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实意义:
为巩固和扩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成果,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选取抗战英烈家书,编辑《重读抗战家书》一书,延续先辈的抗战记忆,弘扬抗战精神,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同时,本书更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极生动、富有说服力的教材。
★史料价值与阅读价值:
家书是家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是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抗战家书作为形成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其重要意义正在被逐步发掘出来。抗战英烈家书中所记述的,既有高级将领保家卫国的战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朴素的爱国热忱,生动鲜活地展现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将这批家书整理出版,为抗日战争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推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
内容简介
《重读抗战家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编辑整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聊城傅斯年陈列馆等单位收藏的32封抗战英烈家书而成。这些抗战英烈家书,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45年,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家书作者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亦有国军将领;既有高级军官,亦有普通一兵,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内设机构,主要负责规划、部署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任务,配合中央组织部做好党员教育工作,负责编写党员教育教材,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1. 吉鸿昌致妻书(1934年11月24日)
2. 赵一曼致子书(1936年8月2日)
3. 高捷成致叔父书(1937年4月10日)
4. 蔡炳炎致妻书(1937年8月22日)
5. 傅常致妻儿书(1937年8月)
6. 左权致叔父书(1937年9月18日)
7. 郝梦龄致妻书(1937年10月10日)
8. 谢晋元致连襟书(1937年10月18日)
9. 赵渭滨致子书(1937年10月24日)
10. 萧远连致兄书(1937年11月27日)
11. 王传馥致父母书(1937年12月)
12. 唐仁玙致妻书(1938年1月5日)
13. 沈尔七致母书(1938年5月17日)
14. 刘宗歆致妻妹书(1938年6月11日)
15. 王有进致父书(1938年6月29日)
16. 王孝慈致弟书(1938年10月25日)
17. 袁国平致侄书(1938年12月)
18. 王雨亭致子书(1939年6月4日)
19. 彭林初致母书(1939年6月15日)
20. 符克致父兄书(1940年2月11日)
21. 潘涛致妻书(1940年2月)
22. 张自忠致战友书(1940年5月1日)
23. 程雄致父母书(1940年5月)
24. 史钦琛致母书(1940年6月)
25. 金方昌致兄书(1940年12月2日)
26. 孙晓梅致姨母书(1941年5月1日)
27. 张文彬致侄书(1941年9月10日)
28. 褚定侯致兄书(1941年12月27日)
29. 戴安澜致妻书(1942年3月22日)
30. 邹毅致祖父书(1942年6月20日)
31. 彭雪枫致妻书(1942年12月3日)
32. 林晖致父书(1945年5月14日)
后 记
精彩书摘
彭雪枫致妻书(1942年12月3日)
群:
我们于上月廿八之夜,由山郭家经浮山镇渡河到泗南来,为的是更便于指挥部队。敌人于扫荡泗南之后,即集结于青阳马公店之线,继续向泗宿及泗灵睢扫荡,归仁集、金锁镇、刘圩、小新关、老韩圩子,都成为敌人的临时据点,如不组织几个较大的战役,敌人是不会很快的撤走的。首先组织了十一旅的部队,猛袭马公店,一日之夜以一个营兵力,袭入马公店,全部鬼子两个中队密集于一个院子里,我英勇战士猛掷手榴弹一百余枚,并以机枪交叉扫射,确实杀伤鬼子六十余名,实在痛快!冲出来的鬼子,首先是那个机关枪手,被我们一把抱住,先夺过了新的三八式轻机枪,再摘下了钢盔,意图生擒,他坚决不走,终于结果了他。
……
孩子应该生下来了?这是我所最关怀的事!假如生产了,不论男孩或女孩,我提议起名字叫“流离”吧!这倒名符其实,一个很妙的纪念!不知道你赞成不?或者你会起一个更好的名字。
……
《苏联红军战史研究》、《译丛补》读完了,现在是正读着高尔基的《母亲》,正二分之一了。说来惭愧,堂堂文豪高尔基,除了读了他的短诗《海燕》外,《母亲》还是开宗第一部,实在太寡陋了!我又准备向人借读托尔斯太的《战争与和平》,那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大著,两千多页,超过了《静静的顿河》,名家作品是不应该不读的。如今又是读书的最良时机。告诉你,我还读了古词《西厢记》,又正读着《燕子笺》。我恨不得将最著名作品于最短时间一齐装进头脑里去,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贫乏!我希望我的最亲爱的人,同样有此抱负!
