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

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古贺美奈子著时颖,邢丽贞译 著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管理经验
  • 实操指南
  • 手册之外
  • 行业知识
  • 技术分享
  • 运维管理
  • 问题解决
  • 案例分析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35146
商品编码:11918889549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日)古贺美奈子 著;时颖,邢丽贞 译 定  价:39.8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01日 页  数:134 装  帧:平装 ISBN:9787302335146 第1章水处理的基本概念
1.1降低成本的水质管理
1.1.1水处理与微生物
1.1.2揭开黑匣子之谜
1.1.3缩减成本的视点
1.2有机物分解的基本原理
1.2.1水处理中微生物的作用
1.2.2好氧条件下的有机物分解(好氧分解)
1.2.3厌氧条件下的有机物分解(厌氧分解)
1.2.4未知的微生物世界
参考文献
第2章处理设施的管理
2.2初沉池的管理
2.1.1初沉池的作用
2.1.2SS和BOD的去除率
2.1.3缩短停留时间的窍门
2.1.4格栅的设置
2.2反应池——活性污泥的管理
2.2.1活性污泥的管理
2.2.2与活性污泥生物打交道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古贺女士,在当地的市政污水处理部门工作了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污水处理领域的知识。在大牟田市财政紧缺的情况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现场工作,总结出了独特的与微生物打交道的经验,实现了使用很少的经费取得优选的污水处理效果的目的。本书从污水处理的方法介绍开始,涉及处理过程中常出现的微生物的种类,包括处理状态良好和不理想状态下出现的微生物种类,以及出现不同的处理障碍时如何解决。通过实例,详尽地讲解了污泥膨胀的解决对策、如何防止构筑物的腐蚀,并介绍了不同的消毒方法以及脱氮除磷的有效方法等。本书不仅适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同时也适用于下水道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
污泥之舞:从前端到末端的深度解析与创新实践 作者: 环保工程资深专家 魏光华 携手 水环境规划师 李晓晴 出版社: 绿色科技出版社 页数: 680页 定价: 168.00元 --- 内容提要 《污泥之舞:从前端到末端的深度解析与创新实践》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现代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污泥”环节的权威著作。本书摈弃了传统水处理教材中对污泥处理的简单罗列,而是以工程实践的视角,聚焦于污泥的产生、脱水、调控、稳定化、资源化利用这一复杂且高成本的系统工程。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梳理了当前国内外最前沿的污泥处理技术路线图,更着重剖析了在实际运营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和流程优化,实现污泥处理费用的显著削减、稳定性的提升以及最终安全处置的闭环构建。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覆盖从初沉池上清液悬浮物的控制,到厌氧消化过程的微生物群落调控,再到污泥干化、焚烧的热能回收优化,以及最终安全填埋或土地利用的风险评估。它旨在为一线运营工程师、环保项目管理者、规划设计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本操作性极强、理论深度兼备的“实战手册”。 --- 章节详细介绍 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涵盖了污泥处理处置的各个关键环节,并辅以大量的工程案例和数据分析。 第一部分:污泥源头控制与特性认知 (约120页) 本部分是构建有效污泥管理的基础。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污水源(市政、工业混合、高氨氮)对污泥特性的影响。 1.1 活性污泥法的“隐性负荷”: 详细分析了进水水质波动、曝气策略对剩余污泥产率(Yield Coefficient)的瞬时影响。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在线监测和前馈控制,减少微生物细胞外聚合物(EPS)的生成,从而降低后续脱水难度。 1.2 污泥的“指纹”分析: 超越传统的SV30和SVI指标,本书引入了固液分离指数(SRF)、比阻力(Specific Resistance to Filtration)的动态变化模型。同时,引入了先进的絮体结构分析技术(如图像分析技术),指导操作员在加药点和混合强度上的即时调整。 1.3 沉淀性能的季节性响应: 针对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详述了低温和高温环境下,污泥沉降性能的机理变化,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预处理(如冷却或适当加热)的经济性评估框架。 第二部分:高效脱水的艺术与科学 (约180页) 脱水环节是污泥处理中最耗能、成本最高的瓶颈。本部分聚焦于如何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实现污泥含水率的极限降低。 2.1 混凝剂的精细选型与投加策略: 详细对比了聚丙烯酰胺(PAM)系列产品(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在不同pH值和污泥龄下的最优匹配。引入了基于絮凝动力学模型的智能加药系统设计,避免传统经验投加带来的药剂浪费。 2.2 膜过滤技术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了微滤(MF)、超滤(UF)在污泥浓缩阶段的性能优势与清洗(CIP)策略。特别关注了膜污染的生物学和物理学成因,并提供了预防性维护方案。 2.3 离心机与带式压滤机的“对决”: 不仅仅是设备参数的对比,更侧重于运行工况的匹配性。通过大量实际数据,分析了离心机在处理高粘度污泥时的能耗曲线,以及带压机在处理高悬浮物负荷时的效率阈值。提出了“双脱水”系统集成优化的设计思路。 第三部分:厌氧消化的高级调控技术 (约150页) 厌氧消化是实现污泥减容和能源回收的关键技术。本书将重点放在如何稳定高负荷运行。 3.1 微生物群落的“三驾马车”: 系统阐述了水解酸化菌、产酸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协同与制约关系。重点剖析了如何通过调整“酸碱缓冲能力”(碱度)来防止酸化崩溃。 3.2 协同消化(Co-digestion)的经济学模型: 探讨了将工业有机废水或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进行协同消化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了有机负荷率(OLR)的优化计算模型,以最大化沼气产率并规避异味控制风险。 3.3 预处理技术对消化的影响: 详细对比了巴氏热处理(Thermal Hydrolysis)、臭氧氧化和酶解法对污泥细胞壁破坏的程度、能耗比及产气效率的提升效果。 第四部分:稳定化与无害化处理的进阶 (约100页) 本部分关注污泥稳定化后的最终处置环节。 4.1 高效石灰稳定化技术: 介绍了新型干法石灰稳定工艺,如何精确控制pH值和反应时间,实现病原菌的快速灭活,并优化石灰的掺配比例以减少后续处理的物料增加。 4.2 污泥热干化与焚烧的能量平衡: 针对能源回收趋势,详细解析了污泥热干化过程的热交换效率提升技术。分析了不同含水率污泥进入焚烧炉时的热值变化和烟气处理负荷的耦合关系。 4.3 土地利用的土壤环境风险评估: 深入探讨了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农田和绿化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指导设计更安全的污泥改性和土壤钝化方案。 第五部分:运营管理与成本控制的智慧 (约80页) 本部分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聚焦于“管好”污泥的实际策略。 5.1 运营绩效指标(KPIs)的设定与追踪: 定义了“污泥处理成本/吨干泥”(Cost per Ton of Dry Solids)的核心构成,并提供了针对性改进措施,如优化药剂采购策略和设备维护周期。 5.2 风险管理与应急预案: 针对脱水设备突发故障、厌氧系统中毒等突发事件,提供了详细的“快速反应矩阵”和替代处置路径规划。 --- 目标读者 市政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一线运营主管及技术人员 环保工程设计院、咨询公司的工艺工程师 从事水环境、环境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 环保设备制造商的技术研发人员 专家推荐 “本书对污泥处理复杂性的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它不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教你‘为什么这么做’,并告诉你‘如何做得更省钱、更稳定’。对于任何试图摆脱‘污泥困境’的工程师来说,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张学军 教授,国家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 出版信息: ISBN: 978-7-5673-XXXX-X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 立即订购,掌握污泥处理的未来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经验”二字的理解发生了质的飞跃。我过去以为“经验”就是年头够长,处理过的事情多,但《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却让我看到了经验背后的“思考”和“沉淀”。它没有罗列一堆枯燥的案例,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案例背后,管理者是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从成功中总结,如何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风险预判”和“应急预案”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化的模板,而是强调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的重要性。他分享了自己曾经在一次设备故障中,是如何通过迅速分析现场情况,调用多方资源,最终将损失降到最低的。这个过程充满了细节,包括他对团队成员的信任,他对信息的敏锐度,以及他对突发状况的冷静判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那种紧迫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经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活生生的智慧,是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中,做出更明智、更有效的决策。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对污水处理管理的新视野!我一直以为这类书籍会充斥着冰冷的技术术语和晦涩的公式,但《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直接灌输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以及那些“经验之谈”是如何在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跨部门协作”的部分,它详细描绘了在一次突发事件中,不同部门的同事如何放下隔阂,发挥各自优势,最终化险为夷。书中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具体的沟通技巧和决策流程,让我深感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技术本身。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管理中的“灰色地带”,反而坦诚地讨论了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符合实际的权衡。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作者不仅仅是在分享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执行手册上的条文,而是能够更灵活、更主动地去应对各种挑战,真正成为一名更成熟的污水处理管理者。

