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帝國的大戰略-德國與大戰的來臨

德意誌帝國的大戰略-德國與大戰的來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梅然 著
圖書標籤:
  • 德意誌帝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德國曆史
  • 大戰略
  • 軍事史
  • 歐洲曆史
  • 曆史研究
  • 戰爭起源
  • 政治史
  • 外交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694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048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政治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36
字數:65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德意誌帝國的大戰略:德國與大戰的來臨》:德國大戰略研究的創新之作。

內容簡介

  1870年建立的德意誌帝國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堪稱歐洲強大繁榮的“崛起中”強國,但它在1914年走嚮瞭di一次世界大戰並由此衰亡。德意誌帝國為何會走嚮大戰?其背後的主要戰略考慮是什麼?基於大量著述和檔案材料,《德意誌帝國的大戰略:德國與大戰的來臨》涵蓋瞭德意誌帝國的40餘年曆史,從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思想、對外關係實踐等多角度剖析瞭上述問題,強調瞭預防性戰爭思維的影響,也述及瞭當政者的政治性格的作用,對於一戰前40年中歐洲國際關係的宏觀進程和其他大國在其中的角色也多有展現。本書較好體現瞭對國際學術界相關研究成果的介紹、藉鑒和辯析,並在多方麵提供瞭有所新意或更中肯細緻的看法。本書可被視為中國學者在一戰前國際關係和一戰起源問題上的代錶性研究成果,可為當代中國對外實踐提供某些藉鑒,也適閤作為國際關係史教學的基礎讀物。

作者簡介

  梅然,1969年生,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國際安全與戰略、國際關係史領域的研究與教學,著有《中心-側翼理論:解釋大國興衰的新地緣政治模式》《俄羅斯、海上霸權國傢與世界政治的邏輯》等多篇論文,並參與撰寫《國際關係史》等著作。

目錄


目錄



導論1
第一章德國走嚮大戰: 國內政治解釋29
第二章德國走嚮大戰: 經濟需求解釋98
第三章對速勝的懷疑與追求: 德國當局對未來戰爭的態度135
第四章俾斯麥的對外政策: 1870—1881202
第五章俾斯麥的對外政策: 1882—1890251
第六章世界政策和海軍擴張309
第七章對外政策與預防性戰爭選擇:1904—1907360
第八章對外政策與預防性戰爭選擇: 1908—1911406
第九章對外政策與預防性戰爭選擇: 1912—1914454
第十章七月危機: 德國走嚮大戰507
第十一章總結與拓展586

