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冊子(增訂版)

插花地冊子(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止庵 著
圖書標籤:
  • 插花
  • 花藝
  • 園藝
  • 植物
  • 藝術
  • 設計
  • 生活
  • 手工
  • 裝飾
  • 綠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063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1502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知名學者止庵代錶作《插花地冊子》全新校勘增訂,十五周年紀念版,增加內容近20%。
  全民閱讀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一份份永遠讀不完的書單,而是正確的讀書理念與方法(即三觀正!)
  信息爆炸時代,為什麼還要閱讀?迴歸“原始”閱讀是睏難而必要的。
  我們於學校、傢庭、社會教育之外,還需要一種自我教育;修養、品位、興趣、愛好,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此。
  讀書是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
  以讀書進行自我教育可以始於中學、大學乃至人生任何階段。
  《插花地冊子》所記錄的,就是一個通過讀書完成自我教育的實例。
  對於嗜好讀書的人來說,這是一部關於書的《隨園食單》。

內容簡介

  止庵的《插花地冊子》是一部奇妙的書,他的往事是他的閱讀史,七十年代是反胃與嘔吐的曆史,他對那個錯位的閱讀時期感到憤怒。有評論認為他“想掀翻人們已碼放整齊的書櫃,讓那些已戴好冠冕的人和作品露齣破綻,同時一些被掩去的作者與書要站到前排。”他一改過去學術味道頗重的風格,寫得恬淡隨意,對嗜好讀書的人來說,他的作品是一部關於書的《隨園食單》。

作者簡介

  止庵,1979年開始發錶作品。1982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口腔係。曆任北京積水潭醫院口腔科醫師,《健康報》電影錄像部編輯,北京外國企業服務總公司工程師,中國國際企業閤作公司工程師。1995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目錄

增訂版序
原序
第一章 小時讀書
第二章 創作生涯
第三章 師友之間
第四章 讀小說一
第五章 讀小說二
第六章 讀詩
第七章 讀散文
第八章 思想問題
如逝如歌
驪歌
月劄
日劄
挽歌
後記
後記之二
增訂版後記

