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共和國震撼鏡頭:看得見的曆史》講述1949年以來中國重大曆史事件,以珍貴曆史鏡頭、珍稀文字檔案迴顧共和國曆史,全程記錄政壇風雲、經濟大策、文化盛舉背後的麯摺和輝煌。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以翔實的文字披露鮮為人知的事實細節,以鏡頭的聚焦迴溯不平凡歲月裏的滄桑故事。
目錄
第一章 激情燃燒的歲月
鏡頭1: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
鏡頭2:上海解放後穩定經濟
鏡頭3:新中國掃盲運動
鏡頭4:第一屆人大的召開
鏡頭5:《漢字簡化方案》製訂始末
鏡頭6:英雄輩齣的時代
鏡頭7:大寨模式成為新中國農業發展樣闆
第二章 劃時代意義的轉摺
鏡頭8:比小崗村還早的包産到戶
鏡頭9:1983年春節聯歡晚會誕生始末
鏡頭10:糧票等票據的廢除
鏡頭11:1986,中國流行樂的青春記憶
鏡頭12:天安門城樓開放的前前後後
鏡頭13:互聯網接入中國
鏡頭14:滬市開鑼標誌中國股市的創建
第三章 新紀元的大國崛起
鏡頭15:中國加入WTO後的第一個國際經濟官司
鏡頭16: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立項到成功解密
鏡頭17:汶川地震震撼人心的瞬間
鏡頭1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策劃過程
鏡頭19:世博會中國館設計始末
鏡頭20:國慶60周年慶典氣象保障紀實
精彩書摘
《共和國震撼鏡頭:看得見的曆史》:
李濟深離開香港的過程,猶如一場精彩的諜戰劇。
12月25日,港英當局密切監視李濟深動嚮的特務負責人王翠微接到請帖,邀他們夫婦27日到李公館“歡慶聖誕”——王翠微由此認定李濟深不會於近日離港,又正趕上聖誕假期,也就放鬆瞭戒備。
這其實是李濟深放齣的一顆“煙幕彈”——12月26日晚,李濟深拉上民革的硃蘊山等人,乘上一艘小遊艇,擺上酒菜,大張旗鼓地到維多利亞灣“泛舟遊覽”去瞭。
天漸漸黑瞭下來,誰也沒有發覺,小艇悄悄靠上瞭停泊在港內的蘇聯貨輪“阿爾丹號”。
貨輪上,彭澤民、柳亞子、茅盾、翦伯贊等人已經等在那裏,在中共的統一安排下,他們或化裝成洋行經理,或化裝成商人,口袋裏還像模像樣地裝著提貨單。李濟深則迅速鑽進船長室,再也不在甲闆上露麵。12月27日,“阿爾丹號”順利通過檢查,乘風破浪嚮大連港駛去。
“我父親走時沒通知任何人,我想,應該也包括我的母親。”李筱桐說,“幾個月後,我母親就去世瞭,怕特務破壞,她的墓碑上甚至不能寫是誰的夫人。” 李濟深的傢人不少都生活在國統區,由於李濟深的北行,他們也付齣瞭沉重的代價:李濟深的長子李沛文被逮捕,險些被殺;送去參軍的兩個兒子,一個被國民黨扣作人質,一個被監控起來;他的內侄黎民任,由於曾有計劃地將大批共産黨員引渡至香港,被綁上巨石沉入瞭珠江。
1949年1月1日,“阿爾丹號”在航行中迎來瞭新年的第一縷曙光。
船上的民主人士也在相互祝賀新年。在茅盾拿來的題詞本上,李濟深興奮地寫下瞭一首新體詩:“同舟共濟,恭喜恭喜。一心一意,來做一件大事。前進!前進!努力!努力!” “我父親從不作新體詩的,這是他的第一首新體詩,我想應該也代錶著他的‘新生’吧。”李筱桐說,“而且從那天起,我父親開始記日記瞭,用的是一本美國産的硬皮本,離開香港那麼倉促,他還是帶在身邊——那是馮玉祥送給他的。” 那一天,香港《華商報》發錶瞭李濟深離港前寫好的《元旦獻辭》:“一切民主陣綫的朋友、愛國的人士……都應準備其知識能力……為建立一個民族獨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國而奮鬥。” 那一天,蔣介石也發錶瞭他的《元旦文告》,宣布下野,“個人進退,絕不縈懷”——在這個中國曆史的轉摺點上,這對鬥瞭幾十年的老對手終於以這樣的方式分齣瞭勝負。
從某種意義上說,蔣介石的下野是桂係“逼宮”的結果。緊接著,1949年1月初,白崇禧派桂係三號人物黃紹弦攜帶巨款飛赴香港,邀請李濟深赴武漢“指導一切”。
“黃紹弦當然沒有見到我父親,”李筱桐說,“桂係希望我父親迴去帶領他們‘劃江而治’。雖然曆史不能假設,但我想,父親如果沒走,一定會反過來做他們的工作一其實,那時候李宗仁和白崇禧已經‘動心’瞭,也想過跟我父親一樣去開政協會議。如果不是時間上的陰差陽錯,這兩個人或許就起義瞭,蔣陣營崩潰得會更陝,那半壁江山的解放或許也能換一種方式瞭。” 1949年1月7日,李濟深等第三批香港民主人士到達大連。
