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部以軍機視角進行獨特呈現的一戰空戰史,
係統梳理一戰各交戰國主要軍機類型,
講述相關航空部隊、空戰經曆和精英人物的生動往事,
飛機愛好者的啓濛良師、案邊宜友,*領你進入軍用飛機的世界。
內容簡介
全書為係統介紹一戰期間作戰飛機的專著,共分兩捲。本書為下捲,記錄瞭1917—1918年間一戰空戰的概貌,主要內容是介紹瞭40餘種一戰軍機型號,從國彆上涵蓋瞭一戰各主要交戰國如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沙皇俄國、奧匈帝國、美國等;從類型上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水上飛機等主要門類;在內容上包括機型開發、技術特點、實戰經曆、所屬航空部隊和突齣的飛行員事跡等;在編排上按照這些軍機的列裝時間或初次參戰時間為區分標準。在書末還附有一戰主要戰鬥機性能簡錶、一戰主要轟炸機性能簡錶、一戰主要偵察機性能簡錶、一戰主要水上飛機性能簡錶等,可讀性與實用性兼具。
作者簡介
陶力,國內*深軍史撰稿人,以“拖雷”等筆名在《兵器》《現代兵器》《航空知識》《艦載武器》等諸多軍刊上發錶各類文章已逾四百篇。對於一戰、二戰時期的歐洲戰爭史具有相當程度的研究和心得。著有《帝國蒼穹:二戰東綫德國僕從國空戰史》,有文章收入《兵器:二戰航母的不同命運》《納粹空中武庫:秘密檔案中的*級武器與帝國興衰》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全景 1917—1918年的空戰
血腥四月
新的王者
最後努力
第一篇 1917年,新的戰爭藝術
第一章 最強的英國翅膀
英國索普威斯三翼機 | 皇傢海航獨門兵器
英國皇傢飛機製造廠SE.5/SE.5a戰鬥機 | “信天翁”的天敵
英國索普威斯“駱駝”式戰鬥機 | 英國戰鬥機之王
第二章 最強的德國翅膀
德國信天翁D.Ⅲ戰鬥機 | 更凶猛的“鳥兒”
德國信天翁D.Ⅴ/D.Ⅴa戰鬥機 | 讓“鳥兒”再飛一會兒
德國福剋Dr.Ⅰ三翼戰鬥機 | “紅男爵”的歸宿
第三章 眼花繚亂的新設計:協約國篇
法國昂裏奧HD.1戰鬥機 | 牆內開花牆外香
法國斯帕德S.Ⅻ/S.ⅩⅢ戰鬥機 | “重拳”升級版
英國布裏斯托M.1單翼戰鬥機 | 被忽視的異類
英國德哈維蘭DH.5戰鬥機 | 由“對空”到“對地”
第四章 眼花繚亂的新設計:同盟國篇
奧匈帝國菲尼剋斯D.Ⅰ/D.Ⅱ戰鬥機 | 哈布斯堡之鷹
奧匈帝國奧匈版“信天翁”戰鬥機 | 奧匈最好的戰鬥機
奧匈帝國阿維亞蒂剋D.Ⅰ戰鬥機 | 奧地利的“第一”
德國法爾茨D.Ⅲ/D.Ⅲa戰鬥機 | 在“信天翁”的陰影下
德國容剋J.1/J.Ⅰ/D.Ⅰ係列飛機 | 全金屬外殼
第五章 衝嚮敵人的塹壕
英國德哈維蘭DH.4轟炸機 | “一戰中的蚊式”
英國德哈維蘭DH.9轟炸機 | “速成”轟炸機
德國哈巴斯塔特/漢諾威CL型對地攻擊機 | 步兵頭上的掠食者
第六章 “大傢夥”們
德國弗雷德裏希沙芬G.Ⅲ轟炸機 | 巴黎上空的魅影
英國漢德利-佩奇O/100及O/400重型轟炸機 | 不列顛“大飛機”
德國齊柏林-斯塔肯R.Ⅵ重型轟炸機 | “巨人”的進擊
第七章 獨具一格的“低調”軍機
法國布雷蓋14型偵察機 | 全能金屬
意大利波米裏奧PD/PE武裝偵察機 | 亞平寜小鷹
意大利馬基M.5水上戰鬥機 | 青齣於藍
德國漢莎-布蘭登堡W係列水上戰鬥機 | 浮舟掠水客
第二篇 1918年,最後的空中決鬥
第八章 大戰末期新設計:協約國篇
法國紐波特28型戰鬥機 | 美國遠徵軍“專屬飛機”
英國索普威斯“海豚”式戰鬥機 | 老公司的新作品
英國索普威斯“鷸”式戰鬥機 | “駱駝”接班者
英國索普威斯T.1“布榖鳥”式魚雷轟炸機 | 碧海雷擊
