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必須
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
——總理《政府工作報告》
吳敬璉、厲以寜、林毅夫……
國傢高端智庫專傢前瞻新經濟
李彥宏、馬化騰、雷軍……
中國新經濟巨頭眼中的新戰略
李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標誌著“新經濟”正式上升為國傢戰略,成為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新動力的重大頂層部署。
“新經濟”戰略的提齣,正值“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常態階段、供給側改革攻堅的關鍵時刻,一方麵將給中國經濟帶來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3D打印等為代錶的新動能,另一方麵將帶動産業轉型、改造升級傳統動能。
本書從內涵、機製、技術、産業、投資等角度,深入闡釋“新經濟”的來龍去脈,剖析培育發展“新經濟”的土壤和環境,前瞻“新經濟”發展趨勢與投資機遇。全麵為讀者呈現國傢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和高級官員的解讀分析,海內外知名經濟學傢、兩院院士、各領域專傢的真知灼見,以及知名企業傢和創業傢的實戰思考與積澱,是各級政府和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必讀之作。
硃剋力, 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金融碩導,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BI研究員。擔綱主編的著作獲“中國好書”和中宣部、中組部推薦。其中《小趨勢2015:讀懂新常態》被國傢新聞齣版廣電總局評為“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牛祿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編輯,新經濟研究室研究員。
引言總理布局新經濟 / XI
解讀篇 認識新經濟
新經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003
李彥宏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新經濟特質:連接一切,創造服務 / 009
馬化騰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新經濟模式:專注極緻口碑 / 013
雷軍小米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為什麼提新經濟 / 026
騰訊研究院
機製篇 開創新經濟
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 031
周小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讓“雙創”成為發展新動能 / 041
張軍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永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
信息化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 048
隆國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發展新經濟,製度高於技術 / 055
吳敬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雙重轉型助推新經濟 / 064
厲以寜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新經濟與製度創新 / 067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
新常態下如何發掘改革動力 / 074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發展新經濟必須把創新擺在核心位置 / 084
遲福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創新的邏輯將貫穿“十三五” / 088
硃剋力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
創新篇 引領新經濟
未來中國將主導新經濟 / 095
鬍鞍鋼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創造未來的科技發展新趨勢 / 100
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院長
“大智移雲”開啓産業互聯網時代 / 106
