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三期叠加”和“四降一升”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必须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供给侧来说,有三个因素,即投资、劳动、效率。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新增劳动力正在减少;多年以来由于加大投资已经带来一系列问题,不能继续;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归因于效率太低。由此,主编吴敬琏教授早在几年前就一直强调,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要转轨,要找到新的动力,只能依靠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增加投资转向增加索洛余值,也就是要创新,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也即提高供给的效率。《比较》第82辑以此为主题,为读者们提供了若干文章。
吴敬琏,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宝钢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比较》辑刊、《洪范评论》主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规划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经济学会(IEA)荣誉主席,北京乐平基金会发起理事,阿拉善生态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吴敬琏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改革,是“整体改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快与慢 安德鲁·霍尔丹
产业政策和竞争 菲利普·阿吉翁等
产业政策和发展:政治经济学视角 詹姆斯·罗宾逊
过早去工业化 丹尼·罗德里克
就业保护法的经济学分析 J.H.韦尔克尔克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评科尔奈的《动态变化、竞争和剩余经济》 许成钢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结构性改革 斯特凡·施莱歇 安德烈·马尔库等
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制研究 余晖 何静
安德鲁·霍尔丹的文章“经济增长:快与慢”探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和增长源泉。他把考察全球经济增长的时点追溯至公元前1000 年,用各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指标来分析三千多年来的增长态势。这些分析表明,人类社会长期缺乏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处于停滞状态,直至工业革命才走出停滞,步入历时两百多年的创新和增长通道。他着重从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视角,综合剖析了工业革命得以产生的技术和社会根源。在霍尔丹看来,在促进增长方面,社会因素的变化,如社会中的合作和信任、制度和基础设施、政府角色、耐心等,支持了技术变革或领先于技术变革,因此,社会因素的变化至少发挥了和技术变革同样重要的作用。对于未来的经济增长,他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同时阻碍经济增长的社会因素也不容忽视,在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的增长将徘徊在平凡与神奇之间。”
2015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产业政策要准”作为推进结构性改革的五大政策支柱之一。我们特意选取了两篇论述产业政策的文章,也许可以为实施“准”的产业政策提供启发。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领军人物菲利普·阿吉翁等人的文章“产业政策和竞争”以中国为背景,讨论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可以提高生产率,进而推动增长。作者们使用1998—2007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从实证角度研究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和关税等产业政策对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竞争性部门实施的产业政策(补贴或税收减免)、旨在维持或者促进竞争的产业政策(比如引导企业进入或者鼓励新企业发展),对生产率增长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初始竞争更为激烈的部门实施补贴和免税这样的产业政策,能够改善企业的表现,而实施(低息)贷款和关税补贴这样的产业政策,则不能改善企业的表现。作者们还指出,为了使产业内的利益集团对产业政策施加的影响最小化,应以更分散、更有利于竞争的方式实施扶持型产业政策。詹姆斯·罗宾逊的文章,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产业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国际上,产业政策不乏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说明产业政策可以是社会所需要的,并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另一方面,与任何对社会有益的政策一样,产业政策也受制于具体社会的政治均衡特征,比如哪些利益团体能被动员,关系到怎样的利益,处于怎样的政治体制环境中。在这些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即使能推出产业政策,也未必会采取理想的形式。因此,仅仅提出好的产业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考虑这些好建议如何能被掌握政治权力的群体自愿采纳。
在一国经济实现增长、从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工业化是最重要的推动力。然而,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却出现了过早去工业化的现象。在“过早去工业化”一文中,罗德里克利用三个工业化测量指标——制造业就业占比、按当前价格计算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详细描述了不同类别的国家之间的去工业化格局,并根据这些指标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界定了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过早去工业化现象。他进一步阐释了发展中国家去工业化现象的成因,其中全球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罗德里克认为,过早去工业化对发展中国家并非好事,它踢走了经济借以快速上升的“梯子”,还可能产生不利的政治后果。对尚处于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中国经济来说,工业化仍然至关重要,罗德里克的分析值得我们加以重视。
“法和经济学”栏目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学教授韦尔克尔克的文章“就业保护法的经济学分析”。这是一篇综述性文章,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法学界和经济学界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文献,包括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就业保护法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用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就业保护法的改革对经济产出和经济行为的影响,以美国各州就业保护法的不同变化来研究就业保护法对劳动力流动、就业、雇员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就业保护法的渊源和政治动力机制。这些研究为全面认识就业保护法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新书架”栏目是许成钢为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教授的新书《动态变化、竞争和剩余经济》而作的书评。这篇书评从一般均衡和方法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态变化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列宁式国家资本主义等方面,分析并归纳了科尔奈著作的主要观点和软预算约束这样的重要概念。许成钢认为,科尔奈著作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特点。
