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嗖地从雅座上站起来,亲吻了艾琳的一边嘴角(她闻起来有股倩碧护肤品和欧托滋口香糖的味道),并在另一边安顿下来,从这里能看到橡木吧台和从地板一直延伸到天花板的落地大窗。外面还有些阳光,一抹粉红色的残阳装饰在街面的褐色沙石上。阳光洒在玻璃窗上,让乔治突然注意到了吧台一角的单身女郎。她正在喝玻璃杯里的红葡萄酒,同时读着一本平装书。乔治胃里的悸动告诉他,她看起来很像利安娜。只是像而已。这种悸动他之前经历过很多次。
他转身面对艾琳,后者已经转向吧台后面的黑板,上面列出了当天的特色菜和畅饮啤酒。一如既往地,她对酷热完全免疫,她的金色短发往后梳着,露出了前额,卷曲的头发都夹在耳后。她那猫眼石眼镜有着粉色的边框。它们总是这样的吗?
在点了一杯阿勒加什白啤酒之后,艾琳向乔治更新了她与离婚编辑的最新进展。乔治松了口气,因为艾琳一开始的语气是随意的闲谈,并不咄咄逼人。那个编辑的故事正在往幽默小品的方向发展,虽然乔治常常能从中侦测出批评的意味。这个编辑可能长得胖乎乎的,梳着马尾,还是一个乐于奉献的小啤酒厂的厂长,但至少和他在一起,她会有个看得见的未来,比起乔治这些天来提供的鸡尾酒、欢声笑语和偶尔的亲热,它包含了更多东西。
他一边倾听着,一边小口喝着他的酒,但还继续留意着吧台上的那个女人。他正在等待着一个动作或细节,让他打消这个错误的念头——他真的看到利安娜?德克特,而不是一个幽灵,或者是某种分身。如果这真是利安娜,那么她真的变了。不是以那种显而易见的方式,就像胖了一百磅,或者剃光头发,而是不知为何,她看起来就是不同了。是往好的方面发展,仿佛她终于不辜负天生丽质的五官,成长为一个绝世大美女。她已经没有了上大学时的婴儿肥,脸部的骨骼也更加立体了。她的头发变成了比乔治记忆中更深的金色。乔治盯着她看得越久,越是确定这就是她。
“你知道我不是爱嫉妒的类型。”艾琳说,“不过,你一直在看谁?”
她伸长了脖子,回头看向迅速客满的吧台区。
“我觉得那是我的大学同学,但我不太确定。”
“去问问她,我不会介意的。”
“不,没关系啦。我几乎不怎么认识她。”乔治撒了个谎,谎言中有什么东西让他打了个激灵,如同蜘蛛网般的细微涟漪在他的后颈蔓延开来。
他们点了更多的酒。“他听起来有点愚蠢。”乔治说。
“啊?”
“你的离婚编辑。”
“哦,你还在意啊。”她从雅座上嗖地站起来,去了洗手间。这给了乔治机会,他越过整个酒吧,正面凝视着利安娜。她身体的一部分被两个年轻商务人士挡住了,他们正脱下外衣,解开领带。虽然有这些动作的干扰,他还是在研究着她。她穿着一件白领的衬衫,而她的
头发比上大学时短了些,垂在脸的一侧,另一侧的头发则夹在耳后。
她没有戴首饰,这让乔治想起了她的一些特征。她的脖子上沾着一块不雅的乳脂状物体,她的胸骨上有斑驳的红色胎记。她已经收起了平装本,现在偶尔会扫视一下酒吧,似乎在寻找着某人。乔治正等着她站起来,走动走动;他觉得,只有看到她的步态,才能确定这就是她。
他似乎是心想事成了,她从带靠垫的高脚凳上滑下来时,她的裙子一瞬间聚集到大腿的中部。她双脚刚一落地,就开始走向乔治的方向。
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必须是利安娜。自从在马瑟学院的第一年以来,这是他第一次看见她,几乎过了有二十年了。她的步态不会有错,随着臀部的缓慢扭动,她的头高高昂起,并微微往后倾,仿佛她想越过某人的头顶看什么东西。乔治举起菜单遮住自己的脸,呆呆地看着
上面毫无意义的单词。他的心脏在胸腔里怦怦乱跳。尽管有空调,乔治还是能感到手掌开始变得潮湿了。
当艾琳坐回到雅座上时,利安娜正好从她身边经过。“你的朋友在那里,你不想过去打个招呼吗?”