鄔賀銓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人創客,引爆引領 / 112
張瑞敏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數字革命的五大趨勢 / 123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技術顛覆大潮纔剛剛開始 / 133
瓦德瓦美國奇點大學創新與研究副主席
虛擬現實:下一個風口 / 137
牛祿青《新經濟導刊》研究員
産業篇 布局新經濟
構建産業新體係 / 147
馬凱國務院副總理
世界製造業發展趨勢和我國裝備製造業狀況 / 156
苗圩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
“十三五”綠色製造工程的總體思路和五大任務 / 163
馮飛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 / 168
林毅夫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傢
人工智能,天使還是魔鬼 / 177
譚鐵牛中科院院士
投資篇 掘金新經濟
中國經濟的新亮點和投資機會 / 185
王健林萬達集團董事長
未來10年的投資方嚮 / 187
吳曉波知名財經專傢
新興産業的投資機會在哪裏 / 193
梁信軍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生活服務O2O贏利可能要5~10年 / 199
姚勁波58趕集集團首席執行官
附錄一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 203
新經濟模式:專注極緻口碑
雷軍
小米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小米創辦於2010年4月6日,我們希望用“小米加步槍”的精神(創業精神)在一個新的行業打齣一片江山。我們十幾個人研發産品18個月,在2011年10月底上市。隨後,小米手機用瞭不到三年時間成為國內第一、世界第五。
手機是全球競爭最激烈的行業,小米的崛起可以用三個數字來詮釋:第一是綜閤口碑第一,這是國傢統計局、中國信息服務中心發布的數據;第二是在安卓手機中質量認可度第一,也遠遠領先於其他同行;第三是留存率第一,留存率是指使用小米的用戶再換小米手機的概率。我們內部做瞭一個大數據分析,發現小米手機的留存率超過40%。過去因為産能不足,小米手機到今天還需要搶購,不太容易買到,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解決的事情。
不惜一切代價做好産品
在一個極度競爭的市場裏,小米是怎樣脫穎而齣的?答案就是“互聯網+”。
最好的團隊:5個海歸+3個本土創業者
“互聯網+”是怎麼做的呢?要不惜代價做好産品。要想做好産品,首先要找到最好的人來做這件事。小米創辦者有8個人,這8位是最好的團隊,平均年齡45歲,平均超過20年工作經驗。5個人從國外迴來,他們在美國工作和生活平均超過15年,3位是中關村本地的創業者,土洋結閤,跨界結閤。初期小米創業的幾百人主要來自跨國公司,包括榖歌、微軟、摩托羅拉,還有老金山的同事。初期的工程師都有10年從業經驗,團隊規模不大,人不多,但人纔密度和強度很高,基本上都是各個領域頂尖的高手。
堅持技術創新
科技創新的背後,第一個是人纔,第二個是創新。有瞭人纔和資金,接下來就要專注。專注的力量就是壓強原理。互聯網創業極其強調專注,單點極緻。小米用瞭五年時間,集中精力完成瞭針對不同客戶群的四款機器。最核心的産品是小米手機,高端手機為小米Note,大眾手機是紅米Note。而傳統手機行業,多則三四十個型號,用戶都不知道是什麼手機。
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堅持技術創新,使用最新的技術工藝和材料。小米手機4采用不銹鋼,不銹鋼做手機非常有質感,但加工難度大。為瞭挑戰這個工藝,小米與供應商花瞭19億元買設備。在今天的手機市場,花很少錢也能做,但想做好做精細甚至做到極緻,花費是天文數字。傳統公司可能有三五韆研發人員,但它們把這些人投入一兩百款手機上。小米的人數隻有它們的1/10,但我們把這1/10的人全部投到一兩款手機上,在一款産品的投入上是同行的10倍以上,而且研發周期也是同行的兩到三倍。比如小米Note前麵是2.5D玻璃,後麵是3D玻璃,加工難度非常高,極具質感,厚度隻有6.95毫米,而且是雙卡雙待,所以這款手機的技術水平非常高。我們花瞭18個月時間,反復進行瞭修改。
尋找世界上最頂尖的供應鏈夥伴
今天要做好産品,還需要頂尖的供應鏈夥伴。創辦小米時,我發現“中國製造”的一個問題——中國産品給人的感覺是廉價,為什麼會這樣?
以前做軟件和互聯網時,到一個企業去,他們講得最多的是成本控製。做企業肯定要控製好成本,但如果一個企業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是控製成本的話,就會有很大的可能性偷工減料。我去過德國,人傢做螺絲釘都是分四批人做,一批人負責擰螺絲釘,該擰三圈絕不擰兩圈半。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比我們先進,就是因為他們對待細節、對待每件小事足夠投入。
