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公元前2000年是个重要的节点。从陶寺遗址由盛转衰开始,打开了公元前2000年故事的序幕。
重大事件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对黄河河道的变迁、大禹治水等事件的分析,突出了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对早期的中国——二里头的描述。异彩纷呈的考古发现,国家文明的曙光。
二里头对周边文明的广域辐射——内圣而外王。真正的王朝气象对外的影响。
内容简介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作者简介
许宏,1962年生,辽宁省盖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早的中国》等。
他是二里头考古队的第三代队长。
他是将二里头展示在公众面前的考古学者,也是将“早期的中国”推到世界面前的考古学者。
他是一位能为大家讲历史故事的考古学者。
他是一位在微博上为大家解答问题的考古学者。
他说:“考古,让成人年轻,让青年成熟。”
许宏,生于196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关注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早年曾在日本驹泽大学、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在接手二里头遗址领队的工作之后,将城市考古学的一些方法运用到该遗址的发掘研究中,对遗址区域进行了统一探查和发掘,使得宫殿区完整重现、二里头遗址整体布局的再现,以及发现了中华龙等重要的遗物。如果说前人的工作成绩重在发现了二里头遗址的话,那么许宏先生的成绩则是成功复原了二里头都邑的布局,并进一步复原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更加接近于历史真相了。
近年来,除了继续主持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之外,大量致力于公众考古学的工作。2009年作者出版了《*早的中国》一书;在新浪微博上设立了#考古微问答#版块,迅速提高了知名度,目前拥有粉丝11万多。在北京、上海和郑州等均曾经举行过公众考古学方面的讲座,反响热烈。前不久作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推荐者参加了广西师大理想国的新书推介活动,提问者众多,广受欢迎。
精彩书评
★这才叫“公共考古”
——婆罗星
目录
解题
一陶寺的兴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龙盘、鼍鼓和特磬
“革命”导致失忆?
“拿来主义”的硕果
大邑小国
小铜器的大问题
是字吗?什么字?
寻“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尧都乎?
衰亡的谜团与意义
二嵩山的动向
“地理王国”出中原
两大集团
林立的聚落群
扑朔迷离话城址
城邑分布有玄机
危险来自邻人?
近看大邑王城岗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
大禹在哪儿治水?
“王城”下游有大邑
大邑瓦店的气派
方正城池的由来
“贵族社区”平粮台
不可小瞧古城寨
暴力:现象与动因
三新砦的发轫
新砦的分量
众说纷纭话新砦
困惑与收获
从围垣到环壕
铜礼器的讯息
古书中“挖”出铜鬶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
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那年月,有国家吗?
逐鹿何以在中原
四大邑二里头
山北的政治图景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
此洛河非彼洛河
一水冲三都
“半岛”上的新居民
都邑大建设
走向全盛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不堪重负的陶器
难哉,一刀断夏商
五中原与中国
文化大扩张
二里头国家的“疆域”
“畿外”的殖民据点?
长江边的“飞地”
铜与盐,扩张的动因?
国家群与“国上之国”
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
余论
精彩书摘
“革命”导致失忆?
值得注意的是,陶寺贵族墓葬所显现的这套礼仪制度,既有日后被三代王朝文明继承下来的,也有大量就此失传成为绝响的。
回观夏商周三代更替,尽管是伤筋动骨的改朝换代,但诚如孔老夫子总结的那样,“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下一个朝代对于上代,继承是主流。而始于二里头的三代王朝对陶寺礼制的扬弃,是否要归因于这场内部革命对旧传统的“砸烂”,从而导致了文化上的失忆?想来意味深长。
陶寺大墓的随葬品一般都有一二百件,包括由彩绘(漆)木器、彩绘陶器及玉石器组成的成组家具、炊器、食器、酒器、盛贮器、武器、工具、乐器和装饰品以及以猪为主的牲体等等,随葬的礼乐器中又以蟠龙纹大陶盘、鼍鼓和特磬最引人注目,已如前述。后来商周贵族使用的礼、乐器,有不少在陶寺都邑已经现身。
但与三代礼器群相比,它又有些较显著的特点。首先这些礼器都不是用青铜来制作的,因此有学者称其为“前铜礼器”。此时的陶寺都邑已经在使用铜器,但还没有用青铜来制作礼器。关于这一点下面还要专门谈及。
陶寺“前铜礼器”群的第二个特点,是礼器组合种类齐全,还存在以量取胜的倾向,食器、酒器、乐器、兵器、工具都是成套出现,看不出“重酒好酒”的倾向。这也大大不同于后来二里头至殷墟王朝以酒器为主的“酒文化”礼器组合。
前述独木船棺的特殊葬具,以及有棺无椁(套于棺外的大棺)的简单葬具,到了三代王朝时期也被复杂的成套棺椁所取代。
尽管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但各等级的墓又同处于一处墓地,并不见殷墟那样独立的王陵区。甚至,几乎所有居民都被囊括进一个大的城圈。这种“全民性”,使我们对陶寺社会的进化程度也无法作过高的估计。
与后世的三代王朝相比,这些现象或者是原始性的显现,或者是区域和不同族群问文化特征的差异。
无论如何,陶寺和同时代其他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人群问明确的等级划分以及“前铜礼器”群的存在,说明在中原及其周边各地域社会中,作为早期复杂化社会建立新秩序的重要支柱,礼制已经初现于世。但各区域社会的“前铜礼器”各有特色,尚未形成跨地域的统一定制,表明各区域社会尚处于礼制形成的初期阶段。正是这些人类群团的持续竞争与交流影响,奠定了后来华夏礼乐文明的基础。
由于陶寺晚期社会“金字塔”塔尖的折断和贵族传统的中断(这一时期尚未发现社会上层的遗存,能随葬几件玉器的墓主人已属较高层级),三代王朝诞生前后向其汲取养分的程度或许也受到了影响。
“拿来主义”的硕果
细究陶寺“前铜礼器”群来源之复杂,不能不令人惊叹。
