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弗斯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临床精神医学教授,同时在纽约州立精神医学研究所临床现象学部担任研究型精神科医生。
(美)张道龙 等译。
作为一名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治疗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精炼诊断思维、提升鉴别诊断能力的工具。《DSM-5鉴别诊断手册》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DSM-5诊断标准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度的解读和拓展,特别是关于复杂共病情况下的鉴别。我最近遇到一个案例,来访者表现出严重的社交回避和对社会评价的极度恐惧,这让我首先想到的是社交焦虑障碍。然而,在深入访谈中,我发现她同时存在对外界刺激的高度敏感,容易感到烦躁和愤怒,并且在人际关系中常常感到被误解和孤立。这让我开始怀疑是否存在其他问题,比如是否与自闭谱系障碍中的社交沟通障碍有所重叠。此时,我翻阅了手册中关于“社交焦虑障碍”与“自闭谱系障碍”的鉴别章节。手册非常清晰地指出了两者在核心症状上的区别:社交焦虑障碍的恐惧主要源于对负面评价的担忧,而在人际互动之外,其社交能力可能相对正常;而自闭谱系障碍的社交困难则更根本,体现在理解社会线索、非语言沟通以及发展和维持关系方面的挑战。手册还提供了具体的鉴别工具和评估维度,比如观察来访者在非结构化社交场合的表现,以及评估其对常规和可预测性的需求程度。这让我对之前的案例有了新的认识,并且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评估方案。这本书的存在,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那些“灰色地带”的案例,避免了因为经验不足或信息片面而导致的误诊。
评分这本《DSM-5鉴别诊断手册》在我最近的临床实践中,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作为一名心理健康领域的初学者,我常常被各种复杂多变的案例弄得焦头烂额。过去,我依赖的是一些零散的教科书和网络资料,但这导致了我诊断上的不确定性和效率低下。比如,面对一个表现出焦虑和情绪低落的来访者,我常常会纠结于他们究竟是重度抑郁症、广泛性焦虑障碍,还是伴有抑郁情绪的双相障碍。这种时候,我就会翻开这本手册,它提供的鉴别诊断流程简直太清晰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症状,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思考,从核心症状入手,然后逐步排除其他可能性。它会详细列出不同诊断之间的细微差别,强调那些容易混淆的点,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提问方向,帮助我更精准地收集信息。我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案主,他表现出明显的强迫思维和行为,但我又观察到他情绪波动剧烈,偶尔会出现短暂的躁狂体验。按照我之前的经验,我会倾向于诊断强迫症,但手册中的鉴别诊断部分,让我注意到了双相障碍中可能出现的强迫症状,并且详细解释了两者在病程、动机和思维模式上的区别。这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个案主的理解,也为后续的治疗方向提供了更准确的指引。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精准诊断不仅仅是准确识别疾病,更是为后续的有效干预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教会我如何“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理解来访者的困境,避免了因为草率的诊断而延误治疗或者误导治疗方向。它也让我意识到,心理诊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权衡和辨别,而这本手册恰恰提供了最系统、最实用的工具。
评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DSM-5鉴别诊断手册》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种专业成长路上的“教练”。我常常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即症状表现复杂,难以归类的来访者。这本手册,就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在我迷茫的时候,提供清晰的指导。我尤其记得,在处理那些有自伤或自杀风险的来访者时,准确的诊断尤为关键。手册中对于“抑郁障碍”与“边缘性人格障碍”在自伤行为上的鉴别,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两者在自伤背后的动机和目的上的不同:抑郁障碍的自伤可能源于绝望感和无价值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伤则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对被抛弃的恐惧的表达,或者是一种求助的信号。手册还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评估维度,例如来访者对自伤行为的态度、是否有冲动控制困难、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模式。这些细致的区分,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并为来访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过去,我可能在面对这类复杂情况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有了这本手册,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挑战,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它让我意识到,精准的鉴别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石,也是对来访者负责的体现。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DSM-5鉴别诊断手册》时,我被它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震撼。