小米要想走齣一條新路,就要不惜成本。初期選擇供應商,我們隻選貴的,全是世界頂級的。找加工廠,從全球第一名找到全球第十名,起初沒有一傢理我們,最終好不容易談成瞭第五名的英華達。當小米做得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富士康纔加入。此外,我們選芯片的時候,也是選擇最高端的。
當小米取得成功之後,政府希望小米帶動國內産業鏈,承擔社會責任,於是我們用國內産業鏈、兩岸資源做瞭紅米,性能隻差20%,但價錢便宜瞭一半以上。在創業過程中我們發現,手機的某些性能差一點點,但價格差很遠。最早開始采用這種方法做事的公司很少。我們每一個器件打開都是世界頂級的,並鼓勵透明化,鼓勵大傢拆機,鼓勵大傢評測,這些東西做得好,纔能真正被消費者接受。
與用戶交朋友
傾聽用戶意見,快速迭代
産品做好之後還要真心真意與用戶交朋友,這並不容易。小米把用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首先要讓用戶滿意,再考慮企業的利益,隻有這樣纔有機會與用戶交朋友。要注意傾聽用戶的聲音,並且根據用戶的意見快速做齣改進。過去幾年,用戶給小米提齣瞭1.5億條意見。我們邀請用戶參與小米手機的研發,用戶幫小米做瞭全球幾十個版本,幫小米把係統移植到上百款手機上,而且小米經常與用戶舉辦年會活動,便於融洽感情。
有一次與一個領導朋友聊天,他說有時手機需要24小時開機,但晚上容易被騷擾電話吵醒,他問我有沒有辦法。我說這個功能很簡單,我們很快就把電話VIP(重要人士)功能做到瞭手機上。還有一次見到韓寒,我問他用手機有哪些不滿意,他說有些粉絲知道他的電話後經常給他打電話,接不接都為難,他希望隻接通信錄裏的電話。我受他的啓發,就設定手機隻接收通信錄裏的電話,拒接任何陌生電話,隻接收短信。
就這樣,我們把每一個功能都做得非常細,五年時間做瞭兩三百個版本。我們和用戶交朋友,他們就很熱情地幫我們提各種意見,幫我們推薦産品。我做金山20多年,隻收到過用戶的幾封信和禮品,但做小米後收到瞭很多禮品。兩年前,元旦上班的第一天早晨,我就看到一個“米粉”送我一本颱曆,而且這位“米粉”是專門從貴陽飛到北京的。
從用戶的禮品中可以看到,小米和其他品牌不一樣,我們是和用戶一同成長的。在這點上,我們真心跟用戶做朋友,他們可以幫我們推廣産品,幫我們研發,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互聯網這種開放的精神,能組織幾百萬人幫你做手機,可能這些不體現在媒體上,不體現在報紙和廣告上,而是潤物細無聲,所以小米手機一發布就非常火爆。
群眾路綫: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這種互動其實就是群眾路綫,深入群眾,相信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互聯網手段比實體經濟的手段發達很多,隻需很低的成本就能爭取到大量意見。可能這幾百萬意見你來不及看,就發動網友篩選意見,這樣就把有用的意見留下瞭。我們甚至還發明瞭一種方式,我們對每個星期更新的功能進行投票。做不好的工程師壓力很大,做得好的人就發一桶爆米花,這樣研發人員就非常有熱情,到社會上去聽取意見,與用戶臉熟瞭,用戶就會支持他。
怎麼傾聽意見,怎麼快速改善?這個問題解決瞭,與用戶的距離就拉得非常近。我以前做軟件時用過很多手機,覺得有些手機的功能不閤理。有一次遇到一個諾基亞的高管,我跟他談瞭兩三個小時。他覺得我講得很對,但過瞭五年十年,他們的功能還是沒有改進,因為他們的體係不支持快速改善。我就想做一款手機,讓手機發燒友都凝聚在一起,想做什麼功能都能實現。所以小米的功能在設計的時候是集大成的,如果你能提齣一條意見,大部分人都支持,我們隻需一個星期就能更新。全球範圍的消費電子隻有小米是用這方式快速迭代的。
極度重視品質和服務,做中國最好的客戶服務中心
談到服務,廣告公司都當成成本來看,認為把成本控製得越精越好。這麼想時,服務品質好不瞭。在中國做好服務非常難,因為在中國的經濟水平下,做服務需要投入很大成本。我做小米的時候強調一定要做好服務,雖然不能保證小米的服務是最好的,但我做好服務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
中國任何一傢公司的售後服務點都沒有小米這麼高級。每個“小米之傢”像零售店一樣,有免費的茶水、沙發等,能上網,讓每位朋友來瞭像迴傢一樣。而且這些售後服務點全部是小米全資的,店員全都是小米的員工。以前的服務經常是第三方售後服務點來做,第三方售後服務點做好非常難,因為它們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所以我不惜巨資在全國各地辦瞭小米之傢。
小米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手機公司,也是中國最大的手機行業客戶服務中心,有1 700座客服,有2 750人。跟同行交流時發現,我們的手機銷售量可能跟他們差不多,但我們客服中心的人數是他們的10倍,我們客服中心的離職率隻有百分之十幾,中關村的客服中心離職率是50%左右,因為客服工作很枯燥,很難留住人。但我們客服人員的薪酬比社會平均標準高30%,每個人每個月600元餐補在我們自建的食堂裏一天吃三頓飯還有富餘。企業如果不尊重員工,他們是不會尊重客戶的,所以一定要把客服中心做好。
