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之前的東亞:朝貢貿易五百年

西方之前的東亞:朝貢貿易五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康燦雄 著,陳昌煦 譯
圖書標籤:
  • 東亞曆史
  • 朝貢貿易
  • 中日關係
  • 中越關係
  • 中琉球關係
  • 區域貿易
  • 文化交流
  • 曆史學
  • 明朝
  • 清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701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429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頁數:296
字數:21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關注東亞地區是如何發展演進而來的,以及曆史上這一地區的國際關係究竟是怎樣的。書中重點關注東亞曆史上的四個主要大國——朝鮮、越南、日本和中國,探討瞭它們是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外交、經貿和文化關係的,並比較瞭“漢文化”國傢彼此交往的經驗與其處理同北部、西部邊境遊牧部族關係的做法的異同。

作者簡介

康燦雄(David C.Kang),美國南加州大學國際關係與貿易教授、韓國研究所主任,曾為跨國公司和政府提供谘詢服務。已齣版的中文著作有《裙帶資本主義:韓國和菲律賓的腐敗與發展》等;英文著作有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等。
陳昌煦,湖北浠水人,北京大學外交學博士。負笈燕園十載,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國傢發展研究院、國際關係學院。現為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外交思想和東亞國際關係。

目錄

前 言/001
第一章 謎題:東亞曆史中的戰爭與和平
  第一節 引言/001
  第二節 曆史對今天的啓示/006
  第三節 本書的主題/011
  第四節 朝貢體係及其批判/015
  第五節 本書的研究對象/021
第二章 概念:等級製度、地位以及霸權
  第一節 作為組織原則的等級製度/023
  第二節 作為對外行為動機的地位/025
  第三節 國際關係中的霸權/029
  第四節 小結/031
第三章 國傢:儒傢社會
  第一節 文明與中國的概念/037
  第二節 漢文化國傢:朝鮮、越南和日本/043
  第三節 其他政治單位:東南亞國傢/063
  第四節 小結/067
第四章 外交:朝貢製度
  第一節 外交/071
  第二節 次級國傢間的等級製度和相互關係/089
  第三節 日本德川幕府的對外關係/096
  第四節 小結/101
第五章 戰爭:更持久的和平
  第一節 衡量東亞戰爭/107
  第二節 壬辰戰爭(1592~1598年)/116
  第三節 中國齣兵越南的失敗(1408~1428年)/122
  第四節 清朝平定朝鮮(丙子鬍亂,1626~1636年)/129
  第五節 小結/132
第六章 貿易:國際經濟關係
  第一節 中國的對外貿易/137
  第二節 朝鮮和日本的對外貿易/151
  第三節 東南亞國傢的對外貿易/162
  第四節 西方國傢的對外貿易/167
  第五節 小結/170
第七章 邊疆:遊牧部族和島嶼
  第一節 遊牧部族/175
  第二節 滿人入關/187
  第三節 海疆/193
  第四節 小結/198
第八章 啓示:正反兩嚮的曆史
  第一節 過去如何影響現在:我們是否都在威斯特伐利亞體係下/204
  第二節 現在如何影響過去/211
  第三節 中國、領導權與霸權/214
注 釋/219
參考文獻/253
索 引/271
譯後記/280

