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指南

中国经济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邹至庄(GREGORY CHI-CHONG CHOW)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发展
  • 市场经济
  • 投资
  • 贸易
  • 政策
  • 改革开放
  • 宏观经济
  • 产业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947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96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9
字数:42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关心中国经济的人

国经济指南;关于中国经济过去、现状和未来的阐述;国内外经济学家联合编写;

内容简介

  本手册主要涉及中国经济的18个主题:①经济制度史;②清朝与中华民国;③中国计划经济;④经济改革历程;⑤经济增长与发展;⑥人口;⑦劳动力;⑧消费与投资;⑨宏观经济政策;⑩收入分配与贫穷;农业;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对外贸易;外国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银行与金融制度;法律制度;能源与环境政策;未来增长前景与经济制度。这些章节都是由专业的人士撰写的。各章节中的材料紧贴现实,语言平实。本手册对于想了解中国经济的专家和学生都非常有用。

作者简介

  邹至庄(Gregory C.Chow),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经济1913班名誉教授。他加入普林斯顿成为以其名字命名的经济研究项目主任之前,曾在麻省理工学院、科内尔、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他曾为中国的高层领导人提供咨询,并将经济学教育引入中国,撰写了15本著作以及200多篇文章,是中国大陆三大报纸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各一家报纸的专栏作家,还获得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和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的荣誉学位。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中国传统经济特点
1.1小规模生产与交换的经济制度
1.1.1小规模农业的产生
1.1.2黄土地上的劳动密集倾向
1.1.3较少的牲畜投入
1.1.4血统观
1.1.5人口增长
1.1.6小规模农业
1.1.7小规模商业活动
1.2科技进步的存在
1.2.1来自海外的科技转移
1.2.2灌溉
1.2.3种植系统的变化
1.2.4保持土壤肥沃
1.2.5中国的技术进步
1.3经济制度与发展相协调
1.3.1土地所有
1.3.2租佃
1.3.3促使商人出现的制度与意识形态
1.4紧密的城乡关系
1.5政府、商人与经济
1.5.1政府与经济
1.5.2政府与商人
1.5.3政府与市场
1.6长期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周期
结语
参考文献
第2章晚清至中华民国: 制度大转型时期
2.1关于文献中的假设
2.1.1制度
2.1.2正式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区别
2.1.3集中与分散的正式制度
2.1.4统治的味道
2.2清朝(1616—1911)
2.2.1统治偏好
2.2.2清代早期对商人活动的过度控制
2.2.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2.2.4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
2.2.5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与义和团运动
2.2.6晚清改革
2.2.7制度僵化与清朝的财政收入
2.3中华民国(1912—1949)
2.3.1中华民国到中日战争前的经济成就(1912—1937)
2.3.2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度变化
2.3.3五四运动
2.3.41945—1949年,第二次国共内战
2.4相关的增长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第3章中央计划的指令性经济(1949—1984)
3.1中央计划指令体制的性质
3.2实践中的中央计划经济
3.3中央计划指令制度的改良与之后的放弃
第4章中国的经济改革: 过程、问题与前景(1978—2012)
导言
4.1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局部改革与80年代后半期的全面改革结果
4.1.1“摸着石头过河”战略
4.1.2双轨制下的市场开发
4.1.3确定改革目标是建立“商品经济”
4.1.4有关改革路线图和政策变化的争论
4.2全面推进的经济改革
4.2.1重新确立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2.2贯彻新的改革战略: 在关键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
4.2.3世纪之交所有权结构的变化
4.3中国的经济处在岔路口
4.3.1半指令半市场经济与两条可能的发展道路
4.3.2以“强大政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模式”
4.4我们会经历未来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吗?
参考文献
第5章经济增长与发展
5.1中国在过渡期内取得非凡成就的原因
5.2为什么中国在1979年前无法实现快速增长?
5.3为什么其他过渡期经济体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就?
5.4中国取得成功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
5.5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
5.5.1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与城乡差距
5.5.2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失调
5.5.3外部失调与货币升值
5.5.4腐败问题
5.5.5教育问题
结语: 中国发展过程所提供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第6章中国人口: 变化与未来前景
6.1简要回顾
6.2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6.3生育率下降与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
6.4死亡率变化与公共卫生保健制度
6.5中国的劳动力与人口红利
6.6移民与城市化
6.7反常的出生性别比例和潜在的婚姻挤压
结语
参考文献
第7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力市场
7.1起点: 政府来确定劳动力出路
7.2劳动力市场改革
7.2.1新的劳动力市场: 工资和收入
7.2.2为什么市场力量会产生如此大的收入差距
7.2.3流动率、流动性和生产力
7.2.4“刘易斯拐点”之争与非正规城市部门
7.2.5“大衰退”的考验
7.3劳动力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第8章中国储蓄难题
导言
8.1中国储蓄难题
8.2企业储蓄难题
8.3家庭储蓄难题
8.3.1更多的事实