前言/序言







德意誌帝國的大戰略:普魯士的崛起與統一的陣痛 序章:歐洲棋盤上的新棋手 19世紀中葉,歐洲大陸的政治格局如同陳舊的掛毯,縫補著舊王國的遺痕,醞釀著新力量的萌芽。在德意誌民族漫長的分裂與掙紮中,一個強有力的聲音開始迴響,它源自普魯士——一個一度在歐洲舞颱上相對邊緣化的德意誌邦國。這個國傢,憑藉其精銳的軍隊、務實的政治手腕和卓越的領導力,正悄然積蓄著一股改變歐洲均勢的磅礴力量。本書並非追溯從查理曼大帝帝國裂解到1848年革命前漫長而復雜的德意誌邦聯史,也非詳述德意誌各邦在文化、藝術、哲學上的輝煌成就,而是聚焦於一個更為具象、更為迫近的議題:普魯士如何通過一係列精心策劃的戰略,一步步走嚮統一,最終鑄就德意誌帝國,並為日後歐洲的巨大變局埋下伏筆。 第一章:俾斯麥的登場——“鐵血宰相”的戰略藍圖 奧托·馮·俾斯麥,這位被後世譽為“鐵血宰相”的政治傢,他的齣現是德意誌統一進程中最為關鍵的節點。他的戰略並非源於空泛的民族主義理想,而是建立在對現實政治的深刻洞察和對普魯士國傢利益的精Calculate計算之上。他深知,德意誌的分裂是歐洲列強製衡歐洲大陸力量平衡的體現,而打破這種平衡,需要的是勇氣、決斷,以及不惜代價的手段。 俾斯麥的戰略核心,是“現實政治”(Realpolitik)。這意味著他將國傢利益置於一切之上,不拘泥於意識形態的束縛,善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外交、軍事、甚至是欺騙與操縱。他反對理想主義者的空談,也警惕自由主義者的激進,他的目標是清晰而明確的:在普魯士的領導下,實現德意誌的統一,並確立普魯士在歐洲大陸的領導地位。 他上任普魯士首相後,首先要解決的是普魯士國內的政治僵局。國王威廉一世在議會財政問題上陷入睏境,俾斯麥巧妙地繞過瞭議會,通過“血與鐵”的政策,即軍事改革和戰爭,來解決財政問題,從而鞏固瞭國王的權威,也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奠定瞭基礎。他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一切政治圖謀都將是空中樓閣。 第二章:統一之路上的三場戰爭——普魯士的戰略棋局 俾斯麥的戰略藍圖並非紙上談兵,而是通過一場場精心設計的戰爭來一步步實現的。這三場戰爭,分彆是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它們構成瞭德意誌統一進程中最具決定性的篇章,也是普魯士大戰略的集中體現。 2.1 普丹戰爭(1864年):試水與立威 普丹戰爭是俾斯麥戰略的第一步,其目標是解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問題,並以此為契機,試探奧地利的閤作意願,同時嚮歐洲列強展示普魯士的軍事實力。這場戰爭,普魯士與奧地利聯閤齣兵,迅速擊敗丹麥,獲得瞭對這兩個公國的控製權。 這場戰爭的戰略意義體現在幾個方麵: 消除外部障礙: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問題長期以來是德意誌統一進程中的一個復雜因素,解決它為後續的統一掃清瞭障礙。 拉攏與分化奧地利: 俾斯麥通過與奧地利聯閤行動,一方麵展現瞭共同的“德意誌”立場,另一方麵也為日後與奧地利的分裂埋下瞭伏筆。他知道,奧地利在德意誌邦聯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優勢,與奧地利的對抗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此之前,需要將其拉攏,以共同對付丹麥。 展示軍事實力: 普魯士軍隊在戰爭中的高效錶現,嚮歐洲列強發齣瞭強烈的信號,錶明普魯士已經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積纍戰爭經驗與政治資本: 戰爭的勝利為普魯士帶來瞭政治上的聲望和軍事上的經驗,也為俾斯麥贏得瞭更大的操作空間。 2.2 普奧戰爭(1866年):驅逐宿敵,確立主導 普丹戰爭結束後,普魯士與奧地利在對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的占領問題上産生瞭分歧,這正是俾斯麥所期望的。他深知,要實現德意誌的統一,必須將奧地利這個長期以來在德意誌事務中擁有主導權的宿敵排除齣去。 普奧戰爭是俾斯麥戰略中最為大膽的一步。他巧妙地利用瞭各國之間的矛盾,孤立瞭奧地利。意大利齣於領土擴張的願望,與普魯士結盟,在南綫牽製奧地利。而法國,在俾斯麥的策略下,保持瞭中立,認為這場戰爭對法國有利,可以削弱奧地利。 戰爭的進程,尤其是薩多瓦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充分展示瞭普魯士軍隊在武器裝備(如後裝綫膛炮)、戰術訓練(如參謀部的精密計劃)以及動員能力上的優勢。普魯士的勝利,標誌著奧地利在德意誌事務中長達數個世紀的主導地位的終結。 這場戰爭的戰略意義是: 建立北德意誌聯邦: 戰爭的勝利使得普魯士得以控製北德意誌各邦,並組建瞭北德意誌聯邦,這是一個由普魯士主導的、統一的政治實體,為最終的德意誌統一奠定瞭基礎。 排除奧地利的乾涉: 奧地利被徹底排除齣德意誌事務,也使得未來統一的德意誌帝國不會受到奧地利復雜民族問題的牽連。 增強普魯士的自信心與國際地位: 普魯士在歐洲舞颱上扮演的角色愈發重要,其軍事和政治聲望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 2.3 普法戰爭(1870-1871年):最後的統一與帝國的誕生 如果說普奧戰爭是驅逐瞭德意誌統一的“內部障礙”,那麼普法戰爭則是掃除瞭“外部阻力”,最終完成瞭德意誌的統一。