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血染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直击二战者》系列丛书之一。阅兵仪式气壮山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庆祝如火如荼,在为国家的蒸蒸日上而欢庆的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也值得我们去回忆,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血染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战役》语言精练,文字流畅,书中附有多幅相关人物及场景的插图,图文并茂,不仅为读者增添阅读兴趣,同时也能够深化读者对历史的认识,满足读者追求历史真相的需求,起到警惕借鉴、激励教育的作用。
内容简介
《血染伏尔加河――斯大林格勒战役》用“目击者”的视角通过对苏联和德国两国战略战术选择、布置以及战争实况等细节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东欧战场全景图,这可以帮助读者像大多数亲临战场的士兵一样,回忆战场的冰冷,也可以像某位元帅一样思考战况,考虑战局走向,这是读者观察战争、理解战争的直观方式。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第41号元首指令
惨痛的失利
希特勒的自信
第2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过于乐观的斯大林
不祥的预感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吗
第3章 伏尔加河畔的战火
措手不及的应对
目标,斯大林格勒
一次最有力的反突击
第4章 一场漫长的拉锯战
7天后的重大调整
顿河拉锯战
丘吉尔来访
第5章 不准后退一步
“不准后退一步”
难忘的一天(1)
难忘的一天(2)
又一次反突击
第6章 顽强的崔可夫
“我们决不离开这个地方”
射出的利箭
失守的阵地
告急!伏尔加河
第7章 燃烧吧,城市
希特勒的愤怒
一座燃烧的大火炉
永远矗立不倒的“巴甫洛夫楼”
巷战喋血
第8章 强弩之末
强弩之末
弹无虚发的瓦西里
最后一次进攻
第9章 反攻即将开始
“天王星”计划
“寻找别的解决办法”
受骗上当的德国人
第10章 最后一搏
一次自寻死路的回归
希特勒的如意打算
曼施坦因元帅
第11章 困兽犹斗
千钧一发之际
“冬季风暴”
倒霉的曼施坦因
第12章 我们胜利了
最后的挣扎
摧枯拉朽
辉煌的转折
精彩书摘
第1章第41号元首指令
惨痛的失利
遭到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之后,我感到很痛心。于是我在1942年1月初,就从柏林发出一个呈文,要求举行一次军法会审,来审理我所以被免职的原因,看到底是我对,还是克鲁格元帅对。希特勒却批驳了我的要求,他也没有让我知道是凭着什么理由批驳我的要求。不过很明显,希特勒是不愿意将这一件事的真相公布出来。大家都完全明白我受了不公正的处罚。在我离开奥廖尔之后,希特勒的副官长希孟德上校就来到了前线,他是奉希特勒的命令来调查这一次事件的真相。李本斯坦和其他在前线上的将领们,就把全部故事的经过告诉了他。希孟德回到大本营之后,他就向他的同僚们说道:“这个人的确是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他的全部僚属都是站在他那一面,而且都信任他。我们应该设法将这一件冤案平反过来。”毫无疑问希孟德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不过他这个好意却并没有下文,原因是有其他的人加以破坏。
所以现在我就待在柏林,无所事事,而我的部下却还继续在前线上拼死作战。我知道我已经被监视,我的言行都有人在旁边注意着。所以在之后几个月当中,我过着完全退休的生活,难得离开家门一步。同时我也闭门谢客,来拜访我的人可以说是为数极少。其中有一位是近卫师的师长迪特里希,他从总理官邸打电话给我,说他要来看我。他郑重地解释着说,他是有意采取这个行动的,表示“上级”虽然亏待了我,但是他却要表示他并不同意这种处理态度。不过迪特里希却还是没有勇气把他的心事向希特勒说明出来。
陆军中高级将领的人事异动,还不仅限于我和龙德施泰元帅的去职。还有许多功高望重的宿将,也都纷纷地被免职了,有的简直毫无理由,有的也只有一点很勉强的借口。这些人中间有盖尔、弗斯特、霍普纳几位将军。至于李布元帅和库柏纳尔将军却是自动辞职的。
这种大“清算”曾经惹起了相当的抗议。最显著的是霍普纳尔上将的案件:希特勒在把他免职的同时,还剥夺了他穿着制服和佩戴勋章的权利,取消他的年俸恤金,不准他使用原先分配给他的官舍。霍普纳拒绝承认这个不合理的命令,而这一次OKH和OKW的军法人员,却显示出来相当的勇气,他们居然敢反对希特勒,指出若是要使霍普纳接受这种处分,那么首先就要经过正式的审判,而这种审判显然对于霍普纳是有利的。霍普纳之所以得罪希特勒,是因为他在和他的顶头上司,克鲁格元帅通电话的时候,曾经提到一个刺耳的名词,那就是“非军人的领导”。克鲁格认为他是有意讥讽希特勒,马上就把这个情形报告了希特勒。希特勒听了之后,当然不免会大发脾气。这些恶感的累积,结果遂使希特勒更一意孤行,1942年4月26日,德国国会又通过了一条法律,准许希特勒可以完全不必经过国会的讨论,而用命令改变一切的法律,从此希特勒的独裁权就真正到了毫无限制的程度。从此德国已经不再是一个近代化的法治国家。这些法案的通过,军人们并无责任,不过他们却饱尝了这些恶果的滋味。