8.3.2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解释
8.3.3预防性储蓄动机
结语
参考文献
第9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
9.1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简要回顾
9.1.1第一个时期(1990—1997)
9.1.2第二个时期(1998—2003)
9.1.3第三个时期(2003—2008)
9.1.4第四个时期(2010年至今)
9.2中国的货币政策
9.2.1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9.2.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9.2.3货币政策的中期目标
9.2.4货币政策工具
9.2.5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9.3财政政策
9.3.1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9.3.2中国政府预算
9.3.3财政政策的实施
9.4中国的汇率政策
9.4.1中国的汇率制度
9.4.2中国当前的汇率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0章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收入不平等趋势
10.1导言: 中国的收入有多不平等?
10.2衡量问题
10.3集体主义时代
10.4改革时代: 城乡差别
10.5地区不平等
结语: 不平等和不平衡
参考文献
第11章中国农业: 过去的失败,当前的成功以及激活政策
导言
11.1中国改革前时期的农业: 政策失败
11.1.1中国过渡时期的农业
11.1.2其他变化
11.1.3生产率发展趋势与农业收入
11.2构建改革的制度基础和策略: 激活因素
11.2.1价格政策变化
11.2.2制度改革
11.2.3所有权改革对农业表现的影响
11.2.4国内生产市场自由化政策
11.2.5技术和水利基础设施发展
11.2.6贸易政策
11.2.7贸易和贫穷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2章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有与非国有企业
12.1中国企业改革: 回顾
12.1.1第一阶段(1978—1992年): 国有企业改革道路的探索
12.1.2第二阶段(1993—2002年): 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
12.1.3第三阶段(2003年—目前):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2.2未完成的任务
12.2.1国家、市场和企业家
12.2.2国有与非国有(打破国家垄断)
12.2.3企业融资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3章中国对外贸易
13.1中国贸易的基本特征
13.2通过香港进行再出口及其影响
13.3中国在地区和全球供应链中的参与情况
13.4中国供应链和外国直接投资
结语——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14章中国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4.1引进外国直接投资
14.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5章银行和金融机构
15.1自1978年以来中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
15.1.1改革前的中国金融业
15.1.2银行业改革
15.1.3开放和国际合作
15.1.42011年中国金融业
15.2金融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15.2.1利率市场化
15.2.2汇率制度改革
15.2.3货币政策
15.2.4银行监管
15.3金融改革和评估的逻辑
15.3.1金融改革的逻辑
15.3.2中国金融机构的评估
15.3.3对中国金融业的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6章中国的法律与经济
16.1法律与计划经济
16.2针对改革时期经济体的法律和法律制度
16.2.1在法律上的投入
16.2.2以市场为导向的、国际一体化的经济法律
16.2.3针对削弱市场经济的党政行为的法律
16.3中国法治和经济发展的评估
16.3.1法治“水平”
16.3.2不均衡的法治
16.3.3从比较的观点看中国的法律和发展
16.3.4当代中国法律的前景和政治
结语
第17章中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及政策
17.1中国在节能方面的努力
17.2核电
17.3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17.4经济政策和私营企业的参与
17.4.1市场手段
17.4.2支持性经济政策
17.4.3产业政策
17.4.4环境绩效评级和信息披露
17.4.5与金融机构合作
17.4.6实施/合规/可靠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8章中国经济的未来
18.1改革33年后的中国经济格局
18.1.1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
最主要贡献者
18.1.2巨大的经济差距
18.1.3独特的经济制度
18.2中国的经济与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18.2.1发展的新模式
18.2.2缓解社会和政治紧张局势
18.2.3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担忧
18.3中国经济的未来
18.3.1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前景
18.3.2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18.3.3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指南》:
  清朝政府与之前的明朝政府一样,属于高度集中和目光向内的。在清朝早期和中期没有外部威胁时,皇帝始终关注国内并提高其在国内的统治地位。清代朝廷通过取消御史台这一历来用于监督皇权滥用的中国皇室政治机构来加强其统治。丞相公职被取消(像明朝那样),税收收入被集中(Myers—Wang,2002:604)。大兴文字狱以使汉族学者们不能畅所欲言。乾隆甚至设立保甲惩罚制度来控制他的子民。
  尽管政府规模很小,但清代朝廷却设有一套精密的间接检查和平衡系统,以确保对官员的有效控制。这包括双重地方官员设置,以相互监督遵从中央指令;对军队官员的家属进行监督;官员定期轮换;避免官员在家乡任职;使满族或蒙古族官员与汉族官员相互监督(Rowe,2009)。这种间接控制方法在清代早期还是基本有效的。
  2.2.1 统治偏好
  通过早期皇帝的行为可明显看出其对经济利益掌控的偏好。莫特(Mote)(1999: 906)写道:雍正比其他皇帝更加注重维护和加强其权力,而乾隆则更关心其皇帝尊严不受侵犯而非国家的效率。即使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道光皇帝仍把自己的尊严看得比条约中的不平等条款和战争赔偿更重要。他要求英国官员在他的面前下跪,而不是坐在桌子旁。
  2.2.2清代早期对商人活动的过度控制
  在清朝权力高压且没有外部威胁的时期,商人的活动都受到了严格的控制;足够的证据支持了2.1节的“预测3”。与农民维系在他们的土地上不同,商人是四海为家的。对游走的商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视是非常严密的。农民的产出与活动易于监督,因而易于控制。康熙拒绝了商人们开发新矿山的要求,因为那需要投入庞大的劳动力量(Myers—Wang,2002: 609)。
  ……