俾斯麥清楚地認識到,南德意誌各邦(如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對普魯士的軍事實力有所疑慮,並且受到法國的影響。要讓他們加入統一的德意誌,需要一個強大的外部刺激,而法國恰恰是那個完美的“敵人”。 通過對“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的巧妙操縱,即“埃姆斯電報事件”,俾斯麥成功地激怒瞭法國,誘使法國嚮普魯士宣戰。法國的宣戰,在普魯士看來,是一種“侵略”,從而能夠喚醒南德意誌各邦的民族情感,促使他們與普魯士並肩作戰。 普法戰爭的進程,尤其是色當戰役中對法軍的圍殲和對拿破侖三世的俘虜,再次凸顯瞭普魯士軍隊的強大戰鬥力。戰爭的勝利,不僅為普魯士帶來瞭巨額的戰爭賠款,更重要的是,促成瞭南德意誌各邦的加入。 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德意誌帝國宣告成立。這個時刻,是俾斯麥大戰略的頂點,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這場戰爭的戰略意義: 完成德意誌統一: 德意誌帝國正式建立,結束瞭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局麵,成為歐洲大陸上一個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強國。 確立普魯士的霸權: 普魯士國王成為德意誌皇帝,普魯士在新的帝國中擁有絕對的領導地位。 重塑歐洲格局: 德意誌帝國的崛起,打破瞭原有的歐洲力量平衡,法國的衰落和奧匈帝國的相對邊緣化,為未來的國際關係埋下瞭新的隱患。 第三章:戰略背後的考量——現實主義的深層邏輯 俾斯麥的“大戰略”並非僅僅依靠軍事力量的堆砌,其背後蘊含著深刻的現實主義邏輯。 精Calculate的外交平衡: 俾斯麥在每一次戰爭前,都 meticulously 地進行外交斡鏇,確保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孤立對手,爭取中立。他善於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例如在普奧戰爭中利用意大利,在普法戰爭中利用法國對統一德國的擔憂。 對民族主義的利用與控製: 俾斯麥並非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但他深諳如何利用民族主義的情感來服務於國傢利益。他用戰爭喚醒瞭德意誌人的民族意識,並在統一後,又試圖通過帝國認同來彌閤各邦之間的差異。 對國內政治的掌控: 俾斯麥的戰略始終與對普魯士國內政治的掌控緊密相連。他通過軍事改革來鞏固君主製,通過戰爭的勝利來爭取民眾支持,從而為自己的政策鋪平道路。 對未來風險的預判: 盡管俾斯麥成功地實現瞭德意誌的統一,但他同時也對新成立的帝國在歐洲大陸上可能麵臨的孤立和挑戰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後來所推行的“大陸均勢”外交政策,正是為瞭避免德國腹背受敵。 結論:統一的輝煌與潛在的陰影 “德意誌帝國的大戰略”是一部關於權謀、軍事、外交與國傢塑造的宏大敘事。它揭示瞭普魯士如何從一個相對次要的邦國,通過其領導者俾斯麥的遠見卓識和冷酷的現實主義策略,一步步走嚮歐洲大陸的中心。 本書並非歌頌戰爭,而是旨在剖析一種成功的國傢戰略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普魯士的統一,無疑是19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它塑造瞭現代德國的雛形,也深刻地影響瞭20世紀歐洲的命運。然而,統一的輝煌背後,也潛藏著民族主義的膨脹、國際關係的緊張以及未來衝突的種子。理解德意誌帝國的崛起,就是理解一個新力量的誕生,以及它給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帶來的深遠變革。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深入探究那些塑造瞭曆史進程的關鍵決策與戰略博弈,揭示“大戰的來臨”並非偶然,而是曆史邏輯演進的必然結果。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讓我深入瞭解特定時期歐洲政治運作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審視瞭德意誌帝國如何在歐洲大國博弈中一步步走嚮衝突的深淵。作者並非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國傢或某位領導人,而是細緻地剖析瞭當時存在的經濟競爭、殖民擴張、民族主義情緒以及軍事競賽等多種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最終將歐洲推嚮瞭戰爭的邊緣。書中對奧匈帝國、俄國、法國以及英國等國的國內政治和社會狀況的描繪同樣詳盡,這讓我理解到,一戰的爆發並非德國單方麵的行為,而是整個歐洲體係性危機的爆發。特彆是關於海軍競賽的章節,生動地展現瞭英德兩國之間日益加劇的猜忌與對抗,這種經濟和軍事上的競爭,極大地加劇瞭雙方的敵意,並最終成為瞭戰爭爆發的導火索之一。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宏大視野和精妙筆觸,它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評分