第九章 大戰末期新設計:同盟國篇
德國法爾茨D.Ⅷ /D.Ⅻ戰鬥機 | 在“福剋”的陰影下
德國西門子-舒剋特SSW D.Ⅲ/D.Ⅳ戰鬥機 | 老牌電氣公司的飛行夢
德國福剋D.Ⅶ戰鬥機 | 福剋戰鬥機大滿貫
附錄1:一戰主要戰鬥機性能簡錶
附錄2:一戰主要轟炸機性能簡錶
附錄3:一戰主要偵察機性能簡錶
附錄4:一戰主要水上飛機性能簡錶
附錄5:各主要交戰國前五名空戰王牌榜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F。1由索普威斯的首席設計師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Smith)負責牽頭設計,它並非史密斯個人構思的産物,實際上是一個設計小組的閤作結果。這種新飛機把絕大部分的配重都集中在機身前部約三分之一的位置上,這使得它的外錶看上去像是一隻精力旺盛的鬥牛犬,給人以一副隨時要嚮前衝刺的感覺。F。1留下這種印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配備的110馬力星形發動機體形碩大,大到幾乎要和螺鏇槳的圓徑持平瞭。
12月22日,這種新飛機進行瞭第一次試飛,地點在布魯剋蘭(Brooklands),試飛員為哈裏·霍剋。這次試飛有軍方人士到場,他們暫時把它稱作“大號幼犬”(BigPup)。“大號幼犬”把2挺7。7毫米機槍並列安裝在機首,通過機槍射擊同步協調器從螺鏇槳葉片之間實現嚮前射擊,這是對“幼犬”和索普威斯三翼機的單挺機槍在麵對配有雙聯機槍的信天翁時落於下風的一種積極迴應。
為瞭防止2挺槍機在高空中因寒冷而卡殼,設計人員特彆在機槍上部安裝瞭金屬整流片,正是因為整流片凸起的外形,這種新飛機纔開始得名“駱駝”。從試飛員霍剋的報告來看,新飛機性能優異,不過對操控者的要求較高。實際上,索普威斯此前齣品的“幼犬”和三翼機等機型一直以良好的操縱感著稱,但“駱駝”卻恰好相反,飛行員必須在駕駛時保持全力操控,不然極易令機身失掉平衡。這裏麵的一個原因是包括發動機、飛行員、機槍及彈藥、油箱等在內的近九成機身配重都過於靠前,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駱駝”的尾舵設計得過小,差不多剛剛夠用。
這些原因提升瞭“駱駝”的飛行性能和靈敏度,更有人形容“駱駝”對飛行員操控動作的響應敏感得簡直近乎“神經質”,但代價就是操控比較睏難。後來曾有人提議增大“駱駝”的尾舵以改善其操控性能,這一閤理建議直到1918年鞦天纔付諸實施。最初兩架改進後的“駱駝”在當年10月纔準備就緒,而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都快要結束瞭。
1916年底,新問世的“駱駝”通過瞭皇傢海航的技術驗收,在後者看來,索普威斯的新型飛機完全滿足需求,不僅在動力方麵顯著勝過“幼犬”,而且靈敏程度更在“幼犬”之上,於是很快就發齣瞭訂購單。從1917年初開始,“駱駝”正式進入量産。
第一架開赴法國的“駱駝”是預生産型N517號,於1917年2月末齣現在皇傢海航位於敦刻爾剋的基地。它由海航第8中隊的康普斯頓(Compston)上尉進行瞭試駕,後者交齣瞭“駱駝”在戰場上的第一份評估報告。
緊接著在3月2日,皇傢陸航第60中隊在聖奧梅爾第一次試駕“駱駝”,成為陸航中第一個接觸這種新型戰鬥機的單位。來自兩個航空隊的兩份評估報告都對新機的性能錶示總體滿意,不過都特彆提到瞭同一問題——“清除機槍卡殼時格外睏難”。
看起來,這種新飛機是匆匆入役的,第一批交付前綫的早期生産型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問題。最早的數架正式量産型“駱駝”於5月17日到達敦刻爾剋,這批飛機已經換裝瞭功率更大的130馬力發動機。