德军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古德里安
希特勒的自信
看着最终制订好的第41号元首令,说实话,我在一瞬间出现了某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和无助感。因为我心里清楚,这东西与第三帝国总参谋部在以往多年里制订出的那些传统文件都不一样,不仅以往简约明朗的风格完全没有了,而且内容上重复冗长、语言用词上晦涩难懂的毛病也很明显。最要命的是这东西在作战方针上与众所周知的指挥原则搅成了一团,甚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含含糊糊,而在次要问题上则显得十分啰嗦。
在这份指令中,总参谋部几乎完全照搬了元首本人的作战思路。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要是你也亲眼看见元首在会议上暴跳如雷的样子,就会明白我之所以说到不得已的原因了。当然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谁能想到原本势如破竹的局势会在一个冬天之后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要知道,在没有进攻苏联之前,第三帝国的军队从来都是战无不胜的。看看1942年之前的欧洲战场就一清二楚了。就连法兰西这样的强大对手都必须向我们俯首称臣,其他那些本就渺小的国家就更不用说了。我们也预料过苏联不是一个容易征服的对手,毕竟伟大如拿破仑这样的家伙也曾经败倒在其脚下。可是我们真没想到历史的悲剧会第二次上演,而且还是出现在第三帝国的身上!
看得出元首本人也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意外,甚至因此而变得暴躁起来。他在会上使劲地拍着桌子,一个劲地追问着倒霉的陆军元帅,说到激动的时候还会破口大骂斯大林是无耻的战争骗子和缩头乌龟。那感觉,就好像这场战争是他和斯大林两个人之间的决斗似的,所以必须用最男人的方式来面对面地搏斗,而不是用坚守不出或是迂回战术这些不光彩的招数。很显然,这只是元首本人的一厢情愿而已,尽管我们也觉得这样作战确实有些憋屈。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弗朗兹·哈尔德
……
前言/序言
《烽火赤焰:绝境中的黎明》 引言 当历史的巨轮碾过,有些时刻,它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尘埃,更是刻骨铭心的印记。它们以最残忍的方式,淬炼着人性的韧性,也以最悲壮的姿态,书写着不屈的篇章。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关隘,它们的得失,足以改变整个世界的走向,它们的名字,也因此被永远镌刻在文明的丰碑之上。 第一章:风暴前的低语 1941年的夏天,欧洲的天空被一股浓重的阴霾笼罩。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行动,如同一头饥饿的巨兽,咆哮着席卷而来,将无辜的生灵推入战火的深渊。德国国防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摧枯拉朽般地向苏联腹地推进。胜利的狂喜,似乎在他们的眼中闪烁,仿佛整个大陆都将匍匐在第三帝国的铁蹄之下。然而,在苏维埃联盟广袤的土地上,一种沉寂而倔强的力量正在暗涌。 起初,战线的推进是惊人的。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一个个地陷落,苏联的西部边境线节节后退。无数的城市和村庄化为焦土,无数的生命在炮火和死亡中消逝。人们惊恐万分,仿佛末日来临。东线的苏联军队,面对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术灵活的德军,一度陷入被动。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们也从未停止反击。零星的抵抗,顽强的防御,都在为接下来的殊死搏斗积蓄力量。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东方,日本帝国在太平洋上掀起了另一场战争的序幕。亚洲大陆也卷入了这场席卷全球的浩劫。世界似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硝烟弥漫,生灵涂炭。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重要的战略节点,都可能成为决定命运的关键。 第二章:冰与火的交响 随着德军的推进,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苏联南部的战略要地。伏尔加河,这条欧洲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不仅是苏联重要的交通命脉,更是连接北部工业区和南部石油产区的重要通道。