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灵通<撰> 著,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地理
  • 中国地理
  • 陇中
  • 黄土高原
  • 西北
  • 人文地理
  • 自然地理
  • 历史
  • 文化
  • 百科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8551
版次:2
商品编码:1188728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套装数量:1
字数:323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学生与青年,地理知识爱好者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黄土高原西端片区,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地球上饱经风霜的“皱纹“——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解读陇中地区由“羌戎游牧地”到“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的演化原因。

  了解陇中旱区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畜牧业、旱田农作业、瓜果及药材种植业、雕刻业……

  回顾农牧角逐历史,盘点战事遗留古迹。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简介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陇中黄土地》所述,即以“陆都心脏”——兰州为中心,北至乌鞘岭、哈思山,南至太子山,涵盖白银、定西、临夏等地的广大地域。书中概括了陇中黄土高原上“土浪起伏”、“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展示沿黄河上游谷地分布的滩、湾、盆、峡等多种地貌景观,印证了“风”和“水”对黄土地貌的形成有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书中还指出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对这片土地的深刻影响:植被以荒漠草原和温带草原为主,生长的植物多为耐旱、耐贫瘠的灌木、草本类;受到“缺水”的限制,黄河及其支流成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这里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古代曾被诸戎占据,现今则有各族杂居,历史进程相当复杂,其激烈的农牧民族角逐历史,雄伟的战事遗迹以及兰州悬楼、羊皮筏子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事物,皆收录于本书之中。

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黄土高原最西端 2

一 自然地理
三大高原交会处 9 / 秦祁地轴 9 / 皋兰群 10 / 下伏古地形 10 / 风成黄土沉积 11 /
黄土高坡 11 / 黄土塬 12 / 黄土梁 12 / 黄土峁 12 / 石质山地 13 / 沟谷 15 /
陇山之右 15 / 兰州黄河阶地 16 /“ 陆都心脏” 17 / 陇西沉降盆地 17 /
兰州盆地 18 / 临夏红盆地 18 / 太子山脉 19 / 华家岭 20 / 陇中黄河谷 20 /
兰州湾 21 / 红山峡 24 / 祖厉河流域 24 / 洮河(陇中段) 25 / 广通河 25 /
黄绵土 26 / 旱坡地 27 / 苦旱 28 / 面蚀·沟蚀 28 / 水石流 30 / 乌鞘岭 30 /
马牙雪山 31 / 毛毛山 32 / 朱岔峡 32 / 本康红砂岩峰 33 / 石门河 34 / 金强河 34 /
松山滩草原 35 / 古古拉上下天池 35 / 寿鹿山 36 / 永泰川 37 / 拉牌滩平原 37 /
五佛寺盆地 38 / 黑山峡 38 / 老龙湾石林 39 / 哈思山脉 39 / 峰台山 42 /
靖远盆地 42 / 兴堡子川 43 / 若笠塬 43 / 独石 43 / 剪金山 44 / 乌金峡 44 /
玉兔岛 44 / 屈吴山 45 / 水泉尖山 46 / 旱平川 46 / 野马滩 47 / 奖俊埠岭 47 /
青龙山 48 / 石屏山 48 / 秦王川 49 / 武胜驿谷地 49 / 坪城滩草原 50 /
庄浪河 50 / 大通河(永登段) 51 / 什川小盆地 51 / 大峡 53 /“ 天斧沙宫” 53 /
蔡家河 54 / 水阜河 54 / 马衔山脉 54 / 兴隆山 56 / 车道岭 57 / 宛川河 57 /
官滩沟 58 / 唐家峡 58 / 青城盆地 59 / 兴隆峡河 59 / 万眼泉 60 / 铁木山 60 /
大豹子川 61 / 白草塬 61 / 厉河 62 / 土门岘河 62 / 皋兰山 62 / 九州台 62 /白塔山 63 / 阿干河 64 / 白马浪 64 / 八盘峡 64 / 雁滩 65 / 五泉 65 / 雾宿山 66 /
巴米山 67 / 刘家峡 67 / 盐锅峡 68 / 炳灵石林 68 / 太极岛 68 / 南屏山 69 /
洮河谷地 69 / 海巅峡 72 / 崦滋潭 73 / 胡麻岭 73 / 佛沟山 74 / 白碌塬 75 /
西巩驿川滩 75 / 关川河 75 / 九龙山 76 / 连湾梁 76 / 静宁东峡 77 /
葫芦河(静宁段) 77 / 四沟河—甘沟河 78 / 鹿鹿山 78 / 常家河 78 / 牛谷河谷地 79 /
通渭温泉 79 / 火焰山 80 / 南山丘陵带 81 / 陇西川 81 / 渭河(陇西段) 81 /
大咸河 82 / 莲峰山 82 / 旗杆山 83 / 鸟鼠山 84 / 天井峡 85 / 豁豁山 85 / 漫坝河 86 /
清源河 86 / 白石山 87 / 母太子峰 87 / 苏家集河 88 / 药水峡 89 / 胭脂川 90 /
牛津河 90 / 达里加山 90 / 达里加错 91 / 大夏河 91 / 雷积山 91 / 吊水峡 92 /
黄草坪 93 / 暖温带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97 / 岛状天然次生林 97 / 蒿属 98 /
祁连林海 99 / 连城自然保护区 99 / 吐鲁沟 100 /“ 沙漠绿岛” 102 /
植物王国——松鸣岩 102 /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103 / 黄河三峡湿地保护区 103 /
石佛沟 104 / 药圃山 105 / 马衔山林区 105 / 静宁珍珠林 106 / 哈思山油松林 106 /
青海云杉 107 / 祁连圆柏 108 / 辽东栎 109 / 红桦 109 / 青扦 109 / 山杨 110 /
紫花苜蓿 110 / 紫斑牡丹 111 / 野蔷薇 111 / 星叶草 112 / 野大豆 112 / 野黍 113 /
党参 113 / 当归 113 / 黄芪 114 / 猪苓 115 / 马门溪龙 115 /“ 兰州龙” 116 /“ 和政羊” 116 /
刘家峡国家地质公园 117 /“ 古生物伊甸园” 117 / 龙骨山古生物 118 / 金钱豹 118 /
林麝 119 / 马麝 119 / 金雕 120 / 灰雁 120 / 斑尾榛鸡 121 / 蓝马鸡 121

