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青少年、专家、学者、文学爱好者 自由就是拥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前提成立,其他皆顺理成章。
内容简介
《1984》是一部极具预言性质的政治讽喻小说,描绘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惧的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个被称为“大洋国”的极权主义社会里,“你说的每一句话,发出的每一个声响都会被监听;只要有一点光线,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监视”,人性被扼杀,自由被剥夺,思想被钳制,而历史每时每刻也在被伪造。那里的人类生存状态,永远警示着人们不要走进这黑暗的悲剧。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他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因此他被尊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精彩书评
奥威尔首先是先知,其次才是圣徒。
——止庵
他能够在目睹X糟境况的同时为X美好的东西而战。
——Granville Hicks
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我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奥威尔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章 3
第二章 25
第三章 37
第四章 49
第五章 63
第六章 83
第七章 91
第八章 107
第二部分
第一章 137
第二章 153
第三章 167
第四章 181
第五章 195
第六章 207
第七章 213
第八章 223
第九章 237
第十章 277
第三部分
第一章 289
第二章 307
第三章 333
第四章 351
第五章 363
第六章 371
附录? 新话原则 385
精彩书摘
时值十五点,店里十分冷清。温斯顿记不起来自己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来咖啡馆。店内几乎空无一人。电屏里流淌出尖细的音乐声。那三人坐在角落几乎一动不动,也不说话。店员主动给他们拿去了几杯金酒。他们桌上有一个棋盘,棋子摆好了,但并没有人下棋。就这么大约过了半分钟时间,电屏的内容起了变化。播放的旋律变了,音乐的调子也变了。突如其来,难以形容,这是一个古怪、沙哑、充满嘲弄意味的刺耳音符:温斯顿心中将其称为黄音。电屏里传出歌声:
在这繁茂的栗树下
我出卖了你,你出卖了我:
他们躺在那里,我们躺在这里
在这繁茂的栗树下。
那三人一动也不动。但当温斯顿又看了一眼卢瑟福破了相的脸时,发现他双眼噙满泪水。他这才发现阿伦森和卢瑟福的鼻梁都被打断了,不禁打了个冷颤,但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打冷颤。
之后不久,这三人又被抓了起来。似乎从上次被放出来的那一刻起,这三人又开始搞新的阴谋。在进行第二次审判的时候,他们把先前的罪行又招供了一遍,然后还坦白了一连串新的罪行。他们被处决。他们的下场被录入党史,以儆效尤。大约五年后,也就是1973年,温斯顿打开从气流输送管传送到他桌上的一份文件时,发现一张显然被随手塞进去忘记取出来的纸片。他刚把纸片展开,就意识到了这片纸非同一般。这是一片从大约十年前《泰晤士报》上撕下来的半页纸,是一个版面的上半页,所以能看见日期。纸上印有一张在纽约参加某个党务活动代表的照片,琼斯、阿伦森、卢瑟福位于照片中央。不会有错,就是他们三个,照片下面的说明里也印着他们的名字。
问题是两次审判中这三个人都供认,在那天他们在欧亚国境内。他们从加拿大的一个秘密机场起飞,抵达西伯利亚某地与欧亚国总参谋部的人会面,并出卖了重要军事机密。这个日期之所以温斯顿记得很牢,因为碰巧是仲夏节。而这件事在其他无数文件里肯定也有记录。只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供词统统是谎言。
当然,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哪怕在当时,温斯顿也从不认为大清洗中消灭的人真的犯下了他们被指控的罪行。但是那片报纸便是铁证,是被摧毁了的过去的残片。像一块骨骼化石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层中,瞬间瓦解了一个地质学理论。如果能以某种方式将其公诸于世,让世人了解其中的重要性的话,就足以让党灰飞烟灭。
他原本一直在工作。一看到这张照片并领会了它的意义所在,立马用另一张纸把它盖了起来。幸好他打开报纸的时候,从电屏角度看,报纸的内容是上下颠倒的。
他把便条簿放在膝盖上,并把椅子向后推,尽可能离电屏远一点。保持面无表情并不难,只要努力一点,甚至连呼吸都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你无法控制自己的心跳,而电屏十分灵敏,能够捕捉到心跳声。他自己估计约莫坐了十分钟时间,内心像热锅上的蚂蚁,总在担心会发生意外让他暴露,譬如突入起来一阵过堂风吹过桌面之类。然后,他再也没有将报纸打开,而是直接将其和别的废纸一起扔进了记忆洞中。也许再过个一分钟,这张报纸就会化为灰烬了。
这是十年还不是十一年前的事了。如果在今天,他可能会保留这张照片。照片本身和它所记录的事情都已经成为记忆。不过,奇怪的是对他来说,用手拿过这张照片这件事的影响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今天。他想知道,党对过去的控制是否会因为曾经存在过的一纸证据变得不曾存在而有所减弱?
