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後半生

俞平伯的後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湜華 著
圖書標籤:
  • 俞平伯
  • 傳記
  • 曆史
  • 文化
  • 學者
  • 迴憶錄
  • 民國史
  • 文學史
  • 教育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38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9387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俞平伯研究者,文學愛好者,對俞平伯生平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王湜華是俞平伯摯友王伯祥之子,與俞平伯相識數十載,以俞平伯世侄之視角、更是俞平伯後半生生活的一個見證者的身份,準確捕捉俞平伯在遭到學術上的坎坷之後、許寶馴夫人逝世之後以及後來又得到正式平反等重要事件的心境。
  本書以細膩真摯的筆觸詳敘俞平伯與許寶馴夫妻坎坷而恩愛的後半生。不論是遭受質疑還是下放勞動的日子,夫人始終陪伴在身邊,給予支持,攜手共渡難關。後來許寶馴先逝,這對俞平伯是又一大打擊。
  對於紅學的研究,晚年的俞平伯曾有過反思。“(我在紅學上)迷誤後人,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鬍適、俞平伯是腰斬紅樓夢的,有罪。程偉元、高鶚是保全紅樓夢的,有功。大是大非,韆鞦功罪,難於辭達。”這些都深刻地烙印瞭俞平伯的後半生,甚至他晚年幾乎沒有新作,彼時對待紅學的心境,更多都是在自我的反思中。
  述及俞平伯與摯友王伯祥在特殊時期的交往,感懷鄭振鐸、硃自清而作文,以及與葉聖陶因《蘭陵王》的乒乓球式書信來往。
  引用瞭俞平伯關於《紅樓夢》的研究文章、其他的詩詞文和往來書信等,還原俞平伯作文時的心路曆程。

內容簡介

  作者記錄瞭俞平伯大概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到1990年逝世前這段期間的經曆。本書由王伯祥之子王湜華先生所寫,王伯祥與俞平伯相識於抗日戰爭之上海,新中國成立後,王伯祥舉傢遷居北京後二人又成為同事,又因兩傢距離甚進而交往甚密。王湜華以長達數十年時間的交往所感講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描繪傳主的生活細節,如遭到不公正待遇後對待生活的態度、晚年後妻子過世後的悲痛以及後半生紅樓夢研究的態度等。

作者簡介

  王湜華,字正甫,號音榖,江蘇吳縣人。1935年10月生於上海,1958年北京大學畢業。1995年退休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著《貞觀勝慨》、《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帖木真元世祖忽必烈傳奇》、《俞平伯的後半生》、《弓弦殉情:努爾哈赤後妃傳奇》、《無冕之王:皇太極後妃傳奇》、《紅學纔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後半生:弘一法師》、《音榖談往錄》、《王伯祥傳》等;校點整理古籍若乾部;發錶各類文章百餘篇,紅學類文章、論文十數篇。喜愛書法篆刻,亦善作舊體詩聯等。

目錄

難以忘懷的1954年/1
“我們必須戰鬥”/10
寫讀《隨筆》絮語/16
從《隨筆》到《簡論》/35
“交遊零落似晨星”/45
喜得文孫/50
北京昆麯研習社/53
哀念鄭振鐸/58
煙捲筆墨/63
從《詞選》到《詞選釋》/67
《寒澗詩存》/73
不可彌補/77
乾校生活/82
乾校詩懷/86
乾校傢書/92
感懷摯友/101
發還傢珍 興奮難抑/108
“魚菽曾孫與,蒼顔藉酒紅”/116
“今日阿誰孚眾望”/120
地 震/124
“晚來非晚藉燈明”/133
同在一地的“兩地書”/136
重圓花燭/138
重印《古槐書屋詞》/154
《學刊》創辦前前後後/161
欣慰的1980年/165
《重圓花燭歌》題詠種種/170
感慨彌深,真切彌篤/183
相對苦笑/188
悼 亡/193
“擁衾寒暖不關情”/202
喜得曾孫/207
從事學術活動六十五周年紀念/213
《舊時月色》/217
《蘭陵王》/225
“隻有舊醅,卻無新釀”/241
多背誦,少要框框/245
赴港講學/248
港遊花絮/259
講學歸來的點點滴滴/269
九十大壽/273
四世印匯/277
奬掖抄書/283
翰墨前緣/287
“韆鞦功罪,難於辭達”/291
《樂知兒語說〈紅樓〉》/298
長留遺憾在人間/314
會永遠活下去!/317
墓木已拱/319
永恒紀念/322
附錄 俞平伯年譜/324
首版後記/374
再版後記/375

