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中国对外关系
  • 二战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战争史
  • 外交史
  • 中国现代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745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256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6
字数:49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本身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介绍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等内容。

作者简介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中美关系史研究会会长。曾长期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著有《中美关系史(1911—2000)》( 三卷本), 《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合著),《日本侵华七十年史》(合著)等,编有《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三卷六册),《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费正清集》等。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编辑,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著有《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等,并在中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

王建朗,1956年生于江苏姜堰,1979年考入复旦大学,199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主任。长期从事民国外交史的研究,先后出版《抗战初期的远东国际关系》、《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近代中国通史》之《抗日战争》卷(合著)、《中华民国史? 外交志》(合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第一节 从华北交涉到淞沪抗战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最初调停
第三节 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第四节 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第二章 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第一节 中苏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第三节 德国保持中立
第四节 中德关系的逆转
第三章 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
第一节 从海关协定到有田-克莱琪协定
第二节 英美对中国战略地位的重新思考
第三节 英美迈出援华制日第一步
第四节 战时外交方针的调整与苦撑待变
第四章 日本诱降与中日秘密接触
第一节 陶德曼调停
第二节 列强的调停企图与日蒋接触
第三节 汪精卫脱离抗战阵营
第四节 “桐工作”的最终失败
第五章 日本南进与英、美、苏对日妥协
第一节 日德结盟与日军南进
第二节 英国关闭滇缅路
第三节 苏日订立中立条约
第四节 美日接触与谈判
第六章 走向同一战壕
第一节 美、英巨款援华
第二节 美国开始租借援华
第三节 军事合作的磋商
第四节 马格鲁德使团访华
第七章 盟国的合作与龃龉
第一节 新的形势
第二节 美、英对华巨额贷款
第三节 缅甸战役与中、美、英关系
第四节 史迪威的召回
第八章 寻求中国的大国地位
第一节 蒋介石访印与宋美龄访美
第二节 中美新约的签订
第三节 中英新约的签订
第四节 四大国宣言与开罗会议
第五节 中国与联合国的创建
第九章 中共抗日外交战略的形成
第一节 对英、美态度的变化
第二节 打开大门的尝试
第三节 政策转变中的反复
第四节 重建国际统一战线
第十章 美国与国共关系
第一节 美国开始介入国共矛盾
第二节 美军观察组与中共
第三节 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第十一章 中苏关系与苏联出兵
第一节 新疆问题与边界摩擦
第二节 雅尔塔协定与美苏妥协
第三节 中苏谈判与苏联出兵东北
第十二章 受降问题上的交涉
第一节 美国支持国民党垄断受降权
第二节 中英关于香港受降的交涉
附录一 西汉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 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前言/序言