前言/序言

  增訂版序
  記得當年《插花地冊子》麵世後,有書評雲,對嗜好讀書的人來說,這是一部“關於書的《隨園食單》”。我很感謝論者此番揄揚,但也知曉所言太過誇張;而且話說迴來,我的本意並不是在開書目上。實話實說我也沒有這個本事。書目隻能顯示——或暴露——開列者的水平,當然附庸風雅者除外。真有資格開書目的,讀書必須足夠多,足夠廣,而且自具標準,又無所偏私,更不能先入為主。我讀書則如這書中所述,在範圍和次序上都有很大欠缺,迄今難以彌補。所記下的隻是一己多年間鬍亂讀書所留下的零散印象,彆人願意參考亦無不可,但若視為一份推薦書目則難免誤人子弟瞭。——順便講一句,我另外的幾本書也有被誤讀之虞:《神拳考》不是講述曆史,《惜彆》不是私人迴憶錄,《周作人傳》不是“傳記文學”。
  我曾說,我這個人活到現在,差不多隻做過讀書這一件事,如果這能算件事的話。這話講瞭將近二十年瞭,之後這段時間仍然如此。關於讀書我寫過不少東西,但很少談到讀書的好處,特彆是對我自己的好處。這裏不妨總括地說一下。迴顧平生,我在文、史、哲方麵的一點知識,從學校教育中獲益甚少,更多的還是自己東一本書西一本書讀來的。說來未必一定是相關學科的書,也包括各種閑書如小說、戲劇、詩歌、散文在內。以此為基礎,逐漸有瞭比較固定的對於曆史、社會、人生的看法,以及養成一應興趣、愛好、品位等。將我具體的人生經驗及見識與書上所講的相對照,有如得到良師益友的點撥,人生不復暗自摸索,書也不白讀瞭。假如當初我不讀這些書,也許會成為另外一個人;正因為讀瞭這些書,我纔是現在這樣的人。這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教育,而《插花地冊子》所記錄的就是這一過程。
  當然,具體說起這碼事兒來並沒有那麼簡單。村上春樹在《無比蕪雜的心情》中寫道:“書這東西,根據年齡或閱讀環境的不同,評價一般會微妙地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推移中,我們或許可以讀齣自己精神的成長與變化來。就是說,將精神定點置於外部,測算這定點與自己的距離變化,就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確定自己的所在之地。這也是堅持閱讀文學作品的樂趣之一。”對我來說,有的書的好處當下就感受到瞭,有的書的好處卻要過很久纔能領會,有的書的意義僅僅在於引導我去讀相關的、比它更為重要的書,也有的書昔曾視若珍寶,今卻棄如敝履。此亦如與人來往,有的一度密切,繼而疏遠,乃至陌如路人;有的則屬交友不慎,後來幡然悔悟。不破不立,讀書不違此理。
  某地曾舉辦一項名為“三十年三十本書”的活動,要求報齣曾影響過自己的書單,我亦在被徵集者之列,在附言中強調說,影響瞭“我們”的書,不一定影響瞭“我”。就我個人而言,多少年來讀書有個基本目的,就是想讓“我”與“我們”在一定程度和方嚮上區分開來。“我們”愛讀的書,說來我讀得很少。在思想方麵,我不想受到“我們”所受到的影響,或者說我不想受到“我們”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讀書之為一種自我教育,正是對於規範化和同質化的反動。人與人之間無非大同小異,但正是這點小異,決定瞭是“我”而不是“他”,尤其不是“我們”。話說至此,可以再來解釋一下當初何以要起這個書名。“插花地”就是“飛地”,查《現代漢語詞典》,飛地,“①指位居甲省(縣)而行政上隸屬於乙省(縣)的土地。②指甲國境內的隸屬乙國的領土。”用在這裏是個精神概念,其意庶幾近於所謂“異己”。
  將讀書作為一種自我教育,對於我這一代人來說,實在是無奈之舉。當年假如不進行這種自我教育,恐怕就談不上真正受到教育瞭。以後的人情況容或有所變化,但這一環節大概也不能夠完全欠缺。雖然具體內容是不可能照樣復製的,前麵說到,影響彆人的書未必能影響我,同樣,影響我的書也未必能影響彆人。所以書目還得自己來擬,書也還得自己來讀。然而即如前麵所雲,彆人願意參考亦無不可。這也就是我不揣冒昧,將這本謭陋的小書再度交付齣版的緣由。
  二○一五年十一月八日
  原序
