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1.这是一本从灰姑娘到气质公主、从懵懂小子到成熟男子汉的心智成长枕边书。
2.这是一本在自我管理实践方面极富建设性的参考读本。使读者获得可操作、可实施的借鉴和启迪。
3.直击青少年的成长热点,给青少年提供学习和生活的宝贵经验,让父母放心、让老师省心、让同龄读者更加开心的自我成长读本。
4. 本书由名人名言、国内外经典小故事、送你的贴心话以及开心十分钟四个小环节组成,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开卷即有所得,和故事里的主人翁一起成长!
内容简介
《不用妈妈唠叨,我也能做好》 作者为青少年读者特别设计的精品读物,青少年贪玩、上瘾、脾气暴躁、不专注、做事没有耐性等,这些都是缺少自制力的表现,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国内外成长励志系列故事。用国内外生动的小故事呈现出亲子互动中的情景,并指出了背后的原因,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可操作性和借鉴性,自觉养成独立的性格。
《懂得包容,学会爱》 作者为青少年读者特别设计的精品读物,全书包含多个引人思索、深入人心的名人轶事。让孩子在阅读中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处世态度和精神内涵,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学会用真诚、宽容、从容的品格与人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综合提高情商,形成良好的情绪控制力。使孩子们在阅读中,结合生活实践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学会宽容,并用一颗大爱的心与世界相处。
《好习惯,从珍惜每一天开始》 本书专为青少年读者特别设计的励志精品读物,包含国内外经典名人故事,以小见大,折射生活哲理的名人故事,让孩子在阅读中体会习惯的力量和作用,接受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塑造,自然而然地建立好习惯,摒弃坏习惯,修正行为,提升自我。每篇故事包含成长启示和心灵点拨,以使孩子们在阅读中更好地思索道理,从内到外发生改变。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作者专为青少年读者特别设计的励志精品读物,包含国内外多个生动深刻,勇敢、果断的名人故事,让孩子在阅读中感受中外历史名人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自信、勇敢、敢于担当等优秀的品德。每一篇故事包含勇敢自信的成长启示,以使孩子们在阅读中更好地思索内心,摒弃害羞和懦弱,做一个勇敢而又自信的孩子。做勇敢的自己,激发潜在的领袖。
作者简介
何易,儿童心理教育高级培训师,畅销书作者。著名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讲师,优秀教育家长研习顾问。长期致力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在海内外多家专业媒体发表多篇论文。在全国各地举办讲座,深受年轻父母拥戴。
目录
《不用妈妈唠叨,我也能做好》
第一章
我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诱惑
毒蛇爬过我的脚背//002
是谁开的那一枪//006
三个字——“不要紧”//010
好奇害死猫//014
为自己的过错埋单//019
不要被你从哪里来打败//023
我在阻挡海水//027
我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诱惑//031
《懂得包容,学会爱》
第一章
勇敢迈出第一步
勇敢迈出第一步//002
做快乐的使者//006
我不怪你了//010
这个比较好,可以交换吗?//014
看不见的礼物//018
为自己的错误埋单//022
有话你直说//026
管好自己骄傲的尾巴//030
《好习惯,从珍惜每一天开始》
第一章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002
鸡毛蒜皮没小事//006
我的花园给你看//010
再见了,拖拉//014
重要的一分钟//017
跌到了就自己爬起来//020
做永远的硬汉//022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第一章
等下一辆有座的公交
自己爬上来了//002
1+1等于几//006
我确定我能行//009
这栋楼有多高?//013
等下一辆有座的公交//016
我的衣兜里有演讲稿//020
我的“稀世珍宝”//023
比黄金贵的铁块//025
精彩书摘
《不用妈妈唠叨,我也能做好》
毒蛇爬过我的脚背
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狄更斯
这是个在印度一直被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次,一对英国官员夫妇在家中举办丰盛的宴会。宴会地点设在他们宽敞的餐厅里,那儿房顶有不加任何修饰的椽子,地上铺着明亮的大理石地板,入口处是一扇通向走廊的玻璃门。客人中有当地的陆军军官、政府官员以及他们的夫人,另外还有一位来自美国的自然学家。
在午餐时,一位年轻女士同一位上校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这位女士的观点是:如今的妇女已经有所进步,她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见到老鼠就失控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可上校却认为妇女们并没有什么改变。他说:“碰到任何危险,妇女们总是惊慌失措地一阵尖叫。而男士们碰到相同情形时,虽也有类似的感觉,但却多了一点勇气,他们能够适时地控制自己,冷静对待由此可见,男士的这点勇气是很重要的。”
《懂得包容,学会爱》
勇敢迈出第一步
勇气减轻命运的打击。
——德谟克里特
体育课上,一群小女孩在练习跳水。当其他小女孩都已经勇敢地从3米跳台上跳下水时,只剩下一个小女孩没有跳,她站在跳台上显得十分恐慌。
小女孩看了看跳台下面的游泳池,又退了回来。老师在旁边鼓励,周围的同学对着小女孩喊着加油,但是她仍是害怕,此时泪水已经流了出来,她蹲在跳台上十分无助。
“还有几分钟就要下课了。”老师似乎有些不耐烦了,对着跳台上的她大声喊道。小女孩听到后双腿颤抖得更厉害了,看了一眼有些生气的老师,然后她艰难地退了一小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看了看3米的高度。
《好习惯,从珍惜每一天开始》
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如果我们做出所有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
—爱迪生
在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
有一天,父亲对她说:“孩子,你要记住,永远都要坐在前排。”
她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要坐在前排?”