然而在今天,即使照片能够从灰烬中复原,可能也根本成不了证据。他发现那张照片的时候,大洋国已经不在和欧亚国打仗了,而那三个已死的人必定是到东亚国的特务那里出卖祖国的。在那之后,战争的对象还有过变化——两次还是三次,他记不清了。很有可能的是供词几经改写,直到事实和原始的日期都变得完全不重要。过去不仅被篡改,而且被不断篡改。像噩梦般让他备受煎熬的是自己从来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种大规模的伪造工作。篡改过去带来的好处立竿见影,但其终极目的却让人无从知晓。他又一次拿起笔写道:
我知道方法,却不知道原由。
像之前很多次一样,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疯了。或许疯狂仅仅是一个人性格中的一小部分。有段时间,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是发疯的征兆。而今天,相信过去是不能被篡改会被认为是疯子。可能怀有这种想法的人只有他一个,而如果真的只有他一个人这么想,那他就是个疯子。但是,觉得自己是个疯子的想法并没有让他困扰,可怕的是他的这个想法也有可能是错的。
他捡起那本儿童历史教科书,看着扉页上的老大哥画像。那双具有催眠能力的眼睛与自己目光相接。好像有种巨大的力量从头上压下来——有某种东西进入你的头颅,撞击你的大脑,把你吓得放弃自己的信念,也几乎成功说服你否认那些证明自己仍有判断力的证据。最终,党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你也不得不相信。很明显,迟早他们这样宣布的,这是他们所处地位导致的必然结果。他们的哲学不但不言而喻地否认了经验的有效性,而且否认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常识成了最大的异端。可怕的不是他们会因为你有独立思想而杀了你,而是他们的理论有可能是正确的。说到底,我们怎么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呢?怎么知道地球引力在起作用呢?怎么知道过去是不会改变的呢?如果过去和客观世界仅存在于意识中,而意识本身是可以控制的,那又当如何?
但是,这样不行!突然,他好像不由自主地勇气大增。没有经过特意的联想,奥伯里恩的脸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比之前更加清楚地知道奥伯里恩是站在自己一边的。他在为奥伯里恩写日记,在给奥伯里恩写日记。这日记就像一封无穷无尽的信,尽管没有人会去读,却因为写给某一个特定的人而变得有了色彩。
党告诉你,不能相信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任何东西。这是他们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命令。一想到反对他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一想任何一个党内知识分子都能够在辩论中将他驳倒,一想到那些他无法理解,更不用说如何应答的微妙观点,他的心就沉了下去。不过,他站在对的一方!他们错了,自己才是对的!必须捍卫那些显而易见的、质朴的、真实的东西。不言而喻的事情就是真理,这个观点不可动摇!客观世界真实存在,自然规律不会改变。石头是硬的,水是湿的,悬空的东西会向地心方向掉落。他在对奥伯里恩说话,同时也在阐述一个重要的公理,怀着这样的感觉,他写道:
自由就是拥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前提成立,其他皆顺理成章。
……
前言/序言
燃烧的记忆,沉默的呐喊:一段被遗忘的旅程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流星般划过,瞬间绚烂,却又迅速消逝,留给世人的只有模糊的剪影。然而,总有一些尘封的篇章,承载着不为人知的牺牲与坚守,等待着被重新发掘,去讲述那些属于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 这是一个关于记忆、关于真相、关于在那被遮蔽的岁月中,如何让微弱的人性之火不至熄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姑且称他为“守望者”,生活在一个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却又仿佛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历史的脉络被精心修剪,过去的痕迹被反复打磨,唯有被允许的声音才得以回响。 守望者的童年,是在一种近乎完美的寂静中度过的。他的周围,充斥着程式化的教导和无懈可击的秩序。人们遵循着一套既定的规则,脸上总是挂着公式化的微笑,眼中闪烁着被驯化的光芒。然而,在守望者内心深处,一种莫名的不安如同潮水般涌动。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感到一种深刻的孤独,仿佛自己是这个完美机器中一个格格不入的齿轮。 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对“过去”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在别人忙于拥抱眼前被精心塑造的“现实”时,守望者却对那些被遗弃的、被视为“异类”的信息,怀揣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探求。他会偷偷地搜集那些被销毁的书籍残页,聆听那些被禁止的歌曲,甚至在废弃的角落里,试图拼凑出那些被刻意抹去的面孔。 一次偶然的机会,守望者在一位老者模糊不清的低语中,得知了一个关于“记忆者”的传说。