然而,当我开始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密度,更是诊断思维的深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将DSM-5的诊断标准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每一个诊断背后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区分那些容易被混淆的障碍。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章节中的鉴别。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与急性应激障碍(ASD)的区分,过去我可能会仅凭症状持续时间来判断,但手册中则更详细地阐述了其在症状的性质、个体应对机制以及对时间维度的敏感度上的差异。它指出,ASD的症状在创伤后会迅速出现,并且具有更强的解离和麻木感,而PTSD的症状则可能在创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并且会持续更长的时间。手册还强调了,除了PTSD和ASD,还需要考虑适应障碍,以及其他可能伴随创伤的共病,如抑郁、焦虑或物质滥用。通过手册中提供的案例和问诊建议,我学会了如何更全面地评估来访者的状况,不仅仅关注创伤事件本身,更要理解创伤对其心理、情感和行为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心理诊断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权衡和辨别。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接受专业培训的精神科医生,我对《DSM-5鉴别诊断手册》的期待,是它能够为我提供一套系统、严谨且具有操作性的诊断工具。收到这本书后,它并没有让我失望,反而超出了我的预期。最令我赞赏的是,它不仅仅局限于罗列诊断条目,而是着重于“鉴别”的逻辑和方法。我一直在钻研的是关于“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与“双相及相关障碍”的鉴别。过去,对于那些出现幻觉、妄想的患者,我可能倾向于先考虑精神分裂症,但手册中细致地分析了双相障碍中的精神病性特征,以及它们与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年龄、病程、思维障碍模式和情绪症状上的区别。它强调了双相障碍中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与情绪周期相吻合,而在情绪症状缓解后,精神病性症状也可能随之消退,而精神分裂症中的精神病性症状则可能更加持续和独立。手册中提供的鉴别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关键的鉴别点,如起病年龄、是否有明确的情绪波动史、思维形式障碍的特点等。这极大地帮助我梳理了诊断思路,避免了在面对复杂病例时出现混淆。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导师,在我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准确地做出诊断。
评分在我接触心理学领域之前,我对于疾病的认知,总是倾向于“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的二元对立。而《DSM-5鉴别诊断手册》则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简单化思维。它让我深刻理解到,人类的心理世界是多么的复杂和微妙,很多时候,疾病的界限是模糊的,需要经过细致的辨别和权衡。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进食障碍”部分的鉴别。过去,我可能会简单地将那些厌食或暴食的人归为“进食障碍”,但手册中详细地阐述了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障碍等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在体重、进食模式、补偿行为和自我评价上的差异。例如,手册会引导我去关注来访者对体重的极端控制,是否出现周期性的暴食行为,以及之后是否会有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催吐或滥用泻药。它还强调了,这些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对体型和体重的病态关注,以及对进食的恐惧。更重要的是,手册还提到了与抑郁、焦虑等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鉴别,以及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特有的进食障碍表现。通过这些细致的阐述,我学会了如何从多个维度去理解一个来访者的困境,不仅仅是关注表面的行为,更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心理动力。这本书,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诊断的技巧,更是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攻读临床心理学硕士的学生,对于《DSM-5鉴别诊断手册》的期望值非常高,毕竟它被誉为我们这个领域的“圣经”之一。收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它给我带来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将DSM-5的诊断标准逐一列出,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每一个诊断的鉴别过程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释。例如,当我学习到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期情绪障碍的章节时,书中对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对立违抗性障碍(ODD)的鉴别,就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实用的建议。它详细分析了两种障碍在行为表现、起病年龄、社交影响以及潜在共病上的差异。书中强调,ADHD的核心问题在于执行功能缺陷,而ODD则更多地表现为对权威的消极、对抗行为。它还提供了具体的问卷和访谈技巧,来帮助区分这两种经常被混淆的诊断。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鉴别点时,会引用大量典型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诊断标准。