.3 闆級電路壽命特徵檢測分析 (237)
7.4.4 元器件壽命特徵檢測分析 (238)
7.4.5 整機可靠性綜閤分析 (242)
7.4.6 整機使用壽命結論 (243)
參考文獻 (243)

前言/序言

  叢 書 序
  以可靠性為中心的質量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永恒的主題,關係國計民生,關乎發展大局。把質量發展放在國傢和經濟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麵推進,是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發展規律。加快實施製造強國建設,必須牢牢把握製造業這一立國之本,突齣質量這一關鍵內核,把“質量強國”作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躍發展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
  質量是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綫。作為未來10年引領製造強國建設的行動指南和未來30年實現製造強國夢想的綱領性文件,《中國製造2025》將“質量為先”列為重要的基本指導方針之一。在製造強國建設的偉大進程中,必須全麵夯實産品質量基礎,不斷提升質量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綜閤競爭力,堅定不移地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高質量是先進技術和優質管理高度集成的結果。提升製造業産品質量,要堅持從源頭抓起,在産品設計、定型、製造的全過程中按照先進的質量管理標準和技術要求去實施。可靠性是産品性能隨時間的保持能力。作為衡量産品質量的重要指標,可靠性管理也充分體現瞭現代質量管理的特點。《中國製造2025》提齣要加強可靠性設計、試驗與驗證技術開發應用,使産品的性能穩定性、質量可靠性、環境適應性、使用壽命等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産品先進水平,就是要將可靠性技術作為核心應用於質量設計、控製和質量管理,在産品全壽命周期各階段,實施可靠性係統工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是國內最早從事電子産品質量與可靠性研究的權威機構,在我國的質量可靠性領域開創瞭許多“唯一”和“第一”:唯一一個專業從事質量可靠性研究的技術機構;開展瞭國內第一次可靠性培訓;研製瞭國內第一套環境試驗設備;第一個將質量“認證”概念引入中國;建立起國內第一個可靠性數據交換網;發布瞭國內第一個可靠性預計標準;研發齣第一個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的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工程軟件和綜閤保障軟件……五所始終站在可靠性技術發展的前沿。隨著質量強國戰略的實施,可靠性工作在我國得到空前的重視,在新時期的作用日益凸顯。五所的科研工作者們深深感到,應係統地梳理可靠性技術的要素、方法和途徑,全麵呈現該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使之廣泛應用於工程實踐,並在製造強國和質量強國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鑒於此,五所在建所60周年之際,組織專傢學者編寫齣版瞭“可靠性技術叢書”。這既是曆史的責任,又是現實的需要,具有重要意義。
  “可靠性技術叢書”內容翔實,涉及麵廣,實用性強。它涵蓋瞭可靠性的設計、工藝、管理,以及設計生産中的可靠性試驗等各個技術環節,係統地論述瞭提升或保證産品可靠性的專業知識,可在可靠性基礎理論、設計改進、物料優選、生産製造、試驗分析等方麵為産品設計、開發、生産、試驗及質量管理等從業者提供重要的技術參考。
  質量發展依賴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管理進步。以高可靠、長壽命為核心的高質量是科技創新、管理能力、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綜閤集成。在舉國上下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之際,希望該叢書的齣版能夠廣泛傳播先進的可靠性技術與管理方法,大力推動可靠性技術進步及實踐應用,積極推進專業人纔隊伍建設。幫助廣大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為我國先進製造業發展,落實好《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世界一流製造強國貢獻力量!
  20世紀50年代,隨著國際社會對裝備可靠性關注度的提高和研究工作的興起,應東歐社會主義國傢要求,履行相關國際責任,1955年我國第一個可靠性專業機構——中國電子産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研究所(現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又名“中國賽寶實驗室”),悄然成立於中國廣州,翻開瞭我國可靠性事業的篇章。曆經60年的風風雨雨,伴隨著我國軍工和工業裝備業的成長,一代又一代賽寶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熱血譜寫著祖國的可靠性發展史。
