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一书建立了战后香港建筑研究的框架,对香港的建筑设计和开发实践做出归纳和总结,为中国现代和当代建筑研究增添新鲜的材料和话题。对于希望了解香港建筑史的建筑师、建筑学师生、发展商、政府、学者及广大公众而言,都是非常有益的参考。
二战后至今的70年是香港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城邦城市,香港在战后的成长轨迹既不同于英国其他殖民地的道路,又和中国内地城市的发展迥然相异。这一份独特性也烙印在城市建筑由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
《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一书聚焦战后70年来香港建筑的形成、机制、事件、作品和人物。介绍了战后重建的求存拮据和1980年代的起飞辉煌,涉及公共建筑、公共屋邨建设,也谈到私人开发项目,同时记录了1950年代在香港实践的建筑师以及战后成长起来的本土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作品。
薛求理博士,在中国和美国从事建筑实践三十余年,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任教。著有十本专著和百余篇论文,包括《中国建筑实践》(Building Practice in China)(1999,2009)、《建造革命——1980年来的中国建筑》(Building a Revolution: 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 (2006,2009)、《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2006)、《世界建筑在中国》(World Architecture in China) (2010) 等书。其研究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Architecture,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Research,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Design, Habitat International, Cities等国际学术期刊和中国的《建筑学报》、《建筑师》、《新建筑》等杂志。其论著在海内外被广泛引用。薛氏的研究兴趣为亚洲及大中华当代建筑和实践、高密度环境的设计对策。
★这是一本系统论述战后香港建筑的著作,70年来香港建筑是20世纪世界建筑最璀璨的篇章之一,作者聚焦作为高密度城市的香港的建筑设计和形式的演变,香港建筑的辉煌和面临的挑战跃然书中。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
★本书纵观香港70年来的建筑活动及建设变化,井然有条。其观察细致且独到。本书精彩的着眼点是将香港历史长河中的建筑师,按其身份来源不同分类,他们的设计作品各异,百花齐放。香港建设活动频繁,但理论方面却比较薄弱。要了解香港70年来的建筑文化,好坏成败,请细心阅读该书。
——钟华楠(香港建筑师学会前会长、 香港大学、同济大学荣誉教授)
★建筑为什么没有像其他许多高雅艺术那样, 完全被现代公众边缘化?是因为它牵涉到改善大众住宅的质量,在高密度城市中创造公共空间,用法规保障居民的安全,通过公民参与合理化规划决策,并积累数据为设计研究提供基础。香港在这些方面特别值得其他地区的建筑师学习。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正确的视角。
——缪朴(建筑师、美国夏威夷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致谢
前言
第一篇 政府牵头的现代化
第 1 章 战后复兴 重拾秩序 收拾残局 / 大师规划 /1950 年代香港的转型 / 创新的设计
第 2 章 公共屋邨计划 城市卫生和安置难民 / 公屋类型演变 / 公共屋邨规划 / 房屋协会 / 乌托邦的理想
第 3 章 设计力量在香港 大型设计公司 / 华人建筑师 / 从上海到香港 / 培养生力军
第 4 章 公共建筑 香港大会堂 / 沙田大会堂 / 香港文化中心 / 文化博物馆 / 海防博物馆 / 市政大厦的突破 湿地公园 第二篇 拥塞城市的特殊问题
第 5 章 建筑条例的演进 香港建筑规管起源 / 控制密度 / 小面积之扰 / 使高密度变得合理有效
第 6 章 经济起飞下的全球化建筑 怡和大厦 / 合和中心 / 香港会会所 / 汇丰银行 / 中国银行 / 力宝中心 /交易广场 / 太古广场 /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 香港国际机场 /商场建筑 / 全球化建筑
第 7 章 校园建筑 香港理工大学 / 香港城市大学 / 香港浸会大学 / 香港大学 / 香港科技大学 / 香港岭 南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
第 8 章 本土建筑师的崛起 1970 年代以来 /21 世纪的一代
第 9 章 为高密度寻求答案 综合巨构和铁路村庄 / 沙田市中心 / 九龙湾站 / 中环站 / 九龙站 / 奥运站 / 青衣站 / 东涌站 第三篇 永续发展
第 10 章 寻根和保护——海港、记忆到新建 保卫“我们的海港” / 两个码头 / 活化利用旧建筑 / 绿色建筑
第 11 章 追求卓越——走向公民建筑 中央图书馆和设计竞赛 / 西九龙文化区 / 校园建筑 / 城市土地的新功能 / 设计“香港制造” 香港建筑大事年表 1945—2015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索引——走向公民建筑
中央图书馆和设计竞赛 / 西九龙文化区 / 校园建筑 / 城市土地的新功能 / 设计“香港制造”
香港建筑大事年表 1945—2015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
索引
摘自第3章《设计力量在香港》
19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大陆易帜,香港来了一批中国内地的建筑师,主要来自上海,如甘洺、徐敬直、范文照、朱彬、陆谦受等,他们的实践与原来大陆移来香港的主顾有密切联系,给香港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空气。关于他们的成就,在王浩娱(2008)、吴启聪、朱卓雄(2007)的论文和书籍中已经有大量详细的论述。据王浩娱的研究,此一阶段大陆移民香港的建筑师有67人。1949年时,华人在建筑师数量中占52%;到1955年时,达到70%,主要是因为从大陆来港的华人建筑师。本章在引用现有资料的同时,补充作者调查搜集的材料和感想。
甘洺先生(Eric Cumine,1905—2002,在上海时中文名为甘少明)是1950至1970年代香港重要的建筑师。他1905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苏格兰人,建筑师。他除说英语外,操流利的上海话和广东话。1925年20岁时,从伦敦AA建筑学院毕业,加入其父的公司克明洋行。1928年,他设计的德义大楼(Denis Apartment)在上海公共租界建成,这栋大楼位于静安寺路(现今南京西路)和卡德路(石门二路)转角交界处。(图3.27)