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合理,逻辑清晰,使得我在查找特定鉴别信息时能够快速定位。它不是一本只需要从头读到尾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在面对疑难杂症时,它总能提供最专业、最权威的参考。对于我们这些还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它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扎实的诊断思维,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在我多年的执业生涯中,我见证了无数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和诊断标准的变迁。《DSM-5鉴别诊断手册》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梳理和对未来实践的指引。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处理“鉴别”这件事上的逻辑严谨性和深度。很多时候,一个来访者的症状表现并非单一,而是多种精神疾病的交织。例如,在处理老年人认知障碍方面,我经常会遇到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以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鉴别难题。过去,我主要依靠教科书和过往经验,但这往往不足以应对那些早期或不典型表现的病例。而这本手册,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痴呆症的特征,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病程、起病方式、认知功能受损的模式、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帕金森氏症样体征)来区分它们。它强调了病史的收集、神经心理学评估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具体的鉴别问诊要点。例如,手册会提醒我注意阿尔茨海默病通常是隐匿起病、逐渐进展,而血管性痴呆则可能与脑血管事件相关,出现阶梯式下降。这种细节的呈现,对于我这样的资深从业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我能够不断地反思和更新自己的诊断思路,确保为老年来访者提供最准确的评估和最合适的干预。
评分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总是渴望能够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而《DSM-5鉴别诊断手册》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专业,但它的编排方式却非常易于理解,它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种“引导式”的学习方式,让我一步一步地学会如何进行鉴别诊断。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抑郁障碍”的各种类型时的鉴别过程。在我的认知里,抑郁就是抑郁,但手册却清晰地划分了重度抑郁障碍、持续性抑郁障碍(心境恶劣障碍)、经前烦躁障碍等。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解释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例如,重度抑郁障碍可能出现明显的生理症状和功能损害,而持续性抑郁障碍则是一种长期的、相对轻度但持续存在的抑郁情绪。它还特别强调了双相障碍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的区分,这对我理解那些情绪波动剧烈的来访者非常有帮助。手册中提供的鉴别图表和流程图,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们将复杂的鉴别逻辑可视化,使我能够更直观地掌握每种障碍的关键特征以及与相似障碍的鉴别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心理诊断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个需要细致观察、严谨推理的过程。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培养了我一种批判性思维和严谨求证的学习态度。
评分坦白说,在接触《DSM-5鉴别诊断手册》之前,我对于“鉴别诊断”这个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区分相似疾病”的层面。然而,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所呈现的,远不止于简单的二元对立式的区分。它更像是在教导我一种深入洞察、层层剥离的诊断哲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和“表演性人格障碍”的鉴别部分印象深刻。以往,我容易将一些行为夸张、情绪不稳的来访者笼统地归为“人格障碍”,但在手册中,我看到了对两者核心动机、情感调节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的精妙区分。手册指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在于不稳定的自我意象、人际关系和情绪,以及强烈的被抛弃恐惧,而表演性人格障碍则更多地是为了吸引他人注意,表现出夸张的情绪和行为,其核心驱动力是获得关注和认可。手册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访谈提问,观察来访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来精确把握这些细微的差异。例如,它会引导我去关注来访者在处理冲突时的反应:边缘性人格障碍可能表现出极端的情绪爆发或退缩,而表演性人格障碍则可能更倾向于戏剧化的言语和行为来操纵他人。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意识到,精准的诊断,不仅仅是找到病名,更是理解个体独特的心理动力学基础。这本手册,它提供的不止是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评分非常实用的一本书质量非常好是正品。
评分似乎还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很好很好,非常值得购买的专业书籍
评分这种书还是要在京东买,质量有保证,~很多电子书打印还卖的贵。。。
评分好书,逻辑性较强
评分这本比较实用,有索引图,推荐。
评分好!
评分非常有帮助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