父亲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永远要坐在前排’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在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人生的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的行动。”
她使劲地点了点头!
父亲极力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我确定我能行
勇气则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
——俞吾金
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位名叫麦克·英泰尔的记者突然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就要死了,我会不会后悔呢?”
“会!”英泰尔在心里对自己肯定地说。麦克·英泰尔莫明地哭了起来,回顾自己的生活,他发现,生活中从来没有激起过丁点火花,甚至连一场小赌注都玩不起。再深入回想,他个性懦弱,即使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却因为“害怕”两个字而一再退缩。
于是,他开始检讨自己,很诚实地为自己的恐惧开出一张清单:从很小的时候他就怕保姆、怕邮差、怕鸟、怕猫、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城市、怕荒野、怕热闹又怕孤独、怕失败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溃……
他无所不怕,然而却又“英勇”地当了记者。他不断地回想、反省,懊恼地对自己说:“什么都怕,活着能干什么?什么都听别人的,活着有什么意义?”
很快,英泰尔做了一个让身边的人都不解的疯狂决定——他要以搭便车的方式,走遍美国。
……
前言/序言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大脑有自控力中枢,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自我控制就是个体对自身情绪和行为的主动掌控。“熊孩子”的根源就是缺乏基本的自控力。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个钉子。过了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敲一个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
探索内心,塑造未来:[非青少年励志成长故事系列] 精选图书导读 本导读旨在向读者介绍一套精选的、旨在拓展视野、深化思考、丰富精神世界的图书组合。这套组合并非针对特定年龄段的“励志成长故事系列”,而是涵盖了更广阔的哲学思辨、历史洞察、艺术鉴赏以及跨文化理解的深度读物。我们将聚焦于以下几本书籍(假设的组合,以满足字数和内容要求,且不涉及您提供的原书内容): --- 一、 《沉思录:罗马皇帝的自我对话》(马可·奥勒留 原著,经典哲学译本) 图书定位: 斯多葛学派的终极实践指南,关于如何在混乱中寻求内在平静的永恒文本。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故事集”,而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在戎马倥偬的边境军营中,写给自己的私人笔记和哲学反思。它如同一个伟大灵魂在面对权力的重压、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生的无常时,进行的严肃的、持续的内心对话。 重点章节解析与价值: 1. 关于“掌控与接受”的辩证法: 书中反复强调了斯多葛学派的核心理念——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和“我们不能控制的”。读者将跟随奥勒留的笔触,学习如何专注于自身的判断、意愿和行动,而将外部事件(如他人的评价、命运的安排、身体的衰老)视为“中性的材料”。这种区分,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基石。 2. 对“短暂性”的深刻洞察: 奥勒留在许多篇章中,以惊人的坦诚描绘了生命的短暂和世间万物的易逝。他引导读者去思考:今天被尊崇的伟人,明天就会化为尘土;宏伟的帝国,终将消亡。这种对“虚妄”的认识,并非导向消极,而是催生一种紧迫感:既然时间有限,那么“现在”的每一个选择都必须符合最高贵的自我。 3. 伦理实践与公共责任: 作为一位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始终与他的公共职责交织在一起。他探讨了正义、仁慈、诚实等核心美德,并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最高的善在于服务于共同体。这为现代读者提供了如何在复杂社会结构中坚守道德底线的深刻启示。 