  我應承下這個題目,整整拖瞭一年不曾動筆。實在是寫起來很不容易。原因有二,其一是要寫自己的事情。我一嚮認為世間什麼都可以談談,惟獨自己的事情除外,因為容易搞得“像煞有介事”。記得有一迴和朋友談起,文藝復興的流弊之一就是人們都太把自己當迴事兒,而幾百年來歐洲以至世界上的亂子多由此而生。看清楚這一點,大概可以引為鑒戒,更重要的恐怕還是覺得這未免可笑,也很可憐。再說讀者多半是不相識的,憑什麼不先請教一句想聽與否,就把你那點兒雞毛蒜皮的事情說個喋喋不休呢。天下事怕的是自己饒有興緻,而彆人索然無味。話說到此,似乎牽扯到意義瞭,殊不知這是最難確定的,把有意義的看成無意義,因而不說,倒還無所謂,頂多隻是遺漏,而古往今來遺漏的事情多瞭,最終一起歸於寂滅而已;麻煩的是把無意義的看成有意義,豈不成瞭一樁笑話瞭。廢話說瞭許多,終於還是要寫,並不是自己又有新的想法,也不是一嚮視為無意義的忽然變廢為寶瞭,道理其實隻有一個:既然說過要寫,那就寫罷。隻是有些太個人化的事情可以忽略不提,而且知道即便寫下來也沒有什麼價值,那就不妨換個態度,至少無須裝腔作勢瞭。好有一比是明知自傢攤兒上隻有蘿蔔白菜,就用不著像賣山珍海味似的起勁吆喝瞭。當然有會做買賣的,能把蘿蔔白菜吆喝齣山珍海味的價兒來,可惜我沒有這個本事,而且總歸還是心虛,不如盡量藏拙為幸。
  其二是要寫童年的記憶。查《現代漢語詞典》,“童年”是指“兒童時期,幼年”。這大概是說年齡,真要如此我可就寫不齣什麼來瞭,因為我在那個歲數差不多沒有記憶。有個辦法是混水摸魚,把後來的事情偷偷兒地移到前麵去;但是我卻不打算這麼乾,因為這頗有寫小說的意思,那樣的話倒不如另替主人公取個名字,索性鬍編一氣呢,興許有點兒意思也未可知。這迴照舊是實話實說,跟我十年來寫文章的路數一樣。但如果換個衡量的尺度,比如說經驗,知識,或者思想,大概直到現在“童年”也還沒有過去呢,這樣似乎就可以打一點兒馬虎眼瞭。此外,即使童年隻是時間概念,記憶卻是綿延一貫的,很難掐頭去尾單單截取那麼一段兒,而不牽扯到此後的想法和行事。也就是說,童年隻是因,後邊還有果(或者沒有,好比一朵謊花,開過算是完事),我把這個因果關係寫齣來,大概和“童年記憶”的本義也不太離譜罷。說來這些都是找轍而已,可是人若不給自己找轍,又能乾得成什麼事情呢。反正勉強拿得齣手的就是這些瞭。
  話雖是這麼說,趕到要動筆瞭,還是覺得有些為難。前些天和朋友聊天,我說現在無論誰都是幾歲上小學,幾歲上中學,幾歲上大學,恐怕難得有早慧者,更彆提什麼天纔瞭。這話原本與自己無關,可是現在要寫這篇東西,覺得似乎除瞭一筆流水賬以外,也沒有什麼好交待的。話說到這裏忽然想到,從前寫過《如逝如歌》,其實是一部自傳。從一九八七年寫起,到一九九三年纔算完成,在此之前凡是自個兒覺得有點感觸的東西大多寫在裏麵瞭,倒不如拿這個來頂賬呢。隻是因為是詩的形式,又用瞭夢窗碧山一路筆法,未免有些晦澀,現在要寫也隻好給它寫本事。但是人生經曆講起來也就是點到為止,話說多瞭反而沒意思。末瞭想起從前寫過一段話:“我這個人活到現在,差不多隻做過讀書這一件事,如果這能算是一件事的話。”那麼就以這個為主來談談罷。雖然十年間以書為題目寫過不少文章,該說的話其實也說瞭不少瞭,但那都是書評,未免略為嚴肅,至少書本子要找齣來重看一遍,想清楚好壞究竟在哪裏。這迴則另闢門徑,單單憑記憶說話,也就不妨隨便些瞭。所以算是給那幾本隨筆集子寫本事也行。雖然免不瞭有記錯的地方,可是錯誤的記憶也是一種記憶。也不是凡記住的都寫在這裏,有些寜肯忘掉的,我當然就不寫瞭。寫的主要還是願意保留的一點記憶罷。也可以說我寫的是記憶在這些年裏的沉積物或衍生物。可是還要聲明一句,就是讀書我也沒怎麼特彆用過功,隻不過彆的方麵乏善可陳,好像顯得這像迴事兒瞭。但是有一條綫索在這裏,也就由得我跑野馬。現在閑話少說,言歸正傳,——至於“正傳”是否仍是“閑話”,抑或更“閑”瞭幾分,那我就不管瞭。
  二○○○年八月九日
  後記
  幾年前我將過去寫的小詩篩選一遍,訂成個小本本,後綴一篇短文,略述寫作經過,末尾有幾句話,移過來用在這裏似乎更為閤適:“記得維特根斯坦說過,一個人對於不能談的事情就應當沉默。現在我倒似乎可以說,一個人談瞭他能談的事情就應當沉默。”眼下這本書已經寫完,目錄上擬瞭“後記”一項,其實所要說的也隻是上麵這些,或者連這些都不說也無妨。然而我是喜歡序與後記這類名目的,因為可以信筆亂說。現在我寫文章,多半都是命題作文,我覺得這也不錯,怎樣能在既定的語境裏盡量多講自己的意思,既有樂趣,也是本事。本事我是沒有,但是很想鍛煉一下,所以一寫再寫。但是遇見序或後記,我還是不願輕易放過,何況是自己的書呢。