在解放區,李濟深受到瞭最高規格的接待,中共甚至早早就為這些來自南方的民主人士準備瞭上好的皮毛大衣和帽子,以抵擋東北的嚴寒。在解放區的所見所聞,也讓他們對無産階級政黨領導下的新政權,第一次有瞭直觀的認識。
1月22日,李濟深、瀋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55位民主人士聯名發錶《對時局的意見》,首次公開錶示“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共策進行,以期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獨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國之早日實現”。
此前一天,傅作義接受改編,古都北平實現瞭和平解放;同日,蔣介石正式宣布“引退”,由李宗仁齣任代總統。
……
前言/序言
史海迴眸:鏡頭下的時代變遷 書名:《史海迴眸:鏡頭下的時代變遷》 作者:[此處留空,或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齣版社:[此處留空,或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齣版時間:[此處留空,或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 導言:凝固的瞬間,流動的曆史 曆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而影像,則是這條長河中偶然被定格的璀璨浪花。它們以光影為墨,以時間為紙,忠實地記錄瞭人類社會從濛昧走嚮文明、從分裂走嚮融閤的復雜曆程。 《史海迴眸:鏡頭下的時代變遷》並非一部宏大的通史,它是一部聚焦於“視覺證據”的曆史觀察手冊。本書旨在通過對一係列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曆史照片、電影片段、繪畫作品乃至早期攝影記錄的深度剖析,探討影像在塑造集體記憶、影響政治話語乃至揭示個體命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我們相信,一張被精心構圖的照片,往往比韆言萬語更能穿透曆史的迷霧,直抵人心。 本書的視角避開瞭對已知重大事件的重復敘述,轉而深入挖掘那些“不為人知”或“被誤讀”的視覺片段背後的深層含義。我們試圖解答的問題是:影像如何被生産、如何被傳播、又如何被權力機構或民間力量所利用,最終構建齣我們今日所認知的“曆史”? 第一部分:啓濛之光與早期的凝視(1840s – 1910s) 本部分聚焦於攝影術誕生初期,歐洲和美洲社會對“記錄真實”這一概念的探索與掙紮。 第一章:達蓋爾的魔盒與紀實的初衷 我們首先探討早期攝影技術(如達蓋爾銀版法和濕版火棉膠法)的局限性與革命性。早期的影像,因其漫長的曝光時間,往往隻能捕捉到靜止的場景或擺拍的人物。這導緻瞭早期的“紀實”作品充滿瞭刻意的戲劇化。我們將分析社會風貌類照片,例如對貧民窟的記錄,這些影像如何首次將社會陰暗麵以一種無可辯駁的“事實”形態呈現給中産階級,從而催生瞭早期的社會改革運動。 第二章:遠方的召喚:殖民地視角與異域他鄉 隨著遠距離攝影和遠徵的興起,歐洲的鏡頭開始聚焦於亞洲、非洲和美洲的原住民。本章將批判性地審視這些“異域風情”照片。它們是如何在滿足西方觀眾獵奇心理的同時,無意或有意地將非西方文化“他者化”的?我們將對比不同探險傢和人類學傢留下的影像檔案,揭示齣視角和裁剪對最終敘事的影響。例如,某些肖像照如何通過服飾和環境的設置,來強化“文明/野蠻”的二元對立。 第三章:戰爭的殘酷與美學化 剋裏米亞戰爭和美國內戰是攝影技術首次被大規模應用於戰場記錄的標誌。本章將細緻分析羅傑·芬頓和馬修·布雷迪的作品。芬頓為避開直接的血腥場麵而拍攝的靜物照片(如散落的彈藥箱和空曠的陣地),與布雷迪鏡頭下被抬上擔架的士兵遺體形成瞭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戰爭場景的選擇性呈現,奠定瞭後世戰地報道中“道德責任”與“公眾接受度”之間的永恒拉鋸戰。 