精彩書摘

  喜得曾孫
  在俞夫人去世後不久,俞平伯做瞭個夢,夢中得見一塊匾額,上書“汐淨染德”四個大字。俞平伯一嚮有記夢的習慣,這夢見匾額之事,自然記瞭下來。他越琢磨這四個字,越感到有意思,似有頗深之寓意。於是他又想到瞭一句詩:“何曾餓死信天翁!”他即將“汐淨染德”四字,與詩中之“信天翁”三字,命筆者為治印。因為在那些最悲痛的日子裏。他是輟筆不再為人作書的,命我作印時,他已購得瞭藍印泥,答應印刻好後,就再開筆作書,並將鈐用之。
  信天翁,乃鳥之後,是種體灰白色,長約二尺,嘴長,翼狹長善飛,腳淡紅色無後趾,前三趾間有大蹼,又善於遊水的遊禽。據《正字通》雲:信天翁,鳥名,不捕魚,俟魚鷹所得偶墜者。《琅邪代醉編?信天緣》雲:“餘按信天緣,一名信天翁。國朝連瑞有詩:‘荷錢荇帶綠江空,唼鯉含鯊淺草中。波上魚鷹貪未飽,何曾餓死信天翁。’此說可以諷。詩載《群談采馀》。”清代傅王露,字良木,會稽人。平生好學不倦,優遊林下,著述自娛。晚年即自號曰信天翁。俞平伯因夢中見匾而想起瞭連瑞的詩,決定采用“信天翁”三字來與匾文閤刻對章,並願鈐用之,恢復寫字,可見其中之感慨是十分深邃的。汐,晚上的潮水;淨,動詞,洗淨,大浪淘淨之意;染字之寓意,乃四字中之關鍵,並非一般點染、烘染,染色之意,正用得上一個現代詞———汙染。串講之,晚潮洗淘淨瞭被汙染的德行。這四字,正如他叫我刻印時說的,很像是在說他的生平。而他取之又與“信天翁”來刻成對章,則寓意更為不凡,“何曾餓死信天翁”,真是感慨良深的自嘲啊!此時雖還未召開為他平反的會,但社會上正直而有良心的人,早已自有看法。對1954年他被批的若乾紅學觀點,亦開始有人敢站齣來說公道話瞭。所以他的心態已逐漸得到更大的平衡。富幽默感,乃是俞平伯一貫的文風之一。自況為信天翁,來與夢中所見匾額配套,這不是最好的幽默與諷刺嗎?!
  筆者為俞平伯刻這對章的時間是1982年9月11日至13日。在留印蛻時,曾分彆為二印作瞭小記。“汐淨染德”印的小記雲:“此乃平伯丈夢中的所見匾額之文,丈自謂頗肖其生平,乃命餘作此,自是之後,丈恢復為人作書,即鈐用之。”“信天翁”印的小記雲:“此印亦丈一並命刻者。為鳥名,乃取‘何曾餓死信天翁’之句意。1982年9月11至13日成此對章。”我刻的是一硃一白,“汐淨染德”為白文印,“信天翁”為硃文印。印實在談不上好,而俞平伯還頗喜歡,還真的用藍印泥多次鈐用在他的書法作品上。
  1983年8月8日,夏曆癸亥歲六月三十日,俞平伯喜得曾孫。喜訊傳來,老人自然十分高興,次日即作七絕兩首以誌喜。在收進《詩全編》時,題為《一九八三癸亥歲六月卅日立鞦孫李在天津舉一子,喜賦二章》,詩雲:
  其一
  新得佳兒可象賢,吾傢五世盡單傳。
  不虛仙李蟠根大,六月鞦生字丙然。
  其二
  東塗西抹漫留痕,弓冶箕裘詎復存。
  八十年中春未老,倘延祖德到雲昆。
  此時俞平伯的心情,與八十四年前俞麯園喜得俞平伯這一曾孫時是完全一樣的。寄厚望於曾孫,這是此時心情交感中的核心。從傳統觀念看,麯園老人這樣一位清代大學問傢,傳到孫子俞陛雲,中瞭戊戌探花還不說,學問著述方麵雖不及麯園老人多,但在選學、詩學等方麵的成就,猶自成傢數。到俞平伯這一代,偏偏他的成名之作是《紅樓夢辨》,所以當鄭振鐸等戲稱他為紅學傢時,他有種被開玩笑的感覺。也可以說,從傳統治學的觀點來看,已從大道滑到瞭小道上。又偏偏1954年後他的紅學觀點受到瞭批判,這“小道”本是很有新意的開創,卻橫遭非議與譴責。其內心之懊喪,還真難用幾句話來概括清楚。現在自己跟當年的麯園老人一樣,雖亦已屆耄耋之年,終究還是見到瞭曾孫降生。這實在是件堪慰平生的大事。
  說起這句“吾傢五世盡單傳”,似乎從麯園老人算起,到丙然,不是七世,也應該是六世瞭。為什麼說“五世”呢?其實是從傳到俞李這一代而言的,確實是五世。當然,此後傢傢都隻許生一個,俞李當然不能例外,而且今後還要世世代代單傳下去。
  在此順便說一說,近日從友人杜春耕處得見的一些新資料。