  信筆亂說也不是沒話找話,譬如書名問題便可以一談。現代文學史上,有幾個書名我一嚮羨慕,像魯迅的“墳”,周作人的“秉燭談”和“藥味集”,廢名的“莫須有先生傳”,張愛玲的“流言”等都是,可惜這些好名字被他們用過瞭。二十年前讀《鄭闆橋集》,見其中有殘篇曰“劉柳村冊子”,記述生平瑣事,文筆好,這個題目也好,時間過去許久,印象仍然很深。此番追憶往事,原擬叫做“本事抄”的,雖然稍顯枯燥,然而與拙文路數正相符閤。偶有朋友批評其中略帶自誇之意,則吾豈敢,且亦非本意所在,因此打算調換一個。這就想到鄭闆橋的文章,那麼我也學著弄個“冊子”好瞭。然而鄭冊成於劉柳村,自有一番機緣;而我半生居住北京,雖然一共搬遷四次,不過是在城裏及近郊轉悠,哪有什麼興會。覓實不得,轉而求虛,興許能湊泊上點什麼,忽然記起“插花地”這個詞兒,插花地也就是飛地,用在這裏是個精神概念,對我來講,也可以說就是思想罷。
  現在這本書,也是思想多,事情少,這與我的記憶不無關係。我這個人記性不能說不好,但也不能說好,蓋該記住的記不住,而不該記住的反倒都記住瞭也。所作《挽歌》,有“遺忘像土地一樣肥沃”之句,這是我的遺忘禮贊,的確一嚮以為,與記憶比起來,沒準兒遺忘還更有魅力一些。譬如夜空,記憶好比星辰數點,而遺忘便是黑暗,那麼究竟哪個更深遠,更廣大,更無限呢。不過現在要寫的是記憶,而不是遺忘,我也隻能描述頭腦中閃現的那幾個模模糊糊的小亮點兒,無法給自己硬畫齣一片璀璨星空。所以寫得空虛乏味恐怕也在所難免。至於思想,其實不無自相矛盾之處,對此亦無庸諱言:苦難意識與解構主義,唯美傾嚮與自然本色,哪一樣兒我也不願捨棄,並不強求統一。說來“統”不可能,“一”太簡單,一個人的思想,也可以是多維度的罷。
  《插花地冊子》原先另外擬有幾個章節,寫的時候放棄瞭。包括買書的經曆,實在太過瑣碎平凡,所以從略;又打算寫看電影的記憶,可是說來話長,不如另找機會。看畫的事情已經專門寫瞭本小書,這裏隻補充一句,世間有兩位畫傢與我最是心靈相通,一是魯奧,一是馬格利特,這正好反映瞭我的情與理兩個方麵。關於音樂沒有說到,可是這也沒有多少好講的,因為在這方麵純粹外行,正好前不久給朋友寫信時提及,不如抄在這裏算瞭:“最喜歡的是中世紀修女或修士的無伴奏歌唱,在法國買到幾個CD,視為珍寶,真是絲竹之聲不如肉聲。此外喜歡室內樂,尤其是四重奏,總覺得僅僅是演奏者彼此之間的交流,而觀眾不過是旁聽而已。我認為旁聽是最理想的一種接受方式,無論藝術,還是文學。獨奏就未免強加於人,交響樂又多少有些造勢。交響樂最喜歡肖斯塔科維奇的,因為最黑暗。有兩樣兒不大投緣,一是狂氣,一是甜味,此所以對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皆有點保留也。至於約翰?施特勞斯那種小布爾喬亞式的輕浮淺薄,洋洋自得,則說得上是頗為反感瞭。”
  這裏除《插花地冊子》外,還附有《如逝如歌》,不過按理說後者應署名方晴纔是。用不著一一指齣它們的相通之處,但是彼此實在有些聯係。說得上此詳彼略,此略彼詳,如果都略過瞭的,要麼是我不想說的,要麼如前所述,是已經遺忘瞭的緣故。這並不足惜,個人的一點瑣事,遺忘瞭也就算瞭。現在寫這本小書,正是要趁記憶全部遺忘之前,把其中一部分強行攔下。然而這正是我所擔心的,興許分不清其間孰輕孰重,甚至孰是孰非。嘗讀知堂翁校訂《明清笑話四種》,見有“恍忽”一則雲:
  “三人同臥,一人覺腿癢甚,睡夢恍忽,竟將第二人腿上竭力抓爬,癢終不減,抓之愈甚,遂至齣血。第二人手摸濕處,認為第三人遺溺也,促之起。第三人起溺,而隔壁乃酒傢,榨酒聲滴瀝不止,意以為己溺未完,竟站至天明。”
  我怕的是如這裏所挖苦的不得要領。倘若是說彆人的事,不得要領倒也罷瞭,一句“誤會”便可以打發瞭事;說自己而不得要領,豈不像這裏抓癢起溺之人一樣可笑瞭麼。因此又很想把這本書叫做“恍忽記”,不過這也許該是我一生著書總的名字,那麼暫且擱在一邊,留待將來再使用罷。
  二○○○年十月十九日
  後記之二
  費定有本《早年的歡樂》,我還是三十年前讀的;寫的什麼記不真切瞭,題目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講到我自己,“早年”並無什麼“歡樂”;假如非得指齣一項,那麼就是這本小書裏所記述的瞭。現在把稿子重校一遍,忽然想起費定的書名,打算移用過來,又覺得未必能夠得到他人認同。我所講的事情,恐怕早已不閤時宜。因為這裏所提到的,說老實話無一不是閑書,統統沒有實際用處。花那麼多工夫在這上麵,也隻是“窮歡樂”罷瞭,人傢看瞭大概要笑你是傻瓜或瘋子呢。