斯特凡·施莱歇和安德烈·马尔库等人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一文分析了欧盟现行排放交易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该体系的三个一揽子改革方案,并评估了这三个改革方案的可行性。作者们还简要介绍了韩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排放交易体系,比较了它们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不同特点。
比较之窗栏目是余晖等人的“澳大利亚医疗卫生体制研究”一文。文章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国民医疗照顾制度、卫生服供给方的制度安排、卫生体系的行政管理体制、卫生资金的筹措和支付制度,并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建议。
这本《比较·2016年第1辑(总第82辑)》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些我原本难以触及的世界。书中对一系列社会现象的剖析,角度刁钻,见解独到,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惊喜。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某个国际事件的分析,作者并非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背后的权力博弈、文化冲突以及历史渊源,将一个原本复杂的问题梳理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这种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书中也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论述之中,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即便是在讨论有争议的话题时,也能保持冷静的分析,避免情绪化的表达。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加一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你能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也能从中学习到严谨的治学方法。它的文字风格可以说是理性而又不失温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有对现实的关怀。
评分读完《比较·2016年第1辑(总第82辑)》,我脑海中充斥着各种新奇的观点和深刻的见解,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挑战你固有的认知,迫使你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问题。其中关于某个发展模式的讨论,就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深入挖掘了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受益匪浅。书中也不乏一些充满智慧的哲学思考,它让你不仅仅关注眼前的现象,更能跳出框架,去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变化”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一种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系统中去理解。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事物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候像是娓娓道来的故事,有时候又像是掷地有声的论断,变化莫测,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读物,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脱胎换骨”的书,是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读的。
评分翻开这本《比较·2016年第1辑(总第82辑)》,一股扑面而来的思想洪流让我一度有些招架不住,但细细品读下去,却发现其魅力所在。它像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用一种略带古朴但又不失锐利的语言,与我分享他对世界万象的观察与思考。书中涉及的某个议题,其分析视角之独特,是我此前从未曾想过的。作者似乎总能从一些被忽视的角落,挖出惊人的事实,并将其与宏大的理论框架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特别喜欢其中对社会思潮演变的追踪,那不是简单的年表式罗列,而是充满了对个体经验和群体情感的细腻描摹,让人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精辟的论断,或是某一处绝妙的比喻。这种如同与智者对话的感觉,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你去独立思考,去质疑,去探索。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感很强,有时候像在静静地倾听,有时候又像在激昂地辩论,极富感染力。可以说,它是一本能唤醒你内心深处思考的读物,是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
评分这本《比较·2016年第1辑(总第82辑)》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打开阅读的那一刻,就被一种严谨又不失深度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书中对一系列重要议题的探讨,无论是从理论的深度还是现实的穿透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比如,其中关于数字时代下国家治理模式演变的分析,就深入剖析了技术如何重塑权力结构,以及公民社会在其中的角色变迁。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或现象,而是能够洞察其背后的逻辑,将复杂的概念抽丝剥茧,呈现给读者清晰的脉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在讨论人工智能伦理问题时,并没有停留在技术本身,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哲学语境中,引发了关于自由意志、责任归属等一系列深刻的反思。文字风格上,作者游刃有余,时而如庖丁解牛般精细,时而又如鸿篇巨制般大气磅礴,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在快速变化的当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拿到《比较·2016年第1辑(总第82辑)》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毕竟“比较”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定的学术腔调,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相当别致,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一种“故事感”。它并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文写法,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事例,将复杂的议题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某个文化现象的探讨所吸引,作者通过对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的深入挖掘,揭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的社会动因。这种“小处着眼,大处着笔”的手法,让我觉得非常新颖。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中也穿插了一些个人的观察和体会,这些内容让整本书更加立体和人性化,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风格上,作者十分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理论,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忘的书,而是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经意地回想起其中的某些观点。
评分非常好,这次用信封包装,更整洁了
评分包装很好,书还没来得及看
评分比较经济学双月刊,每期都很有看头
评分非常好,在附近好几个超市问了,都没有,只得从网上买,挺好
评分好书不错,值得一读!!
评分2017的精神口粮!
评分国内外宏观文献选登与比较
评分每期买
评分京东自营的商品买着就是放心,售后服务也很好,赞一个。很好也是非常满意的一次购物。物美价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