  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引進可靠性技術以來,通過近30年的不斷努力,於20世紀90年代初步形成瞭一套可靠性管理和技術體係,國防工業係統主管機關和相關部門陸續發布瞭一係列可靠性管理法規文件、技術標準和著作,可靠性工程越來越廣泛、規範地應用於各個重要領域。特彆是可靠性試驗技術,在軍工裝備行業和重大工業裝備領域得到瞭廣泛應用。通過可靠性試驗,裝備可靠性水平顯著提升,為我國一代又一代武器裝備和工業産品研製與生産提供瞭有力保障。
  1987年,中國電子産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研究所組織編寫齣版瞭“電子産品可靠性技術叢書”,其中包括《可靠性試驗》一書。1999年,電子工業質量與可靠性培訓中心組織編寫齣版瞭“可信性叢書”,由中國電子産品可靠性與環境試驗研究所專傢負責撰寫。在電子五所60周年所慶之際,為傳播可靠性文化和技術,賽寶人組織編寫瞭“可靠性叢書”,為廣大管理工作者和技術工作者貢獻自己的智慧、技術和經驗。本書是“可靠性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可靠性試驗既是檢驗産品可靠性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發現産品可靠性問題的重要手段。我國可靠性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從可靠性試驗開始起步,逐步推廣到可靠性設計分析和可靠性係統工程。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民用和軍用電子工業應用可靠性試驗技術驗證和提高産品可靠性水平以來,可靠性試驗技術逐步得到大範圍的推廣和應用,到20世紀90年代形成瞭一套相應的可靠性試驗技術標準,可靠性試驗方法逐步得到完善和規範,包括環境應力篩選、可靠性增長試驗、可靠性鑒定和驗收試驗。進入21世紀以來,針對越來越高的可靠性指標要求,經濟高效的可靠性試驗技術要求越來越突齣,一批可靠性試驗新技術不斷成熟並逐步得到應用,包括可靠性仿真試驗、可靠性強化試驗、加速試驗與快速評價、可靠性綜閤評價,更好地滿足瞭高可靠、快驗證、大係統等更具有針對性的可靠性試驗要求。
  本書較全麵地梳理和總結瞭電子五所多年來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是30多年來可靠性試驗技術和經驗的結晶。本書闡述瞭産品設計、研製、定型、生産等各階段所需用到的可靠性試驗技術,全麵介紹瞭各項可靠性試驗技術的基本方法、實踐經驗、應用案例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係統性、較好的實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通過相關案例介紹,有助於讀者全麵係統地掌握可靠性試驗技術,並瞭解可靠性試驗新技術。
  全書共分成7章。第1章為可靠性試驗概述,主要概述瞭可靠性試驗目的、分類和各項可靠性試驗技術,幫助讀者初步瞭解整個可靠性試驗技術的概貌。第2章為可靠性仿真試驗,闡述瞭設計階段所需的基於數字樣機的可靠性仿真試驗技術,包括理論基礎、工作內容、過程及要求、仿真案例等,可為數字樣機的設計改進提供指導。第3章為環境應力篩選,闡述瞭研製階段和批産階段可用的環境應力篩選方法,不但包括常規環境應力篩選方法,而且包括定量環境應力篩選方法,還包括近年來發展的高加速環境應力篩選新技術,可為研製階段高效剔除缺陷和批産驗收質量把關提供參考。第4章為可靠性強化試驗,闡述瞭國際流行的可靠性強化試驗的基本原理、設備特點、方案設計、實施方法及相關案例,可為現代高可靠要求産品缺陷快速激發、提升産品耐環境能力、提高産品設計和工藝成熟度提供指導。第5章為可靠性鑒定試驗,主要用於設計定型或生産定型産品可靠性指標要求的驗證,闡述瞭統計試驗方案的選取、試驗剖麵的設計、試驗的實施方法及相關注意事項,可為開展産品可靠性指標驗證提供指導。第6章為可靠性綜閤評價,闡述瞭綜閤評價的基本思路、數據收集方法、準備工作,提供瞭基於內外場結閤試驗和基於研製過程信息的兩類可靠性綜閤評價方法,給齣瞭相關應用案例,可為復雜大係統的可靠性指標迴答提供參考。第7章為加速試驗與快速評價,主要麵嚮高可靠、長壽命指標要求産品考核的需要,充分利用加速試驗理論和技術方法,提齣瞭整機加速試驗與快速評價的整體解決方案,給齣瞭相關應用案例,可為長壽命指標的評價提供指導,也可為可靠性指標的快速驗證提供參考。
  本書不但可供可靠性專業人員學習,還可為從事産品研發設計、生産製造、質量檢測等相關工作的廣大管理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提供指導和參考。我們相信,本書的齣版對大傢學習和應用可靠性試驗技術會有一定幫助作用,也將促進我國軍民行業可靠性技術進步和産品可靠性水平的提升。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
  可靠性與環境工程研究中心
  2015年6月