“我还不确定是她。”乔治说,很好奇艾琳能否听出他干巴巴的声音里透出的恐慌。
“还有时间再喝一杯吗?”艾琳问道。她已经在洗手间里重新涂过了唇膏。
“当然,”乔治说,“但我们去别的地方吧。我们可以趁着太阳还没落山,出去散散步。”
艾琳向服务生做了个手势,而乔治伸手去摸他的皮夹子。“这次轮到我了,记得吗?”艾琳一边说,一边从她那个无底洞般的钱包里掏出了信用卡。当她付账单的时候,利安娜再次从她身边经过。这次,乔治可以凝视着她那离开的背影,那熟悉的步伐。她的身体也长到了最完美的程度。以前在大学里,乔治就觉得她是他的理想对象,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她现在更好看了:修长的锥形腿,夸张的身体曲线。这种体形只能靠遗传,光靠锻炼是得不到的,它永远吸引着你。
她手臂的内侧白得像牛奶一样。
乔治已经无数次想象过这一时刻了,但不知怎么,他从未想象过它的后果。利安娜不只是一位伤过他心的前女友,至少就乔治所知,她也是一个通缉犯。这个女人的罪孽更符合希腊悲剧的那种类型,而不只是年少轻狂的失足。毫无疑问,她已有一条人命在身,而且很有可能杀过另一个人。乔治感到同等分量的道德责任感和犹豫不决都压在他身上。
“来吗?”艾琳站起来,乔治也起身,随着她脚跟先着地的轻快步伐,沿着酒吧的木漆地板走了出去。妮娜?西蒙娜a的《罪人》在扬声器里吱嘎作响。他们晃荡着穿过了前门,依旧湿热难耐的夜晚迎面而来,用一堵墙似的陈腐蒸汽款待了他们。
“接下来去哪里?”艾琳问道。
乔治僵住了。“我不知道,也许我只是想回家了。”
“好吧,”艾琳说,见乔治还是没有动,她又补充道,“要不然,我们可以就这么站在这片雨林之中。”
“对不起,但我突然感觉状态不太好。也许我应该直接回家。”
“是因为酒吧里的那个女人吗?”艾琳仰起脖子,窥视着雾气蒙蒙的前门玻璃,“这不会是那个人吧?她叫什么来着,那个来自马瑟学院的疯狂女孩。”
“老天,当然不是,”乔治撒了个谎,“我觉得今晚我们就到此为止吧。”
乔治步行回了家。起了一阵微风,在比肯山的狭窄街道上低吟着。
这阵风并不算很凉爽,尽管如此,乔治还是展开了双臂,并感到汗水从他的皮肤上蒸发了。
乔治回到自己的公寓后,坐到了室外楼梯的第一级台阶上。从这里回到酒吧只需要走几个街区。他可以单独跟她喝一杯,弄清楚她回到波士顿的原因。为了见到她,他已经等得太久了,他总是反复想象这一场景。而如今,当她真的出现在这里时,他却觉得自己像恐怖片里的男演员,一只手放在谷仓的门上,随时等待着一把斧子落到自己的头上。他太害怕了,十年来的第一次,他渴望抽根烟。她来杰克乌鸦是为了找他吗?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呢?
之前的几乎每个晚上,乔治都会走进自己的公寓,喂饱诺拉,然后爬上床。然而,这个八月的夜晚有着特殊的分量,利安娜出现在他最喜欢的酒吧,似乎预示着什么事情即将发生,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不管好坏,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
乔治坐了很长时间,久到他都开始相信她一定已经离开酒吧了。她这样独自坐着喝红酒,究竟会等多长时间?他决定走回去看看。如果她已经走了,那么他就会对她死心;如果她还在那里,那么他会上去打招呼的。
当他走回酒吧时,微风推着他的背,感觉比之前更温暖也更强劲了。到达杰克乌鸦之后,他并没有犹豫——他晃荡着穿过门,回到了这里。而当他这么做时,利安娜在吧台的座位上转过头看着他。他注意到她的眼睛一亮,仿佛认出了他。她不是那种举止夸张的人。
“是你。”他说。
“是我。嗨,乔治。”她用他记忆中的平淡语调说道,随意得就像她这天早就见过他。
“我从那里看见了你。”乔治朝吧台的后面歪了歪脑袋,“一开始,我不确定那是你。你有点变了,但之后,从你身边经过时,我就很确定了。于是,我在半途又折回来了。”
“我很高兴你这么做了,”她说起话来字斟句酌的,尾音中带有一种脆响,“事实上,我来这里……来这个酒吧……是来找你的。我知道你住在这附近。”
“哦。”
“我很高兴你先发现了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再次走到你面前。我知道你对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那么,你知道的比我自己还多。我真的不知道我对你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指的是以前发生的事情。”自从他回到酒吧之后,她还没有改变过姿势。不过,她用一根手指轻柔地敲击着木头吧台,奏出一曲打击乐。
“没错,那件事。”乔治说道,仿佛他正在搜索记忆之河的两岸,寻找她谈论的那件事。
“没错,那件事。”她重复了一遍,然后他们都大笑起来。利安娜调整了一下身体姿势,用正脸面对着乔治。“我应该担心吗?”