二 经济地理
狩猎时代 125 / 羌戎游牧地 125 /“ 畜牧为天下饶” 126 / 农牧角逐 127 /
“陇中苦瘠甲天下” 128 /“ 三跑田” 128 / 旱田压砂 129 / 水窖 129 / 黄河水车 132 /
吐谷浑路 133 / 乌兰津 134 / 黄河铁桥 134 / 亚欧大陆桥枢纽 135 / 河州茶马司 136 /
靖会渠 136 /“ 地下运河” 137 / 白银铜矿 138 / 白银金矿 138 / 石膏 138 / 靖远—景泰煤田 139 /
多年生人工草地 140 / 文峰药市 140 / 和平牡丹园 141 /“ 良种马铃薯之乡” 141 / 红豆草 142 /
榆中烟叶 142 / 胡麻 142 / 临夏花椒 143 / 苦水玫瑰 144 / 兰州百合 144 / 什川梨园 145 /
小冬果梨 145 /“ 瓜果城” 146 / 大接杏 146 / 静宁苹果 147 / 安宁蜜桃 148 / 岔口驿马 148 /
滩羊 148 / 沙山羊 149 / 静宁鸡 150 / 虹鳟鱼 151 / 保安族腰刀 151 / 角制工艺品 151 /
葫芦刻 152 / 兰州拉面 152 / 靖远羊羔肉 153 / 果园“天把式” 153

