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购岛”风波后作者白美英希望写一本书来帮助中国人了解日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本书从多个角度细致分析日本人性格成因,贯穿日本历史,结合宗教、文化、战争与政治,解析日本人的行为始末。同时,对于参拜靖国神社、开放的性文化等中国人想了解但不了解的热点问题旁征博引、悉心梳理。可以说,本书是欲探究日本人行为以及心理的历史、文化、时政类读者的必读书!
作者简介 白美英,高级编辑,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警官大学 (原国际政治学院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多次赴日交流与学习,现就职于北京电视台。目 录
目录 1
序:日本很值得探究 2
一、我们的东邻 5
日本首相:“我是中国秦姓的子孙” 5
日本人是唐代的中国人 9
日本丰富了中国语言 12
丛林法则与《脱亚论》 12
既然活着,就要活得更好! 15
搬也搬不走的“邻居” 17
二、“和”源于自卑心理 18
以“倭”为耻 18
摇摆于自卑感与优越感之间 19
“和风”的发展 21
禅与和 25
“以和为贵” 28
三、樱花短暂才是美 28
钟情于樱花 29
“无常观”无处不在 31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33
“炮的不足用大和魂补上” 35
四、成就“匠人精神” 38
匠人是什么? 38
源自资源匮乏 43
比“拿来的”更先进 47
长寿企业世界 49
五、精神构造似“洋葱” 51
上有神龛下有佛坛 52
乐于“杂种文化” 55
信奉“识时务者为俊杰” 57
没有*价值观 61
六、话说“一亿人” 64
日本是个等级社会 64
单一民族国家意识 66
封闭性与排他性 67
万众如一 69
不懂“氛围”无法生存 72
七、天皇不只是“象征” 73
创造天皇的神话 73
权力与分离 75
天皇成为“国家元首” 79
美国的“同盟者” 82
不只是“象征” 84
“生前退位” 85
八、“为臣死忠”的靖国神社 89
出于自然信仰的神道 89
“国家神道” 92
二战后的靖国神社 94
参拜首相各有小算盘 96
九、“情色”日本 98
“钻狗洞” 99
性宽容的国度 100
性爱与死亡 103
“卒婚”现象 106
十、变化中的日本 107
血缘观念淡薄 108
家国一体 108
“忠孝一致” 110
家族制度走向崩溃 111
国民不要战争 113
这是一部非常“当代”的作品,尽管它回顾了悠久的历史。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历史的沉积物与当下的新闻热点紧密地黏合在一起,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今天的许多争端,根源并非是昨日才出现的。作者对经济结构和技术革新的作用着墨甚多,展示了资本流动和产业升级是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国家战略思维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创新生态和人才流动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往往被一带而过,但在这本书中,它被视为理解其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阅读体验上,文字节奏明快,信息密度极高,需要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战略情报报告,但其叙事技巧又保证了它不会沦为枯燥的学术论文。如果你想以最精炼、最高效的方式掌握理解当前东亚格局的关键钥匙,这本书是绕不开的选择。
评分这本关于东亚地缘政治的书籍,从历史脉络和文化背景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其核心议题。作者的叙事手法极为老练,善于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自由切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近代冲突的论述部分,它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方利益交织的分析框架。书中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考据非常扎实,引用了大量一手资料,这使得即便是对该领域有所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洞见。特别是关于战后经济重建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章节,它揭示了某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深层驱动力。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即便是学术性较强的论述,也尽量避免了晦涩的术语堆砌,保证了阅读的愉悦感和信息的可吸收性。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视角,帮助读者超越表面的新闻标题,去理解一个复杂文明体深层次的运作逻辑和内在矛盾。这本书无疑是严肃思考者案头的必备读物。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它对“身份认同”变迁的描绘。作者没有将“我们”与“他们”划为泾渭分明的两极,而是以一种近乎“镜像”的视角,审视了两个文明体在相似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以及这些路径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彼此的对外认知。尤其是在讨论媒体叙事和民间情绪的相互影响时,作者的洞察力非常敏锐。书中对比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如何被主流话语所塑造和引导,这种对“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挖掘,使得原本冰冷的地缘政治分析瞬间变得鲜活可感。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邻国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他者”以及“自我”的书。语言风格上,它采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式和排比,读起来气势磅礴,有一种历史洪流不可阻挡的震撼感。
评分读罢此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游,而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水墨画,尤其在描绘那个国度的日常生活图景和精神气质时,那种含蓄而又蕴含力量的表达方式,令人回味无穷。书中穿插了许多关于艺术、哲学乃至饮食文化的片段,它们并非是点缀,而是真正构成了理解其国民性格的基石。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物哀”与“侘寂”这类概念的阐释,它不像某些西方学者那样将其标签化,而是试图在本土语境下挖掘其生命力与当代意义。这种尊重和深潜,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即便在讨论严肃的国际关系问题时,也始终不失对个体命运和群体心理的关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分析变得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对于希望从文化层面理解东亚社会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成功地将跨越数百年的演变浓缩于一册之中,却毫无堆砌之感。引人注目的是其对信息源的甄选和整合能力。作者似乎掌握了无障碍进入多方档案库的权限,将宏观趋势的分析与关键人物的决策过程无缝连接起来。比如,在解析某个重大政策转变时,书中不仅交代了外部压力,更深入挖掘了决策层内部的博弈与妥协,这种“幕后”的呈现,极大地提升了内容的价值。坦率地说,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思考,因为它提出的许多论点都具有挑战性,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它不是在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在构建一个更复杂的提问系统。对于那种追求深度解析而非表面描述的读者群体,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的学术严谨性与叙事张力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平衡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