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26-2013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条件(代替DL/T 526-2002)

DL/T 526-2013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条件(代替DL/T 526-200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DL/T 526-2013
  • 备用电源
  • 自动投入装置
  • 电力系统
  • 技术标准
  • 电气设备
  • 安全规范
  • 行业标准
  • 电源切换
  • DL/T 526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7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911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字数: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基本技术要求、技术参数、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系统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以下简称装置或备自投),并作为该装置的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的依据。其他工矿企业电网用户等亦可参照使用。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新进展 图书名称: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新进展 内容概述: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当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领域的前沿技术、标准体系演进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全书旨在为电力系统设计、运行、维护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份系统、前瞻性的技术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继电保护技术基础与发展趋势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和分类,重点梳理了传统微机保护装置的技术演进路径。深入分析了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复杂性增加,如新能源接入、特高压电网发展带来的保护定值计算、暂态过程分析和抗干扰能力提升的新要求。 先进的保护算法: 详细介绍了基于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和高速数据采集的行波电流/电压保护技术。阐述了其在输电线路故障的快速准确定位、故障性质判别中的优势,并对比了传统电流/阻抗保护的局限性。讨论了故障录波数据的高效分析方法,以支持故障的深入诊断。 非电量保护的新发展: 聚焦于利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数学工具对系统状态量(如谐波、间谐波)的深入挖掘,以实现对设备内部状态的早期预警和新型故障的识别。特别对变压器绕组变形监测、发电机内部故障的非侵入式监测技术进行了剖析。 网络安全与保护的融合: 随着保护系统基于网络化、信息化的深入,网络安全已成为继电保护系统可靠运行的基石。本部分系统介绍了IEC 62351标准体系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安全认证、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方面,强调了纵深防御策略在保护系统中的实施要点。 第二部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智能化与集成化 本部分将重点放在自动控制与安全自动化的前沿研究与应用上。现代电力系统对稳定性和运行效率的要求,使得自动化装置必须具备更高的自主决策和快速响应能力。 先进的系统稳定控制技术(ALS): 详细阐述了基于PMU数据的系统功角稳定控制、最优潮流控制等高级应用。重点讲解了静止同步串联补偿器(SSSC)、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等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装置的控制策略及其与主保护系统的协同配合。 故障录波与暂态过程分析的深化: 探讨了新一代故障录波器在多终端、广域同步采样方面的技术突破。深入讲解了如何利用高精度同步数据进行系统动态特性辨识,以及如何将这些信息反馈至自动准同期、自动准相装置,提高并网和解列后的恢复速度。 变电站自动化: 详述了基于IEC 61850标准的集成化变电站设计理念。重点分析了智能电子设备(IED)间的GOOSE报文和Sampled Values(SV)流的高效应用,以及如何构建高可靠性、高带宽的站控层和过程层网络。探讨了站控层软件平台的互操作性测试和实际工程部署中的常见问题及规避措施。 第三部分:新能源接入与大电网的保护挑战 随着风电、光伏等分布式电源和储能系统(ESS)的大规模并网,电网的短路电流水平、阻尼特性以及故障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对现有保护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新能源并网点的保护策略: 针对直流输电系统(HVDC)和包含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并网点,分析了惯量缺失和暂态稳定性下降对传统阻抗保护的影响。介绍了针对弱电网并网点,采用低电压穿越(LVRT)和频率穿越能力的保护配合策略。 储能系统(ESS)的保护与隔离: 储能系统作为新型设备,其内部的直流侧短路和热失控风险是保护关注的焦点。本部分详细介绍了针对电池管理系统(BMS)与电力系统保护的接口标准和信息交互机制,以及储能并网点交流侧的故障保护配置原则。 区域保护与广域保护(WAP): 鉴于大电网的广域联动特性,广域保护(如基于PMU数据的超前/滞后角保护)被视为提高电网鲁棒性的重要手段。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广域保护的定值标定、数据延迟补偿和系统分层架构,以确保在极端故障条件下实现快速、正确的切除。 第四部分:标准体系演变与工程实践质量控制 本部分关注行业标准的最新动态,以及确保工程设计、设备选型和现场调试质量的方法论。 标准更新对设计的影响: 结合行业技术标准的演变趋势,分析了新的规范对继电保护与自动装置设计提出的具体要求,例如对设备动态性能指标、环境适应性、以及与上层调度系统通信接口的更新要求。强调了理解和遵循最新技术导则对于保障项目质量的关键性。 调试与验收的精细化管理: 详细介绍了基于仿真平台(如RTDS, Typhoon HIL)的半实物仿真测试方法在保护装置投运前验证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现场调试过程中,针对先进保护功能(如阻尼补偿、广域保护逻辑)的专项测试规程和验收标准。 数字化运维与预测性维护: 探讨了如何利用历史运行数据和在线监测数据,建立保护装置的健康评估模型。介绍了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故障特征提取方法,以期实现从故障后的恢复到故障前的预测性维护的转变,最大化装置的可用性。 本书内容深度高,技术覆盖面广,特别适合于指导复杂电网结构下的保护与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是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设备采购和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这本《技术条件》无疑是一份强有力的“武器”。在过去,我们经常面临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文件描述模糊不清,或者性能参数含糊其辞的问题。但自从引进了这个新标准,情况完全不同了。我们在编写采购需求文档(PRD)时,可以直接引用标准中的具体条款,比如对绝缘耐压等级、冲击电流承受能力以及关键继电器的寿命要求等,使得所有投标方的产品都能在同一个严格的平台上进行比较。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标准中对测试仪器的校准要求和测试流程的描述极其规范化,这有效地避免了以往“人治”色彩过重的验收环节。现在,验收工程师只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即便是新来的同事也能保证测试结果的权威性和一致性。这份标准统一了业界的语言和尺度,极大地提高了我们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的水平。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体验非常侧重于规范的演进和历史的对比。在我职业生涯的早期,接触到的主要是更为基础的机电式继电器技术。因此,当我阅读DL/T 526-2013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电力自动化技术从“硬连接逻辑”向“软件定义控制”转型的巨大浪潮。新标准对软件算法的可靠性、冗余设计以及故障隔离机制的探讨,是旧版标准完全无法触及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实现自动投入”的说明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数字时代确保关键任务连续性”的哲学论述。我对其中关于逻辑模块化和软件升级兼容性的章节进行了重点研读,这启发我在我们内部的设计规范中,也加入了类似的模块化要求,以应对未来技术迭代带来的冲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设定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技术基线,鼓励行业向前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技术的修补上。