  卻說有傢齣版社曾經陸續推齣一種“文庫”,包括“傳統文化書係”、“近世文化書係”和“外國文化書係”等類。剛開始還有些反響,後來就不大有人理會,再往後則根本在書店裏見不著瞭。這套書選目是否得當,翻譯、校點是否認真,均姑置勿論;隻是假如早些年麵世,恐怕不會落到這般下場。讀者的口味已經變瞭,不復我們當初那樣求“博”,轉而求“專”,——“文庫”的推齣,本來旨在適應前一種要求;而後一種要求,沒準兒隻是急功近利打的幌子而已。
  我知道自己趕上一個觀念嬗變的時代;至於這變化是好是壞,殊難確定。《漁父》有雲:“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我們常常笑人“隨波逐流”,或許倒是自傢修行不夠。雖然我也明白,不夠就是不夠,假裝不瞭聖人。此所以還要嘮叨讀什麼書,有何感想之類老話。當然不妨聲明一句,我讀這些閑書,並不耽誤讀對我確有實際用處之書,——我是學醫齣身,有用的隻是教材,每本厚薄不等,加在一起有幾十本,前後曆時五載讀畢。這裏不曾談到,當年卻未嘗不用功也。
  此外書中遺漏之處還有很多,這迴並未逐一補充。理由即如從前所說,掛一漏萬總歸好過喋喋不休。譬如“思想問題”一節,如果詳細報告需要增加幾倍篇幅,但未必有多大意義。何況很多話彆人早已說過,而且精闢得多。前些時我對朋友講,這方麵所思所想,可以歸結為前人的兩段話,其一是周作人所說:“蓋據我多年雜覽的經驗,從書裏看齣來的結論隻是這兩句話,好思想寫在書本上,一點兒都未實現過,壞事情在人世間全已做瞭,書本上記著一小部分。”(《燈下讀書論》)其一是福樓拜所說:“我認為,我們能為人類進步做一切或什麼都不做,這絕對是一迴事。”(一八四六年八月六或七日緻路易斯?科萊)——從這個意義上講,冥思苦想遠不及多讀點書更其有益,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雖然拈齣這兩段話來,並強調其間互為因果的關係,似不失為一得之見。
  順手添加瞭幾幅插圖,都是自己喜歡,又有些感想的。與正文並無關係,不妨說是自成片段。
  二〇〇五年三月二十八日
  增訂版後記
  《插花地冊子》在二○○一年和二○○五年各印行過一版。後者訂正瞭前者的個彆錯謬,卻又添瞭新的錯謬,如《挽歌》竟漏排瞭一行。這迴重新齣版,將插圖盡皆刪去,對各章內容做瞭程度不等的修改,還適當有所增補,多采自過去所記的零散筆記,但凡是已經寫成文章的就不再重復瞭。所有增訂,均以二○○○年完成這本書時自傢的見識為下限,否則未免成瞭未蔔先知。舉個例子,書中談到張愛玲,那時她的中文作品《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和《重訪邊城》尚未揭載,英文作品The Fall of Pagoda、The Book of Change、The Young Maarshal(未完成)亦未付梓,更未由他人譯成中文,她為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編的劇本也大多沒有整理齣來,僅憑當時所見的小說《五四遺事》、《怨女》、《色,戒》、《相見歡》和《浮花浪蕊》,《紅樓夢魘》,注譯的《海上花》,以及一些散文,還無法清晰地瞭解張愛玲一生後四十年的創作曆程,更不可能提齣“晚期張愛玲”這說法。現在可以說,她的這一時期大概分為三段:一九五五年至一九六七年,以英文寫作為主,除上麵提到的幾種外,發錶和齣版的有Stale Mates、A Return to the Frontier、The Rouge of the North,同時為“電懋”編寫劇本,現存九種,此外還有些中譯英和英譯中之作;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一年,繼將The Rouge of the North自譯為《怨女》後,小說有《色,戒》、《相見歡》、《浮花浪蕊》、《小團圓》和《同學少年都不賤》,散文有《憶鬍適之》、《談看書》、《談看書後記》等,還有《紅樓夢魘》和《海上花》,晚期創作乃以這一階段為高峰;一九八一年以後,隻有《對照記》及少量散文麵世,繼續做的主要工作是將《海上花》譯為英文,但定稿遺失,緻終未完成。這些說來話長,此處略提一下,以見今昔見識上的一點差彆,也算是對書中相應部分的補充。
  二〇一五年十月十日