《現代製造係統中的穩健設計與控製》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復雜多變的現代製造環境中,如何通過係統化的設計和控製策略來確保産品和過程的可靠性與高性能。我們聚焦於如何超越傳統的容錯設計範疇,轉嚮更具前瞻性的穩健性(Robustness)理念,旨在使係統在麵對各種不確定性、外部乾擾乃至內部參數波動時,仍能維持其預期的功能和性能指標。 第一部分:製造係統不確定性的量化與建模 本部分構建瞭理解係統可靠性問題的理論基礎。我們首先剖析瞭現代製造係統固有的不確定性來源,這些不確定性不再局限於簡單的隨機誤差,而是包含瞭材料特性波動、環境溫度/濕度變化、工藝參數漂移、以及傳感器測量噪聲等多個維度。 不確定性分類與度量: 我們詳細區分瞭隨機不確定性(Stochastic Uncertainty)和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隨機不確定性通過概率密度函數(PDF)進行描述,重點介紹瞭基於大量實驗數據擬閤的Weibull分布、正態分布在高維空間中的應用,以及極值理論在預測極端失效事件中的作用。認知不確定性則主要關注由於模型簡化或知識不足導緻的誤差,我們引入瞭證據理論(Dempster-Shafer Theory)來量化這種不確定性邊界。 係統動態特性建模: 鑒於許多現代製造過程是時間序列相關的,本書采用瞭非綫性動力學模型來描述係統行為。特彆是,我們引入瞭隨機微分方程(SDEs)來描述參數隨時間演化的隨機過程,這對於模擬設備老化和疲勞纍積至關重要。同時,針對高維工程係統,發展瞭基於多物理場耦閤的統一模型框架,確保瞭模型對實際工況的充分錶徵。 第二部分:穩健設計方法論:從理論到實踐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介紹如何將不確定性分析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的設計決策,以實現最優的穩健性。 穩健優化(Robust Optimization): 傳統的優化方法通常尋找在標稱(平均)條件下最優的解,但這個解在實際運行中可能非常脆弱。我們引入瞭區間不確定性集(Interval Uncertainty Sets)和概率約束優化。重點講解瞭最壞情況優化(Worst-Case Optimization)的數學框架,以及如何平衡性能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特彆地,對於大規模離散設計變量,我們探索瞭基於啓發式算法(如遺傳算法和粒子群優化)的穩健性導嚮搜索策略。 可靠性導嚮的設計(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RBDO): RBDO 是連接性能指標與概率可靠性指標的橋梁。本書詳細闡述瞭一階可靠性方法(FORM)和二階可靠性方法(SORM)在計算可靠性指標 $eta$ 時的應用,以及如何將其作為約束條件嵌入到設計目標函數中。我們特彆關注瞭基於性能函數梯度的迭代算法,以高效地收斂到穩健最優設計點。 公差分配與靈敏度分析: 在多部件裝配係統中,每個部件的公差纍積會極大地影響最終係統的性能。我們應用瞭統計公差分析(Statistical Tolerance Analysis),結閤濛特卡洛模擬(Monte Carlo Simulation)和準濛特卡洛序列來預測公差導緻的性能分散。此外,Adjoint方法被用於高效地計算設計變量對係統可靠性指標的敏感度,指導關鍵參數的精確控製。 第三部分:麵嚮不確定性的自適應控製策略 僅僅依靠設計階段的穩健性是不夠的,實際運行中的參數漂移和未知乾擾要求控製係統具備高度的適應性。 自適應控製的穩健性增強: 傳統的自適應控製算法(如基於模型的自整定控製器)在係統不確定性過大或存在嚴重外部擾動時可能齣現穩定性喪失。我們引入瞭基於Lyapunov函數的間接自適應控製,並結閤滑模控製(Sliding Mode Control, SMC)技術來處理模型失配和外部乾擾,確保係統在參數在綫辨識過程中的穩定性邊界。 H-無窮控製($ ext{H}_infty$ Control)在抗擾動中的應用: $ ext{H}_infty$ 控製理論是實現穩健性能的經典工具。本書詳細解析瞭如何構建係統性能指標($P$)和擾動輸入($W$)之間的加權函數,並將控製器的設計轉化為求解LMI(綫性矩陣不等式)問題。這使得我們能夠為係統設定明確的、可量化的抗擾動上限。 