评分

这本《DL/T 526-2013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技术条件(代替DL/T 526-2002)》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电力系统一线摸爬滚打的技术人员来说,它简直就是一本“及时雨”。我最近接手了一个老旧变电站的改造项目,原有的备用电源切换系统已经非常陈旧,可靠性让人堪忧。在查找新标准时,这本手册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详尽地阐述了新一代自动投入装置在设计、制造、试验和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那种严谨和细致,让人感到非常踏实。特别是关于电磁兼容性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规定,比起十多年前的老标准,有了质的飞跃,这对于保障设备在复杂电网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书中对各种故障检测逻辑的描述清晰易懂,即便是初级工程师也能快速掌握核心要点。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误动和拒动”概率控制的具体量化指标,这使得我们在选择和评估供应商产品时,有了一个明确的、可量化的基准,极大地提升了我们项目招投标的专业性和公正性。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升供电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老实说,我第一次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许抵触的——毕竟,技术标准往往意味着繁琐的阅读和晦涩的术语。然而,这本《DL/T 526-2013》在结构编排上展现出了高超的专业素养。它没有把所有的技术细节堆砌在一起,而是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图表的辅助,将复杂的逻辑关系可视化。比如,关于不同电压等级和不同电源拓扑结构下的切换时序图,绘制得极其精妙,一下子就把原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理解的切换顺序和保护动作的先后关系梳理清楚了。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给非技术背景的管理层或跨部门同事汇报项目进度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清晰的结构太友好了。我甚至可以直接截取其中的关键图表,用极少的文字就能准确传达核心技术要求,大大提升了沟通效率。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是深谙如何向不同受众有效传递复杂工程信息的专家。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系统集成工程师,我对技术文档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坦白说,最初翻开这本标准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它如何弥补旧版标准中关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接口的不足。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它对与现代SCADA系统和远程监控平台对接的通信协议和数据帧格式进行了细致的规范,这极大地简化了我们后续的软件开发和集成工作。我记得我们上次升级一套关键保护装置时,光是接口协议的对齐就耗费了团队大半个月的时间,而有了这部新标准作为蓝图,这次的集成工作预计能缩短30%的调试时间。书中对时间同步精度和逻辑链条响应速度的明确界定,体现了设计者对现代电力系统毫秒级控制要求的深刻理解。此外,它对装置自检和故障诊断功能的描述,也为我们构建主动运维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让我们能够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防,这对于保障关键电力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