三 历史地理
诸戎占据 157 / 各族杂居 157 / 陇西设郡 158 / 令居塞 158 / 金城郡 159 / 陇右道 159 /
河州 160 / 秦始皇西巡陇西 161 / 西秦定都 161 / 武阶驿鏖战 161 / 熙河开边 162 /
行政中心北移 163 / 会宁会师 163 / 马家窑遗址 164 / 辛店村东遗址 164 / 寺洼文化遗址 165 /
牛门洞遗址 165 / 炳灵寺石窟 166 / 陇中古长城 166 / 积石关 168 / 安西古城 169 /
郭蛤蟆城 169 / 苦水驿 169 / 永泰龟城 170 /“ 陇上十三陵” 171 / 连城鲁土司衙门 171 /
彩陶鼓 172 / 吴家川岩画 173 / 青城古镇 173

四 文化地理
屯民之后 177 / 回族 178 / 东乡族 178 / 保安族 179 / 陇西李氏 180 / 薛家湾人 181 /
匈奴后裔 181 /“ 阿哈交” 182 /“ 板屋” 182 / 兰州悬楼 183 / 兰州羊皮筏子 184 / 号帽 184 /
罐罐茶 185 / 锦鸡塬庙会 185 / 临夏花儿 186 / 宁河秧歌 186 / 兰州太平鼓 187 /
永靖傩舞傩戏 188 / 苦水高高跷 188 / 河州贤孝 189 / 宴席曲 190 / 小曲·鼓子 190 /
南关清真寺 190 / 红城感恩寺 191 / 尕达寺 192 / 天堂寺 192 / 临夏拱北 193 / 临夏砖雕 194 /
秦嘉·徐淑 195 / 姚苌 195 / 李朝威 196 / 王德 196 / 鲁鉴 196 / 段续 197 / 祁静一 197 /
岳钟琪 198 /“ 河州三马” 198 / 马福祥 199

