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電網公司企業標準(Q/GDW 697-2011):儲能係統接入配電網監控係統功能規範 [Function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System of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terconnecting with Distribution Network]

國傢電網公司企業標準(Q/GDW 697-2011):儲能係統接入配電網監控係統功能規範 [Function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System of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terconnecting with Distribution Network]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電網公司 編
圖書標籤:
  • 儲能係統
  • 配電網
  • 監控係統
  • 電力係統
  • 企業標準
  • 國網
  • Q/GDW 697-2011
  • 功能規範
  • 新能源
  • 電力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電力齣版社
ISBN:15512314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54639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Function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System of Electric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terconnecting with Distribution Network
開本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規定瞭以電化學或電磁形式存儲電能的儲能係統接入配電網監控係統的配置原則和功能規範。
  本書適用於儲能係統接入國傢電網公司經營區域內10kV及以下電壓等級配電網監控係統的建設與改造。

目錄

前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體係結構
5 儲能係統監控主站
6 儲能係統監控子站
7 儲能係統監控終端
8 通信係統
附錄A(規範性附錄)儲能係統接入配電網監控係統性能指標
附錄B(規範性附錄)儲能係統監控主站功能
編製說明

精彩書摘

  《國傢電網公司企業標準(Q/GDW 697-2011):儲能係統接入配電網監控係統功能規範》:
  5.1 基本功能
  5.1.1 數據采集
  5.1.1.1 儲能設備的數據采集
  對儲能設備運行狀態參數進行采集,至少包括組端電壓、組端電流、荷電狀態、溫度等遙測信號,以及開關狀態、事故信號、異常信號等遙信信號。
  5.1.1.2 變流器的數據采集
  對變流器的電壓、電流、溫度等遙測信號,以及開關狀態、事故信號、異常信號等遙信信號進行采集。
  5.1.1.3 配電網接口的數據采集
  對配電網接口的電壓、電流、相位、頻率、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因數、有功電量、無功電量等遙測信號,以及開關狀態、事故信號、異常信號等進行采集。
  5.1.2 數據處理功能
  對采集數據進行計算分析、越限告警、閤理性檢查等處理,並對相關數據進行存儲。
  5.1.3 控製操作功能
  對儲能係統的相應開關設備實現分閤控製,以及對儲能設備的充放電狀態進行控製。
  5.1.4 報警功能
  具備事故信號和異常信號的報警確認與清除、報警查詢、自定義報警級彆、報警統計分析、報警信息存儲等功能,並可通過圖形、語音、文字、打印等形式實現。
  5.1.5 事件處理功能
  可實現對事件的順序記錄、定位和就地故障信息的查詢等功能。
  5.1.6 人機交互功能
  5.1.6.1 畫麵顯示
  能夠對儲能係統電氣接綫圖、充放電麯綫圖及係統實時數據進行顯示,根據需要提供數據餅圖、柱狀圖等圖形顯示,可提供主要事件順序顯示。
  5.1.6.2 交互操作
  發送遙控、校時等指令,在人機界麵實現人工置位、報警確認、掛牌等操作,編輯和修改數據庫數據、圖形等信息。
  5.1.6.3 報錶管理
  對儲能係統運行數據、異常及事故信息、操作記錄等信息自動生成報錶,對報錶進行編輯、存儲、查詢,並具備定時打印、召喚打印等功能。
  5.1.7 與自動化信息係統互連
  與調度自動化係統、配電自動化係統、營銷管理係統等相關係統互連,實現數據和信息交換。
  5.2 擴展功能
  5.2.1 分析與評估
  對儲能設備和變流器的運行數據、儲能設備的充放電次數和充放電深度、經濟指標等進行統計和評估。
  5.2.2 遙調
  對儲能設備的充放電運行功率進行調節。
  5.2.3 定值遠方設置
  對儲能係統的定值進行遠方設置。
  5.2.4 電能質量監測和分析
  按照GB/T19862-2005的要求,實現對諧波、間諧波、電壓偏差、電壓不平衡度、直流分量等電能質量的監測和分析功能。
  ……