占地面积2 563平方米,建筑面积11 774平方米,建筑9层,局部1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为商店,楼上为公寓。平面沿马路弧形展开,外墙贴褐色面砖,突出竖向线条,是典型的艺术装饰(Art Deco)风格建筑,二层墙面有挑出的雕花座。这栋建筑在当时是高标准的公寓,历经85年,现在依然住着很多居民,站立在周围尽是21世纪时髦摩天大楼的南京西路上,德义大楼丝毫不显逊色。此楼完成时,甘先生23岁;同年,巴马丹拿设计的上海和平饭店和香港尖沙嘴的半岛酒店落成。抗战期间,由于甘洺的英国身份,他曾被关押于江苏龙华的盟国侨民集中营。1946年,甘洺参与了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的编制。(图3.28)
1949年,甘洺到香港开设事务所,他的公司到1956年已有30多人,其中包括一些相当能干的中外建筑师,如后来协助李嘉诚在加拿大开拓房地产业的名建筑师郭敦礼(Stanley Kwok)和下文将提到的张肇康先生。从1949到1987的38年间,甘洺建筑师事务所完成的项目,包括香港和澳门的12座大型酒店、73幢大小不同的住宅、29幢办公大楼,以及700个其他类型的建筑项目。这些建筑在当时都是香港引以为豪的作品,如公共屋邨中的北角邨、苏屋邨规划,铜锣湾嘉兰大厦、油麻地信义会真理堂、邵氏片厂行政楼、香港大学图书馆、中环希尔顿酒店、澳门葡京赌场等。
位于油麻地窝打老道上的信义会真理堂,建成于1962年。这一区有面向马路的教堂、教会所辖中学、住宅楼。教堂前临繁忙的窝打老道,信众入门厅后,底层是活动室,上楼才是教堂主厅,可容纳750人,其中楼座有150人。信众拾级而上,可以滤去都市的烦嚣。大厅的结构为拱起的混凝土门架,开间为4米,五跨,跨度为24米。圣坛的背后,是彩色玻璃窗。外立面上,教堂的微拱形和钟楼连为一体,全是白色粉刷,两个大尖拱连成图案,内镶深色面砖。这一立面处理,和香港其他教堂都很不一样。(图3.29)
甘洺先生早期在上海设计德义大楼,遵循了艺术装饰的路线。来到香港后,采用更加功能性的现代主义,只是在偶有的机会才实践一下艺术装饰的风格,如上述的教堂邻街立面。1960年间,他设计香港大学图书馆,在高厅中设计夹层,摆放书架和阅览桌,立面则是大玻璃窗。港大的图书馆,简单的材料和平面,灵活的布局,和1960年代英国院校所建的图书馆十分相似。他在山顶和南区设计的多层高级公寓(Friston & Balmacare,1959;Carolina Garden, 1964;Luginsland Apartment, 1965),一梯两户,两厅三房、厨房厕所摆得四平八稳,客厅和主次卧室皆有阳台,各卧室有壁橱。厨房向后开门,有大工作露台通往后面的佣人房和工人厕所,而工人则走自己的后楼梯,和主人家互不干扰。(图3.30)此设计和他30年前在上海的设计十分相似。这样的平面,可能面积会比较大,却是十分合理,和欧美的公寓或住宅有相通之处。甘先生于1981年出版了一本书,介绍香港的文化习俗,主要是写给外国人看的通胜词典,其中许多条目写到了他自己和同时代的城市建筑,写得机智,画得风趣。
……
香港开埠于19世纪。许多战前甚或1950年代的建筑,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之际被拆除了。战后的重建和拓展,主要依循现代主义的经济、实用原则,和西方1950年代的现代主义潮流一致。在21世纪的发展浪潮和不断推高的房屋和土地需求的压力下,现存的战前建筑极少,许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正在消失,硕果仅存的建筑则面临被推倒的威胁。重建更高密度的建筑,在市场和土地经济的推动下,有着巨大的诱惑力,而现有法律对近50年来当代建筑的保护,几乎束手无策。这些情形,使笔者感到对香港1950年代以来的建筑进行整理和研究的紧迫感。而下列一些萦绕心头的问题,进一步促成了本书的形成:
-殖民地最后50年及回归以来,香港建筑的面貌是怎样的?
-哪些是这段时期的里程碑开发/建筑?突出的人物和公司有哪些?
-重要建筑是如何设计和建造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香港建筑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线索?欧美的现代主义如何影响到香港?
-香港建筑为何呈现这样的面貌?又如何容纳港城的多样性生活?
-香港建筑如何贡献于中国、亚洲和世界?
关于香港城市规划和建造的书籍和文章已有许多(详见下文介绍),但关于战后香港建筑的系统整理和有份量的著作,尤其是英文作品,尚未出现。笔者在中国当代建筑研究的领域(少量也涉及香港)已经发表了几本中英文专著和数十篇文章及书之章节,希望将研究扩展到包括香港在内的大中华地区,使得中国大陆和香港在同一时期的建筑可以进行比对、分类和借鉴。通过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期望建立战后香港建筑研究的框架,为这一城市的建筑历史研究作出贡献。继往开来,为中国现代和当代建筑研究增添新鲜的材料和话题。香港建筑的研究,在实际的层面,可以为香港的建筑设计和开发实践做出归纳和总结,便于建筑师、发展商、政府、学者和公众参考。香港建筑在高密度开发、设计、管理和建筑开发控制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这些问题,可望为中国各地城市的建筑实践和政府管理,提供实用的参考和借鉴。
——薛求理
“营山造海”,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史诗般的张力,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生存、发展与创造的传奇。我一直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由此催生的建筑奇迹深感着迷,所以当看到《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这个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了。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在香港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建筑师们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将这片被山海环绕的土地,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国际都市。我想知道,那些依山而建的房屋,那些在狭窄地块上不断向上延伸的建筑,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2015年,这正是香港经历战后重建、经济起飞、乃至转型的重要时期,我想了解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香港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是如何不断演变和革新的。从早期的实用主义和殖民风格,到后来对国际潮流的追随,再到如今对本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一定伴随着无数的故事和挑战。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案例,并不仅仅是罗列照片,而是深入分析其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以及它们在香港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那些曾经的木屋区如何一步步演变为高密度住宅,那些承载着商业繁荣的写字楼,以及那些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它们共同构成了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也印证了“营山造海”的精神。
