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從事化妝品生産、研究的技術人員 收集的化妝品天然成分全麵,內容介紹詳細。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430多個化妝品天然功能原料,係統介紹它們的名稱、化學結構、來源、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産品規格、安全管理情況、付作用、與化妝品相關的藥理作用和研究、以及在化妝品中的應用等。本書可供從事化妝品研究、生産的技術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王建新,江南大學化工學院,全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協會標準委員會成員,教授,從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化妝品方麵的研究,特彆是天然功能成分在化妝品中應用的研究,為全國香料香精化妝品協會標準委員會成員,在全國化妝品領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內頁插圖
目錄
A
阿拉伯半乳聚糖(Galactoarabinan)1
阿魏酸(Ferulic acid)2
安格洛苷(Angoroside)3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4
6-氨基嘌呤(Adenine)5
氨基葡萄糖(Glucosamine)5
氨基肽酶(Aminopeptidase)6
胺肌肽(Anserine)7
薁(Azulene)8B
八肽(Octapeptide)10
巴西鬍桃蛋白(Brazil nut protein)11
白池花內酯(Meadowfoam δ-lactone)11
白樺酯醇(Betulin)12
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13
白藜蘆醇(Resveratrol)14
白楊素(Chrysin)15
半胱氨酸(Cystein)16
半日花素(Laudanosine)18
半乳糖二酸(Galactaric acid)18
半乳糖基果糖(Galactosyl fructose)19
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20
半乳糖脫氫酶(β-Galactose dehydrogenase)21
胞苷(Cytidine)21
胞嘧啶(Cytosine)22
貝殼硬蛋白(Conchiolin protein)23
棓酸(Gallic acid)24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25
吡啶硫酮鋅(Zinc pyrithione)26
吡多素(Pyridoxine)27
吡喃葡糖苷(Darutoside)27
蓽茇明寜堿(Piperlonguminine)28
錶棓兒荼素棓酸葡糖苷(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glucoside)29
錶棓兒荼素棓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30
扁柏酚(Hinokitiol)31
扁桃酸(Mandelic acid)32
丙氨酸(Alanine)33
並沒食子酸(Ellagic acid)34
菠蘿蛋白酶(Bromelain)35
補骨脂酚(Bakuchiol)36
C
蠶絲膠蛋白(Sericin)和
水解絲膠蛋白(Hydrolyzed sericin)38
茶氨酸(Theanine)39
茶多酚(Camellia sinensis polyphenols)40
茶兒茶素類(Camellia sinensis catechins)41
茶堿(Theophylline)42
茶堿乙酸(Acefylline)43
産堿杆菌多糖(Alcaligenes polysaccharides)44
超氧歧化酶(Superoxide dismatases)45
橙皮素(Hesperetin)和橙皮苷(Hesperidin)46
六肽(Hexapeptide)48
赤蘚醇(Erythritol)48
赤蘚酮糖(Erythrulose)49
除蟲菊酯(Bioresmethrin)50
穿心蓮內酯(Andrographolide)51
雌二醇(Estradiol)52
雌甾四烯醇(Estratetraenol)53
樅酸(Abietic acid)53
D
大豆多肽[Glycine max(soybean)polypeptide]55
大豆異黃酮(Isoflavones of soy)56
大麻籽蛋白(Hemp seed protien)57
大麥蛋白(Barley protein)58
丹皮酚(Paeonol)59
膽堿(Choline)60
膽甾醇(Cholesterol)和
二氫膽甾醇(Dihydrocholesterol)61
蛋氨酸(Methionine)62
蛋白多糖(Proteoglycan)63
蛋白酶(Proteinase)64
蛋蛋白(Egg protein)66
蛋清(Albumen)67
稻米蛋白(Rice protein)68
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69
地奧亭(Diosmetin)和地奧司明(Diosmine)70
地衣酸(Usnic acid)71
地榆苷(Ziyuglycoside)73
靛紅(Isatin)73
丁香酚葡糖苷(Eugenyl glucoside)74
豆甾烷醇麥芽糖苷(Stigmastanol maltoside)75
杜鵑花酸(Azelaic acid)76
E
鰐梨甾醇(Avocado sterols)78
二氫(神經)鞘氨醇(Sphinganine)78
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79
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80
二肽(Dipeptide)81
F
番木鱉堿(Brucine)83
番茄紅素(Lycopene)84
泛醇(Panthenol)85
泛醌(Ubiquinone)86
泛硫乙胺(Pantethine)87
泛內酯(Pantolactone)88
泛酸(Pantothenic acid)89
費洛濛酮(Androstadienone)90
蜂花醇(Myricyl alcohol)90
蜂蠟酸(Beeswax acid)91
蜂蜜蛋白(Honey protein)91
蜂王漿蛋白(Royal jelly protein)92