然而10天後,接收瞭這批飛機的海航第4中隊的蘭貝(Lambe)中校從敦刻爾剋給他的上級佩恩(Paine)準將去信,稱“駱駝”的交付並不令人滿意,有4架新機是和發動機分開運輸的,但到達後這4颱發動機根本就安裝不上去,為此特彆從後勤部門調來瞭技術人員,他們在檢查一番後也認為以現有的技術條件無法成功安裝。
接著蘭貝報告能夠飛起來的“駱駝”的錶現:“有2架裝著130馬力發動機的‘駱駝’可用,在一名標準體重的飛行員的操縱下,它們無法在13分鍾內爬升到3000米高度。這個成績還不如裝著80馬力發動機的‘幼犬’。您應該也記得,當我們在國內第一次測試‘駱駝’時,宣稱用時6分50秒就爬升到瞭3000米高度。”
這封信發齣後不久,又有新齣廠的“駱駝”送抵前綫,到6月初已有41架“駱駝”交付到瞭敦刻爾剋基地。就在6月5日,這種新式戰鬥機第一次在戰場上遇敵,麥剋唐納·肖剋(MacdonaldShook)中尉駕駛著N6347,在奧斯坦德以北空域成功擊落1架信天翁D。Ⅲ戰鬥機,同時令另一架德國雙座飛機“失去控製”,錶明蘭貝對“駱駝”的指責未免有些言過其實。28歲的加拿大人肖剋由是成為體驗到“駱駝”式空戰威力的第一人,而正是當日的這個信天翁戰果,令這位比大多數本中隊戰友都要年長的人達到瞭王牌飛行員的標準。
繼第4中隊之後第二個裝備“駱駝”的單位是海航第6中隊,該部於6月末用“駱駝”替換掉瞭紐波特飛機。之後更多的海航單位,比如第3、第8、第9、第10、第12、第13等多個中隊都陸續接收瞭“駱駝”式。附帶一提,等到英國皇傢空軍成立後,這些海航中隊的番號數字均在原來的基礎上加瞭200,比如第3中隊變更番號為第203中隊,第9中隊成為第209中隊等等。
對絕大多數飛行員來說,第一次看到機身粗短、因星形發動機機首顯得渾圓結實、裝有2挺同步射擊機槍的“駱駝”式戰鬥機時,總能産生十足的幸福感。不過對普通飛行員尤其是新手來說,這可是一種極難掌控的飛機,如果這些新人從一開始就在這種飛機上學習摸索,那倒也能得心應手,可是由於許多人之前都是飛“幼犬”這樣令人放心的機型,一接觸到“怪異個性”的“駱駝”自然不免大驚小怪。不過,在尖子飛行員手裏,“駱駝”式戰鬥機卻是一種無比靈活且令敵人望而生畏的空中殺器。
……
前言/序言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有動力的飛機誕生瞭。飛機在齣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裏,基本上是以一種娛樂工具的麵貌示人的,它最常用的場閤是飛行競賽和空中錶演。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飛機這一“會飛的機器”和所有其他的機器一樣,在戰爭狀態下開始挖掘起自身的軍用潛能。飛機就這樣逐漸被派上瞭戰場,並且一發而不可收,由一戰初期的“敵人陣地的窺探者”演變為後來各主要交戰國傢最不可或缺的戰略和戰術力量之一。
一戰剛剛打響時,各主要交戰國的軍用飛機加在一起,總數也不會超過1500架,而到這場戰爭行將結束時,各國僅僅在一綫作戰的軍用飛機的總量即已經超過瞭8000架。從1914年到1918年,世界軍事航空史迎來瞭它的第一個黃金大發展時期:各種新型飛機、空戰戰術、部隊編組規範層齣不窮,與之相伴的則是有如滿天星鬥般閃耀的尖子飛行員們,以及一場接一場劇烈而又殘酷的空中戰役。
本書以兩捲本的規模,將齣現在1914—1918年間的那些富於傳奇色彩的著名軍用飛機,係統性地呈現在讀者的麵前。類似這樣係統梳理一戰軍機並做全景式呈現的專著,在國內可謂前所未見。本書上捲的時間跨度為1914—1916年,下捲為1917—1918年;兩捲共分五個大篇,以一戰期間的每一年為一篇。本書述及的一戰軍機型號總計超過90種,這些機型從國彆上涵蓋瞭一戰各主要交戰國,如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沙皇俄國、奧匈帝國、美國等;從類型上包括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水上飛機等主要門類;在編排上按照這些軍機的列裝時間或初次參戰時間為綫索,分彆劃入五個大篇中。可以說,這套書已將一戰期間齣現的各國主力作戰機型基本囊括在內。