据说,在那场席卷一切的“净化”运动中,有一群人,他们承担着守护真正历史的重任。他们将珍贵的记忆,那些关于自由、关于爱、关于抵抗的火种,藏匿于最隐秘的地方,等待着有缘人来唤醒。 这个传说,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微光,彻底点燃了守望者内心深处的渴望。他开始踏上寻找“记忆者”的旅程,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学会分辨真相与谎言,辨识伪装与真诚。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被体制驯化得麻木不仁,有些人则表面温顺,实则暗藏算计。 他必须学会如何在看似和谐的社会中,进行隐秘的联络,如何解读那些只有“圈内人”才能懂的暗号。他会在夜晚的城市边缘,与同样怀揣着秘密的灵魂相遇,他们分享着残缺的知识,交换着微不足道的希望。每一次的交流,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次暴露,就可能万劫不复。 守望者的旅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他经历了被怀疑,被追捕,甚至被出卖。有几次,他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重要的线索,却发现那只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他学会了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如何在绝望中寻找一丝生机。他的身体或许疲惫,但他的精神却越发坚韧。 在一次次的碰壁与失落之后,守望者终于接近了“记忆者”的核心。他发现,所谓的“记忆者”,并非是一群统一的组织,而是分散在社会各个角落,用不同方式守护着真实的灵魂。有些人是退休的学者,他们将自己的学识化作无声的抵抗;有些人是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将先辈的经验传递下去;还有些人,则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不愿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的艺术家和哲人。 守望者了解到,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细节,更是那些支撑起人类文明的价值——质疑的精神,独立的思考,以及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他们知道,一旦这些被彻底抹去,人类的灵魂将变得空洞,只会任由摆布。 故事的高潮,在于守望者终于有机会接触到那些最珍贵的“记忆碎片”。这些碎片,可能是一封被遗忘的情书,记录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恋;可能是一段被压抑的抗议诗歌,抒发着对不公的愤怒;可能是一张泛黄的照片,定格着曾经鲜活的生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物品,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们是那些被遗忘的灵魂的呐喊,是未曾屈服的意志的证明。 守望者意识到,他所肩负的,不仅仅是收集这些碎片,更是要将它们的力量传递出去。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不引起大规模注意的情况下,将这些被压抑的真相,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散播到那些同样感到迷茫和孤独的灵魂之中。 他并没有选择激烈的反抗,因为他知道,在那个高度控制的环境中,任何大规模的公开挑衅,都只会招来毁灭性的打击。他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但也更加有意义的道路——悄悄地播撒怀疑的种子,用一个故事,一首诗,一个被遗忘的微笑,去唤醒那些沉睡的心灵。 故事的结局,并非是颠覆性的胜利,而是一种静默的延续。守望者或许没有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但他成功地将那些被遗忘的记忆,以一种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去。他知道,即使在他离开之后,那些被播撒的种子,终有一天会在合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出自由的花朵。 这是一个关于个体如何在巨大的体制下,守护内心纯粹与真相的故事。它讲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年代,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而那些微小的坚持,却能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历史的缝隙中,悄悄地改变着潮水的方向。守望者的旅程,是一曲献给沉默者的挽歌,也是一曲预示着希望的黎明之歌。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放弃对真实世界的探求,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自由和尊严而奋斗过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