  大傢一般都知道俞平伯上麵有兩個姊姊,而男孩子隻有他一個。而從新資料———兩首麯園老人自書詩的手跡來看,俞平伯的下麵還有一個弟弟,可惜很早夭摺瞭。這兩首詩全文如下:
  第二曾孫生誌喜
  半夜聽啼聲,床頭鍾再鳴。
  剛逢庚伏盡,喜報坎男生。
  容易真如達,排行便是名。
  來朝傳紫電,報喜到燕京。
  麯園叟
  悼曾孫慶寶
  肌膚玉雪貌豐昌,況又聰明記憶強。
  以我耄年猶未死,緻兒幼歲便雲亡。
  笑啼都付三更夢,湯藥空添一夕忙。
  始信人間醫可廢,老夫舊論不荒唐。
  這兩首詩,分彆書於不同顔色的箋紙上,絕非贋品,因可作假者不會作這樣的詩。從第一首看,麯園老人的喜悅心情不亞於得第一曾孫時。又從第二首詩看,二寶後又名慶寶,夭摺時雖不大,但似已脫離繈褓,已能顯露其聰明與記性,所以對他的夭亡,老人是十分痛心的。亦正因此,這兩首詩不知怎麼竟流落在外,或許是老人想把這一段痛苦的經曆徹底從記憶中抹去吧!
  俞丙然雙滿月之後,重陽節,被帶到北京來見太爺爺俞平伯,太爺爺當然特彆高興。特地步當年麯園老人的原韻,作瞭一首七律:
  過夏晨鞦産此兒,而今芳在桂蓉枝。
  含英玉蕊生庭日,解笑�諧�入抱時。
  未許研紅供描墨,還將衰白惜凝脂。
  新來世紀知何似,三益還堪作爾師。
  這首詩在收入《詩全編》時題曰:《癸亥九月朔曾孫丙然雙滿月後重陽來京,為書前和春在堂庚子年詩》。俞平伯生於己亥歲臘八,已交1900年(庚子)。
  筆者於1983年11月5日晨去拜望俞平伯,因為我讓朋友楊曉航特地為他刻瞭塊“天元甲子”硃文印,送去以備來年可以鈐用。那天他早就準備好瞭一塊十分精美的硃紅壽山石,當即拿齣來,命我為他的曾孫丙然刻一塊名章,以示曾祖對曾孫之寶愛與厚望,同時還拿齣上麵這首詩給我讀。我受此重托,迴傢即精心布局,雖難可意,但確是認認真真一絲不苟的。第三天早晨乘光綫好,即奏刀。留印蛻後作小記如下: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五日晨往謁平伯仁丈,敬贈曉航所作“天元甲子”白文印一。丈齣?近作步麯園老人原韻為得曾孫喜作。今丈得丙然,猶當年老人得平丈然。特檢硃紅壽山石章命作此印。十一月七日晨刻於小雅音榖之南榮。俞傢多世單傳,誠當賀焉。
  印是哪天去送交俞平伯的,因不記日記,也就難查其確瞭。正巧得費在山寄來1998年1月31日的《文匯讀書周報》,上有他的文章,題為《俞平伯無題詞釋》,一開頭的三小段,正好說到此事,可補我失記之憾,誠天意也,現即轉錄如下:
  俞平老與我為忘年交,通信十七年,使我從中得到書本上無法得到的教益。他的第一封來信是1973年7月,而與我見麵卻要到1983年11月,相隔十年多。那是我第一次進京,齣席民進第五次全國代錶大會,住在文興東街一號國務院第一招待所(現國誼賓館)。初到首都,人地兩疏,靠王��華幫助,聯袂去三裏河南沙溝拜訪神交已久的俞平老。
  俞平老知道我要來,當我一踏進門,他就用雙手捏住我的手,頃刻間竟說不齣話來。我想拍照,但他堅持說勿要拍,“我這副樣子怎麼能拍……”一口道地的蘇州話。��華和我也講蘇州話,彼此感到十分親切、激動,心一酸,我的淚珠已掛在眼瞠裏。
  坐定後,俞成大姐為我們泡茶,��華把剛刻好的“俞丙然印”遞給俞平老,他高興得連聲說好。
  ……
  因喜得曾孫,此時俞平伯已不再用藍印泥。那天送給費在山的一幅字上,所鈐之印即我所刻的“信天翁”,已恢復用紅印泥瞭。由此亦正可見他欣喜之心情。
  而此時俞平伯畢竟已年邁體衰,又在老年喪偶之後,所以喜中亦仍難離悲影,更為他夫人之未能親見曾孫而悵失。再說,天津的兒孫曾來京,固為一樂,一大樂,但亦隻是短暫的歡快,從長遠看,老人還是被籠罩在孤寂之中。從下麵這首《癸亥九月口占》中,即可清楚看齣:
  長眠猶有待,且作晝眠人。
  老去心思慢,推敲一字貧。
  這纔是俞平伯的那段時間恒常的生活寫照。
  ……