錶目錄
錶3-1 1300~1900年東亞國傢及其王朝更迭/044
錶3-2 1200~1900年東亞的其他政治單位/064
錶5-1 1368~1841年的主要東亞戰爭/104
錶5-2 1368~1841年中國作戰對手的類型/113
錶5-3 1368~1841年東亞戰事的類型/115
錶6-1 17世紀60~70年代中國颱灣和日本的中國商品價格/142
錶6-2 1370~1500年東南亞國傢來華朝貢的次數/143
錶6-3 明朝時期各國與中國的朝貢貿易額/145
錶6-4 1648~1672年日本的白銀齣口量/157
錶6-5 1647~1692年進入長崎的中國和東南亞國傢船隻數量/160
錶6-6 1581~1760年前往呂宋島的中國和印度船隻數量/164
錶6-7 1681~1793年平均每年前往雅加達(巴達維亞)的中國和葡萄牙船隻數量/168
錶6-8 各國在馬六甲食鹽貿易中的占比/170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書的主題是政治科學而非曆史。因為曆史研究的核心是對原始文獻的使用,而我除瞭偶爾會去圖書館外,很少將時間花在滿是灰塵的故紙堆上。相反,我的研究主要依賴於最新、最重要的二手文獻,這些文獻涉及東亞地區國際關係、貿易、國內政治等諸多方麵。我的目標是利用這些史料來豐富我們對於東亞以及國際關係理論的認知,並迴答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14~19世紀這段時間裏,國際關係在東亞是如何運轉並發揮作用的。
對這一問題的興趣,源於我對國際關係理論以及學者用以檢驗這些理論的案例的深深失望。這些理論和案例絕大多數都齣自歐洲曆史,然而我在對當代東亞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它們普遍缺乏解釋力。在《中國崛起:東亞的和平、權力與秩序》
David C., Kang, China Rising: Peace, Power and Order in East As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譯者注一書中,我著重分析的是現在的東亞為什麼會比學者們所預測的穩定得多。這是我探究東亞國際關係的第一階段成果,我認為目標、信仰和民族認同遠比均勢、經濟相互依賴更能幫助我們理解東亞國際關係。
盡管本書的構思與《中國崛起》並無直接聯係,但同樣可視為我對東亞國際關係研究的延續。在解釋清楚當代東亞後,我開始關注東亞地區是如何發展演進而來的,以及曆史上這一地區的國際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從本科到研究生階段,我不斷學習到的是西班牙無敵艦隊、神聖羅馬帝國、拿破侖和歐洲國傢在戰爭、民族國傢形成、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方麵的經驗。與之相比,在開始係統研究東亞之前,我從未接觸過任何有關中國朝貢體係、日本德川幕府時代對外關係的知識,我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壬辰戰爭
壬辰戰爭(1592~1598年),即萬曆朝鮮戰爭,又稱大明援朝抗日戰爭,是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也是中、日、朝三國首次大規模的衝突。——譯者注。更為尷尬的是,雖然被稱為東亞問題專傢,我卻幾乎不瞭解20世紀以前東亞的情況,於是我開始彌補東亞曆史知識的匱乏。隨著閱讀和思考的逐步深入,我也愈發為之著迷。
與此同時,在閱讀東亞史的過程中,我發現瞭現有文獻的兩大主要特徵。一是關於20世紀前的東亞研究基本上都是由單個國傢的案例研究或不同國傢間雙邊關係的案例研究組成的,比如中國—濛古關係研究、朝鮮—日本關係研究等。而將東亞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研究,進而揭示更廣範圍內的國傢間互動模式及其異同的成果卻極為罕見。二是大多數研究都呈現齣明顯的民族主義史學傾嚮,都帶有具體的政治目的。我們必須承認的是,所有的史書乃至所有的文字寫作,都服務於某些特定的目的。但是,這種傾嚮在東亞研究著作中卻異常凸顯。20世紀前後,西方國傢開始涉足東亞事務,西方的社會規範、製度、文化開始影響東亞各國,並從根本上對它們既有的世界觀産生瞭劇烈的衝擊與挑戰。在爭取和維護本國政治、文化以及意識形態獨立的抗爭中,東亞各國政府和社會精英采用民族主義的史學研究和寫作方法,目的就是要鼓舞本國人民。曆史學傢在自己的書中都會強調主權獨立和平等,講述輝煌的民族曆史,突齣卓越的軍事戰功,卻往往忽略瞭這樣的描述與真實的曆史之間可能存在巨大的鴻溝。上述現象讓我更加執著地追尋過去,我希望盡可能準確地還原這段曆史中的國傢間關係,並且探索齣一種能夠使我們在東亞問題上達成一緻觀點的方法。
本書得以形成正是源於這一設想。我所重點關注的是東亞曆史上的四個主要大國——朝鮮、越南、日本和中國,我將探討它們是如何處理相互之間的外交、經貿和文化關係的。同時,我還將比較這些“漢文化”國傢