盡管以一戰軍機為綱目,但本書絕非枯燥的技術手冊類讀物。講述在座艙裏駕駛這些飛機的人的故事,是本書的另一大重點。從某一種軍機型號入手,讀者朋友們可以讀到這種軍機所涉及的航空部隊、空戰經曆和精英人物的生動往事。也可以說,這是一部以軍機視角進行獨特呈現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史。
令“歐洲所有的明燈都熄滅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距今已有百年,這場全球性大戰事曾號稱是“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它並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後世遺忘,相反,隨著各種曆史材料的不斷被披露,各種曆史傳奇的不斷被呈現,國內讀者們對一戰空戰的興趣也變得愈來愈濃鬱。希望這套書能夠成為有誌於此的同好們閑暇時光的案邊良伴,若真如此,實為幸甚。
《空中霸權:一戰末期各國空戰武器的崛起與交鋒》 1917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迎來瞭其最為慘烈和決定性的階段。在這最後的兩年裏,戰場的重心開始悄然轉移,一種新的力量——空中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並深刻地改變瞭陸地戰場和海上戰綫的命運。本書《空中霸權:一戰末期各國空戰武器的崛起與交鋒》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深入探究這個決定性時期,各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投入,發展、裝備並部署其空中武器,以及這些不斷進化的空中利器如何在硝煙彌漫的天空中展開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較量,最終為這場曠世大戰的結局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飛機型號、技術參數的簡單羅列,而是試圖從更宏觀的視角,勾勒齣“空中霸權”這一概念在一戰末期的萌芽、發展和初步實現的過程。我們將考察主要參戰國,包括英、法、德、奧匈帝國、意大利以及美國,它們在軍事航空領域的戰略思想、技術創新、工業生産能力以及人纔培養等多個維度上的投入。這些國傢的空軍,在戰前尚屬新生事物,到戰爭末期已演變成一股不容忽視的獨立作戰力量。 第一部分:戰火中的催化劑——戰爭對航空技術發展的加速作用 戰爭是技術發展的最強催化劑。在一戰爆發之初,飛機更多地被視為偵察和通信的輔助工具,其軍事價值並未被完全認識。然而,隨著戰綫的僵持和傷亡的劇增,各國軍事領導人越來越意識到製空權的重要性。飛機能夠提供戰場上無與倫比的視野,偵察敵軍動嚮、炮兵陣地,甚至引導炮火。但隨著偵察飛機的齣現,敵對雙方也迅速意識到需要阻止對方的空中偵察,於是,最初簡單的機槍對射,便是空戰的雛形。 1917年至1918年,是這種需求爆發式增長的兩年。陸地戰場的需求直接推動瞭對更快速、更靈活、火力更強的戰鬥機的需求。同時,為瞭應對敵方日益增多的空中威脅,以及執行更深入的敵後偵察和轟炸任務,對戰略轟炸機的研發和部署也提上瞭日程。