在這樣的思路下,可以少做點廣告,有些廣告用戶都不相信。把服務做好,讓每一個用戶切身理解小米和彆人不一樣,自然而然業務就好瞭。所以我們把服務當成瞭産品的一部分,而不是備用。客服中心放在租金較高的中關村,主要是便於與我們的研發人員隨時溝通。
高效運作
小米的産品與跨國公司比,價格沒優勢,用戶不會選擇我們。沒有創新,隻能控製成本,産品纔有機會賣得齣去。後來我們決定用同樣的成本做齣高質量的産品,反過來通過提高運作效率來降低零售價。
……
新經濟特質:連接一切,創造服務
馬化騰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互聯網是個非常年輕的行業,騰訊僅成立瞭18年,中國互聯網大概發展瞭20年左右,全球互聯網也就是20多年。如今,互聯網在中國生機勃勃,從全球來看,十大互聯網公司有四傢來自中國。
三四年前,互聯網從PC到移動的轉變是一個非常迅速的過程,僅用瞭一年左右就實現瞭跨越,甚至從業者都不知道會變化得這麼快,直到看到它的拐點齣現的時候,大傢纔恍然大悟。
現在包括騰訊在內的很多網絡流量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就從原來的三七變成七三,甚至是從二八到八二。這對互聯網行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但其中也誕生瞭很多新的商機。
互聯網已融入各行各業
原來大傢認為互聯網是新經濟,現在大傢認為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包括傳統行業)相結閤形成的新業態也是新經濟。從通信領域到零售領域再到娛樂領域,都與互聯網天然地結閤在一起。近兩年來,金融、交通、餐飲、住房等生活服務類領域都與移動互聯網連接瞭,而且像快的、滴滴等大市值的互聯網企業快速成長起來。過去,中美互聯網公司往往集中在少數幾個巨頭手上,如今很多大型企業在各個領域也開始蓬勃成長,並不局限在原來的社交網絡、通信、電商等傳統闆塊,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成長齣比較大的領軍者。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互聯網+”是一個趨勢,加的是傳統行業。過去十幾年,互聯網的發展很清楚地顯示瞭這一點:加媒體産生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影響很大;加娛樂産生網絡遊戲;加零售産生電子商務;最近互聯網金融非常熱,互聯網將讓金融變得更有效率,更好地為經濟服務,符閤“普惠金融”的精神。
互聯網可以連接人、服務和設備
騰訊是國內互聯網公司裏贏利比較早的,在2004年就贏利瞭,所以到香港的主闆上市。由於騰訊較早地開發網絡遊戲,所以利潤可觀。不過我們也走瞭一些彎路,或者說因為有瞭利潤,發現太多機會,於是進入瞭很多領域。現在騰訊開始修身養性,迴歸本質,因為其最擅長的優勢還是集中在通信、社交這個大平颱範圍內。
現在,騰訊的戰略發生瞭很大變化,專注於做連接器,尤其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前景廣闊。在PC時代,通信、社交僅僅是人們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通信、社交大有可為。因為手機天生就是一個通信工具,在一個天然的通信工具上誕生瞭很多商業模式,尤其以通信、社交作為底層服務的商業機會,這在PC時代是沒有的。PC時代打開瀏覽器就行瞭,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有瞭人,有瞭聯絡人,知道每個人的社交網絡之後,很多底層工作可以做,於是産生瞭一個新的定位——做連接器。
騰訊不僅希望把人連接起來,還要把服務和設備連接起來。在PC時代,即時通信工具QQ到現在有8.2億的日活躍賬戶,平均每天有150億條消息。手機QQ進步也很快,8.2億中有5.42億用戶在手機上,100億條消息超過2/3是在移動終端上。盡管微信在一綫城市的用戶群體很多,但到二、三、四綫城市和農村,QQ和移動QQ是十分常見的平颱。
微信裏首次創新性地引入瞭公眾賬號和服務號體係,這是過去PC時代想象不到的。這個服務號連接瞭很多商傢,包括媒體、自媒體人,甚至運營商的營業廳、銀行等。這種模式不需要自建網站和App就能輕易地把人連接起來,而且很多資訊和服務可以碎片化地快速轉發,分享給一個人、一個群甚至所有的人。這種連接方式十分簡單,用戶轉發得飛快,可以産生神奇的效果。
構建開放生態體係
騰訊的生態是開放的。騰訊把很多非核心業務都交給瞭閤作夥伴,自己提供一些最底層的通信用戶認證或者存儲、分發的平颱或者一些基於交易的支付平颱。
幾年前,許多互聯網公司提齣要開放,但迴過頭看,騰訊的許多業務取得瞭初步的成績,包括500萬創業者,有很多App和服務在我們的平颱上。粗略估算瞭一下,全部閤作夥伴的估值超過2 000億元,相當於幾年前提齣開放時的騰訊市值,基本上是再造瞭一個騰訊。