前言/序言


《新型電力係統運行與控製》 本書導讀 本書聚焦於當前電力係統嚮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復雜結構和智能化方嚮演進所帶來的核心挑戰與創新解決方案,特彆關注在新型電力係統架構下,如何實現高效、穩定、經濟的運行與控製。全書涵蓋瞭從宏觀係統規劃到微觀設備控製的多個層次,旨在為電力係統規劃、設計、運行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套係統化、前沿性的知識體係。 第一部分:新型電力係統基礎架構與特徵 本部分首先深入剖析瞭新型電力係統的基本構成要素及其運行特性。傳統電力係統主要依賴大型集中式火電機組,而新型係統正經曆深刻變革,錶現為大量間歇性、隨機性電源(如風能、太陽能)的接入,以及分布式能源(DER)、儲能係統(ESS)、柔性直流(HVDC/VSC-HVDC)等新型要素的廣泛應用。 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挑戰: 詳細討論瞭風電和光伏的隨機性和波動性對電網潮流穩定、電壓質量和慣量支撐能力帶來的衝擊。引入瞭先進的概率潮流分析方法和不確定性量化技術,用以評估高比例新能源接入下的係統風險。 電網結構重塑: 探討瞭配電網的主動性增強、多級柔性互聯以及虛擬電廠(VPP)的概念。重點分析瞭配電網嚮“源-網-荷-儲”多主體互動的雙嚮潮流係統演變,以及對傳統繼電保護、電壓控製策略的顛覆性要求。 新型物理基礎: 深入解析瞭電力電子裝備對係統動態特性的影響。闡述瞭基於電壓源換流器(VSC)的設備(如STATCOM、柔性交流輸電係統FACTS、並網逆變器)如何改變係統的慣量特性和阻尼特性,並介紹瞭如何使用狀態空間模型和模態分析方法來研究其對低頻振蕩的耦閤作用。 第二部分:運行狀態監測與廣域測量 高效、實時的運行狀態感知是控製係統的基礎。本部分側重於新一代測量、通信與計算技術在電力係統狀態評估中的應用。 廣域同步相量測量係統(WAMS): 詳細介紹瞭PMU(相量測量單元)的原理、部署策略及其數據處理流程。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PMU數據進行係統模式識彆、低頻振蕩源定位和阻尼分析,以實現對大電網穩定性的前瞻性預警。 先進量測技術與狀態估計算法: 討論瞭在新能源滲透率提高背景下,傳統靜態量測不足以反映動態特性的問題。介紹瞭基於卡爾曼濾波、粒子濾波等技術的動態狀態估計算法,以及如何融閤SCADA、PMU、智能電錶等異構數據源,構建高精度、高刷新率的係統狀態基綫。 數字化變電站與信息安全: 探討瞭數字化變電站的架構及其對控製係統的影響。強調瞭在新型電力係統中,控製信息網絡化帶來的信息安全風險,並介紹瞭縱深防禦策略和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關鍵數據完整性校驗方法。 第三部分:先進控製技術與穩定性提升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集中探討瞭為應對新型電力係統不確定性而發展齣的先進控製理論與應用實踐。 靈活潮流控製(LFTC): 針對新能源接入導緻的潮流波動和綫路擁塞,本書詳細介紹瞭利用柔性直流、串聯補償器、相控陣變壓器(PAT)等設備實現的快速、精確的潮流調節技術。這包括瞬態穩定控製、暫態穩定控製以及次暫態控製的策略設計。 慣量與阻尼的虛擬化: 隨著同步發電機的退齣,慣量和阻尼的支撐能力下降。本書係統闡述瞭基於功率電子接口的虛擬同步發電機(VSG)技術,包括其內環控製結構、參數整定方法及其在模擬慣量、提供快速頻率支撐方麵的性能錶現。 區域協調控製與電網協同: 討論瞭跨區域電網間如何通過優化的直流通道和協調控製實現區域間的功率平衡與故障隔離。重點介紹瞭基於模型預測控製(MPC)的區域聯動的優化調度方法,用以在滿足運行約束的同時,最大化可再生能源消納。 暫態過程的快速響應: 針對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接入可能引發的快速電壓跌落和係統振蕩,本書介紹瞭快速反饋控製器的設計,如基於小慣量係統特性的超前-滯後補償技術和基於內模原理的自適應控製策略。 第四部分:經濟運行與優化調度 在新背景下,電網調度必須在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化經濟效益並滿足環境約束。 高比例新能源下的優化調度: 針對日前、日內和實時調度中的不確定性,本書引入瞭隨機規劃、魯棒優化以及滾動時域仿真方法。具體討論瞭如何將儲能係統、需求側響應(DR)作為靈活資源,參與到短期和中長期優化調度中,以平抑新能源波動。 係統有功無功協調控製: 提齣瞭統一的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控製框架。強調瞭分布式電源和儲能設備的主動無功電壓支撐能力,以及如何通過多層級的無功優化,實現係統損耗最小化和電壓越限風險的規避。 輔助服務市場與資源參與: 探討瞭如何將新型資源(如電池儲能、電動汽車V2G)納入輔助服務市場。詳細分析瞭儲能係統提供調頻、備用和電壓支持服務的技術要求、商業模式以及其在市場齣清中的優化配置模型。 總結 本書內容緊密圍繞新型電力係統對運行控製提齣的技術前沿課題,理論探討與工程應用並重,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知識體係,以應對未來電力係統復雜多變的運行挑戰。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工具書的角度評價,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為整個行業提供瞭一個共通的語言和操作基準,這對於保障“儲能係統接入配電網”這一戰略性部署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至關重要。如果缺乏這樣的統一規範,市場上可能會齣現大量互不兼容的係統,最終導緻維護成本的幾何級增長,甚至威脅到電網的安全。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描述“做什麼”,更能在某種程度上暗示“如何達到最佳實踐”。例如,在性能指標的描述上,除瞭設定最低門限,是否可以提供一些行業內領先企業的參考指標作為努力方嚮。這本書的齣版,標誌著我國在新能源接入和電網智能化升級方麵邁齣瞭堅實的一步,它代錶瞭一種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技術規範的努力。它可能不會讓你在閱讀過程中感到愉悅,但它無疑是確保未來配電網穩定、智能運行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一。它的分量不在於“可讀性”,而在於其“約束力”和對行業未來形態的塑造力。

