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 [Code For Desig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Receiving Terminal]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 [Code For Desig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Receiving Termin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液化天然气
  • LNG
  • 接收站
  • 工程设计
  • 规范
  • GB51156-2015
  • 天然气
  • 工程技术
  • 储罐
  • 安全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85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62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Receiving Terminal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共分12章和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站址选择,总图与运输,工艺系统,设备,液化天然气储罐,设备布置与管道,仪表及自动控制,公用工程与辅助设施,消防,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等。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站址选择

4 总图与运输
4.1 总平面布置
4.2 竖向设计
4.3 道路设计

5 工艺系统
5.1 一般规定
5.2 卸船与装船
5.3 储存
5.4 蒸发气处理
5.5 输送
5.6 气化
5.7 外输及计量
5.8 装车
5.9 火炬和排放

6 设备
6.1 容器
6.2 装卸臂
6.3 气化器
6.4 泵
6.5 压缩机

7 液化天然气储罐
7.1 一般规定
7.2 金属内、外罐
7.3 预应力混凝土外罐
7.4 储罐保冷
7.5 检验与试验
7.6 干燥、置换和冷却
7.7 场地、地基和基础

8 设备布置与管道
8.1 设备布置
8.2 管道布置
8.3 管道材料
8.4 管道应力分析
8.5 管道绝热与防腐

9 仪表及自动控制
9.1 自动控制系统
9.2 过程检测仪表
9.3 仪表安装及防护
9.4 成套设备仪表设置

10 公用工程与辅助设施
10.1 给排水与污水处理
10.2 电气
10.3 电信
10.4 分析化验
10.5 建(构)筑物
10.6 采暖、通风与空调
10.7 维修与备品备件

