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化武》《乱世玫瑰》《天堂碎片》《巴拉达河里的阳光碎了》《冰火岛上的张无忌》……总有一个战地故事直抵你的内心,总有一份青春记忆在流年深处永恒。
这是一卷大马士革的清明上河图;
亦是一部生灵涂炭的中东离乱史。
这是一篇美文。美得让人慨叹,美得令人窒息。
这些都出自一位1988年出生的新华社战地记者陈聪的手笔。
作者坚守中东三年,亲历硝烟炮火与爆炸袭击,曾无数次地感到过被死亡吞噬般的绝望,又无数次振作起在炮火中坚守的力量。在步步危机的化学武器袭击现场,在枪林弹雨的交战前线,在炮声与蝉声交织中迎接的残夏,在彻夜写稿与停电停网中捱过的隆冬,无数个战火中的日日夜夜发生着无数或平凡或震撼、或惊天或感人的故事。
作者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本书之中,明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增援叙利亚一个月,以及常驻一年之内的重大事件与局势进展。暗线是以一段过往恋爱始末可能经过的“相见-初识-恋爱―浴火―死亡-新生”的顺序来穿插闪回一段叙利亚情结。全书以“序、离、聚、世、人、甘、苦、征、锢、盼、舍、生”十二字分题各表。
文中各篇标题以开辟鸿濛而始,以飞鸟投林作结,暗含金玉一载,悲悼一载之意,每篇文章是约一至两千字左右的短文,既不赘述末节,又重事实故事,是以对这一段岁月的告慰。
除明暗伏线外,通过第三者视线“中东-埃及-叙利亚-中东”的转移,我尝试以中东政治格局的推演推动叙事脉络的展开,行文由整体切入部分,再由部分收束整体,最后升华主题,作为一段“燃泪时代”里青春记忆的完结。
陈聪,1988年生,天蝎座。
大学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20岁留学,21岁毕业进入新华社工作,22岁时派驻埃及,24岁调至叙利亚任大马士革分社负责人,现在国际部从事国际评论工作。
2013年被评为新华社“新锐青年”,是新华社*年轻的“新锐青年”。2014年12月参加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全国巡讲报告团。
驻外两年半期间,多次采访阿盟、埃及、利比亚、叙利亚高官政要。采写各类中外文稿件1000余篇,所写稿件被评为新华社精品报道、社级好稿、“清新文风”范文佳作,多次被优秀报道作品集收录。在叙利亚常驻时,深入全国三大战区前线、化学武器现场,完成报道。
陈聪作品风格另辟蹊径,新华社为其举办专题作品研讨会。主要作品有《燃泪天堂大马士革》《闻得到的死亡》,作品登载于《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环球》等多家媒体。
国际知名问题专家马骁霖作序推荐
新华社领衔记者张严平、《环球》杂志副总编辑、微信公众号“牛弹琴”创始人刘洪、新华社非洲总分社社长袁炳忠联袂推荐
埃及示威冲突前线、叙利亚战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化学武器袭击现场……
坚守中东近三年,亲历硝烟炮火与爆炸袭击,来自80后战地记者的一线实录。
第一章?相?见
序
开辟鸿濛??/?002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个巴掌 / 003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覆辙轮回 / 005
飓风起于青萍之末·暗流涌动 / 006
版图何处留白? / 008
埃及梦·起航 / 012
埃及梦·诅咒 / 014
埃及梦·存疑 / 016
离
行?走 / 018
天堂碎片·回忆 / 020
天堂碎片·突入 / 022
天堂碎片·支离 / 026
天堂碎片·浮生 / 029
燃泪天堂 / 031
聚
解放广场的告白 / 035
燃泪天堂的再会 / 039
第二章?初?识
世
日常·重叠 / 042
日常·硝烟 / 044
战地游览指南·卡松山 / 046
战地游览指南·老城乡 / 048
战地游览指南·集市街 / 052
战地游览指南·博物馆 / 054
战地游览指南·难民营 / 057
附记·回家 / 060
人
忙音·谈妙 / 063
忙音·破空 / 064
忙音·希声 / 066
似是故人来·糖果 / 068
似是故人来·家国 / 070
哭出来的幸福 / 073
最后的离岛 / 075
答案·地中海畔的流浪 / 077
答案·日复一日的坚守 / 079
答案·凝聚汗水的真情 / 080
答案·新闻家庭的熏陶 / 081
答案·乘风之舟的港湾 / 083
答案·炮火声中的赤诚 / 084
泪水,从开罗流淌到大马士革
捧读着新华社青年记者陈聪的战地纪实,我感觉到,汩汩泪水从北非开罗解放广场,一直流淌到西亚大马士革萨拉丁城堡脚下。这泪水,既是阿拉伯普通民众的苦难倾诉,更是极富人道情怀的媒体人的情感宣泄,尽管这种宣泄比较含蓄、克制、冷静。
知道陈聪,是从他发自埃及和叙利亚的一篇篇散文诗般的新闻特写,以及充满思辨的新闻分析。新闻界很久没有出现诗人了,现在有了;诗人圈很久没有出实录者了,现在有了。这就是陈聪给我的强烈印象。
当一位瘦弱而其貌不扬的青年男子,以灵光四射的文字和淡定超然的电视表达展现在我眼前时,我一度震惊:快男时代怎么还有如此低调而阳刚的青年人?外星语言流行的今天怎么还能看到如此行云流水、外美内质的典雅报道?当我应邀做新华社“新锐青年”评委,系统接触陈聪文字和电视报道集锦时才发现,我了解的他只不过是一位战地记者的冰山一角,他日常的报道大致如此,而且无不以基本事实为底色,节奏、韵律感分明得像钢琴的黑白键,又洗练得像雨水冲刷过的山石,藉此,你能嗅到战乱之地生命的短暂和平安的脆弱。
坦率地说,陈聪在驻外记者中已成另类,不仅因为其勇敢,因为其低调,更因为其震撼人心、征服读者的文字,不长的篇幅,几乎每每千字一篇,还没有来得及读够,报道已经划上句号,或戛然而止,或耐人寻味。
陈聪也创造了奇迹,我等过往之人惭愧不如。以他初生牛犊的资历,居然赢得新华社为其举办作品研讨会的殊荣,这种殊荣,不仅只有新闻泰斗才可享受,而且普通媒体人终生不敢企及,而他无论如何只是个新兵蛋子。很显然,他是靠作品征服了新华社的新闻评论人,靠灵性超越了太多的前辈,而新华社从来不是个埋没人才的地方。