概指那些深受中國(漢族)文化影響,大量吸收中國文化,乃至尊中國文化為正本的國傢。——譯者注彼此交往的經驗與其處理同北部、西部邊境遊牧部族關係的做法的異同,我認為東亞地區之所以能夠齣現具有如此強大穩定性的國際秩序,原因在於文化觀念在其中發揮瞭和軍事、經濟因素一樣重要的作用。
從而,我希望本書能夠有助於我們接受一種新的東亞研究思路:將東亞視為一個由眾多不同國傢組成的地區,將對東亞地區的概念化認識從略顯過時的中國與西方的比較中解脫齣來。因此,我更多地關注那些中國周邊國傢的曆史經驗,而不是隻關注中國本身。無論是在曆史上還是在當下,中國在東亞的中心地位都是一個既無須大肆宣揚,也不必引起無謂恐慌的事實。相反,我對那些相對較小的國傢應對和處理中國在本地區的強勢地位的做法更感興趣。我的研究也主要圍繞這些國傢展開,比如朝鮮、日本、菲律賓、越南或馬來西亞。
本書從開始構思到完成寫作前後曆經十餘年,在此過程中,許多人曾惠予我巨大幫助,使本書觀點變得更加準確和完善,很遺憾我無法一一緻謝,唯恐有所遺漏。但是,我還是要嚮以下幾位學者錶達我特彆的謝意,他們慷慨地耗費時間和精力閱讀瞭本書。其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我的同事、摯友車維特(Victor Cha),一直以來他都毫無保留地給予我建議、支持和鼓勵。他是少有的兼具超凡精力、遠見和智慧的學者,我的很多研究成果都吸收瞭他的真知灼見。同樣,我要感謝雷德雅(Gari Ledyard)和康明思(Bruce Cumings),他們在許多場閤為我提供瞭廣泛而深刻的見解,為我指點東亞曆史的細微精妙之處,加深瞭我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利亞姆·凱利(Liam Kelley)和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仔細閱讀瞭本書的部分章節,他們的建議深深影響瞭我對朝貢體係特彆是越南的看法。編輯安妮·盧騰(Anne Routon)總是對我提齣更高的要求,她完成瞭大量至關重要的工作,幫助我不斷完善最初的論證,使本書成功地從雜亂的草稿中脫胎而齣,這些對於我的思考和寫作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卡贊斯坦(Peter Katzenstein)精心組織瞭美國政治學年會(APSA)一係列精彩的小組討論,並最終匯編成瞭一本有關政治文明的論文集,使我可以有機會與眾多研究東亞問題的學者切磋觀點。他們是帕特裏剋·傑剋遜(Patrick Jackson)、詹姆斯·庫爾斯(James Kurth)、蘇珊·魯道夫(Susan Rudolph)、布魯斯·勞倫斯(Bruce Lawrence)。還有一些學者都曾以不同方式對書稿提齣過寶貴意見,包括艾儒蔚(Rawi Abdelal)、布魯斯·巴騰(Bruce Batten)、斯蒂芬·布魯剋斯(Stephen Brooks)、伊恩·剋拉剋(Ian Clark)、布裏奇特·科金斯(Bridget Coggins)、柯嬌燕(Pamela Crossley)、鄧剛(Gang Deng)、約翰·鄧肯(John Duncan)、吳翠玲(Evelyn Goh)、伊恩·赫德(Ian Hurd)、江憶恩(Iain Johnston)、柯剋·拉爾森(Kirk Larsen)、理查德·內德·勒博(Richard Ned Lebow)、李知映(Jiyoung Lee)、戴維·萊昂尼(Dave Leheny)、塞巴斯蒂安·曼維爾(Sabastian Mainville)、丹尼爾·尼剋鬆(Dan Nexon)、高貴禮(Gregory Noble)、尼古拉斯·奧努弗(Nicholas Onuf)、T.V.保羅(T.V.Paul)、樸柳真(Eugene Y.Park)、雷文修(John Ravenhill),理查德·薩繆爾斯(Richard Samules)、艾倫·斯塔姆(Allan Stam)、石康(Kenneth Swope)、萬明(Ming Wan)、亞曆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衛思韓(John E.Wills)、威廉·沃爾弗斯(William Wohlforth)、吳本立(Brantly Womack)、趙剛(Gang Zhao)和達特茅斯學院國際關係委員會(Dartmouth IR working group),他們無私分享自己的知識財富,這一切無疑都對本書大有裨益。本書觀點的早期版本先後發錶或報告於麥吉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喬治城大學、哈佛商學院、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剋萊濛特學院、美國國際關係學會2008年年會等場閤,我也因此得到瞭許多同行有益的建議,在此一並緻謝。
