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1246—2013 水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导则

DL/T 1246—2013 水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导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水电站
  • 设备管理
  • 状态检修
  • 导则
  • DL/T 1246-2013
  • 电力工程
  • 检修规程
  • 预防性维护
  • 设备维护
  • 运行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73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
字数: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水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体系及职责、技术支持系统和工作程序。本标准适用于大中型常规水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管理,其他类型水电站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国电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国投集团二滩公司、湖北清江水 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电投集团黄河水电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毕亚雄、张诚、李平诗、李志祥、谢刚、向进、向泽江、张肇刚、韩大伟、谭少华、张俊才、 刘永东。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水利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现代水利设施运行维护前沿技术探讨 书籍信息: 书名: 水利工程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现代水利设施运行维护前沿技术探讨 作者群: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专家组、多所知名水利工程院校教授联合编著] 出版社: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2023年] ISBN: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 内容概述与定位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当前水利工程,尤其是大型水利枢纽和灌溉系统的安全运行、长期健康监测以及可持续性维护所采用的前沿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和规范化流程。本书聚焦于超越传统维护模式,迈向智能化、数据驱动型管理的新阶段,以确保水利基础设施在日益复杂的气候变化和负荷增加的背景下,能够长期、安全、高效地发挥其功能。 全书内容严格围绕水利工程的结构安全、运行可靠性、环境影响控制以及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这四大核心支柱展开,深入剖析了非水电类水利设施(如水库大坝、堤防、船闸、水闸、泵站等)在全生命周期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详细内容章节结构解析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八大部分,共二十二章,力求覆盖水利设施运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与安全基线(约200字) 本部分确立了现代水利工程维护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如何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与量化评估体系,特别是针对非设计洪水、极端气候事件(如特大干旱、超标准洪水)对既有工程结构可能造成的潜在风险进行情景模拟与敏感性分析。讨论了不同结构类型(如土石坝、混凝土重力坝、堤防)的服役性能退化规律,并提出了构建工程安全状态基线的必要性与技术路径,为后续的监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标准参照。 第二部分:先进无损检测与结构健康监测技术(SHM)(约300字) 这是本书技术含量的核心体现。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用于评估水工建筑物内部状态和外部损伤的先进无损检测(NDT)技术。内容涵盖: 1. 高精度传感器网络部署: 介绍光纤光栅、分布式温度感应(DTS)、声发射(AE)技术在监测大坝渗流、混凝土内部裂缝扩展及岩体稳定性方面的应用案例与数据解释方法。 2. 遥感与无人机技术在巡检中的应用: 重点讨论利用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LiDAR)和高光谱成像技术,对大坝表面病害(如渗透、管涌迹象、表面剥蚀)进行快速、大面积的数字化三维建模与变化检测。 3. 地下水动力学与渗流监测: 深入探讨了利用示踪技术和长期地下水位观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预测和诊断渗流通道的形成机制。 4. 数据融合与预警系统构建: 如何将多源异构的监测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降噪处理,最终形成可操作的工程健康状态综合指数(HSI)。 第三部分:水工建筑物病害诊断与加固修复技术(约250字) 本部分聚焦于“治已病”的策略。详细梳理了水工混凝土、砌石结构、土体结构在长期服役中可能出现的典型病害,如混凝土碳化、碱骨料反应、面板剥落、防渗墙劣化、堤防内部管涌等。 在修复技术方面,本书着重介绍了: 混凝土结构修复新材料: 自修复材料、高性能修补砂浆的应用规范。 防渗体系的优化与重建: 介绍了注浆加固技术(如超细水泥浆、化学灌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深度与质量控制标准。 抗震与超标准洪水应对加固: 针对现有工程的抗震能力薄弱环节,探讨了外部支撑、内部锚固、防洪淹没保护等工程措施的优化设计与施工要点。 第四部分:水库与河道泥沙管理优化(约200字) 泥沙淤积是水利工程寿命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本书从系统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泥沙的长期控制策略。内容包括: 1. 泥沙监测与数学模型: 介绍基于实测数据校准的二维/三维泥沙输移模型,用于预测水库库容损失速率。 2. 机械化清淤与生态化输沙: 讨论机械淘挖、冲沙试验的优化方案,同时强调在下游生态流量约束下,如何通过调度优化实现“生态输沙”目标,维持河道健康。 3. 船闸与引水系统的冲刷防护: 针对高流速区域的冲刷问题,介绍了新型护底结构和水力学优化设计。 第五部分:水利信息化与数字化运维管理(约250字) 本书将信息技术视为提升运维效率的关键驱动力。详细介绍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孪生水利设施”构建框架: 1. BIM/CIM在水利资产管理中的应用: 如何将设计阶段的三维模型与后期的监测数据、维修记录进行关联,实现资产的精细化管理。 2. 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IoT)的远程运维: 探讨如何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跨地域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存储和共享。 3. 故障诊断的智能化: 应用机器学习算法,从历史故障数据中学习规律,实现对潜在故障的早期预警和推荐性维护方案。 