评分我一直对都市的演变史情有独钟,尤其对那些在特殊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城市景观。《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香港复杂城市肌理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中的创造过程,这种“造海”的意象非常有力。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香港建筑的简单图录,更可能是一场关于空间、资源、社会和文化相互作用的深刻探讨。想象一下,在仅有的狭窄土地上,如何容纳数百万人口,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建立社会秩序,这些都离不开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香港建筑在面对资源极度稀缺时的独特解决方案,比如高密度住宅的创新设计,立体交通系统的构建,以及如何利用垂直空间来最大化城市的功能性。同时,我也想知道,这些建筑是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殖民时期、战后重建时期、以及经济腾飞时期,反映出香港的政治经济格局和社会思潮的变迁。那些曾经的木屋区,到如今的豪华住宅和商业中心,这中间的巨大跨越,本身就讲述了一个城市成长的史诗。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介绍,更多地去挖掘建筑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意义,去探讨建筑如何塑造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了他们的集体记忆,以及在“营山造海”的过程中,建筑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力量,它巧妙地概括了香港独特的城市发展轨迹。在有限的山地空间里,“造”就了“海”一般的繁华,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一直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建筑景观感到着迷,那种垂直向上、密集而有序的城市肌理,总是让人惊叹。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香港建筑在1945年至2015年间的发展脉络。我希望书中能够详实地介绍,在战后重建的艰难时期,香港建筑是如何从简陋走向坚固,为城市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我也非常好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那些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是如何在设计理念、技术应用以及象征意义上,展现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与活力。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如此之长,我想了解在这70年间,香港建筑风格是如何演变的,例如,从早期受到殖民文化影响的建筑,到后来融入国际潮流的设计,再到如今对本土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这中间一定充满了无数精彩的故事和挑战。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建筑作品与香港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让我们不仅能欣赏到香港建筑的视觉之美,更能理解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意义。
评分我最近对城市发展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香港作为一个独特的移民城市和国际都会,其建筑史无疑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这个书名就非常吸引我,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的堆砌,更像是一种对香港建筑精神的隐喻——在有限的山地上,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仿佛一片繁荣的“海”。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香港建筑在战后重建时期的艰难起步,以及如何在殖民统治的背景下,孕育出属于自己的建筑特色。书中或许会提到那些充满历史印记的唐楼,它们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也见证了香港的早期发展。我更期待它能深入探讨香港在经济起飞时期,那些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是如何象征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雄心,以及这些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比如地质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国际化的设计理念的融合。这本书的时间跨度从1945年到2015年,这正是香港经历剧烈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想知道在这期间,建筑风格和理念是如何演变的,例如从功能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如今对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的强调。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叙事性的方式,将建筑作品与香港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不仅仅看到冰冷的钢筋水泥,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城市精神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评分“营山造海”——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仿佛预示着一个关于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通过非凡的创造力,最终成就一片繁荣景象的故事。