《東方之冠:朝貢體係下的帝國脈絡》 在廣袤的亞洲大陸東方,一個悠久而輝煌的文明圈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本書《東方之冠:朝貢體係下的帝國脈絡》並非描摹某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或地理範圍,而是以更為宏觀和動態的視角,深入探究塑造瞭東亞地區長達數個世紀的復雜政治、經濟與文化互動網絡——朝貢體係。這套體係,如同貫穿帝國經緯的絲綫,將無數政權、民族與社會緊密聯係,共同譜寫瞭波瀾壯闊的東方史詩。 朝貢體係,遠非簡單的臣服與進貢,而是一種多層次、多麵嚮的互動模式。它既是政治秩序的象徵,也是經濟交流的載體,更是文化傳播的紐帶。通過對這一體係的細緻梳理,《東方之冠》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理解那些曾經主導東亞格局的帝國,如何在這一獨特框架下,構建其區域影響力,維係相對的和平與繁榮,並應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 第一章:帝國崛起的基石——朝貢體係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書將首先追溯朝貢體係的濫觴。它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根植於古代中國對自身天下中心的認知,以及與其他周邊民族和國傢建立外交關係的實踐。從先秦時期的“封建”與“職貢”,到漢唐盛世對“萬國來朝”的追求,朝貢體係的雛形逐漸顯現。這一章將重點探討早期朝貢關係的核心理念:以“德”服人,以“禮”治國。中華帝國將其自身視為文明的燈塔,通過賜予名號、分享技術、進行貿易等方式,吸引周邊部族和國傢主動前來朝拜,形成一種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的等級秩序。然而,這種秩序並非一成不變的壓迫,而是包含瞭一定的互利性。周邊政權通過朝貢,不僅能獲得官方認可,獲得戰略物資,更能參與到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貿易網絡中,從中分得一杯羹。例如,漢朝對匈奴的懷柔政策,唐朝對外來文明的包容態度,都體現瞭朝貢體係早期靈活而又充滿韌性的一麵。 第二章:朝貢體係的製度化與演變——從政權互動到文化滲透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貢體係逐漸製度化。本書將聚焦宋、元、明、清等朝代,分析朝貢體係在不同時期的具體運作方式及其演變。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便是朝貢體係一次空前盛大的實踐,它不僅展示瞭帝國強大的國力,更將朝貢貿易推嚮瞭高潮。通過建立完善的朝貢使團接待製度、互市管理條例,朝貢體係在維護帝國邊疆穩定、促進對外貿易方麵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朝貢體係也並非總是和諧的。書中將深入分析,當一些周邊政權實力增強,或者中原王朝國力衰微時,朝貢關係也可能齣現緊張甚至破裂。例如,北方遊牧民族的崛起,對中原王朝構成瞭持續的挑戰,朝貢體係也因此經曆瞭多次調整與對抗。同時,朝貢體係不僅僅是政治層麵的互動,它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書籍、宗教、技藝、思想,都通過朝貢的渠道傳播,深刻影響瞭東亞各國的文化麵貌。佛教的傳入與發展,漢字文化的輻射,儒傢思想的傳播,都離不開朝貢體係的推動。 第三章:朝貢體係下的經濟脈絡——互市、特産與區域繁榮 朝貢體係並非僅僅是政治姿態,其背後有著強大的經濟驅動力。本書將詳細闡述朝貢貿易的運作機製,分析朝貢使團帶來的商品以及與此相伴的互市活動。貢品本身往往具有象徵意義,代錶著臣服和尊重,但其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其經濟附加值。中原王朝會按照朝貢使團帶來的貢品價值,給予遠超其本身價值的迴賜,這極大地刺激瞭周邊政權的進貢意願。例如,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長期以來是朝貢貿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周邊國傢喜愛。而周邊國傢則會進獻馬匹、皮毛、香料、珠寶等特色産品,豐富瞭中原王朝的市場。書中將剖析這些商品流通背後的經濟邏輯,揭示朝貢體係如何促進瞭區域內的商品交換、技術傳播和經濟發展。特彆是,書中將重點分析沿海地區和邊境地帶的互市口岸,它們在朝貢體係中扮演著重要的樞紐角色,連接著帝國與外部世界的商業脈搏,孕育瞭區域性的經濟繁榮。 第四章:文化交融的盛宴——宗教、藝術與生活方式的相互影響 朝貢體係最深遠的影響之一,在於其促進瞭東亞地區文化的大交融。本書將通過豐富的史料,展示宗教、藝術、哲學、科技乃至生活習俗在朝貢體係下的傳播與演變。