本書將詳細分析戰爭進程如何刺激瞭這些需求的産生,以及各國是如何根據戰場反饋,快速調整其航空研發方嚮的。例如,薩默菲爾德戰役(Battle of the Somme)和凡爾登戰役(Battle of Verdun)等大規模地麵衝突,暴露瞭傳統偵察機在麵對新興空中威脅時的脆弱性,直接促使瞭戰鬥機的大規模生産和改進。 第二部分:各國空中力量的崛起——技術革新與工業競賽 在1917年至1918年間,飛機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性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雙翼機仍然是主流,但其結構更加堅固,發動機功率大幅提升,操縱性也得到瞭顯著改善。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在一戰末期閃耀的明星機型,並探討它們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優勢。 戰鬥機(Fighters):這是本書的重中之重。我們將深入分析各國為爭奪製空權而投入的頂級戰鬥機。例如,德國的福剋(Fokker)係列,如著名的Fokker D.VII,其優秀的爬升性能和穩定性,讓它成為盟軍的噩夢。英國的“斯帕特菲爾德”(Sopwith Camel)和“牛頭怪”(Bristol F.2 Fighter)等,以其卓越的機動性和火力,在戰場上贏得瞭“空中騎士”的美譽。法國的“斯帕德”(SPAD S.XIII)以其堅固的結構和強大的火力,成為當時最成功的戰鬥機之一。本書將不僅僅描述這些飛機的外形和裝備,更會深入剖析其動力係統(發動機的演進,如直綫發動機、V型發動機、星型發動機),武器係統(機槍的口徑、射速、同步射擊技術的發展),以及空氣動力學上的創新(翼型設計、濛皮技術)。 偵察機(Reconnaissance Aircraft):盡管戰鬥機吸引瞭最多的眼球,但偵察機在一戰末期仍然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將探討偵察機在偵察、攝影、炮火校射等方麵的進步,以及它們如何為地麵部隊提供關鍵的情報支持。例如,R.A.F. B.E.2係列和德哈維蘭(de Havilland)DH.4等偵察機,雖然在火力上不及戰鬥機,但其續航能力和穩定性,使其能夠執行長時間的空中偵察任務。 轟炸機(Bombers):戰略轟炸的概念在一戰末期開始顯現。各國開始嘗試利用重型飛機對敵後縱深目標進行打擊,例如軍事設施、交通樞紐甚至城市。本書將詳細介紹如英國的Handley Page O/400以及德國的Gotha G.V等重型轟炸機,分析它們的載彈量、航程以及在戰術運用上的嘗試。雖然受到當時技術限製,轟炸機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但其對未來空中戰術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新興技術與武器:除瞭傳統的飛機設計,本書還將關注那些在一戰末期開始齣現的、影響深遠的航空技術。例如,對發動機性能的極緻追求,如何通過改進冷卻係統、燃油供給係統,甚至引入增壓器來提升發動機的功率和可靠性。同期,各種航空武器也在不斷發展,例如更可靠的同步射擊裝置,允許機槍射擊前方螺鏇槳的間隙;以及一些實驗性的武器,如機載火箭和炸彈投射器的改進。 第三部分:空戰戰術的演進——從個人英雄主義到體係化作戰 隨著飛機性能的提升和數量的增加,空戰戰術也在快速演進。早期,空戰更像是兩個勇敢的飛行員在空中進行的個人決鬥,充滿瞭騎士精神。但在一戰末期,空戰開始嚮著更加係統化、協同化的方嚮發展。 編隊作戰:為瞭應對敵方更強大的火力,單機作戰的風險越來越高。各國開始強調飛行員之間的協同配閤,形成戰鬥機編隊。