基於模型預測控製(MPC)的穩健化: MPC因其前瞻性在過程控製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標準的MPC對模型誤差非常敏感。我們探討瞭多模型預測控製(Multiple Model MPC)和隨機模型預測控製(Stochastic MPC)。通過在預測時域內考慮多種可能的係統狀態模型,並優化控製序列以最小化所有可能情景下的性能損失,從而實現對未知動態行為的有效應對。 第四部分:數字化試驗與評估方法 為瞭驗證和校準上述穩健設計與控製策略,本書強調瞭先進的試驗和評估手段。 高保真度仿真平颱: 我們介紹瞭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FEA)與計算流體力學(CFD)相結閤的多尺度仿真平颱,來模擬製造過程中的微觀變化如何影響宏觀可靠性。重點是如何將不確定性分布直接映射到仿真模型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中。 加速壽命試驗(ALT)與貝葉斯推斷: 傳統的壽命試驗耗時長久。本書闡述瞭如何通過在加速應力下進行試驗,並結閤Arrhenius模型或Inverse Power Law來外推至正常工作條件下的壽命分布。我們采用貝葉斯方法,將工程先驗知識與試驗數據相結閤,以更少的數據獲取更可靠的壽命參數估計。 數字孿生與閉環驗證: 最終,我們將穩健設計、實時控製與現場監測數據結閤,構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係統。該係統用於實時評估當前運行狀態的可靠性裕度,並在檢測到係統狀態偏離穩健區域時,觸發控製策略的調整或維護預警,形成一個閉環的、持續優化的穩健性管理體係。 本書麵嚮機械工程、控製科學、工業工程等領域的科研人員、高級工程師以及研究生,旨在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備強大工程實用性的工具集,以應對現代高精度、高集成度製造係統對可靠性和穩健性的嚴苛要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和邏輯推演,無疑是頂尖的,它構建瞭一個非常紮實的理論框架,讓你理解“為什麼”我們要進行可靠性試驗,以及背後的概率論基礎是什麼。但是,對於一個急於將理論轉化為生産力的工程師而言,我感覺這本書就像是給瞭我一張極其精密的地圖,上麵標注瞭所有的山脈、河流和行政區劃,卻唯獨沒有告訴我,哪條路是最快捷、最少擁堵的“高速公路”。我期待的“可靠性試驗”是與迭代開發流程緊密結閤的,比如敏捷開發中的可靠性注入,如何在短周期內通過精簡的、聚焦關鍵風險的試驗來快速反饋設計。這本書的內容似乎更傾嚮於大型、耗時且全麵的最終驗證階段。對於如何進行“早期可靠性設計(ERD)”階段的快速、低成本的預測性試驗,例如使用有限元分析(FEA)結閤可靠性理論進行數值模擬,並用小規模試驗數據進行校準的方法,書中涉及甚少。這使得這本書雖然在學術上無可挑剔,但在應對現代快節奏、高強度的産品開發需求時,顯得有些“慢熱”和保守。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第一感受是,它像是一份非常詳盡但缺乏“人情味”的規範匯編。我期待的“可靠性試驗”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和公式,而是工程實踐中與時間、成本、安全標準不斷博弈的藝術。我希望這本書能講述那些在試驗現場發生的“故事”——比如,一個看似微小的設計缺陷是如何在極端的疲勞試驗中被放大,最終導緻整個産品綫的重新設計;或者,工程師們如何巧妙地設計齣“智慧的”試驗方案,用最少的樣本和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具說服力的可靠性證明。比如,在軟件和電子係統領域,係統級集成測試的復雜性遠超單個部件的物理測試,我期待看到關於故障注入、壓力測試和混沌工程在可靠性評估中的最新實踐。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引用瞭大量的經典文獻,這固然保證瞭其理論的嚴謹性,但對於正在摸索階段的初級工程師來說,缺乏一個清晰的“新手引導”路徑。它更像是為那些已經精通基礎統計和概率論的專傢準備的參考手冊,而不是一本能夠激發實踐熱情和創新思維的啓濛讀物。我總覺得,真正的可靠性工作,需要在理論的框架下,輔以豐富的經驗判斷,而這部分在書中體現得比較單薄。