香港,这座地理条件独特的城市,其建筑的发展历程,无疑是“营山造海”精神最生动的写照。《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这个书名,立刻激起了我对这座城市建筑史的好奇。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在香港这样狭小的土地上,是如何在战后迅速崛起,并通过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支撑起这座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我尤其想了解,面对稀缺的土地资源,香港的建筑师们是如何创新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有限的面积里建造高密度住宅,发展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设计最大化利用每一寸空间。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涵盖了1945年到2015年,这正是香港经历巨大社会变革和经济腾飞的关键时期。我想知道,在这几十年里,香港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从最初的实用主义、殖民风格,到后来的国际化浪潮,再到如今对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的重视,每一个阶段的转变,都一定伴随着无数的思考和实践。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案例,解读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不仅仅是建筑本身,更是香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是“营山造海”精神在城市肌理中的具体体现。
评分“营山造海”,仅仅是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了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张力,仿佛在讲述一个如何在极度受限的空间里,通过非凡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无限可能的传奇。这本书的书名《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似乎承诺着一次深入香港建筑发展史的探索之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从战后初期艰难的重建,到经济腾飞时期密集的城市扩张,再到如今对可持续性和人居环境的追求,见证香港建筑如何一步步演变。我特别好奇,在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香港,建筑师们是如何巧妙地利用每一寸空间,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垂直城市景观,例如,那些依山而建的住宅、穿梭在高楼之间的天桥、以及巧妙融合的公共交通系统。本书的时间跨度长达七十年,这恰好是香港经历剧烈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的关键时期。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思潮、技术发展和国际影响的。我更期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建筑作品,而是深入挖掘每个建筑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反映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塑造了香港的集体记忆,以及它们在“营山造海”这一宏大叙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就足够吸引我了。想象一下,在有限的山地上,如何“造”出这片繁华的“海”,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我一直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肌理感到好奇,它如何在战后的废墟中崛起,又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形成如今的垂直森林和错综复杂的交通网络。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窥探这幕后故事的窗口。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香港建筑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如何在空间的稀缺和资源的限制下,创造出既实用又富有美感的建筑。从殖民时期的遗迹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再到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旧街区,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时代的变迁。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建筑作品,更能讲述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比如它们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经济需求,如何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香港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那些依山而建的寮屋,虽然不属于宏伟的建筑,但它们却凝聚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记忆和坚韧的生命力,它们也是香港建筑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那些拔地而起的超高层建筑,它们不仅是商业力量的象征,更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自信表达。这本书的跨度如此之长,从二战结束后的重建时期一直到2015年,这期间香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风格和理念也必然经历了巨大的演进。我希望作者能够梳理清楚这些演变脉络,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香港建筑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今天的。