本書將分析不同國傢的編隊戰術,例如英法的“狼群戰術”(Wolf Pack Tactic)的早期雛形,以及德軍的“飛行中隊”(Fliegerstaffel)如何通過緊密的協同,最大化其空中優勢。 防空作戰:地麵部隊也必須適應空中的威脅。本書將探討防空炮兵的裝備和戰術發展,以及它們如何與陸軍緊密配閤,為地麵部隊提供空中保護。 新的戰術理念: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軍事思想傢開始提齣更加宏大的空中作戰理念,例如“空中優勢”(Air Superiority)和“製空權”(Control of the Air)等概念的雛形。本書將探討這些理念在當時的討論和初步實踐。 第四部分:硝煙中的飛行員——英雄、犧牲與犧牲的代價 空中作戰是高度危險的。本書將不僅僅關注冰冷的機器和戰術,更會深入描繪那些在一戰末期翱翔在戰場的飛行員。他們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卻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勇敢地駕駛著金屬的翅膀,挑戰著生命的極限。我們將通過曆史資料,還原這些飛行員的生活,他們的訓練,他們的恐懼,他們的榮耀,以及他們所付齣的巨大犧牲。 書中將通過具體的戰役和飛行員的視角,來展現空戰的殘酷性。從早期那些充滿浪漫色彩的“空中騎士”,到後期被戰爭磨礪得更加堅韌的職業軍人,飛行員群體的變化也反映瞭戰爭的殘酷性。我們將關注那些著名的王牌飛行員,他們的戰鬥經曆,以及他們所代錶的那個時代的飛行文化。同時,我們也會強調,在這些英雄事跡的背後,是無數無名飛行員的犧牲,他們用生命換來瞭製空權,為陸地戰場的勝利鋪平瞭道路。 第五部分:影響與遺産——為未來的空中戰爭奠基 1917年至1918年的空中力量發展,為未來的空中戰爭奠定瞭基礎。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探討一戰末期空中武器的崛起,對之後軍事思想、技術發展以及國際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現代空軍的雛形:一戰末期的空軍,已經不再是陸軍的附屬,而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作戰的軍種。各國開始組建專門的空軍司令部,製定獨立的空中作戰條令。 技術創新的遺産:在一戰中湧現齣的許多技術,如更強大的發動機、更有效的武器係統、以及更先進的空氣動力學設計,都為二戰中更加先進的飛機奠定瞭基礎。 戰略轟炸的先聲:盡管在一戰中戰略轟炸的效果有限,但其理念已經齣現,並對二戰中的戰略轟炸産生瞭重要影響。 國際空中力量格局的變化:隨著美國參戰,其強大的工業生産能力和新穎的航空技術,開始改變國際空中力量的格局,為戰後的力量平衡埋下瞭伏筆。 《空中霸權:一戰末期各國空戰武器的崛起與交鋒》將是一部史詩般的敘事,它將帶領讀者走進一戰末期那個充滿變革和激情的時代,通過對軍事航空技術、戰術應用以及飛行員群體的全景式描繪,深刻理解“空中霸權”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如何成為決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局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書力求以詳實的曆史資料為依據,輔以生動的語言和嚴謹的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深入且引人入勝的空中曆史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