 
《插花地冊子(增訂版)》內容簡介 一、 緣起與價值 《插花地冊子(增訂版)》並非一本橫空齣世的學術巨著,也非一傢之言的宏大敘事。它更像是一位長者,在晚年翻撿泛黃的舊物,將散落在歲月角落裏的珍貴迴憶、深刻感悟以及對過往的溫情迴溯,一絲不苟地整理收錄。此書的誕生,源於作者對“插花地”這一特殊生活場景的深切眷戀,以及對那段時光中人情世故、風物變遷的細緻觀察與反思。作者並非科班齣身的文學傢或曆史學傢,其文字樸實無華,卻帶著一種未經雕琢的真摯與溫度,如同鄉間老屋簷下滴落的雨水,潤物無聲,卻能觸及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冊子”一詞,本身就蘊含著一種隨性、零散,卻又承載著珍貴信息的特質。它不是規整的書捲,而是作者在生活中點滴積纍的記錄,是對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人物、事件的捕捉與留存。而“插花地”,則是一個富有詩意的象徵,它可能指嚮具體的地理空間,也可能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心靈寄托。在這個“插花地”裏,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編織齣一幅幅生動的生活圖景,勾勒齣鮮活的人物群像,也摺射齣時代變遷中的個體命運。 “增訂版”的問世,意味著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作者傾注瞭更多的心血。這不僅是對過往記錄的補充和完善,更是作者在新的時空維度下,對過往的再次審視和深化。新增的內容,可能包含更多未曾觸及的細節,更深層次的思考,或是對某些事件、人物的全新解讀。這使得《插花地冊子》在保持其原初魅力的同時,也煥發齣新的生命力,為讀者呈現一個更加立體、飽滿的精神世界。 本書的價值,首先在於其“存真”的意義。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下,人們容易遺忘,容易被喧囂掩蓋。而《插花地冊子》如同一個時間的琥珀,將那些被遺忘的記憶、被忽視的角落,重新帶到我們麵前。它記錄瞭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這些瑣碎的細節,恰恰構成瞭曆史的肌理,構成瞭我們之所以是我們的根基。其次,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啓智”的功能。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引導讀者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時代。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對人性、對社會、對命運的深刻理解,能夠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與思考。最後,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其“傳承”的力量。它不僅是對作者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氣質的傳承。通過閱讀,我們能夠感受到作者所珍視的那些價值——真誠、善良、勤勞、感恩,這些價值在任何時代都具有普遍意義。 二、 內容框架與核心主題 《插花地冊子(增訂版)》的核心在於對“插花地”這一特定生活空間的細緻描摹,以及在此空間中展開的豐富多彩的生活故事。盡管作者並未采用嚴謹的章節劃分,但通過其敘述的脈絡,我們可以梳理齣幾個相互關聯的核心主題: 1. “插花地”的物質空間與人文色彩: 作者對“插花地”的描繪,絕非簡單的地理坐標。他著力於展現這個空間的物質形態,如房屋的結構、院落的布局、院牆的斑駁、植被的生長,甚至是空氣中彌漫的氣味,都經過瞭細緻的刻畫。這些物質元素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承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例如,院子裏的一棵老樹,可能見證瞭傢族的幾代興衰;屋簷下的一盞燈,可能點亮瞭多少個思念的夜晚;牆角的一堆柴火,可能溫暖瞭多少個寒冷的鼕日。作者善於在細微之處發掘情感的寄托,將冰冷的物質空間賦予鮮活的生命力。這裏的“插花”,可能不僅僅是指真的擺弄花草,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在平凡中創造美的能力。它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即使身處艱苦,也能尋找樂趣、點綴生活的美學情懷。 2. 人物群像的塑造與情感連接: “插花地”的故事,離不開其中的人物。作者以其特有的觀察力,塑造瞭一係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們可能是傢人,可能是鄰居,也可能是那些偶爾在“插花地”齣現過的人物。作者不追求宏大敘事中的英雄主義,而是聚焦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勤勞、他們的智慧、他們的善良、他們的掙紮、他們的無奈。通過對人物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甚至是眼神中的微錶情的捕捉,作者勾勒齣他們的性格特點,展現瞭他們之間復雜而真實的情感連接。親情、友情、鄰裏情,在“插花地”這個特定的場域中被放大,被審視,被珍視。作者在描繪這些人物時,往往帶著一種溫情和理解,即使是對那些曾經有過衝突或誤解的人物,也能夠從中挖掘齣人性中閃光的部分。 3. 生活細節的記錄與時代變遷的映射: 本書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便是對生活細節的精雕細琢。作者記錄瞭那個年代的衣食住行,記錄瞭人們的勞作方式,記錄瞭節日的習俗,記錄瞭孩童的遊戲,甚至是一些日常的對話和俚語。這些細節,如同散落在記憶長河中的珍珠,雖然微小,卻閃爍著獨特的光芒。它們不僅構成瞭“插花地”的獨特風貌,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經濟、文化習俗的生動寫照。在這些平凡的生活細節中,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時代變遷的痕跡。某些曾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逐漸消失;某些曾經盛行的習俗,在新的潮流中被淡忘。作者通過對這些細節的忠實記錄,無意間為我們保留瞭一份珍貴的曆史影像,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4. 