“担心?”
“被守法公民逮捕?或者被饮料泼了一脸?”在她淡蓝色双眼的眼
角已经有了一些细小的笑纹,这是一个新发现。“警察正在赶往这里的路上,我只是在拖住你。”乔治保持着微笑,但感觉不太自然,“我在开玩笑。”见利安娜没有立即答话,他又补充道。
……
从整体的叙事节奏来看,我必须赞扬作者对“张力”的掌控能力。它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跌宕起伏的剧情推进,而是建立在一种持续的、潜移默化的不适感之上。这种不适感来自于对既定规则的不断试探和对内在逻辑的质疑。书中某些段落的推进速度非常缓慢,仿佛时间本身也被刻意拉伸了,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对话都被赋予了过度的审视和解读,这使得读者必须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进入到角色那种被时间束缚的状态中。然而,就在这种缓慢中,作者又巧妙地埋下了若干极具爆发力的转折点,这些点并非情节上的大高潮,而是角色认知层面上的瞬间崩塌或重建。这种“慢热”与“突变”的交替,成功地营造了一种令人窒息的预期感,让你既期待真相的揭露,又害怕它带来的后果,是一种高明的心理博弈。
评分这本书的意境着实令人着迷,光是书名就仿佛能听见某种机械的、规律的滴答声,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营造氛围上的功力,那种混合着精妙构造与冰冷现实的笔触,像是在一个装饰繁复的古董钟表内部穿行,既能感受到齿轮咬合的精准美感,又能嗅到一丝不易察觉的锈蚀味。故事的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仿佛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精确校准的小节拍,推动着整体的叙事向前。我一直在猜测,作者是如何平衡“机械的永恒”与“人性的短暂”之间的张力的?那种对精准性的追求,是否也映射了角色内心深处对秩序和控制的渴望?读完之后,那种挥之不去的萦绕感,就像是深夜里,当你房间里所有电子设备都已静音时,你突然能清晰捕捉到的、来自远方某一处建筑内传来的、微弱而坚定的报时声。它不是那种喧嚣的、热烈的叙事,而更像是一次对存在本质的、低语般的探问,非常耐人寻味,需要细细品味每一个细微的描写。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近乎残酷的精致。作者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去粉饰太平,但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精准得如同外科手术刀,直插主题的核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某个措辞的力度震慑住了。它有一种冷峻的美学,就像是观察一具完美制作的精密仪器在运转,每一部分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不容许丝毫多余的冗余。特别是对环境的描绘,那种光影的切割感和声音的稀疏性,构建了一个极具疏离感的空间,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局外人”视角。这种叙事上的克制,反而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冲击,它不直接告诉你“痛苦”或“迷失”,而是通过精准的画面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内在的空洞和时间的重量。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高度自动化的博物馆里行走,周围的一切都完美无缺,但你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唯一一个有着不规则脉搏的参观者。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身份构建”的探讨,或者说,是身份的“被定义性”。故事中的角色似乎都在与某种预设好的框架进行抗争或顺从,他们的行为模式仿佛被某种看不见的算法所驱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那些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自我怀疑,往往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精确观察来侧面烘托的,很少有直白的、情绪化的宣泄。这使得角色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复杂,他们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处于巨大外部压力下,努力维护自身微小“自主权”的个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我们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多少行为是真正源于自由意志,又有多少是被社会时钟、职业规范或者家庭期望所“编程”的。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哲学式追问,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故事范畴,具有了更持久的思辨价值。
评分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次阅读体验,那它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精密的万花筒中寻找那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图案。你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极其华丽、对称且充满几何美感,但你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只要稍微转动一点点角度,整个世界就会彻底重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结构严谨的世界观,但又不断地暗示这个世界观的脆弱性。角色之间的互动,与其说是情感交流,不如说更像是一场场精心设计的“概率计算”,每一步都可能导致系统崩溃。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简单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系列精心打磨的问题。对于那些偏爱结构美学、热衷于解构复杂系统,并享受在逻辑迷宫中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智力盛宴。它会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习以为常的、看似稳固的内在秩序。
评分家里的书籍基本上都是京东买的。这套书纸质一般,有几本书到货时都有折痕,应该是包装前就有,书质量一般。但到货速度超赞。。。
评分老公经常在京东上买书,赶上活动他就买
评分书籍特别好,我个人非常喜欢,内容丰富,包装非常专业,谢谢你们提供你们好的图书!
评分送货很快,包装的也不错,一如既往的好评,有需要还会再来的。
评分凶手究竟是谁?
评分听朋友介绍,说书不错。
评分不错,给同事买的,大家都很满意。
评分好人读好书,读书做好人,稀罕稀罕。
评分京东正版图书,优惠活动时购买,价格比较合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