评分《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这个书名,充满了画面感和故事性,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历史事实,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智慧和毅力,创造出无限繁荣的传奇。香港,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其建筑的演变史,无疑是一部精彩的现代史诗。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挑战的年代,从战后满目疮痍的景象,一步步看到香港如何从零开始,凭借着建筑的力量,逐渐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我尤其好奇,在土地资源如此稀缺的香港,建筑师们是如何突破思维定势,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垂直城市景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那些依山而建的独特建筑,那些巧妙利用地形的交通系统,以及那些在高密度环境下依然保持宜居性的住宅设计?这些都充满了令人探究的价值。从1945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横跨了香港历史上的多个重要时期,从英殖民时期到经济起飞,再到回归祖国后的发展,我想了解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香港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演变的。是何种力量,促使香港的建筑从朴实无华走向国际化,又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现出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更是香港人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变革的见证,是“营山造海”精神最生动的体现。
评分“营山造海”,这简短的四个字,却道出了香港建筑发展的精髓——在山峦叠嶂的限制下,创造出如海洋般广阔而繁荣的都市景观。这本书的书名《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让我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建筑史充满了探索的渴望。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1945年以后,香港这座城市如何从战后的废墟中涅槃重生,并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一代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汗水,逐步构建起令人惊叹的摩天大楼森林和密集的生活空间。这本书的跨度相当长,从二战结束的动荡年代一直到2015年,这期间香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殖民地到经济奇迹的缔造者,再到如今的国际大都会,建筑无疑是这一切变革最直观的载体。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香港建筑的风格演变,例如,如何从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风格,过渡到战后简朴实用的建筑,再到经济起飞时期象征着财富和活力的现代高层建筑,直至今日对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设计的追求。我更期待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的视觉呈现,而是深入挖掘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它们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如何塑造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在香港身份认同的构建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营山造海”,仅仅是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香港建筑的无限遐想。它似乎在诉说着一种在极端限制条件下,通过非凡的创造力,最终成就辉煌的传奇。香港,这个狭小的土地上,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渔港蜕变为世界级的大都市,其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定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故事。《营山造海:香港建筑1945-2015》这个名字,让我预感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学的技术指南,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香港城市发展史的宏大叙事。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战后香港在废墟中崛起的艰难岁月,那些简陋但承载着生活温度的建筑,是如何奠定这座城市发展的基础。我想了解,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建筑师们是如何用智慧和巧思,将有限的空间发挥到极致,创造出那些令人惊叹的垂直都市。比如,那些蜿蜒的山坡住宅,那些密集交织的空中走廊,以及那些巧妙利用地形的公共空间,它们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解决方案和设计哲学。这本书的时间跨度,1945-2015,几乎涵盖了香港近现代史的全部关键时期,这让我期待能够看到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如何在此交融、碰撞、演变。从殖民时期的欧式建筑遗迹,到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风格的兴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文化融合,最终呈现出如今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景观。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建筑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它们如何反映香港的身份认同,如何塑造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在“营山造海”的过程中,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