基於連接和開放,這些閤作夥伴主要做什麼呢?如果是最簡單的連接,那增值服務不夠。過去十多年來,騰訊在內容領域尤其是網絡遊戲領域紮根下去,一直深耕。臉譜網(Facebook)不做遊戲,它是做連接,賣廣告給開發商。但騰訊不同於臉譜網,除瞭有大量的外部開發者,自己也嘗試研發遊戲,隻有這樣纔能理解這個産業和生態應該怎麼做纔更適閤開發者。不過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越來越開放,更多的內容不應該自己開發,而是讓閤作夥伴去開發。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從原來無序和不注重知識産權到現在越來越重視知識産權。盡管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問題,但已經很明顯在改善。隻有這樣,整個商業模式纔會成形,纔能構建齣從遊戲到文學、音樂、影視、動漫等相互交織的知識産權生態。當然這個生態不可能一傢或隻有少數幾傢就可以包辦一切,也不可能掌控整個生態,一定是一種開放、共融、有很多閤作夥伴參與、多層次的新生態。騰訊希望把連接器和開放的體係融入這種未來的生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超高速的計算能力、網絡和存儲空間將用來做消費內容。因為消費越來越先進,提供更高清、更豐富、更智能的內容,不可能是一颱機器在運行。也許那時候拍攝一部影視劇隻需要很少的人,機器也能構思一個情節並拍攝,也能創造內容。有瞭內容和基礎設施,還要考慮它的商業模式以及不同的實體在其中所處的位置。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讀起來一點也不像傳統的經濟學著作,反而更像是在聽一位非常有見地的智者在娓娓道來。《讀懂新經濟》這本書,讓我感覺像是進入瞭一個巨大的信息迷宮,但作者卻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指引我穿越迷霧,找到清晰的路徑。書中對“社區”和“社群”在新經濟中的作用的分析,讓我眼前一亮。我以前總覺得,這些隻是社交工具,但作者卻深刻地揭示瞭它們如何成為品牌忠誠度、用戶參與度和産品迭代的重要驅動力。讀到關於“去中心化”和“區塊鏈”的部分,雖然概念本身有點抽象,但作者用瞭很多通俗易懂的比喻,讓我這個技術小白也能大緻理解其核心思想,以及它可能為商業模式帶來的巨大變革。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提供瞭很多實操性的思考。比如,在分析如何構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時,作者就從多個維度給齣瞭建議,這對於我這樣對創業和商業運作感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這本書讓我跳齣瞭綫性思維,開始用一種更係統、更動態的視角來看待經濟的運行。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洞察力真的太驚人瞭!《讀懂新經濟》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份關於未來經濟的“攻略”。作者對於趨勢的把握,簡直就像開瞭天眼一樣,把那些隱藏在錶麵下的暗流都一一揭示齣來。我最喜歡的一章是關於“顛覆式創新”的討論,書中不僅解釋瞭什麼是顛覆式創新,還列舉瞭大量案例,從早期的個人電腦到現在的智能手機,每一個都講述瞭一個關於舊秩序被打破、新世界被建立的故事。這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東西,曾經都是“顛覆者”。這本書也讓我開始反思,我所處的行業,我的工作,是否也麵臨著被顛覆的風險?又或者,我是否有機會成為一名“顛覆者”?作者提齣的“價值鏈重塑”的概念,讓我看到瞭企業和個人在新經濟時代如何重新定義自己的位置,如何找到新的增長點。我特彆欣賞書中那種對未來不迴避、不迴避挑戰的態度,它鼓勵我們去擁抱變化,去主動適應,而不是被動地被時代裹挾。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積極麵對未來的勇氣和動力,讓我覺得自己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一個有能力去參與和創造的人。
評分天呐,我最近真的被這本書狠狠震撼到瞭!《讀懂新經濟》這本書,不是那種讓你讀完感覺“哦,知道瞭”的書,而是會讓你腦袋裏“轟”的一聲,然後開始重新審視周圍的一切。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數據”和“算法”的部分印象深刻。以前我隻覺得大數據就是一個很厲害的技術,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數據的真正價值,它不僅僅是信息,更是驅動新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把復雜的算法講得好像我們小時候玩的積木一樣,簡單易懂,卻又威力無窮。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每次在網上瀏覽、購物,甚至隻是刷手機,都在不知不覺中創造著數據,而這些數據又被用來優化我們的體驗,甚至改變著企業的經營模式。書中還講到瞭“贏傢通吃”的現象,為什麼有些平颱會迅速壟斷市場,而有些努力的公司卻難以齣頭。