当我捧读陈聪的文字时,一时感动。新华社就像一条流淌的河,貌似平静,实则流动;平时波澜不惊,每到危机总有鲤鱼跳龙门,足以证明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陈聪就是潜伏于大河之中的蛟龙之一,只要有风有雨,只要给其机遇,必然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有陈聪这样的青年,新华社就会永远年轻;有陈聪这样酷爱行走与实录的记者,互联网就永远无法战胜职业记者。
关于陈聪战斗过的埃及、叙利亚,关于他经历的日夜、甘苦、得失,我无需在此赘述,因为和他的形容状物相比,和他的快意抒发相比,我自愧不如。更何况我曾熟悉的埃及和叙利亚,已今非昔比,唯有把时间和空间留给读者,留给陈聪奇妙的文字,才显示我的真诚和对这名晚辈的敬重。
这本书,值得您仔细阅读,细细体味。至少,这是对我自己的进言。
博联社总裁、国际问题专家马晓霖
前?言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和平年代的阳光似乎正将过往的阴翳渐渐从光影中抹去;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世界上很多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战争、瘟疫、动乱、冲突、暴力、赤贫、饥荒降临在一个个无辜的人们身上,他们脚踏着流着泪的土地,过着蜉蝣一般的生活。
对2011年之后的叙利亚来说,犹是如此。
叙利亚自2011年3月中旬陷入动荡,示威游行慢慢转化为暴力冲突,而后便是烽火遍野的战争。时至今日,已有二十多万叙利亚平民在战争中死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我从2011年10月起赴埃及驻外,其间曾到叙利亚增援报道一个月。后来,在2013年3月叙利亚危机进入第三年的时候,我从新华社开罗分社调任大马士革分社负责人,在叙利亚驻守一年之后,于2014年4月回国。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引人遐想,光看“燃泪天堂”四个字,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怆与希望。而“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更是直接点明了内容的核心——来自官方媒体的视角,深入报道中东地区的真实情况。作为一名对国际时事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总是渴望了解那些在媒体报道中可能被简化或过滤掉的细节。中东,这个充满历史厚重感和复杂地缘政治的地区,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它的冲突、宗教矛盾、文化碰撞,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都牵动着我的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不仅仅是表面的新闻事件,更希望能够触及到事件背后的人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我猜想,书中应该有许多令人心碎的画面,也有可能描绘出在艰难困境中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新华社记者的身份,也让我对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抱有期待,虽然我也明白,任何视角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立场,但我相信,深入一线、亲身经历的报道,总比二手信息来得更具说服力。这本书的题目,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那片土地无限的探索欲,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份“燃泪”的真实。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以一种极具诗意的表达方式,加上了非常直接的行动描述,成功地吸引了我。“燃泪天堂”,这样的词汇组合,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戏剧性,仿佛是置身于一个充满苦难但又不失神圣的地方,让人心生怜悯,也激发着对背后故事的好奇。而“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则清晰地表明了书的内容来源和主题——来自权威媒体的一线报道,聚焦于中东地区的真实情况。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区,尤其是像中东这样充满复杂性和历史沉淀的地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那些亲身经历过、深入观察过的人的视角。新闻报道往往是碎片化的,而这本书则承诺提供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直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中东地区人民的生活百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文化习俗,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我也好奇,记者们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又如何将那些沉重而又真实的故事,以一种既能引发共鸣又不失尊严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透过它,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鲜活的中东。