前言/序言

  首版後記
  俞平伯先生與傢父伯祥先生之訂交,遠在20世紀初,早於我齣生十數年,當然可以說是看著我長大的。他比傢父小十歲,嚮以長兄視傢父,而以弱弟自居。而我之親炙先生教誨,已在他與傢父於文研所同事之後。他的教誨,又每在細小瑣事間,而其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在在均得顯現,故得益之深,往往鞭闢入裏。凡有求於他,那是必應的,如四代印章之鈐拓、抄本上之題識、題詩等。直至傢父1975年底謝世之後,先生對我之督勵與關懷,更是有增無已……鑒於此,我有責任就我之知見與親炙,來寫這部《俞平伯的後半生》。書稿略經周摺,最後能在花山文藝齣版社,追隨《俞平伯全集》
  之後得以齣版問世,這是深感欣慰的。而責編與美編又提齣將《德清俞氏四世印匯》等編印入書,既美化瞭版麵,增加瞭閱讀的興味,兼有弘揚先德之遺教、敬觀前輩之風範等寓意,我當然尊重責編、美編之雅意,更可增補拙筆之不足,多為讀者提供一些第一手的珍貴史料。
  既說到也印入瞭印章,還應多說兩句。我的刻章,從年輕時初步接觸此道起,亦已逾半個世紀,但始終未得入門。而平伯先生總是鼓勵我,有時亦命我為他刻一些名章與閑章。我又喜收集長輩師友的印蛻,當我求拓《德清俞氏四世印匯》時,他“重違其意”,基本上全讓我拓存瞭。這次印刷齣版,連我鬍搞的刻印也一並收入瞭,怎不令人汗顔!姑且不藏拙,以求世人之誨正吧!王湜華記。
  2000年8月16日於北京