情感的沉澱與哲思的萌芽: “插花地”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個承載著作者豐富情感的港灣。迴憶、懷念、感悟、反思,這些情感在作者的筆下自然流淌。他對逝去的親人、故去的友人,懷有深深的眷戀;他對那些曾經的美好時光,充滿溫情的迴憶;他對人生中的得失、聚散,有著深刻的感悟。這些情感的沉澱,並非無的放矢,而是通過對具體生活事件和人物的敘述,自然而然地顯現齣來。在這些情感的流淌中,也孕育著作者對人生、對世界的哲思。這些哲思並非係統的理論,而是零散的、閃爍著智慧光芒的片段,它們來自於對生活的直接體悟,來自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這些哲思,往往以一種委婉、含蓄的方式呈現,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和解讀。 三、 藝術風格與閱讀體驗 《插花地冊子(增訂版)》的藝術風格,可以用“質樸”、“真摯”、“細膩”來概括。 1. 語言風格: 作者的語言,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修飾,而是如同流水般自然流暢。它貼近口語,卻又不失文采,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親切感和感染力。作者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描繪,將抽象的情感和場景具象化,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即使是描寫一些較為沉重或悲傷的內容,作者也能夠以一種平和、剋製的態度來處理,避免過度煽情,而是讓情感在樸素的敘述中自然地滲透齣來。 2. 敘事方式: 本書的敘事方式,更接近於一種意識流的記錄,或者是帶有迴憶色彩的散文。作者常常在迴憶一段往事時,思緒會自然而然地跳躍到另一個相關聯的場景,或者由此引發對其他人物、其他事件的聯想。這種跳躍性的敘事,反而增加瞭作品的層次感和豐富性,也更真實地反映瞭人類思維的運作方式。作者在敘述中,常常不迴避自己的個人情感和主觀感受,這種坦誠的錶達,使得作品更具人情味。 3. 閱讀體驗: 閱讀《插花地冊子(增訂版)》,如同與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促膝而談。你會被書中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所觸動,被那些鮮活的人物所吸引,被作者真摯的情感所感染。你會在那些樸實的文字中,找到久違的共鳴,找到對過往的迴響。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對生活意義的重新審視。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溫和的,是沉靜的,是能夠讓人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片刻寜靜與慰藉的。它不會帶來心靈的巨大衝擊,卻能在不經意間,在你的心中播下思考的種子,讓你對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四、 結語 《插花地冊子(增訂版)》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小書”。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卻以其獨特的魅力,觸動著讀者的內心。它是一份珍貴的生活筆記,一份關於過往的深情迴眸,一份對普通人生活價值的肯定。閱讀此書,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的門,讓你得以窺見一段不曾被宏大曆史所記錄,卻同樣精彩紛呈的人生畫捲。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重拾這份質樸與真誠,尋找屬於自己的“插花地”,也許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歸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插花地冊子(增訂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本以為這種題材的書籍會比較枯燥,充斥著各種教條式的規矩,但實際上,它以一種非常親切和生活化的方式,帶領我們走進瞭一個充滿生命力和美感的微觀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描述起那些細小的花草、泥土的紋理,甚至是陽光穿過葉片時投下的光影,都充滿瞭詩意。讀起來一點也沒有學習的壓力,更像是在一位經驗豐富、又極具藝術天分的老友的引導下,進行一次愉快的園藝漫步。書中對不同季節的植物習性、土壤的選擇與調配,都有著深入淺齣的闡述,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迅速抓住要領。特彆是關於如何根據空間大小和光照條件來設計“微景觀”的章節,提供瞭大量實用且充滿創意的範例,讓我這個之前對“插花”或“盆景”一竅不通的人,也躍躍欲試,想要動手實踐一番。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慢下來、用心去觀察和感受自然之美的生活哲學指南。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關於“意境營造”的論述。它不隻是教你如何把花插好或者把植物種好,它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通過植物的排列組閤、器皿的選擇,來錶達一種特定的情緒或哲學思想。作者似乎非常善於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比如對“留白”的運用,對“不對稱的和諧”的把握,這些高級的審美觀念,被用非常現代且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齣來。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物我兩忘”的心境描述,它告訴我們,插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冥想。讀完這些章節後,我再去看待傢裏的幾盆綠植,眼神都變得不一樣瞭,開始思考它們存在的空間關係和它們帶給我的內在感受,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它們長得好不好”的層麵。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技術指導的範疇,上升到瞭藝術審美的層麵。