評分

我帶著一種“尋找漏洞”的心態去審視這本書,因為在技術標準的世界裏,任何措辭上的模糊都可能在實際應用中被麯解,從而引發兼容性或性能問題。我的關注點集中在那些“灰色地帶”——例如,當配電網側發生信息傳輸延遲或部分數據丟失時,監控係統應該如何進行“容錯”處理並上報狀態。標準的製定者顯然考慮到瞭實時性要求,但實際網絡環境的復雜性往往超齣理想模型。我期望這本書能對不同等級的通信中斷情況,給齣明確的降級運行策略。比如,如果最核心的功率指令通道中斷,監控係統是否應自動切換到預設的安全運行模式,還是需要人工介入。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典型的技術規範用語,精確但缺乏溫度,這使得讀者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覺,去揣摩每一個“應”和“宜”背後的強製性或建議性。它提供瞭一個理想的藍圖,而我們這些使用者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彌閤藍圖與現實工況之間的差距。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初看之下,頗有一種撲麵而來的官方氣息,那種嚴謹的、帶著些許嚴肅的工業標準感,讓人立刻意識到這不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我當時拿到手的時候,第一個感覺是,這估計要啃下不少技術術語和復雜的流程圖瞭。我本職工作是負責電力係統運維的一綫工程師,平時接觸到的規範很多,但像這樣直接聚焦於“儲能係統接入配電網監控”這個細分領域的專業標準,還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逐字逐句研讀的。我特彆關注的是其中關於數據采集和通信協議的部分,因為在實際工作中,不同廠商的儲能設備和既有的配網自動化係統之間的兼容性一直是老大難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可操作的統一標準,指導我們如何有效地集成這些新設備,確保監控平颱的實時性和可靠性。如果標準能夠更細緻地涵蓋異常事件的預警邏輯和處理流程,那對於提升電網運行的安全性無疑是巨大的幫助。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初步印象是:厚重、專業,是工具書無疑,但其價值需要在使用中去驗證。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望,是希望能從中找到解決實際痛點的“鑰匙”,而不是純粹的理論堆砌。作為一名參與過幾次儲能試點項目的技術人員,我深知將儲能係統這個相對“新鮮”的參與者安全、高效地納入到成熟的配電網監控體係中,所麵臨的挑戰是多麼具體而棘手。舉例來說,電壓穿越能力、功率快速調節響應時間的量化指標,以及在電網故障發生時,監控係統如何精準地嚮儲能單元發齣隔離或並網指令,這些都是直接關係到電網穩定性的關鍵點。我翻閱瞭一些章節,發現它確實試圖從功能需求層麵去規範這些“邊界條件”。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前瞻性的指導原則,尤其是在網絡安全和數據加密方麵,畢竟監控係統掌握著核心運行數據。如果它能像一本操作手冊那樣清晰地指導我們如何驗證一個新接入的監控模塊是否完全符閤規範要求,那它的實用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標準”層麵,而是真正成為瞭工程實施的指南。這本書的氣質,介於一份嚴格的閤同條款和一份詳細的産品說明書之間,需要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去深入挖掘。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體現瞭標準的嚴謹性,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初次接觸時可能會感到信息密度過大,需要較強的專業背景纔能順暢閱讀。我注意到它在章節劃分上,似乎非常注重邏輯的遞進關係,從宏觀的接入要求過渡到具體的接口參數定義。這種結構對於資深專傢來說是高效的,但對於剛接觸儲能監控集成的工程師來說,可能會在理解“為什麼”和“怎麼做”之間産生短暫的迷失。我個人比較看重標準中對人機交互界麵(HMI)的規範性描述。一個優秀的監控係統,不僅要功能強大,更要直觀易用,尤其是在高壓緊急情況下,操作員的誤判是不可承受的。如果這本書能清晰地界定哪些關鍵信息必須以何種方式呈現,哪些告警級彆需要不同的視覺或聽覺反饋,那它就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規範,而是對操作安全的一種隱性保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權威性,但普及性可能需要更多的應用案例或解讀材料來輔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