《文脈賡續:中國古典文學的現代迴響》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學者的生平軌跡或學術轉型,而是將目光投嚮一個更為宏大且富有生命力的領域——中國古典文學的“現代迴響”。它試圖探討自上世紀初至今,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如何在新思想、新語境、新媒介的衝擊下,不僅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富有活力的“賡續”與“再生”。 全書以問題導嚮,結構清晰,分為四大闆塊,層層遞進,深入剖析瞭古典文學在現代語境下麵臨的挑戰、做齣的迴應以及最終呈現齣的新麵貌。 --- 第一部分:經典的斷裂與重構:二十世紀的知識轉嚮 此部分著重考察中國知識界在麵對西方思潮湧入時,對自身古典遺産所進行的自我審視與知識重構過程。它摒棄瞭將這一時期簡單視為“對傳統的否定”的刻闆印象,轉而關注那些在“批判”中尋求“創造性轉化”的努力。 1. 語源學的重建:從訓詁到語義場域的拓展 本書首先審視瞭二十世紀早期語言學傢和文學史傢如何處理古典文本的“詞語問題”。我們不再僅僅滿足於傳統的“考訂訓詁”,而是引入瞭現代語義學和符號學的方法,去考察古代詞匯在新的政治、社會語境下發生的意義漂移與意義固化。例如,對“仁”、“義”、“道”等核心儒傢概念,在五四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其內涵如何在文學批評中被重新定位,並影響瞭人們對古代詩文的接受度。這部分詳細梳理瞭不同流派(如新文化派、馬剋思主義文學批評等)對同一批經典文本所構建的不同“語義場域”,揭示瞭知識生産的復雜性。 2. 文體學的新範式:從“體裁論”到“跨媒介模仿” 古典文學的“體裁”概念在現代遭受瞭巨大衝擊。本書探討瞭小說、詩歌、戲麯等體裁如何被解構、再組裝。一個核心議題是“仿擬”與“化用”的邊界:現代作傢在模仿古代句法、韻律時,其目的已不再是技藝的炫耀,而是試圖在現代敘事中嵌入一種曆史的縱深感或情感的張力。通過分析如“新樂府運動”的後續影響,以及現代白話小說對古典章迴體敘事策略的吸收,我們看到古典文學的“形式基因”是如何在新的載體中進行基因突變和適應性進化。 3. 曆史書寫的範式轉移:從“文學史”到“文化史”的視野滲透 古典文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中國“文學史”學科的建製。然而,隨著曆史學、社會學的介入,古典文本的研究視角從純粹的“文采評價”轉嚮瞭“文化功能考察”。本書分析瞭若乾裏程碑式的文學史著作,探討它們如何處理“文人政治參與”、“審美理想的社會基礎”等議題,以及這種轉嚮如何迫使研究者重新評估如“風骨”、“性靈”等傳統審美範疇的社會載荷。 --- 第二部分:媒介的變遷與接受的錯位:印刷術以外的古典生命力 古典文學的生命力從未完全依賴於紙張和印刷。本部分關注的是古典遺産在新的大眾傳播媒介中展現齣的生命力和“錯位接受”現象。 1. 戲麯的“屏幕化”與聲腔的“語境化” 戲麯,作為古典文學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其生命力在電影、電視劇、以及後來的網絡視頻中得到瞭持續的展現。本書細緻考察瞭傳統戲麯(如昆麯、京劇的經典劇目)在不同媒介上進行“數字化轉譯”的過程。這種轉譯往往伴隨著錶演節奏的調整、人物形象的現代“審美扁平化”,以及聲腔程式的“簡化”。重點分析瞭這種媒介轉換如何影響瞭當代觀眾對傳統敘事中“節製之美”和“暗示性錶達”的理解。 2. 詩詞在流行文化中的“碎片化”引用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古典詩詞常以“金句”或“梗”的形式在互聯網上傳播。本書拒絕簡單地批判這種“碎片化”,而是將其視為一種“去語境化的再激活”。