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又通過中國傳播到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這背後離不開朝貢使者、僧侶的往來。儒傢思想作為中華帝國的核心價值體係,也通過朝貢體係嚮周邊國傢輻射,塑造瞭東亞地區的社會倫理和政治規範。藝術方麵,中國繪畫、書法、陶瓷工藝等,都對周邊國傢産生瞭深遠影響,同時,周邊國傢的藝術風格也反過來豐富瞭中華文化的內涵。例如,朝鮮半島的青瓷工藝,日本的浮世繪藝術,都曾在與中國的交流中汲取養分。本書還將探討,朝貢體係下的文化交流並非單嚮的輸齣,而是雙嚮的互動。在交流中,各民族文化都保持瞭自身的獨特性,並在相互影響中展現齣新的生命力。 第五章:朝貢體係的挑戰與轉型——外部壓力與內部變革 沒有任何一個曆史體係能夠永恒不變,朝貢體係也不例外。本書將深入分析,在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列強的崛起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東亞朝貢體係麵臨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西方國傢的堅船利炮打破瞭東亞傳統的政治秩序,傳統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朝貢體係開始動搖。殖民主義的入侵,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及新的國際關係規則的建立,都對朝貢體係的生存構成瞭威脅。同時,東亞內部的民族主義興起,也促使各國尋求獨立的國傢認同和新的國際定位。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轉型時期,分析清朝末年,朝貢體係如何一步步瓦解,以及其瓦解對東亞地區地緣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書中也將探討,朝貢體係留下的曆史遺産,對於理解當今東亞的區域閤作與衝突,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結語:曆史的迴響與未來的啓示 《東方之冠:朝貢體係下的帝國脈絡》並非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對一種曆史思維方式的探索。通過深入剖析朝貢體係,本書旨在揭示東亞地區獨特而豐富的曆史互動模式,理解不同文明如何在一個復雜的框架內實現共存與發展。朝貢體係的興衰,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區域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的寶貴視角,也為我們思考當今世界的多邊關係,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啓示。本書希望讀者在閱讀後,能夠對東亞地區悠久的曆史文化産生更深的認識,並能從中汲取智慧,去理解和塑造我們共同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引人注目,古樸的紋理和那幅泛黃的地圖,瞬間就把我拉迴到瞭遙遠的過去。我一直對“朝貢貿易”這個概念感到好奇,總覺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物品交換,更深藏著一種復雜的政治和文化互動。這本書的標題“西方之前的東亞”更是勾起瞭我的探究欲,它暗示著在西方文明崛起之前,東亞世界有著自己獨特而輝煌的發展軌跡。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描繪這五百年的時光,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裏,東亞的經濟、政治、文化又是如何通過朝貢貿易這條紐帶,相互連接、相互影響的?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梳理清楚這錯綜復雜的貿易網絡,揭示齣其中隱藏的權力結構和文化交流的細節。書中會不會涉及當時的航海技術、海上絲綢之路的變遷,以及那些連接著不同國傢和地區的使臣、商人的故事?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對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傢之間微妙關係的解讀充滿瞭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分析這種“以朝貢為名”的互動模式,以及它對這些國傢內部發展帶來的影響。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東亞的曆史,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場思想上的盛宴。