前言/序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最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 引言 黄土地,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与文化根脉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孕育的灿烂文明,在中国的版图上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卷。而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中,陇中地区,这片位于黄土高原腹地的心脏地带,更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目光。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并非仅仅是一部地理著作,它是一次对这片土地的深度凝视,一次对生命在黄土中顽强生长的赞歌,一次对历史与文明在此交融的追溯。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鲜活的实地考察,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立体、生动的陇中黄土地。我们将从自然地理的宏观视角切入,逐步深入到微观的生态细节;从地质构造的古老痕迹,到河流湖泊的脉络延伸;从气候变化的四季更迭,到植被动物的生机盎然。随后,我们将把目光转向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观,探索其独特的聚落形态、多元的文化习俗,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活。 本书的编写,力求打破传统地理著作的枯燥与沉闷,将科学性与可读性巧妙融合。我们不仅仅陈述地理要素,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成因、演变过程以及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包括精美的地理照片、详细的地图绘制、生动的插画和详尽的数据图表,我们希望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陇中大地,亲身感受那份粗犷而又细腻的美。 “黄土地”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陇中黄土地,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这种精神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力量,一种在恶劣环境中寻找生机、创造奇迹的智慧。本书的出版,也正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陇中,了解这片土地上蕴含的独特价值,从而激发对这片土地的关注与热爱,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第一章:陇中大地,地质的史诗 陇中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其地理格局的形成,是一部漫长而壮阔的地质演变史。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光,探寻这片土地最深层的记忆。 板块运动与高原隆升: 从遥远的太古宙到新生代,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是塑造陇中地貌的根本动力。我们将详细阐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如何促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国地壳的强烈抬升和褶皱,陇中地区正是这场宏大造山运动的见证者。我们将分析黄土高原在整个地形格局中的位置,以及其相对高差、坡度等特征。 黄土的形成与堆积: “黄土地”的得名,离不开那厚重而疏松的黄土层。本章将深入探讨黄土的来源,详细介绍风成说的科学依据,即第四纪时期,西伯利亚及蒙古高原的荒漠化区域,强劲的西北风将细小的尘埃和粉砂颗粒吹拂至中国北方,最终在陇中地区堆积而成。我们将分析黄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其疏松度、持水性、易侵蚀性以及其独特的垂直节理,这些特性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地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貌单元的划分与特征: 陇中地区并非单调的平原,其地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本章将依据地形的起伏、侵蚀程度以及地质构造,对陇中地区的地貌单元进行科学划分,例如: 台塬地貌: 突出秦岭山脉和六盘山余脉的边缘地带,发育着宽阔平坦的台面,这是早期高原表面残留的平夷面。我们将分析台塬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人类聚落的优势。 河谷地貌: 贯穿其中的大小河流,如泾河、渭河等支流,切割着黄土高原,形成了深邃的河谷。我们将描绘河谷的形态,如“U”型谷、“V”型谷,以及河谷阶地、冲洪积扇等。 沟壑地貌: 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雨水侵蚀形成了密集的沟壑,构成了一幅“千沟万壑”的壮丽景象。我们将详细解析沟壑的形成机制,如直蚀、侧蚀、溯源侵蚀等,并分析其对交通、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丘陵地貌: 在一些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侵蚀作用强烈的区域,则发育着连绵起伏的丘陵。我们将描述丘陵的形态特征,以及其与山地、平原的过渡关系。 地质构造与断裂带: 陇中地区虽然相对稳定,但其地质构造背景同样复杂。本章将介绍该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单元,如盆地、褶皱等,并重点分析可能存在的断裂带及其对地热、地震活动的影响,尽管陇中地区非地震高发区,但了解其地质构造背景对于全面认识其地理环境至关重要。 第二章:风雨调色盘,气候的韵律 气候是影响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陇中黄土地》第二章将深入剖析陇中地区的独特气候特征,揭示其季节变化与区域差异。 季风气候的印记: 陇中地区深居内陆,受到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我们将详细介绍其气候成因,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季风环流的控制作用,分析夏季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与冬季西北季风带来的干冷气流在此交汇形成的特点。 气温的四季流转: 气温是气候最直观的体现。我们将通过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等数据,展现陇中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春季的“乍暖还寒”,夏季的“炎热干燥”,秋季的“天高气爽”,冬季的“寒风凛冽”,都将通过数据和实际描写呈现。我们将分析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以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时空分布: 降水是影响黄土地貌形成和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章将详细分析陇中地区降水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我们将强调其降水集中在夏季的特点,即“一年之计在于夏”,以及由此带来的旱涝灾害的可能性。同时,我们将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通常东部受夏季风影响较大,降水量相对较高,而西部则相对干旱。我们将讨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其与当地水资源禀赋的关系。 风的塑造力量: 即使在相对平缓的黄土地貌上,风依然是重要的地貌塑造力量。我们将介绍陇中地区的主要风向、风速,尤其会关注春季的干旱大风,以及其对土壤侵蚀、扬沙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历史上风沙灾害对该地区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为防御风沙所做的努力。 特殊气候现象: 除了常规的气候要素,我们还将关注陇中地区可能出现的特殊气候现象,如霜冻、冰雹、干旱、洪涝等,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 第三章:生命脉络,河流与湖泊的低语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塑造地貌、孕育文明的重要载体。本章将聚焦陇中地区的河流与湖泊,展现其生命的脉络与自然的韵律。 主要河流的水系特征: 陇中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其水系主要受黄河及其支流的影响。我们将重点介绍该地区几条主要的河流,如泾河、渭河的支流,以及一些小型河流。我们将分析它们的源头、流向、流域面积、河段特征(如上游、中游、下游的区别)以及河流的季节性变化。 河流对地貌的塑造: 河流的侵蚀和搬运作用,是塑造陇中黄土地貌的重要力量。我们将详细阐述河流如何切割黄土高原,形成深切的河谷、宽阔的河谷平原,以及河漫滩、阶地等地貌。我们将分析“千沟万壑”的形成与河流侵蚀的关系,以及河流在水土流失中的作用。 水文特征与水资源: 我们将提供陇中地区河流的水文数据,如多年平均流量、径流量、含沙量等,并分析其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我们将讨论该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如灌溉、水力发电等,以及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地下水与泉水: 除了地表径流,地下水也是陇中地区重要的水资源。我们将探讨该地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补给来源以及开发利用情况。同时,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泉水,它们不仅是重要的水源,也常常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传说和文化意义。 湖泊的稀缺与遗迹: 与许多河流流域相比,陇中地区自然形成的湖泊相对稀少。这与黄土地疏松的性质、强烈的蒸发以及快速的地表径流有关。本章将重点介绍该地区可能存在的少量湖泊,如一些季节性湖泊或人工水库,并探讨其形成原因和生态价值。