《烽火照汗青: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变迁史》 本书聚焦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范畴,追溯并梳理了自晚清以降,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外交互动、利益博弈以及文化交流。本书旨在揭示,在那个风云激荡、内忧外患的年代,中国是如何在一个逐渐形成并日益紧密的国际体系中,艰难地寻找自身定位,维护国家主权,争取平等地位,并最终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 第一章:百年屈辱的开端与早期探索(1840-1900) 本书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鸦片战争之后,那个“天朝上国”的幻象被坚船利炮击碎的时代。这一章将深入剖析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其对中国对外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审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些条约不仅割让了国土,赔偿了巨额财富,更在中国主权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痕,迫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全球资本主义的扩张浪潮。 我们将详细考察晚清政府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政策,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埠,从尊崇天朝到承认“万国公法”。这一转变并非主动而为,而是被动的回应。本书将分析晚清官员们在应对西方列强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不同态度和策略,包括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求强派”所推行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来抵御外侮。然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及其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统治的命运,也将是本章探讨的重要内容。 同时,我们还会审视这一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这些战争的胜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在东亚的地位,并加速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被动局面。甲午战争的惨败,尤其暴露了清政府腐朽无能的本质,也标志着日本明治维新后崛起成为区域强国,对中国构成了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早期传教士来华及其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虽然这些交流往往带有殖民色彩,但也为中国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另一扇窗口,并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内部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深刻讨论。 第二章:救亡图存的挣扎与改良思潮的涌动(1901-1911) 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的处境愈发艰难。八国联军侵华的惨痛教训,使得晚清政府不得不面对更为紧迫的改革压力。本章将重点关注庚子事变后的中国对外关系,以及由此催生的更为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们将考察《辛丑条约》的签订,其严苛的赔款和驻军条款,再次将中国推向了深渊。 然而,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并没有放弃。本章将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及其失败的经验教训。虽然变法短暂,但它所代表的改良思潮,以及对君主立宪的追求,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将分析维新派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些主张,以及他们在与列强周旋中的尝试。 与此同时,革命思潮开始在中国悄然兴起。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作为革命目标。本章将探讨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情况,如何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以及他们与列强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革命党人不仅要与清政府作斗争,也要应对列强对清政府的支持,这种斗争的复杂性使得革命之路充满了艰辛。 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本章将分析列强在华的经济扩张,如铁路、矿产、商业的投资与控制,这些经济侵略与政治侵略相辅相成,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同时,我们也关注中国本土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以及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努力,这其中也包含着与外国资本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章:民国初年的动荡与外交困境(1912-1927)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然而,共和国的建立并未带来和平与稳定。本章将聚焦于民国初年的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屈辱事件。我们将深入分析“二十一条”的内容及其对中国国家主权的损害,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参与国际事务、改变自身地位的契机。本书将详细阐述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派遣劳工赴欧参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然而,巴黎和会上中国未能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反而将其转让给日本,这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也对中国此后的对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政治纷乱,军阀割据,中央政府的权威旁落,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打折扣。本书将分析各派军阀在对外关系上的不同立场和策略,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外部势力来巩固自身统治。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苏俄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活动的空间。中苏关系的早期发展,特别是苏联对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扶持,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复杂的推动作用。 第四章: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国博弈与抗争(1927-1937) 国民党在1927年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开始了其统一中国的尝试,同时也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对外关系局面。本章将深入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在“联日抗苏”还是“联苏抗日”之间的摇摆,以及其与英美等国之间的外交斡旋。我们将考察国民政府在争取关税自主、取消治外法权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在收回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方面取得的进展。 然而,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对中国构成了最直接、最严重的威胁。本书将详细梳理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步骤,从“九一八事变”到“伪满洲国”的建立,以及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所采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及其争议。我们将分析这一政策的深层原因,以及其对民族抗战事业造成的阻碍。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对外宣传和国际联系。虽然中共的实力尚弱,但其积极的抗日主张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使其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此外,本章还将触及抗日救亡运动在海外华侨中的广泛响应,以及他们为祖国抗战捐款捐物、奔走呼吁的贡献,这表明了海外华侨是中国民族主义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抗战烽火中的曲折外交(1937-1945) 本书的重点,也是最为激烈的篇章,将集中于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我们将深入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如何从一个被动挨打的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反法西斯同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力量。 我们将详细阐述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在对外关系上,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在国际联盟中争取支持的努力,以及国民政府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如外交谈判、争取援助等,来维持抗战的进行。 本书将着重分析中国与英美等国的关系变化。从最初的观望、援助,到珍珠港事件后,中国正式加入同盟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我们将分析《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重要国际文献的诞生过程,及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中国在争取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恢复国家主权方面的外交成就,例如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相关协定》的签订。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和艰苦卓绝外交努力的必然结果。 然而,抗战期间中国外交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将分析国民政府在处理与苏联关系上的复杂性,以及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于中国在战后国际地位和政治前途的争夺。 第六章:新中国曙光前的外交布局(1945-1949) 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转折点,但国家的前途依旧充满不确定性。本书最后一章将聚焦于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段关键时期。我们将分析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建立“一党专政”的局面,以及中共在苏联的支持下,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 我们将深入探讨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以及其在中国内战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也关注中共如何通过对苏关系,争取国际支持,并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初步的构想。 