評分

翻開這本書,仿佛踏上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作者以宏大的視野,將我們置於“西方崛起”之前的東亞大陸,細緻入微地描繪瞭長達五百年的朝貢貿易圖景。我一直對“朝貢”二字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禮物交換,背後蘊藏著更為深遠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意義。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一主題的探索欲望。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零散的曆史碎片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幅清晰而完整的朝貢貿易網絡?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這種以宗主國為中心的貿易體係下,周邊國傢是如何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同時,又與宗主國進行著頻繁的互動?我特彆期待書中對那些具體的貿易商品、交易細節以及沿途的海上路綫的描寫,它們如同曆史的脈絡,勾勒齣當時東亞世界經濟的流轉。同時,我也想知道,作者如何分析這種貿易模式所帶來的文化交流,它是否促進瞭思想、藝術、科技的傳播,以及對各國的社會結構産生瞭怎樣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們理解東亞古代文明的獨特性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

評分

初讀此書,就被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獨特的敘事方式所摺服。作者並沒有將“朝貢貿易”簡單地視為曆史的陳跡,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為廣闊的“西方之前的東亞”的宏大敘事之中,這本身就極具啓發性。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段西方工業革命尚未到來、全球化尚未成型的漫長歲月裏,東亞內部是如何形成並維係一種相對穩定而又充滿活力的貿易體係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答案。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作者是如何解讀這種“朝貢”背後的真實意涵,它究竟是權力不對等下的被迫奉獻,還是雙方互利共贏的戰略選擇?書中是否會涉及大量的史料考證,例如具體的貿易物品、貿易路綫、交易的政治背景,以及貿易對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産生的具體影響?我對書中對不同國傢在朝貢體係中的角色和地位的分析尤為感興趣,比如,中國作為中心,如何利用朝貢貿易來鞏固其地區影響力?周邊國傢又如何在這種體係下,既保持瞭對宗主國的尊重,又實現瞭自身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本書為我們重新審視東亞古代文明的輝煌,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具深度的視角。

評分

手捧此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的界限,置身於一個從未被西方視角所定義的東亞世界。作者以“朝貢貿易”為切入點,為我們勾勒齣瞭五百年間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這無疑是一次對既有曆史認知的深刻挑戰。我一直好奇,在那個信息交流相對閉塞的時代,東亞各國是如何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朝貢貿易,維係著彼此之間的聯係,並形成一種區域性的經濟和文化共同體?這本書的標題“西方之前的東亞”更是點明瞭其核心主旨,它暗示著在這段時期,東亞有著自己獨立的發展邏輯和文明成就,而朝貢貿易便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朝貢貿易的運作機製,比如,它在政治上是如何維護區域秩序的?在經濟上,又是如何促進商品、技術的交流?在文化上,又留下瞭怎樣的印記?書中是否會涉及那些往來的使團、神秘的航綫、以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商人身影?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東亞世界在沒有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下,是如何展現其獨特的生命力與創造力的。

評分

讀罷此書,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撲滿瞭我的胸臆。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東亞世界。那五百年,並非一片沉寂,而是暗流湧動,充滿瞭生機與活力。我尤其被書中對朝貢體係的細緻解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種貿易模式,更是一種維係區域秩序的政治工具,一種文化認同的象徵。作者是如何解析這種“中國中心”的秩序,以及周邊國傢如何在這種體係中找到瞭自身的位置和利益?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滿載絲綢、瓷器的船隊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航行,來自不同國度的使臣帶著珍貴的禮物,在宮廷中進行著繁復的禮儀。書中會不會細緻地描寫這些商品的流通,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東亞各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對不同時期、不同朝代朝貢貿易的具體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比如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影響,或是朝鮮半島與日本在朝貢體係下的互動模式。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理解東亞古代國際關係的一扇重要大門,讓我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知。

評分

看看吧 希望有新發現

評分

不錯,打摺促銷時買的,喜歡

評分

想看看外國人中的東亞

評分

想看看外國人中的東亞

評分

想看看外國人中的東亞

評分

西方之前的東亞:朝貢貿易五百年

評分

專傢、專業!很好的著作。

評分

太薄,太貴

評分

此類題材較罕見,很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