輔酶A(Coenzyme A)93
輔酶泛醇(Ubiquinol)94
覆盆子酮葡萄糖苷(Raspberryketone glucoside)95
G
甘氨酸(Glycine)97
甘氨酰甘氨酸(Glycyl glycine)97
甘草類黃酮(Kanzou furabonoide)98
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和
甘草亭酸(Glycyrrhetinic acid)99
甘露聚糖(Mannan)101
甘露糖(Mannose)102
甘露糖醇(Mannitol)103
甘油葡萄糖苷(Glucosylglycerol)104
肝素(Heparin)104
肝糖(Glycongen)105
睾酮(Testosterone)107
葛根素(Puerarin)107
根皮素(Phloretin)和根皮苷(Phlorizin)109
榖氨酸(Glutamic acid)110
榖胱甘肽(Glutathione)111
榖維醇(Oryazanol)112
前言/序言
《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術指南》 圖書簡介 引言:時間的印記與守護的責任 在浩瀚的文化長河中,古籍如同凝固的曆史碎片,承載著先人的智慧、社會的變遷與藝術的精髓。然而,時間的侵蝕、環境的變遷以及不當的保管,使得這些珍貴的文獻麵臨著不可逆轉的損毀風險。本書《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術指南》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不是對物質成分的解析,而是對時間痕跡的尊重與挽救,旨在為古籍修復與保護領域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實用的操作規範與理論支撐。 第一部分:古籍的“生命周期”與損害評估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載體(如紙質、絹帛、竹簡等)古籍的物質構成及其固有的脆弱性。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為什麼”古籍會損壞,而非“如何使用”其天然成分。 第一章:載體材料的物質科學考察 詳細闡述瞭古代造紙術(如皮紙、麻紙、竹紙)的縴維結構及其老化機理。重點分析瞭由於酸性殘留物、光照、黴菌侵蝕導緻的縴維素降解、黃變與脆化過程。不同紙張的pH值、酸度因子(ACIDITY FACTOR)測試方法與標準被詳盡介紹,這些都是評估修復難度的客觀依據。 第二章:環境因素的緻損機製 環境對古籍的危害是多維度、協同性的。本章側重於闡述溫濕度波動、光照強度(尤其是紫外綫和可見光波段的輻射)、空氣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對文獻的化學反應影響。我們將展示如何通過建立精確的環境監測模型,預判潛在的損害,這與關注原料的化妝品學視角截然不同。 第三章:常見損害類型及病理診斷 係統分類瞭古籍的常見損傷:黴變(真菌感染的形態學與微生物學識彆)、蟲蛀(蛀孔特徵分析與活性蟲害的鑒彆)、水漬與火損的物理化學後果。診斷部分強調的是對損害部位的結構性分析,而非對材料功效的分析。 第二部分:修復的藝術與科學——技術實踐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詳細介紹瞭一係列非化學閤成層麵的、以恢復文獻物理完整性為目標的修復技術。 第四章:基礎清理與穩定化處理 修復工作的第一步是安全地去除汙染物。本章詳細介紹瞭乾式清理技術,如使用專業吸塵器、軟毛刷和橡膠海綿對灰塵和鬆散汙漬的清除。濕法清理部分聚焦於去汙液的配方選擇——這裏的“配方”是基於水溶性汙染物性質的水溶液(如去離子水、緩衝溶液),而非化妝品中用於皮膚作用的活性成分。強調瞭滲透性測試和殘餘物測試的重要性。 第五章:紙張的增強與補洞技術 修復的核心挑戰之一是恢復脆弱紙張的機械強度。本章重點介紹瞭傳統與現代相結閤的增韌技術: 植物膠的製備與應用: 詳細解析瞭麥角澱粉(小麥澱粉)、馬鈴薯澱粉等天然膠質的糊化過程,以及如何通過控製膠液的濃度和溫度,達到最佳的粘接強度和滲透性。這與化妝品中乳化劑或增稠劑的作用機製完全不同,其目的是填補縴維空隙,而非提供膚感。 補紙工藝: 闡述瞭如何手工抄製或使用超薄組織紙進行“舉配”(將新紙片與原紙層層疊加、融閤)技術。這要求修復師對紙縴維的走嚮有精準的判斷力,以確保新舊紙層在物理應力下保持一緻。 第六章:文獻的裝訂恢復與整體保護 古籍的裝訂結構是其物理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涵蓋瞭綫裝、包背裝、冊頁裝等不同形製的修復要點,涉及對檔案級裝訂材料(如棉綫、麻繩)的選擇和張力控製。 第七章:特殊載體與疑難雜癥的修復 針對絹帛、古籍地圖、拓片等特殊載體,介紹瞭如底襯加固(使用耐久性高的絹或無酸紙作為支撐)、暈色控製等專業技術。對於大麵積水漬或黴變後的材料,討論瞭壓平、熏蒸消毒後的材料穩定化處理流程。 第三部分:預防性保護與未來展望 預防勝於治療。本部分將焦點從“修復”轉嚮“保護”,強調的是科學的儲存環境管理和主動乾預。 第八章:理想的檔案庫房環境控製 探討瞭如何建立符閤國際標準(如ISO標準)的恒溫恒濕(通常建議溫度18±2℃,相對濕度50%±5%)庫房係統。著重分析瞭HVAC(暖通空調)係統的設計,用以控製微環境,防止因環境劇變而引發材料的應力變化。 第九章:數字化保護與三維記錄 本書認可數字化技術作為實體保護的有力補充。詳細介紹瞭高分辨率圖像采集技術(如多光譜成像)在揭示肉眼不可見信息和評估材料狀況中的應用,以及三維掃描技術在記錄古籍形態結構上的價值。 第十章:修復材料的檔案級標準與倫理 修復過程的材料選擇必須遵循“可逆性”和“最小乾預”的倫理原則。本章深入探討瞭如何評估修復材料(如粘閤劑、襯紙、裝訂綫)的長期穩定性、酸堿度及對原件的兼容性。這涉及到材料的化學惰性測試,與追求“天然成分”對皮膚有益的化妝品原料選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評估體係。 結論:傳承與責任 《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術指南》是一部技術工具書,它指導讀者如何運用科學方法和精湛技藝,減緩曆史文獻的衰老過程,確保人類文明的載體得以完好地傳遞給後世。全書貫穿著對文獻物質本體的深度理解和嚴謹的操作規範,旨在培養一批具備高度專業素養和曆史責任感的古籍保護工作者。本書內容專注於文獻材料的結構穩定、環境控製與物理修復,與任何關於化妝品原料的配方、功效或市場應用知識均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