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新生的联合国体系中拥有了发言权,尽管这更多是象征意义上的。然而,国内的国共内战,使得中国的外交政策仍然受到国内政治斗争的深刻影响。 本书将分析中共在“一边倒”还是“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上进行的探索,以及其对未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定位的思考。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外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烽火照汗青: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变迁史》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力求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和多角度的解读,展现近代中国在风雨飘摇的国际环境中,其对外关系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最终走向独立自主的艰难历程。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视角,理解近代中国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不懈斗争。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竟然从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度切入,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它似乎更侧重于讲述那些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如何折射出大时代的变迁。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在华外国记者如何报道中国的抗战经历,以及他们在中国民众中看到的勇气和坚韧的片段。书中还描绘了一些在中国战区工作的国际友人,他们的牺牲和奉献,以及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中国普通民众,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友人建立联系,以及这种民间交往如何成为国家间关系润滑剂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在努力证明,外交并非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博弈,同样也蕴含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互相理解之中。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为宏大的历史事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在战争的残酷背后,人性的光辉和跨越国界的友谊。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作者似乎将自己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以一种近乎亲历者的口吻,娓娓道来。它并没有直接聚焦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幕后牵引着大国博弈的外交舞台。我读到关于中国在二战期间如何努力争取国际支持的部分,感觉非常震撼。那些关于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以及国民政府驻外使节们如何在复杂诡谲的外交环境中奔走呼号的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于当时中国国内政治派系对外政策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层层传导到国际层面,有着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中国与苏联、美国、英国等主要盟友之间微妙关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关系定性为纯粹的合作,而是细致地展现了各自的利益考量、猜忌与博弈,让历史的复杂性跃然纸上。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依靠本土军队的浴血奋战,同样离不开高超的外交智慧和艰辛的国际斡旋。它为我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为争取民族独立所付出的多方面努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为宏观的视角。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类历史题材的书籍有些畏惧,总觉得会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流畅和引人入胜的文笔,讲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似乎擅长运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原本可能抽象的外交策略变得清晰易懂。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于中国在战时如何利用宣传手段,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人民抗战决心和国家形象的部分。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抗战的报道分析,也相当有意思,让我了解了当时国际舆论是如何形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些关键的外交谈判场景时,仿佛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紧张的会议室,让你能感受到谈判双方的智慧交锋和心理博弈。书中还对一些关键的历史性条约和协议的形成过程,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些文件对中国对外关系产生的长远影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历史知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并且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外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即被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所吸引。它并非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充满了严谨的研究痕迹。作者在资料的搜集与考证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引用的史料之详尽,文献的参考价值之高,都令人刮目相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战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在外交关系上的演变过程的分析。作者不仅梳理了历史事件的脉络,更深入地挖掘了导致这些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国民政府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以及军事实力等方面的局限性,是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所面临的战略选择,以及这些选择的得失利弊,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评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当时中国外交界一些鲜为人知的个案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例如一些基层外交官在特定地区开展的民间外交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维护国家利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角度,让我们能够跳出宏大的叙事,去理解历史的微观肌理。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身边,听他讲述一段尘封的往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更多的是一种沉静的思考和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作者似乎对那个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能够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如同一张精密的棋盘,条分缕析地呈现出来。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如何利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来争取自身地位的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中国在雅尔塔会议等重要国际场合的地位变化,以及中国在战后国际秩序构建中所扮演的角色。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国际人物,如罗斯福、丘吉尔等,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互动,也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让我对这些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对外关系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挫折,例如在争取国际援助过程中的种种磨难,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不信任。这些真实的描绘,使得这本书更加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它让我更加理解,中国在那个时代,为了争取生存和独立,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评分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本身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介绍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等内容。

评分

包装完美,618折扣大

评分

第四节 九国公约会议无所作为

评分

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评分

第二章 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

评分

战时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国本身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弱国,就其综合国力而言与当时的其他三个大国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家也还没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待中国,因此在战时外交中仍然留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不论是成就还是欠缺,它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都有产生的背景和原因。陶文钊、杨奎松、王建朗编写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介绍了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联合苏联与争取德国中立、反对英美妥协与争取外援等内容。

评分

第三节 中国争取国联的支持

评分

大家就是不一样,很清楚明白

评分

第二节 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