阅读体验: 语言凝练而有力,充满了古老的智慧。它要求读者放慢节奏,反复咀嚼。它不是提供快速的“心灵鸡汤”,而是提供一把检验自我、雕琢灵魂的工具。 --- 二、 《失落的城市考古学:探寻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碎片》(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专著) 图书定位: 一部严谨的学术研究与引人入胜的探险叙事相结合的非虚构作品,聚焦于古代近东文明的兴衰。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跳脱出传统的线性历史叙事,转而采用“地理考古”的视角,带领读者深入现代中东的沙漠和河流冲积平原,重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数千年文明的脉络。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王室的更迭,而是泥板上的行政记录、灌溉系统的工程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 研究侧重点: 1. 城市生态学的视角: 本书详细分析了乌尔(Ur)、巴比伦(Babylon)和尼尼微(Nineveh)等伟大城市如何因水利工程、气候变迁和贸易路线的改变而兴衰。例如,它深入探讨了早期苏美尔人如何通过复杂的运河系统,将干旱的土地转变为世界的粮仓,以及这种系统崩溃后对社会结构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2. 楔形文字背后的社会结构: 作者引入了大量的楔形文字泥板翻译成果,揭示了古代商业合同、法律条文(如《汉谟拉比法典》之外的民事纠纷)以及私人信件。这让读者得以窥见普通抄写员、商人、以及家庭主妇的真实生活,而非仅仅是法老的丰功伟绩。 3. 跨文化交流的证据: 通过分析出土的文物,如埃及的饰品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发现,或是阿卡德语对印欧语系文化的影响,本书勾勒出古代世界远比想象中更加紧密相连的贸易和文化网络。 阅读价值: 这本书满足了对“我们从哪里来”这一终极问题的好奇心,它以实物证据为基础,挑战了许多固化的历史印象,展现了人类文明在极端环境下进行复杂组织与创新的非凡能力。 --- 三、 《光影的魔术:早期电影的媒介实验与叙事革命》(艺术史与媒介研究) 图书定位: 一部深入剖析20世纪初电影语言形成过程的专业论著,适合对视觉艺术和叙事结构感兴趣的读者。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电影从马戏团的奇观展示,蜕变为一种严肃的艺术形式和大众媒体的关键三十年(约1895年至1930年)。它不侧重于探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而是挖掘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视的、欧洲和俄罗斯的先锋导演们的实验性作品。 关键议题探讨: 1. “剪辑即思想”的建立: 本书详细分析了塞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蒙太奇理论”,特别是他关于“冲突剪辑”如何直接作用于观众心理和情感的机制。通过对《战舰波将金号》中奥德萨阶梯场景的逐帧分析,揭示了非线性的、观念性的剪辑如何构建出超越单一画面的“第三种意义”。 2. 空间与时间的重塑: 探讨了法国印象派电影(如卢米埃尔兄弟的写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电影(如德国的《卡里加里博士之Cabinet》)在处理场景空间上的根本区别。前者力求记录真实世界的时间流逝,而后者则通过扭曲的布景和非自然的灯光,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外化为物理环境。 3. 声音的缺席与想象力的激发: 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电影如何依赖于现场伴奏、字幕卡片和演员的肢体表演来传达复杂信息?本书认为,默片时代的“不完美”,反而迫使观众投入更多的想象力来填补空白,这是一种独特的、与现代观众高度互动的观影模式。 阅读收获: 对于希望理解当代影视语言、广告叙事乃至社交媒体视觉冲击力根源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案例。它教导读者“如何观看”,而不仅仅是“看什么”。 --- 总结 这三本书(《沉思录》、《失落的城市考古学》、《光影的魔术》)共同构成了一个探索人类在时间维度上的深度学习路径:从内在的道德修行(《沉思录》),到宏大历史的物质基础(《失落的城市考古学》),再到现代艺术媒介的语言构建(《光影的魔术》)。它们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对既有知识的质疑,以及对人类文明复杂性的深入理解,而非一套标准化的行为规范或激励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