第六部分:水利工程运行与调度优化(约150字) 本部分侧重于“人机协同”的运行管理。涵盖了水库联合调度、水资源配置优化等内容,强调在保证防洪、供水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精细化调度来提升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重点分析了极端天气预报与预警信息如何快速转化为调度指令,实现“以防为主”向“精准控制”的转变。 第七部分:水利工程人员的安全与职业健康(约100字) 关注人本管理的视角。探讨了在水工建筑物巡检、高压设备维护、深井或地下空间作业中所需遵循的特定安全操作规程(SOP)。内容包括危险化学品使用规范、高空作业与受限空间作业的风险管控,确保一线维护人员的作业安全。 第八部分:水利工程可持续性维护的经济学分析(约100字) 最后一部分讨论了维护决策的经济合理性。引入了基于可靠性的维护(RBM)和全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方法,指导管理者权衡“预防性维护”与“纠正性维护”的投入产出比,以实现水利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和财政支出的最优化。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和监督的工程师、技术人员、项目管理者,以及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师生和相关科研人员。它既是技术人员掌握前沿工具的实用手册,也是管理层制定长期战略决策的参考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一种磨砂质感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沉稳又不失专业性。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页边距设计,相当合理,阅读起来不会觉得眼睛很累。从目录上看,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似乎对水电站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都有所涵盖,从预防性维护到故障诊断,条分缕析,让人感觉编写者对这个领域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光是看着这个结构,我就能想象出阅读过程中那种层层递进的学习体验,肯定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指导手册,更像是一本结合了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指南的工具书。希望它能在设备状态管理的关键环节提供一些具体的、可落地的策略,而不是空泛的口号,尤其期待它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这部分能给出一些前沿的思路,毕竟在现代电力系统中,数据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标准化的导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能读完就不错了”的保守态度,通常它们要么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各种缩写和术语,要么就是过于简化,以至于在实际现场完全无法应用。然而,翻开这本书的前几页,我发现它的行文风格竟然出乎意料地流畅和务实。它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复杂的数学模型或者难以理解的行业黑话,而是用了一种非常贴近一线工程师的口吻,将复杂的检修理念逐步拆解。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刚接触设备管理的新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检修等级和周期设置时所采用的逻辑推演过程,非常严谨,让人心服口服,这表明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一定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权衡安全裕度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这种成熟度在技术文档中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在我看来,远超其作为“导则”本身的定义。我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于如何将理论化的管理体系真正落地到具体的检修流程中,避免出现“纸面完美,现场无效”的尴尬局面。这本书的章节排布似乎正是为此目的而设计的。特别是关于“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那一章的篇幅和详尽程度,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似乎不仅仅是告诉你“要做”什么,更是在深入探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不同约束条件下如何调整”的方法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标准化的表格和流程图,可以直接打印出来应用到我们日常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修订中去。如果这本书真的能为我们部门的检修策略带来一次结构性的升级,那么它的价值就无法用简单的页数来衡量了,它将直接转化为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和效率的提升。

评分

我是一个偏向于从系统工程角度看待设备维护的人,对于任何试图将孤立的设备检修提升到全局管理层面的著作都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本书的名称——“管理导则”——暗示了它肩负的不仅仅是技术指导的责任,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输出。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对当前水电行业检修模式的深刻反思,例如,如何有效地集成物联网(IoT)和预测性维护(PdM)技术,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承体系。如果它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定检、事后检修的优化上,那它的创新性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视野,一套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迭代的、具有前瞻性的管理框架,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导则”而非“说明书”。

评分

从排版和索引来看,这本书的细节处理体现出出版方的专业态度。纸张的质地很好,油墨没有渗透问题,长时间翻阅也不会留下难看的指纹,这对于一本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加分项。更重要的是,书后的索引做得非常细致,几乎每个关键术语都有被收录,这极大地提升了检索效率。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在不同章节间跳转以进行跨领域比对的专业人士而言,一个优秀的索引比任何华丽的封面都要重要得多。这本导则似乎很注重可追溯性和引用规范,这对于确保我们自身未来制定的文件具有法律和技术上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我初步估计,光是查阅和对比书中引用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就能为我们节省大量前期调研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