我们也将关注一些历史上可能存在的湖泊遗迹,通过地质学证据来推测过去的水体分布。 第四章:绿色脊梁,植被与动物的生机 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生命以其特有的方式顽强生长,构成了陇中独特的生态景观。本章将深入探索这片土地上的植被与动物世界。 植被的垂直与水平分布: 陇中地区的植被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和水平地带性。我们将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土壤类型的植被差异。例如,在河谷地带,可能生长着适应湿润环境的乔木和灌木;而在坡地,则以耐旱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 典型植被类型: 我们将重点介绍陇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如: 草原与草甸: 在较为开阔的地区,天然的草原和草甸是主要的植被形式,它们是该地区畜牧业的基础。我们将介绍主要的草种,如羊草、披碱草等,以及草甸的特点。 灌丛: 适应干旱环境的灌木,如沙棘、灌木蔷薇等,在黄土坡地上随处可见,它们在固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森林与疏林: 在一些水源相对充足的河谷地带或山前迎风坡,可能分布着稀疏的森林或疏林,如油松、华山松等。 农田植被: 随着农业的发展,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成为陇中地区最主要的“植被”。我们将简要介绍主要的农作物种植类型。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 我们将探讨陇中地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尽管可能不如湿润地区那样繁盛,但其独特的适应性生物种群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如在草原上活动的鼠兔、狐狸,在灌木丛中穿梭的鸟类,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野生哺乳动物。 人类活动对植被与动物的影响: 历史上,人类的农耕、放牧、樵采等活动对陇中地区的植被和动物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分析这些活动如何导致植被退化、物种减少,以及当地为恢复生态所做的努力,如退耕还林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生态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陇中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着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挑战。本章也将探讨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以及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项目,所带来的积极变化。 第五章:人文印记,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陇中地区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本章将深入探索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活动与文化遗产。 史前文明的足迹: 陇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我们将回顾该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以及这些文化遗址所揭示的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我们将探讨早期人类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陇中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通道。我们将描绘丝绸之路如何穿越这片土地,带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将重点介绍沿途的古城遗址、关隘、驿站等,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例如,金城(今兰州)等城市在丝绸之路上的作用。 农业文明的根基: 黄土地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沃土。本章将深入探讨陇中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当地人民在耕作技术、农具改进、作物选育等方面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将介绍当地的传统农作物,如小米、小麦等,以及与农业相关的节庆习俗。 聚落形态与建筑风格: 陇中地区的聚落形态和建筑风格,深受黄土高原的地貌和气候影响。我们将分析窑洞、夯土建筑、四合院等特色民居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我们将描绘这些建筑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并体现出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民俗风情与文化传承: 陇中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我们将介绍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秦腔、陇剧等,以及它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当地的婚俗、丧俗、节庆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如何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历史名人与传说故事: 陇中地区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也展现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风貌。 第六章:黄土地的现在与未来 在历经沧桑岁月之后,陇中黄土地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章将聚焦当下,展望未来。 经济发展概况: 我们将梳理陇中地区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主要产业的发展水平、结构特点以及面临的瓶颈。我们将重点关注当地在资源开发、能源转型、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举措。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依然是陇中地区严峻的生态挑战。本章将详细介绍近年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如“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以及这些工程所取得的成效和遇到的困难。我们将探讨可持续发展模式在黄土地的实践。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陇中地区曾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本章将回顾该地区在脱贫攻坚方面的巨大成就,以及当前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和文化传承。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挖掘: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面临失传的风险。本章将探讨如何加强对陇中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如何通过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方式,让古老的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陇中地区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人才引进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本章将对这些挑战进行分析,并对陇中黄土地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结语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陇中黄土地》并非是这片土地的终结,而是其故事的开端。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勾起读者对陇中这片神奇土地的好奇与向往,激发对中国地理、历史、文化更深入的探索。黄土地,承载着过去,也孕育着未来。它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理解,去守护。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仿佛能亲耳听到古老的黄河在诉说着千年的风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生动的民间故事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古代文明图景。尤其对早期部族迁徙与定居点的考证,细致入微,每一处地貌的变迁都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读来令人叹为观止。书中的地图绘制精良,不仅标注了重要的地理坐标,更融入了古代的行政区划变迁,极大地辅助了对古代社会结构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古代交通要道时,引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艰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地理专著,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教科书,让人在认识山川河流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那种复杂而持久的互动关系。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品,值得反复研读,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