而在伏尔加河畔,一座以苏维埃最高领袖名字命名的城市,正静静地矗立着——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承载着工业的力量,也象征着政治的威严。对于希特勒而言,占领斯大林格勒,将是对苏联士气的沉重打击,也是切断其生命线的关键一步。对于苏联而言,保卫斯大林格勒,则意味着捍卫国家最后的尊严和生存的希望。 1942年夏天,德军集结了强大的兵力,发起了对斯大林格勒的猛烈攻势。空军的轰炸机如同蝗虫一般,将这座城市撕裂。熊熊大火吞噬着一切,曾经繁华的街道变成了瓦砾堆。炮火连天,地面上,坦克和步兵的嘶吼与步枪的射击声交织在一起。然而,苏联守军,以及那些坚守在城市中的平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防线,用刺刀和手榴弹与侵略者殊死搏斗。 战斗,不再是简单的战术对抗,而是一场意志的较量,是人性和兽性的终极审判。在斯大林格勒,每一个街角,每一栋建筑,每一层楼,都可能成为激战的焦点。士兵们在废墟中穿梭,在弹雨中前进。他们忍受着饥饿、寒冷、伤痛,但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他们知道,自己身后就是家园,身后就是整个国家。 第三章:绝境中的反击 当德军一步步逼近斯大林格勒的核心区域,战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城市内部的巷战,成为了最能体现个人勇气和团队协作的战场。每一个阵地都经过了殊死的争夺,每一寸土地都洒满了鲜血。苏联的士兵们,无论是红军战士,还是拿起武器的工人、农民,都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意志。他们利用残存的建筑作为掩体,用最原始的武器,与最先进的装甲部队展开搏斗。 在严寒和饥饿的双重折磨下,德军也开始感到疲惫。他们发现,这座城市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易地被征服。相反,每向前推进一米,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他们的补给线越来越长,而苏军却在源源不断地获得增援。 此时,苏联最高统帅部,在“乌兰诺夫计划”(此为虚构名称,意指苏联的战略反攻计划)的指引下,正在悄然准备一场决定性的反击。他们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将德军的第六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口袋之中。这个计划,如同一个潜伏在暗夜中的巨兽,随时准备发出致命的一击。 第四章:黎明前的曙光 1942年11月19日,在寂静的冬日清晨,苏联红军发动了“天王星行动”(此为虚构名称,意指苏联的战略反攻行动)。 artillery barrage 犹如地狱的怒吼,撕裂了战场的寂静。数百万的炮弹倾泻在德军阵地上,摧毁了他们的工事,粉碎了他们的信心。紧接着,庞大的装甲部队和步兵,如同潮水般涌向了被包围的德军。 这是一个辉煌的胜利,但也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被包围的德军,在绝境中负隅顽抗。然而,他们的抵抗,在强大的苏军攻势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饥饿、寒冷、疾病,以及无休止的炮火,一点点地消耗着他们的体力。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国防军,如今却如同困兽。 1943年2月2日,随着最后一批德军的投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以苏联的伟大胜利而告终。这场战役,不仅是二战中最血腥、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更是战争的转折点。它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盟军的士气。 尾声:历史的回响 斯大林格勒,这座曾经饱经战火的城市,在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难后,迎来了新的黎明。战争留下的伤痕,将长久地提醒着人们,和平的珍贵,以及自由的来之不易。那些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用生命捍卫家园的战士们,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世界的和平,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烽火赤焰:绝境中的黎明》所讲述的,并非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关于人类在极端困境中,所能爆发出的最耀眼的光芒。它是关于勇气、牺牲、坚韧和希望的史诗。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我们不放弃,总会有黎明的光芒穿破阴霾,指引我们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