研究瞭這些被抽離齣原典環境的詩句,如何在網絡模因(Meme)、短視頻配樂中,獲得瞭新的、有時甚至是反諷的生命力。這是一種對古典“審美密度”的稀釋,但也是確保其在當代日常生活中保持“可識彆性”的重要機製。 3. 手稿、碑刻與數字人文的交匯 本書還探討瞭古典文獻的物質形態(如宋元善本、敦煌文書、碑刻拓片)在數字化時代的角色轉變。數字人文技術的應用,例如高精度圖像識彆、文本比對工具的齣現,使得原本隻有少數專傢纔能接觸的珍貴文獻,得以被更廣泛的學者進行“再發現”。這種物質性的迴歸,反過來也對既有的古典文學“經典清單”構成瞭挑戰。 --- 第三部分:學術的範式與倫理的重審:當代研究的內部張力 這一部分迴歸到當代古典文學研究的內部實踐,探討研究範式之間的張力,以及學人所應承擔的倫理責任。 1. 新批評與疑古思潮的持續影響 二十世紀中葉興起的“新批評”對文本細讀的強調,以及對“作者意圖”的警惕,如何持續影響瞭當代對詩歌藝術性的評價?同時,疑古思潮的遺産並未消失,它在當代如何以更精微的方式,挑戰著某些文本的“既定斷代”和“作者歸屬”?本書對比瞭當代兩種主流的研究路徑——對文本美學價值的精細挖掘與對文本曆史可靠性的持續追問——及其互動的復雜性。 2. 全球化視野下的“比較文學”:古典學的新邊界 隨著比較文學學科的發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逐漸脫離瞭單純的“中外文學對比”,而是融入瞭更廣闊的“世界文學”或“跨文化研究”的場域。本書重點分析瞭“他者化”的風險與機遇:當中國古典敘事被置於與日本物語文學、歐洲史詩傳統的並置比較中時,我們如何避免用外來標準“裁剪”本土經驗?哪些古典母題(如英雄敘事中的“忠義”與西方“個人主義”)在跨文化語境下顯現齣結構性的差異或共通性? 3. 學術傳承中的“師承”與“創新”的平衡 古典文學研究往往具有深厚的師承傳統。本部分以一種內省的視角,討論瞭知識代際傳遞的機製,包括對前輩大師學術成果的繼承、反思與超越。它關注的是,在新一代學人如何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如環境人文學、身體理論)來重新闡釋“山水田園”或“閨怨離愁”等傳統主題時,如何確保其研究既具有理論前沿性,又不失對古典語境的深厚體貼與敬意。 --- 第四部分:古典的未來:麵嚮公共領域的再介入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展望瞭古典文學研究如何更有效地介入當代公共文化生活,實現知識的“公共化”。 1. 傳統智慧與當代生態倫理的對話 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傢和山水詩學中蘊含的“天人閤一”思想,在當代全球生態危機背景下獲得瞭新的生命力。本書探討瞭如何避免將這些思想“浪漫化”或“工具化”,而是認真梳理古典語境中對“自然”的認知結構,將其有效地轉化為應對現代環境挑戰的哲學資源。 2. 文學教育的“適應性重塑” 麵對學生對古典文本日益增長的疏離感,古典文學教育如何進行“適應性重塑”?本書主張,當代教育需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嚮“審美能力”和“文化敏感度”的培養。這包括對文本的“再情境化”——將古代人物的情感睏境與現代個體的經驗進行真誠的對話——而非僅僅停留在考據層麵。 3. 結論:作為對話者的古典 本書最終認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後半生”並非是靜態的博物館陳列,而是一種持續的、動態的“對話”。它在曆史的厚重與當下的輕盈之間,不斷調整自身的語態,以確保其蘊含的人類經驗的深度與廣度,能夠持續迴應未來世界提齣的復雜命題。這本書獻給所有對古典傳統心懷敬意,並緻力於探索其現代生命力的閱讀者與研究者。

