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曾长期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著有《中美关系史(1911—2000)》( 三卷本), 《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合著),《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合著)等,编有《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三卷六册),《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费正清集》等。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等,并在中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建朗,1956年生于江苏姜堰,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199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长期从事民国外交史的研究,先后出版《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近代中国通史》之《抗日战争》卷(合著)、《中华民国史? 外交志》(合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竟然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切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它似乎更侧重于讲述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如何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在华外国记者如何报道中国的抗战经历,以及他们在中国民众中看到的勇气和坚韧的片段。书中还描绘了一些在中国战区工作的国际友人,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以及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普通民众,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建立联系,以及这种民间交往如何成为国家间关系润滑剂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在努力证明,外交并非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博弈,同样也蕴含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互相理解之中。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为宏大的历史事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在战争的残酷背后,人性的光辉和跨越国界的友谊。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似乎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以一种近乎亲历者的口吻,娓娓道来。它并没有直接聚焦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幕后牵引着大国博弈的外交舞台。我读到关于中国在二战期间如何努力争取国际支持的部分,感觉非常震撼。那些关于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以及国民政府驻外使节们如何在复杂诡谲的外交环境中奔走呼号的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派系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层层传导到国际层面,有着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中国与苏联、美国、英国等主要盟友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关系定性为纯粹的合作,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各自的利益考量、猜忌与博弈,让历史的复杂性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依靠本土军队的浴血奋战,同样离不开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艰辛的国际斡旋。它为我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多方面努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宏观的视角。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类历史题材的书籍有些畏惧,总觉得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文笔,讲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似乎擅长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原本可能抽象的外交策略变得清晰易懂。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中国在战时如何利用宣传手段,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抗战决心和国家形象的部分。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抗战的报道分析,也相当有意思,让我了解了当时国际舆论是如何形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的外交谈判场景时,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紧张的会议室,让你能感受到谈判双方的智慧交锋和心理博弈。书中还对一些关键的历史性条约和协议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些文件对中国对外关系产生的长远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历史知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并且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外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即被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并非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充满了严谨的研究痕迹。作者在资料的搜集与考证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引用的史料之详尽,文献的参考价值之高,都令人刮目相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战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在外交关系上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作者不仅梳理了历史事件的脉络,更深入地挖掘了导致这些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国民政府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是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得失利弊,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评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外交界一些鲜为人知的个案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例如一些基层外交官在特定地区开展的民间外交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维护国家利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让我们能够跳出宏大的叙事,去理解历史的微观肌理。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身边,听他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和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作者似乎对那个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能够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如同一张精密的棋盘,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如何利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来争取自身地位的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在雅尔塔会议等重要国际场合的地位变化,以及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国际人物,如罗斯福、丘吉尔等,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外关系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挫折,例如在争取国际援助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不信任。这些真实的描绘,使得这本书更加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它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在那个时代,为了争取生存和独立,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评分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本身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介绍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等内容。
评分包装完美,618折扣大
评分第四节 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评分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评分第二章 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评分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本身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介绍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等内容。
评分第三节 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评分大家就是不一样,很清楚明白
评分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