這些分析讓我對互聯網巨頭的崛起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其中的競爭和生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以前總覺得,隻要産品做得好,就能成功,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新經濟時代,光有好的産品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如何利用平颱、如何構建網絡效應,以及如何巧妙地處理數據。這絕對是一本讓你“覺醒”的書,讓我對未來充滿瞭好奇和思考。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認識世界的新視角!以前我對經濟新聞總是似懂非懂,感覺離自己生活很遙遠,但《讀懂新經濟》這本書卻用一種非常親切、接地氣的方式,把那些復雜的概念一點點剝開。作者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從來不居高臨下,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讓我明白瞭什麼叫做“網絡效應”,什麼是“平颱經濟”,以及這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共享經濟的那一部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美它,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對傳統行業的衝擊,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和挑戰,這讓我覺得非常客觀和全麵。讀完之後,我再去刷短視頻,去看電商平颱上的促銷活動,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這些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經濟邏輯。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講“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教會瞭我“為什麼”和“如何看”。比如,在分析新興科技對就業市場的影響時,作者並沒有給齣簡單的“失業”或“創造就業”的結論,而是引導讀者思考,科技的發展會如何重塑職業技能,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新的能力纔能適應未來的變化。這種前瞻性的思考,真的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覺得,經濟學不再是枯燥的數字和理論,而是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是理解這個時代運行規律的一把鑰匙。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經濟學黑科技”的解密手冊!《讀懂新經濟》的每一頁都充滿瞭令人興奮的洞察,讓我感覺自己好像掌握瞭某些未來的“內部消息”。作者對於“增長黑客”和“病毒式傳播”等概念的解讀,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産品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爆紅,而另一些卻默默無聞。書中關於“體驗經濟”的論述,也讓我重新認識到,在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用戶體驗已經成為區分勝負的關鍵。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注意力經濟”的分析,他用非常犀利的語言揭示瞭我們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被各種內容和平颱爭奪著有限的注意力,以及企業如何在這種環境下進行競爭。這本書沒有販賣焦慮,反而提供瞭一種理性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這個時代的機遇和挑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在經濟的“後颱”看瞭許多精彩的錶演,瞭解瞭那些幕後英雄是如何運籌帷幄的。這種感覺,既刺激又讓人充滿力量,讓我對接下來的經濟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Very Good~
評分東西很不錯,送貨也非常快!
評分挺好的書,說的都是具體的案例,總之一直在京東買書,值得推薦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不錯不錯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不錯不錯
評分可以。。。。,,,,,,,。。。。。
評分快,包裝無損,滿意!
評分很好
評分這書是直得大傢看到很好很好,,,,,,,,,,1,,,,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