评分

《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给我带来的启发,更多体现在对“人”的理解上。作为一名在污水处理领域工作了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常常觉得自己在设备和工艺上已经做得相当到位,但管理的瓶颈却始终难以突破。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忽视的很多细节。它没有讲复杂的管理理论,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贴近日常工作场景的片段,展现了如何理解基层操作人员的难处,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提升团队士气,甚至是如何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沟通中,化解潜在的矛盾。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危机沟通”的一个章节所打动,描述了在一次环保检查中,一位经验丰富的站长是如何凭借其沉着冷静的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既满足了检查要求,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这让我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发号施令,更是一种艺术,是关于如何与人建立信任,如何激发潜能,如何在压力下保持稳定。这本书让我想起了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些非常优秀的领导,他们的管理方式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智慧。《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让我明白,真正有效的管理,往往隐藏在那些手册之外、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

评分

《手册中找不到的污水处理管理经验》让我对“创新”在污水处理管理中的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污水处理是个相对保守的行业,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不快,管理上更是强调稳定和规范。然而,这本书却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那些在常规操作之外,如何通过一些“非主流”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管理效率。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数据可视化”的章节,作者分享了他们如何将原本抽象的数据,通过图表和报表的形式直观呈现,从而更容易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优化点。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管理理念的转变,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发现。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鼓励基层员工提出创新性的建议,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让这些建议能够真正落地。这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看似技术性很强的领域,也需要不断地打破常规,拥抱变化。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在污水处理管理中,创新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实践来实现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进行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它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分享了许多关于污水处理管理的“真知灼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间管理”和“精力分配”的章节,它并没有讲什么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几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如何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各项事务。比如,书中提到一位站长是如何通过每天早上预留15分钟的时间,集中处理最重要的事情,从而避免被琐事打断。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方法,却能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情绪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作者坦诚地分享了自己曾经在压力下失控的经历,以及后来是如何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控制情绪的技巧。这种坦诚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相信,这本书中的经验是真实可信的,是能够真正帮助到每一个污水处理管理者。它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