这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的城市地理学研究报告。作者聚焦于特定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全书采用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密度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落,揭示了空间规划政策对社会公平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交通网络、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和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析,运用了大量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数据驱动的论证非常有说服力。特别是关于“通勤时间成本”对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影响的量化研究,让人不得不正视城市发展背后的社会代价。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高度学术化和去情感化的,所有的论断都基于可验证的数据和严密的推导,虽然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但其对城市规划者和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的借鉴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它清晰地展示了地理空间如何固化社会阶层,是理解当代社会结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出奇地轻快活泼,仿佛是一部旅游日记与文化考察的完美结合体。作者以一个普通访客的身份,深入到一系列历史文化名镇的腹地,记录了当地人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生活状态和坚守。它没有过分渲染“失落的传统”,而是聚焦于人们如何在新旧交替中灵活地寻找生存之道。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地方小吃、民间手工艺人访谈的篇章,这些细节真实而接地气,展现了地域文化最鲜活的生命力。书中的摄影作品也极具感染力,它们色彩明亮,构图富有动感,与文字相得益彰,将那种特有的地域烟火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那些严肃的学术论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成见,以开放的心态去体验和理解中国广阔地域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读完后,我立刻规划了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这本书记住的不仅仅是地理知识,更是活生生的“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冷峻而精准,充满了理性的光辉,仿佛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在解剖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将现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分析方法巧妙地融入到对某一特定区域地质构造和水文循环的探讨之中。开篇就用大量的图表和统计数据,阐述了该区域地貌形成的动力学过程,这对于习惯于叙事性阅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一旦适应其逻辑节奏,便能感受到数据背后蕴含的强大解释力。作者对土壤成因的分类及其对农业适应性的影响分析得极其透彻,几乎做到了对每一层土壤剖面的细致剖析。书中穿插的数理模型推演虽然专业性较强,但通过清晰的图示化解释,即便是非地质学专业人士也能把握其核心论点。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的预测部分,其严谨的建模过程,为我们理解当代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高度浓缩的学术报告集,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注意力和分析能力。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自然生态的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敬畏之情。作者选择了极其富有诗意的笔法,来描绘那些处于生态系统边缘的生命群体。全书的基调是忧郁而充满反思的,它没有提供太多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专注于那些微小而脆弱的生态链条。例如,对某一特定高海拔植被群落中昆虫与植物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描写,细腻得令人心碎,每一个物种的消亡似乎都预示着整个系统无可挽回的衰败。书中对光影、湿度、微气候的捕捉,达到了近乎文学性的高度,让人感觉自己正置身于那个需要小心翼翼才能抵达的野外现场。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究竟是如何看待自然界中那些“无用”的角落,而这些角落恰恰是地球生命力的重要来源。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解决方案,而在于深刻地唤醒我们对生命多样性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它是一种视觉和情感的双重冲击。

评分

好书,对了解陇中当地的地理有很大帮助,只是内容的排序有点杂乱,其次内容也稍显过于专业,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略显生涩

评分

学习资料值得珍藏

评分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三大高原交会处、秦祁地轴、下伏古地形、岛状天然次生林、连城自然保护区、羌戎游牧地、各族杂居、屯民之后、东乡族等。

评分

xingcingcjngxjngxjng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不错,知识性强,全面

评分

时间就像继续继续你的呢到哪对吗可大可大看刷卡刷卡苏卡达凯撒凯撒咔咔咔咔咔咔

评分

按地理区域出版的地理书,内容很全,可以当百科全书来翻看

评分

好书,对了解陇中当地的地理有很大帮助,只是内容的排序有点杂乱,其次内容也稍显过于专业,对于一般读者来说略显生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