前言/序言


《星际航行简史:从伽马射线暴到量子泡沫》 一、 导论:文明的彼岸——远征的必然性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太空探索记录,而是一部横跨数千年、融合了理论物理学、先进工程学以及社会学变迁的宏大叙事。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太阳系内有限的疆域,而是深入探讨人类文明如何挣脱母星引力的束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星际跃迁。 “航行”二字,在本著作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它不再是依靠化学燃料的缓慢爬升,而是对宇宙基本法则的深刻理解与驾驭。我们首先回顾了上古时代(指21世纪初)对光速限制的挣扎与突破,重点分析了“曲率驱动理论”的诞生及其在早期实验中遇到的能量奇点问题。这一理论的最终完善,建立在对负能量密度场的精确控制之上,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时空几何的传统认知。 二、 理论基石:时空几何的重塑与能量的终极形态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解析驱动星际飞船的核心技术——“阿尔库贝雷-沃伊特场发生器”。该技术的突破点在于成功稳定了驱动所需的“负质量等效物”。这一物质形态的发现,源于对高维空间“微型虫洞残余”的捕获与逆向拓扑操作。 我们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实现对驱动场核心的实时校准。这使得飞船能够在不违反相对论的前提下,使自身前方的时空压缩、后方的时空扩张,从而实现超光速的“有效移动”。书中包含大量复杂的张量分析图表,直观展示了在曲率泡(Warp Bubble)内部,惯性力的消失与引力场的重构过程。 三、 飞船结构与生命维持系统:在虚空中铸造绿洲 星际航行对生命维持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航程,要求飞船本身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3.1 物质循环与“零排放”生态圈: 详细描述了“生物循环模块”(BCM)的运作机制。这套系统基于基因编辑的超级藻类与菌群,能够高效分解所有有机废弃物,并精确合成所需的大气、水和基础营养物质。我们揭示了如何利用微重力环境,优化植物的生长光谱和根系结构,使得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3.2 辐射防护与时间膨胀应对: 宇宙射线是深空航行的主要威胁。本书阐述了“动态磁屏蔽层”的设计原理,它不仅能偏转高能粒子,还能吸收背景伽马射线并将其转化为驱动系统的辅助能源。此外,针对长期相对论效应导致的船员生理时间与地球时间差异,我们提出了“同步化神经植入体”的概念,旨在维持船员心智与文明进度的同步性。 四、 航行实践:穿越银河的史诗轨迹 本书的实践部分,重点分析了三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远航任务。 4.1 “先驱者一号”:首次近邻星系试航的教训。 这次任务的目标是比邻星系。书中详尽记录了飞船在首次启动曲率驱动时,因计算模型中一个微小的时间延迟参数,导致航行路径偏离了预定轨道数百万公里。这次失败教会了我们,在时空弯曲的极端环境下,对误差的容忍度趋近于零。 4.2 “奥德赛计划”:穿越奥尔特云与柯伊伯带的挑战。 当飞船离开太阳系的引力势阱后,导航的难度呈指数级增长。我们首次公开了利用“暗物质微扰”进行远程定位的技术。通过监测遥远星系发出的微弱引力波信号,飞船能够实时修正自身的绝对空间坐标,确保不会“漂移”到未知的星际虚空。 4.3 “新伊甸”殖民任务:建立系外生态锚点。 本章聚焦于如何在目标行星(编号为开普勒-186f的类地行星)大气层中,安全地“减速”并软着陆。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地关闭驱动场,使飞船在重力捕获前恢复到亚光速状态。书中展示了复杂的“潮汐锁定制动”算法,这是确保殖民船队安全着陆的核心技术。 五、 结语:超越物理的边界——探索的哲学意义 《星际航行简史》的最终目的,是探讨文明在宇宙中的位置。当我们不再受制于任何一个恒星的寿命时,我们面对的是永恒的孤独,还是无限的可能? 本书认为,星际航行的最终意义,不在于发现第二个地球,而在于对“自我”边界的无限拓展。通过跨越遥远的距离,我们真正理解了时间、距离和存在的相对性。最终的航行,是意识对物质宇宙的终极超越。书中最后一部分以哲学探讨收尾,呼吁下一代探索者,在面对宇宙的浩瀚时,保持谦逊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国经济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够写得深入浅出,又兼具思想深度的并不多见。但我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简洁而有力的风格,仿佛预示着内容也同样干练。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没有直接堆砌那些经济学理论,而是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之中。我特别想知道,它如何解读中国经济体量庞大背后的驱动力,以及这种驱动力是如何在不断演变的。我很好奇,它是否能够揭示出一些我们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触到的经济运行规律,或者说,那些隐藏在数据和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在谈论“高质量发展”的时候,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解释这个概念,并且给出具体的衡量标准?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时,中国经济又展现出了怎样的韧性和应对策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并且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原本模糊的经济图景,变得清晰起来。