……
前言/序言
沧桑百年: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名,如:王志强]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如: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写真实年份,如:2023年]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化、思想文化的剧烈碰撞与重塑过程。不同于侧重宏大政治叙事的传统史学,《沧桑百年》将焦点置于社会生活、地方精英、新兴阶层以及知识分子的具体经验之上,旨在描绘一个复杂、多元且充满张力的近代中国图景。 本书将近代中国视为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中央与地方等多重张力下艰难转型的有机体。从政治权力的转移,到经济生产模式的渗透与重构,再到文化观念的深层革新,无一不体现出这个古老文明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挣扎与适应。 第一部分:旧秩序的瓦解与地方权力的重组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传统王朝体系在内忧外患中的衰颓。重点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乃至清末新政对传统士绅阶层和地方治理模式带来的冲击。我们详细梳理了地方士绅如何从传统的儒家精英,逐步演变为地方自治、立宪运动甚至早期革命运动中的复杂角色。不同地域,如长江中下游的富绅、西南边陲的土司,其权力基础和转型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我们引入了“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宗族、师承、会党以及新型商业联盟在权力真空期的作用。例如,本书详细考察了某一县域内,地主、佃农、商人、以及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如何支撑或颠覆了地方的日常秩序。 第二部分:现代性元素的渗透与社会阶层的流动 近代中国的社会流动性是本书关注的另一核心议题。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铁路的修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广,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正在浮现。 1. 新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诞生: 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叙述上,而是深入到上海、天津等地的工厂内部,考察早期产业工人的劳动条件、他们的集体行动模式,以及与买办和华商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对早期工团活动的个案研究,揭示了阶级意识的萌芽过程。 2. 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与分化: 重点剖析了留学归国精英、本土新式学堂毕业生(如师范生)以及在教会学校成长的知识群体之间的思想分歧。他们如何从最初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走向对民族本位的重新确立(如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围绕“救亡图存”路径选择的路线斗争。 3. 城市空间的重塑: 城市不再仅仅是行政中心,而成为新的文化符号和阶层区隔的场所。本书描绘了城市中“法租界”与“棚户区”、“新式里弄”与“旧式大院”之间的空间政治,以及这种空间差异如何固化了阶级和性别身份。 第三部分:文化观念的深层革新与日常生活的变迁 本书认为,真正的“变”发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中。我们将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 家庭与性别观念的冲击: 缠足的废除、贞操观的松动、女性教育的兴起,以及“新家庭”模式的探索(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我们分析了传统父权制如何在家庭内部与现代个人主义观念发生激烈冲突。 语言与文本的革命: 白话文运动的社会基础并非仅是文学思潮,更是印刷技术进步和国民教育普及的产物。本书考察了教科书、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如何塑造了“国民”的集体想象,以及方言与国语(官话)在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传播差异。 信仰的危机与重构: 传统民间信仰(如地方神祇崇拜、风水)在面对科学主义和宗教改革思潮时的韧性与适应性。本书通过对某一地区庙宇重修记录和信众访谈的分析,揭示了信仰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进行“去魅”与“重魅”的过程。 第四部分:战乱、地方自治与国家认同的构建 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考察了国民政府在如何通过税收、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电报)努力渗透到地方,以及这种渗透如何常常受到地方实力派的抵制或利用。我们特别关注了区域文化差异如何影响“大一统”国家认同的构建,并分析了“地域文化保护论”与“民族融合论”之间的紧张关系。 结语:历史的遗存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总结道,近代中国的转型并非一条平坦的线性发展道路,而是一个充满断裂、回溯与融合的复杂过程。许多看似“现代”的成就,往往建立在对传统资源(如地方人脉、家族资本)的挪用之上。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进步”或“落后”的二元对立,去捕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塑造我们今日中国的微观叙事与深层结构。 --- 主要特点: 强调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结合,注重自下而上的视角。 避免使用过度宏大的政治口号,侧重于社会行动者的具体选择与困境。 基于扎实的档案、地方志、回忆录及一手文献进行分析。 探讨近代中国的复杂性、连续性与断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