第二部分:大眾媒體的崛起與意識形態的構建(1920s – 1950s) 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印刷技術和新聞雜誌的普及,影像的力量空前膨脹。它不再僅僅是曆史的旁觀者,而是成為瞭構建國傢認同和政治信仰的核心工具。 第四章:光影下的“新人”形象:社會主義的視覺宣言 本章著眼於蘇聯和早期德意誌的宣傳攝影。在這些社會中,影像被視為一種強大的教育工具。我們不再關注那些著名的領袖群像,而是聚焦於普通工人和農民的“類型化”塑造。這些照片如何通過高對比度的光影、強壯的體魄和堅定的眼神,來塑造一種理想化的、服務於集體目標的“新人”形象?我們將對比同期西方世界對“閑暇”與“消費”的影像捕捉,來凸顯不同意識形態下生活美學的差異。 第五章:大蕭條中的麵孔:社會關懷與國傢乾預 美國農業部的攝影項目(如FSA計劃)是國傢權力介入民間生活記錄的典型案例。多蘿西婭·蘭格的《移民的母親》成為瞭一個時代的符號。本章分析瞭這些照片如何從單純的社會記錄,演變為爭取聯邦援助的政治動員工具。影像中人物的痛苦錶情和破舊的衣著,是精心選擇的結果,目的是為瞭喚起公眾的情感共鳴,從而閤法化政府的乾預行為。 第六章:好萊塢的敘事機器:構建黃金時代的幻想 在大眾娛樂領域,電影成為最強大的視覺敘事載體。本章研究瞭三十至四十年代好萊塢的片場攝影和宣傳海報。這些被精心修飾和打光的畫麵,如何創造齣一個脫離現實、充滿光鮮亮麗與浪漫主義的美國夢?我們探討瞭“布景”如何比真實的場景更具有影響力,以及燈光師和化妝師在建構銀幕英雄和美人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隱形角色。 第三部分:衝突、反思與自我審視(1960s – 1990s) 隨著電視和便攜式相機的普及,權力的視角開始受到挑戰。普通人拿起相機,記錄下官方媒體刻意迴避的真實。 第七章:街頭的反抗:瞬間的紀律失效 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和反戰示威,是公眾對主流視覺敘事進行“反攻”的起點。本章關注那些由學生、活動傢和普通市民拍攝的、充滿混亂和張力的現場照片。這些影像往往缺乏專業性,但卻充滿瞭原始的衝擊力,它們成功地打破瞭官方對衝突的定義權。特彆是那些在混亂中被拍下的、錶情痛苦的警察或驚恐的旁觀者,揭示瞭高壓政策背後的脆弱性。 第八章:新聞攝影的倫理睏境:災難現場的凝視 越南戰爭將戰地攝影推嚮瞭新的高潮,也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倫理拷問。本章討論瞭“決定性瞬間”的代價。一張照片如何能瞬間改變一場戰爭的支持率?我們審視瞭那些被認為“過於殘忍”而一度被壓製的照片,以及攝影師如何在記錄受難者尊嚴與滿足公眾窺視欲之間徘徊。這種對痛苦的重復觀看,本身是否構成瞭一種新的暴力形式? 第九章:冷戰的邊緣:意識形態的冷峻對比 冷戰時期,東西方的影像宣傳呈現齣一種高度程式化的對立。本章對比瞭柏林牆兩側的日常記錄。東德的影像強調集體的和諧與對未來建設的信心,而西德的影像則側重於個體的自由選擇和消費主義的活力。通過對比兩邊普通傢庭的室內陳設照片,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兩種世界”的視覺差異是如何被精心維護的。 結語:影像的遺産與未來的解讀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是對過去一百多年視覺曆史的總結與展望。影像的生産技術不斷進步,從膠片到數字,再到如今無處不在的監控和社交媒體快照,曆史的記錄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我們思考:當每一部手機都是一颱記錄設備時,曆史的“權威性”是否正在被稀釋?當“深度僞造”技術日益成熟時,我們該如何訓練我們的“視覺批判力”?《史海迴眸》試圖提供給讀者的,不是一個確定的答案,而是一套更精密的工具,用以辨識、質疑和重新解讀那些試圖定義我們世界的“鏡頭下的曆史”。曆史從未靜止,而我們的凝視,也需要與時俱進。 --- 附錄: 圖像分析方法導論;重要曆史照片檔案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