“作為一名對軍事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夠深入解析一戰前德意誌帝國軍事戰略思維的書籍。這本書的齣現,讓我覺得找到瞭知音。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戰役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德國軍事思想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塑造瞭德國的戰略決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陸權”與“海權”的爭論,以及德國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的分析感到著迷。書中對德國軍國主義的根源,以及它如何滲透到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進行瞭細緻的考察。我看到瞭一個曾經相對保守的帝國,是如何一步步被擴張主義和軍事冒險主義所裹挾。書中對德國陸軍參謀部的運作,以及他們如何設計和推動“施裏芬計劃”的細節描寫,更是讓我對現代戰爭的運作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對一種國傢思維模式的深刻剖析,讓我能夠理解德意誌帝國走嚮戰爭的內在邏輯。”

評分

“坦白說,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一直感到有些睏惑,總覺得書本上說的“薩拉熱窩事件”隻是一個導火索,背後一定有更深層的原因。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是為我解開瞭謎團。作者並沒有迴避任何一個可能導緻戰爭的因素,而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個維度,對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國際關係進行瞭全麵的梳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同盟體係演變的分析,以及各國內部政治妥協與政治壓力的互動。比如,書中對俄國國內革命情緒的描繪,以及沙皇政府在麵對內外壓力時的搖擺不定,都讓我看到瞭俄羅斯在戰爭爆發前夕的脆弱性。同時,作者也揭示瞭德國在支持奧匈帝國時所承擔的風險,以及這種“空白支票”政策最終帶來的災難性後果。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嚴謹,但邏輯清晰,閱讀起來並不枯燥。它提供瞭一個完整的圖景,讓我能夠理解為什麼一場看似局部地區的衝突,最終能夠演變成一場席捲全球的大戰。”

評分

“這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曆史著作!我一直對一戰前的歐洲地緣政治格局非常好奇,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段復雜曆史的求知欲。作者的敘事清晰流暢,仿佛帶領我穿越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從俾斯麥時代建立的均勢外交,到德意誌帝國崛起後的野心勃勃,再到各國之間錯綜復雜的同盟關係,每一個細節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書中對於各國領導人的決策分析更是鞭闢入裏,讓我看到瞭曆史進程中個體選擇的巨大影響力。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施裏芬計劃”的討論印象深刻,它不僅解釋瞭德國軍事戰略的邏輯,也揭示瞭這個計劃潛在的風險和最終的局限性。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些高層會議室,感受著決策者們麵臨的壓力與權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羅列史實,更在於它對曆史事件背後深層原因的挖掘和對曆史趨勢的洞察。讀完之後,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瞭更加深刻、全麵的理解,不再僅僅將其視為一場突發的災難,而是看到瞭其長久醞釀的必然性。”

評分

“我一直覺得,理解曆史的重點在於理解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所處的時代背景。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作者深入分析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社會彌漫的民族主義思潮,以及對“世界地位”(Weltmacht)的追求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德國的對外政策。書中對德國社會內部關於戰爭與和平的辯論,以及不同政治派彆對未來走嚮的看法,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德國知識分子和文化界在塑造公眾輿論方麵所扮演的角色感到好奇,以及他們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助長瞭戰爭的閤理性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一個國傢層麵上的戰略分析,更深入到瞭社會和文化層麵,解釋瞭為何一個曾經追求和平與秩序的國傢,最終會選擇瞭一條充滿風險的道路。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曆史人物命運的關懷,以及對悲劇結局的扼腕。這本書讓我思考,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個體選擇和群體情緒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曆史的走嚮。”

評分

日常生活用品一直在京東購買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書很好,送貨快

評分

很好很不錯。

評分

感覺自己萌萌噠萌萌噠萌萌噠

評分

書很好,送貨快

評分

很詳細。

評分

感覺自己萌萌噠萌萌噠萌萌噠

評分

整體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