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看就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燃泪天堂”,这个组合词极具文学性和情感张力,似乎描绘了一个矛盾共存的世界:天堂般的宁静被泪水浸染,或者,泪水中孕育着对天堂的渴望。而副标题“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则将这种情感的抒发落地,指向了具体的地理区域和报道的性质。我一直对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抱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这里是国际政治舞台的焦点,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涌现;另一方面,我又总觉得,那些在电视屏幕上闪过的画面,那些简短的新闻通稿,难以真正触及到这个地区深层的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隔阂,通过记者的眼睛,带领我们走进那些被战火撕裂的土地,去感受普通人在动荡中的生活,去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恩怨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局面的。我也好奇,在“直击”的过程中,记者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如何在敏感的地区进行采访,他们的视角是否会受到一些限制,又或者,他们如何凭借专业的素养,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真相”。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深入人心的旅程,去探寻一个既遥远又紧密联系着我们世界的地区。
评分“燃泪天堂”这四个字,真是太有画面感了!它瞬间就勾勒出了一种强烈的意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困境中,依然怀揣希望,或者在悲伤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种多么复杂而又动人的情感啊!紧接着的“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又为这份诗意的想象,找到了坚实的落脚点。我一直对中东地区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历史文明的敬畏,又有对当下冲突的忧虑。我们看到的许多关于中东的新闻,都像是隔着一层雾,很难看清楚全貌。所以,当我看到“新华社记者直击”这样的表述时,我立刻感觉,这可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透过第一线记者的眼睛,去看到那些被隐藏起来的,或者被简化了的真实。我渴望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普通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脸上,是怎样的泪水,又藏着怎样的笑意。我猜想,这本书里一定充满了震撼人心的故事,也一定有那些让人心头一暖的瞬间,展现出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穿透一切。它让我觉得,这是一次能真正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
评分“燃泪天堂”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它所营造出的那种复杂的情感氛围,既有希望与美好的憧憬,又带着现实的悲伤与挣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才能让“天堂”染上“燃泪”的色彩。而“新华社记者直击中东真相”则为这抽象的意象,注入了具体的现实意义。我一直以来都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和人文历史非常感兴趣,但很多时候,我们获取的信息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解读的,很难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所以,当看到“直击真相”这样的字眼时,我立刻被打动了。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听到来自一线记者的声音,了解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克服危险和障碍,去捕捉那些最真实的画面和最深刻的故事。我猜想,书中不仅仅是关于冲突和战争的报道,更会包含对普通民众生活的细致描绘,他们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他们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爱与恨。我相信,这本书会是一次对中东地区的一次深刻的、不回避现实的呈现,让我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这个充满魅力的地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