……
明天派人到湖东去,连同上次未发的信,大概可以减少你的一点苦寂吧?好好的保重身体!不要多所忧虑!万千万千!
我仍健朗如常。今天照镜子,较昔略为消瘦些,许是战斗中精神时紧时驰〔弛〕的原故。
……
如精神许可,希望有长的回信,藉以洞悉你最近的生活和心情。
祝福你!
寒霜丹叶
赵渭滨致子书(1937年10月24日)
铁松:
……
我们奉命增加娘子关方面,受孙连仲指挥。娘子关一带是山地,倒还可守。不过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没奈何只有以血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和机炮火碰。结果之如何,不问可知了。
平汉线方面已退到彰德,整个的河北已入敌手,从石家庄到彰德沿途都有道路可以进入晋南,以威胁太原。太原有失,娘子关更极暴露。最后的退路,尚不知在何所?前途茫茫,也不顾再焦了。
所幸娘子关南翼,是红军的刘伯承师。我已同他们接洽,约有连络。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老百姓有三句话说,红军又会打仗又不扰民,中央军会打仗但是扰民,晋陕军又不打仗又扰民。就可见一班〔斑〕了。
……
红军改编后,中央原意把他分作三处使用。经他们再四要求,乃发表第八路,在山西境内作战。但仍然一师在晋西北,一师在晋东北,一师在晋东南,各发挥他的巧妙的勇敢的游击战术。
我在西安会李一氓不遇,蒙林祖涵先生接见我,并与我写信介绍周恩来、彭雪枫。今天往会周,到五台总部去了,只会见彭。他说,前线红军除了得点中央的子弹外,一无补充。他们全靠俘虏敌人的粮食作粮食,他们把山西民众发动起来,同他们一致。所以他们敢于深入到雁门以北去。
从侯喜起——红军上车地点——沿途都听着红军德政。不只是人民,中央军也说他好,也称赞他不已。到了太原,人民团体竟公请周恩来同丁玲讲演游击战术。他们到一处,也即集合民众演抗日的爱国戏剧。这些自然都是这些军队所望尘莫及。自然只有让他出风头了。
我为甚么向你写这么详细?就是要使你知道现在已是万恶军阀总崩溃之一日。民国二十六年的总结算,恐怕快要到了!同时红军在民族抗战当中的一切一切,也就是共产党在中国民众心理上所建立的很大基础!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
……
我所谓机会,并不是机会主义者,我自信对于共产党,至少是同情的!就是列宁说的同路人,我自信也是同路人的一个!从前这类的话不能说,现在短期内总可以大胆说点。老实说,我希望你技能的标准,不是希望你作一个普通工程师了事,还希望准备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能够当一个优良的技师!能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服务!能够在复兴民族恢复失地的工作上作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贡献!