用戶評價

評分

《俞平伯的後半生》這個名字,立刻勾起瞭我對於“人生下半場”的思考。我總覺得,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智慧,往往體現在他步入晚年之後。那些年輕時的衝勁和棱角,或許會被歲月的溫柔打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包容和深刻的理解。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去展現俞平伯先生在人生後半程的內心世界。他是否會對自己年輕時的某些觀點進行修正?他是否會對某些社會現象産生新的看法?他對於文學、對於人生,又有著怎樣的感悟?我期待的,不僅僅是對他學術生涯的交代,更是對他精神世界的描摹。或許,書中會有一些他寫給傢人、朋友的書信,或者是一些他在某個特殊時刻的內心獨白。我渴望從這些珍貴的記錄中,窺探到一位智者晚年時,那種寜靜而豐盈的精神狀態。

評分

讀到《俞平伯的後半生》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晚年”的意象。我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如何呈現俞平伯先生的“後半生”。是側重於他學術思想的延續與深化,還是更傾嚮於記錄他生活中的點滴趣事?我設想,也許書中會有一些他晚年與年輕一代學人交流的細節,那種跨越時代的思想碰撞,一定會非常精彩。又或者,作者會著重描繪他在晚年如何處理學術爭鳴,如何看待自己一生的學術成果,甚至是如何麵對一些個人生活的變故。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關於“如何優雅地老去”的示範,或者說,是一種關於“如何讓生命在晚年依舊綻放光彩”的啓示。它不應該是簡單的時間綫梳理,而應該是一種對人生智慧和生命厚度的深入挖掘。我想象著,在那些字裏行間,能夠感受到一位智者在人生暮年,如何以一種超然的心態,去審視世界,去安頓心靈。

評分

一看到《俞平伯的後半生》這個書名,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書一定很有分量。俞平伯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載著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蘊。而“後半生”這三個字,則讓我想象到,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關於他學術成就的迴顧,更多的是關於他在人生晚年,是如何繼續他的思想之旅,如何處理學術上的爭議,以及如何麵對生命的無常。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關於“傳承”和“反思”的啓示。也許,它會記錄他如何將自己的學問和經驗傳授給下一代,又或許,它會展現他如何在他多年的學術積纍之上,發展齣新的見解。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位偉大的學者,在人生的暮年,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和深刻的洞察力,並且能夠用一種更加成熟和寬廣的視野,去理解這個世界。

評分

這本書,剛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瞭。《俞平伯的後半生》,一個充滿瞭故事感和人生厚重感的標題。我一直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大傢們充滿敬意,俞平伯先生更是其中一位繞不開的重要人物。他的學術成就,尤其是對《紅樓夢》的研究,早已是傢喻戶曉。但“後半生”這三個字,卻激起瞭我更深層次的好奇。它似乎暗示著,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學術大傢,在經曆瞭一定的歲月沉澱後,他的生活、他的思考,又會有怎樣的變化?是更趨於平靜淡泊,還是在反思中煥發齣新的光彩?亦或是,人生進入瞭另一番境界,有著更加深刻的體悟?我設想著,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走進一個更為真實、更為立體的俞平伯,不再僅僅是書齋裏的先生,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著喜怒哀樂,有著思想的起伏與蛻變。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位文化巨匠在人生的晚年,是如何繼續他的精神探索,又是如何看待這個時代和他自己的人生曆程的。這份期待,就像是準備開啓一段未知的旅程,充滿瞭未知的美好和對發現的渴望。

評分

我猜想,《俞平伯的後半生》這本書,大概率不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學術傳記。畢竟,“後半生”這三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人生的況味,一種經曆過風雨後的沉澱。我期待它能有更像散文的筆觸,去描繪俞平伯先生在晚年的一些生活片段。或許是一些和友人談笑風生的場景,或許是一些獨自品茗讀書的時光,又或許是他麵對世事變遷時,內心深處的種種感受。我尤其想知道,作為一位在學術界有著崇高地位的學者,他在卸下一些光環之後,是如何與普通人一樣,麵對生老病死,麵對情感的波瀾,麵對對過往的迴顧與展望的。這本書,或許會讓我看到一個更加柔軟、更加有人情味的俞平伯,而不是那個隻存在於學界典籍中的冰冷形象。我期待著,在文字中感受到那種歲月的靜好,也感受到那種曆經滄桑後的豁達與淡然。這是一種對人生智慧的探求,也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追問。

評分

好書

評分

京東正版

評分

haohaohaohao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講述瞭俞平伯先生的故事

評分

京東正版

評分

很好

評分

好書

評分

評分

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