评分

这本书,我真是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心情翻开的。从封面上那沉甸甸的“中国经济指南”几个字,我就知道,这绝对不是一本能够随意翻阅的读物,而是需要坐下来,泡一杯茶,慢悠悠地去品味的。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它究竟能把中国经济的脉络梳理得有多清晰,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比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双循环”战略,它会以怎样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不是经济学专业的出身,但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一直有着强烈的关注,特别是最近几年,听到太多关于经济转型的声音,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时候就像雾里看花,摸不着头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过经济发展的迷雾,让我能够理解那些宏观政策背后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它们对我们个体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我特别期待它能给我一些实实在在的“干货”,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比如,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究竟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投资理财方面,这本书又能否提供一些更加接地气的建议?这些都是我购买这本书时最迫切想要找到答案的问题。我甚至想象着,在阅读过程中,自己会一边看一边在书上做各种标记,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最终读完后,能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中国经济指南”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官方,有点枯燥。我担心里面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枯燥的数据,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教科书,让人昏昏欲睡。但朋友极力推荐,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而且写得很有条理,不是那种死板的学术论文。我抱着一丝希望翻开了它,结果出乎意料。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那样,一开始就抛出一大堆理论,而是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切入,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画卷。我尤其喜欢它对历史进程的梳理,如何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其中经历了哪些关键的转折点,又克服了哪些巨大的挑战,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有启发性的阐述。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如何解释中国经济的“奇迹”是如何发生的,背后又有哪些我们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我猜想,它一定能够填补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让我对我们国家经济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碎片化信息上,而是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有逻辑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出于一种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好奇心。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我感到有必要对中国经济有更深入的了解。我特别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分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的。比如,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经济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又存在哪些瓶颈?在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走向会是怎样的?在消费升级方面,又有哪些新的趋势值得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另外,我也非常想了解,这本书对于普通人在经济波动时期如何进行财富管理和投资规划,是否能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毕竟,经济发展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民生上,如何让自己的财富保值增值,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它能成为我的“经济参谋”,帮助我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奇。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常常感到,我们听到太多关于经济增长的数据,但对于这些增长背后的真正动力,以及其可持续性,却了解得不够深入。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比如,它如何看待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思考,不仅仅是罗列成就,更能深入剖析潜在的风险和挑战。我尤其关注的是,它如何解释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这种韧性是如何在各种国内外压力下得以维持的。我期待它能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辩证和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中国经济的现在和未来。我希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对“中国经济”这四个字,有更深刻、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很多人写的凑成一块的,都是大家,但是初步感觉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或精神。

评分

这本书已把从古至今,是怎么经济发展,都写在里面了?

评分

不错的 还没看

评分

还是不错的

评分

还没看,感觉应该不错吧!……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学习阅读

评分

不错,东西还行,不错不错。

评分

好书不多言,打开就知道。

评分

包装,印刷好,这次送货速度快!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