……
宾十、二四、夜
于太原
……
前言/序言
《尘封的航线:远东贸易的兴衰与转型》 一、序言:迷雾中的航道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远东海域上贸易格局的剧烈变动,聚焦于传统东方经济体与新兴西方工业力量碰撞、融合的复杂历史进程。我们不满足于对商品流动路线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探究支撑这些航线的深层经济结构、地缘政治角力,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化冲击。本书的视角是宏观而细致的结合体,既考察了列强船坚炮利背后的全球资本流动,也关注了南洋港口、东亚内陆城市中,普通商人、船东乃至码头工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转折。 二、第一部分:帝国余晖与开放的前夜(1850-1880) 1. 传统东方的商业韧性与脆弱性: 在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冲击下,清朝、德川幕府等传统东方政权,其固有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显现裂痕。本部分详细梳理了茶叶、丝绸、瓷器等传统高价值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变化。我们通过分析中国东南沿海的贸易口岸,如广州、厦门、福州,探讨传统行商集团如何努力适应新的契约制度和海关体系。重点分析了白银的单向流入如何支撑了国内的通货体系,以及这种支撑在面对外来债务和鸦片贸易逆差时的不堪一击。 2. 蒸汽机的革命性渗透: 蒸汽动力的引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既有航运速度、容量和成本的颠覆。本书细致比较了帆船时代与蒸汽船时代的远东航线差异。考察了英国太古轮船公司、怡和洋行等西方企业如何利用技术优势,迅速垄断了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运的关键节点。我们引入了关于“船厂与码头”的社会经济学分析,展示了西方资本如何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如煤站、修船厂)来固化其贸易霸权。 3. 新兴的“中间人”阶层: 在传统士绅阶层逐渐脱离商业主导地位的同时,一批受过新式教育或具有冒险精神的本土买办、买办式商人开始崛起。他们是连接东西方体系的桥梁,却也常常是结构性矛盾的牺牲品。本章通过解读早期中外合资企业的内部文件和个人通信,重构了这一群体的复杂身份认同:他们既是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者,又是传统社会秩序瓦解的见证者。 三、第二部分:全球体系的重塑与区域竞争的加剧(1880-1910) 1. 殖民地经济的专业化与榨取: 本部分将焦点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和日本。考察了荷兰在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推广的“强制种植园制度”如何将该地区深度嵌入全球糖、咖啡、橡胶的供给链。同时,分析了法国在越南的“殖民地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并非均衡发展,而是确保原材料能够高效地运往欧洲。这种基于殖民地职能的经济专业化,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内部的贸易平衡。 2. 日本的“脱亚入欧”与贸易扩张: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国家力量推动重工业化和对外贸易扩张。本书对比了日本与清朝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策略差异,着重分析了日本如何通过建立现代银行体系、推行国家扶持的“财阀”制度,迅速积累了航运和制造业资本。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远东贸易路线控制权的争夺战,特别是对朝鲜半岛和满洲资源的获取,直接改变了既有的区域贸易流向。 3. 基础设施的军事化与经济利益: 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极大地缩短了欧洲到亚洲的航程,但也使得远东贸易更加暴露于欧洲列强的军事威慑之下。本章探讨了铁路修建与航运网络的协同效应,例如,沙俄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其经济目的与其地缘政治扩张是不可分割的。贸易的“自由”背后,是依附于特定军事保护伞下的隐性成本。 四、第三部分:资本的流动与社会的回响(1910-1930)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远东贸易的冲击与机遇: 一战爆发,欧洲传统贸易力量衰弱,为日本和美国在远东的商业扩张提供了“真空期”。本书分析了“进口替代”的初步尝试,以及中国民族工业在短暂窗口期内获得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轻纺工业的兴起。然而,这种机遇往往是脆弱的,一旦欧洲战后恢复,结构性劣势立即显现。 2. 劳工的迁徙与全球“廉价劳动力”网络: 远东贸易的繁荣建立在庞大的移民劳工基础之上。本章详细描述了“猪仔贸易”的演变,以及合同工制度下,华人、印度裔劳工如何被输送到美洲、南非和南洋的矿场与种植园。他们的汇款,虽然支撑了部分家庭的生存,但也构成了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转移机制。我们利用人口统计学和信件记录,还原了劳工社群在异国他乡的贸易活动,如互助会和钱庄网络。 3. 贸易壁垒的升起与经济民族主义的萌芽: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外国资本控制的贸易体系的反思日益加深。本部分考察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越南等地兴起的抵制日货、抵制英货的运动,这些运动的经济诉求如何与政治诉求相互交织。贸易政策从早期的“自由开放”逐渐转向强调国家主权的保护主义倾向,为后来的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埋下了伏笔。 五、结语:未竟的转型 《尘封的航线》最终总结了这一时期远东贸易的本质:它并非一次平等的交流,而是一个在强大技术和军事力量主导下,东方经济体被迫适应并嵌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航线或许繁荣,但航道的主权和利润分配权,却常常被外部力量所决定。本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些复杂贸易细节的梳理,揭示出区域经济结构在现代转型中留下的深刻的历史印记与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