評分

這本書的篇幅很可觀,閱讀起來需要相當的毅力和專注力,但我發現自己總是在尋找關於“驗證與確認”(V&V)的具體案例描述。在現代工程中,可靠性試驗的目的不僅僅是證明産品“能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快速、有效地驗證設計師的假設”。我希望書中能有更多的篇幅探討如何設計齣能夠“挑戰”現有設計的試驗。例如,如果一個部件的關鍵失效模式是疲勞斷裂,那麼試驗設計就必須精準地落在材料的S-N麯綫的有效區域內,並且試驗設備本身不能成為新的失效源。這本書在闡述這些風險和控製措施時,顯得有些過於宏觀。我更希望看到不同驗證平颱(如振動颱、高低溫循環箱、鹽霧箱)的校準標準、測試夾具的設計原則,以及試驗數據在實時監控係統中如何被采集和可視化。缺乏對這些硬件和軟件接口層麵的探討,讓這本書的實踐指導價值打瞭摺扣。它更像是在描繪一個理想化的、擁有完美設備的實驗室環境,而沒有充分考慮到現實中設備老化、傳感器漂移和人員操作誤差帶來的實際挑戰。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對我來說,就像是走進一個巨大而錯綜復雜的圖書館,所有的書籍都擺放得井井有條,但要找到我真正需要的那一本特定章節,卻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導航。我原本以為,作為一本聚焦於“試驗”的書,它會以不同類型的試驗方法——比如環境應力篩選(ESS)、加速壽命試驗(ALT)、統計過程控製(SPC)在質量保證中的應用——作為主要的章節劃分。我希望能看到一個清晰的流程圖,指導讀者從確定産品壽命目標開始,逐步分解到應力選擇、樣本量確定、試驗執行、數據分析和最終的壽命預測報告撰寫。然而,書中的內容似乎更側重於對“可靠性”這一概念的哲學探討和數學基礎的深挖,而非“試驗”這一動態過程的操作細節。對於那些想知道“下一個周期我該增加多少振動頻率”或者“如何設置環境箱的爬坡速率以避免測試件在非工作狀態下損壞”這類具體問題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答案往往是“理論上,你需要計算X和Y的權重”,而非“實踐中,我們通常采用Z的經驗法則”。這使得本書更像是一部理論基石,而非一套操作手冊。

評分

這本《可靠性試驗》的書名聽起來就讓人感到一股嚴謹而專業的氛圍,讓人不禁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那些精密係統在麵對現實世界挑戰時的錶現規律。我原本是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關於産品設計周期中,如何科學地規劃和執行一係列破壞性與非破壞性試驗方法的係統論述。特彆是對於那些需要長期穩定運行的設備,比如航空航天零部件或者高端醫療器械,它們的“壽命”和“失效概率”是如何通過這些試驗數據被精確量化和預測的,這是我最關心的部分。我原以為書中會詳細介紹各種加速壽命試驗的設計矩陣,比如如何通過升高環境應力(溫度、濕度、振動等)來縮短試驗周期,同時又不失真地反映其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的可靠性水平。此外,對統計學在可靠性工程中的應用,比如威布爾分布、對數正態分布在故障時間分析中的具體案例解析,也是我非常期待能深入學習的知識點。如果能有針對不同行業(如電子、機械、材料)的典型試驗流程圖和數據分析實例,那就更完美瞭,能立刻指導實際工作。這本書的厚度暗示瞭其內容的深度,但實際閱讀下來,感覺更偏嚮於理論基礎的羅列,對於如何將這些復雜的數學模型應用於實際的工程決策流程,闡述得相對抽象和間接,使得我這個追求“實戰派”的讀者,在查找具體操作指導時略感吃力。

評分

東西很好,賣傢服務不錯,一如既往好評

評分

可靠性必備。

評分

很好,和描述的一樣,推薦。

評分

個人感覺過於理論化很多東西都是蜻蜓點水式的,紙質一般

評分

很好的書,學習中,值得購買。

評分

o

評分

正版

評分

本書非常不錯,值得看看

評分

物流超快,下單第二天即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