評分

作為一個有輕微強迫癥的讀者,我對工具和材料的介紹部分尤其關注。很多同類書籍隻是簡單羅列清單,但《插花地冊子(增訂版)》在這方麵做得極為詳盡和負責任。它不僅列舉瞭基礎工具,還細緻地劃分瞭進階工具的用途,並且對不同地區、不同價位的工具特點進行瞭客觀的比較。比如,關於花泥的選擇,它不僅說瞭吸水性和保水性的區彆,還提醒瞭我們環保處理的方法,這一點非常貼心。更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盲目推銷昂貴的進口材料,而是鼓勵讀者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和替代品,體現瞭一種樸素而務實的匠人精神。這種對讀者實際情況的關懷,讓我感覺作者是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而不是隻顧著展示專業的奢華裝備。

評分

這本書的“增訂版”名副其實,內容更新的速度跟上瞭時代的步伐,同時又不失經典的沉澱。我對比瞭舊版的一些資料,這次增訂的部分,特彆是關於應對現代城市室內環境變化的章節,簡直是救星。比如,針對空調房內濕度過低、光照不足等常見問題,書中提供瞭非常實際的濕度調節小技巧和光照替代方案。此外,它還加入瞭一些關於“病蟲害的生態防治”的新思路,拒絕瞭過度依賴化學藥劑的做法,提倡用更自然、更平衡的生態方法來維護植物的健康。這顯示瞭編纂者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視。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深厚底蘊,又緊跟時代前沿的實用工具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熱愛生活、渴望在日常中創造美的朋友們。

評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絕對是業界良心之作。翻開書頁的那一刻,撲麵而來的是那種溫暖的紙張觸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就知道這不是一本敷衍的作品。彩色印刷的圖片質感極高,色彩還原度非常到位,很多近景特寫簡直可以當作藝術攝影作品來欣賞。更值得稱贊的是,它並沒有為瞭追求“美觀”而犧牲“實用性”。圖文並茂的設計,使得那些復雜的步驟解析變得一目瞭然。比如講解如何處理枝條的剪口,書裏不僅有詳細的文字說明,還有清晰的示意圖,標注齣瞭最佳的修剪角度和深度。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讀者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極其順暢和自信。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園藝書籍那種嚴肅刻闆的印象,讓“美學”與“技術”完美地融閤在一起,體現瞭編輯團隊對這個主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評分

“止庵的《插花地冊子》是一部奇妙的書,他的往事是他的閱讀史,七十年代是反胃與嘔吐的曆史,他對那個錯位的閱讀時期感到憤怒。有評論認為他“想掀翻人們已碼放整齊的書櫃,讓那些已戴好冠冕的人和作品露齣破綻,同時一些被掩去的作者與書要站到前排。”他一改過去學術味道頗重的風格,寫得恬淡隨意,對嗜好讀書的人來說,他的作品是一部關於書的《隨園食單》。”

評分

這本書挺好的,非常值得一看。

評分

不錯的文字,值得一讀。

評分

止庵作品文集,值得入手

評分

價格實惠,送貨快,謝謝京東。

評分

此書前兩個版本都有,新版有20%修訂,也收瞭。

評分

價格實惠,送貨快,謝謝京東。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不要被書名欺騙,這是一本讀書筆記類書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