11 消防
11.1 一般规定
11.2 消防给水系统
11.3 消防设施
11.4 耐火保护
11.5 气体检测及火灾报警

12 安全、职业卫生和环境保护
12.1 安全
12.2 职业卫生
12.3 环境保护

附录A 气体排放量计算
附录B 液化天然气储罐罐型示意图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 一、 引言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LNG接收站是连接LNG生产地与消费市场的枢纽,其工程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LNG的储存、气化、输送安全以及环境可持续性。中国国家标准《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正是为规范和指导LNG接收站的工程设计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技术文件。 本规范的颁布,旨在统一LNG接收站工程设计的技术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经济合理性。它涵盖了LNG接收站从选址、工艺布置、设备选型、结构设计、安全防护、消防系统、自动化控制到环境保护等全过程的设计原则和具体规定。理解并遵循本规范,是每一个LNG接收站项目设计人员和相关从业者的基本职责。 二、 规范的适用范围与基本原则 GB 51156-2015 规范了新建、改建、扩建的LNG接收站的工程设计。其适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接收站场址选择与规划: 规范了场址的选择条件,考虑了区域安全性、环境影响、交通便利性、地震风险、海啸影响、防洪以及与周边居民区的距离等因素。 工艺流程与设备设计: 详细规定了LNG接收、储存、气化、增压、调压、输送等主要工艺环节的设计要求,包括储罐、气化器、泵、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关键设备的选型、布置和性能参数。 结构与建筑设计: 对储罐基础、围堰、站房、栈桥、卸料臂等结构件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其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安全防护设计: 这是本规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规范详细阐述了风险评估、安全距离、防爆、防火、防泄漏、应急响应等方面的要求,旨在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轻事故造成的损失。 消防与应急救援: 规定了消防系统的设计标准,包括火灾探测、灭火剂选择、灭火设备布置等,以及应急救援设施的配置,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故。 自动化与仪表控制: 强调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在LNG接收站运行中的重要性,规定了监控、联锁、报警系统等的设计要求,以实现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 环境保护: 规范了LNG接收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包括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排放标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公用工程: 涉及供电、供水、供汽、通讯等配套工程的设计要求。 本规范遵循以下基本设计原则: 1. 安全第一: 将人员生命安全、公共安全和设备安全置于首位,采用最严格的安全设计标准。 2. 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 鼓励采用成熟、可靠、先进的工程技术,同时兼顾工程的经济性,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3. 可靠性与可用性: 确保LNG接收站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满足能源供应需求。 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和运营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发展。 5. 标准化与系列化: 推广使用标准化、系列化的设备和构件,降低制造成本,便于维护。 三、 核心章节与关键内容解析 虽然不直接列出具体条文,但可以从规范的核心章节内容来理解其重要性: 1. 场址选择与总体布置 选址原则: 规范会详细列出场地选择应满足的条件,例如地质稳定性、抗震设防烈度、距离居民区和重要设施的安全距离、水文气象条件(如风浪、潮汐、冰情)、航道条件、消防水源、交通条件等。 风险评估: 场址选择前需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源,评估其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如火灾、爆炸、泄漏)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 总体布置: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和工艺流程,科学合理地布置各项生产单元,如卸料码头、储罐区、气化区、工艺设备区、辅助生产区、行政生活区等。强调“分区分类”的原则,将高风险区域与低风险区域有效隔离,设置安全隔离带。 2. LNG储罐设计 储罐类型: 规范会明确允许使用的LNG储罐类型,如全容器式(如双层壁低温储罐,内胆与外壳之间填充保温材料)、半地下式等。 结构设计: 对储罐的内胆、外壳、绝缘层、支撑系统、基础等提出详细的结构设计要求,包括材料选用、壁厚计算、焊接要求、防腐蚀措施等。 安全措施: 重点关注储罐的防撞击设计(如围堰)、防溢流措施、紧急泄压系统、内部监测系统(如液位、温度、压力传感器)等。 罐区布置: 规范储罐之间的安全距离、罐区与外部设施的安全距离,以及消防设施的配置。 3. LNG气化装置设计 气化器类型: 介绍和规定可用于LNG接收站的气化器类型,如浸没式燃烧气化器(SCV)、再气化器(RVP)、翅片管式气化器、海水浴式气化器(OCV)等,并对各类气化器的适用条件和设计要求做出说明。 工艺流程: 详细规定LNG进入气化器的流量、压力、温度控制要求,以及气化后的天然气输送至管网前的增压、调压、过滤、加热等工艺环节。 设备选型与布置: 对换热设备、泵、压缩机、过滤器、阀门等设备提出选型原则和布置要求,确保其满足工艺需求和安全性能。 安全性: 强调气化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压力控制、防冻裂措施,以及防止天然气泄漏和爆炸的工艺设计。 4. 管道与阀门设计 材料选择: 规定用于低温、高压LNG输送的管道和阀门材料,要求具备良好的低温韧性和强度。 设计压力与温度: 确定管道的设计压力和设计温度,并据此进行壁厚计算。 敷设方式: 规定地下、架空、水下等不同敷设方式的安全要求,包括管沟设计、支撑设计、保温防腐设计、防晃动措施等。 阀门选型与布置: 选用适合LNG工况的阀门类型,如球阀、闸阀、截止阀等,并规定其安装位置和数量,以满足操作、维护和应急隔离的需求。 5. 安全防护与消防系统 风险管理: 强调在设计阶段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安全设计措施。 安全距离: 详细规定LNG储罐、气化装置、卸料区域等高风险区域与人员活动区、其他建筑物、道路、公共区域的安全距离。 防火防爆: 规定防火分区、防爆区域划分、电气设备防爆等级、静电接地、泄压放空等措施。 泄漏检测与处置: 要求设置天然气泄漏探测报警系统,并制定有效的泄漏应急处置预案。 消防系统: 规定固定式消防系统(如水喷淋、泡沫灭火)和移动式消防设备(如消防车、灭火器)的配置标准,以及消防水源、管网的设计要求。 6. 自动化控制与仪表 监测与控制: 规定对LNG接收站各关键参数(如液位、温度、压力、流量、浓度)的实时监测,以及自动控制系统(DCS/PLC)的设计要求。 安全联锁: 设置重要的安全联锁功能,防止误操作导致事故。 报警系统: 规定异常工况下的报警级别和报警方式。 数据记录与回放: 要求记录重要的运行数据,便于事故分析和性能评估。 7. 环境保护 废水处理: 规定生活污水、工艺废水、冷却水等的处理标准和排放要求。 废气排放: 控制LNG挥发、燃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满足环保标准。 噪声控制: 采取措施降低设备运行产生的噪声,保护周边环境。 固废处置: 规范化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生态影响评估: 要求在项目前期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减缓措施。 四、 规范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的颁布和实施,为中国LNG接收站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规范了LNG接收站的建设,有助于稳定和增加国内天然气供应,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提升工程建设水平: 统一了设计标准,提高了LNG接收站工程设计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升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规范的重点在于安全设计,通过严格的要求,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LNG接收站可能发生的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环境保护: 规范中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引导LNG接收站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推动技术进步: 鼓励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促进LNG接收站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降低工程风险: 遵循规范设计,能够有效规避因设计不当而带来的工程风险和经济损失。 五、 结语 GB 51156-2015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是一部集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重要技术标准。它不仅是LNG接收站工程设计人员的案头必备,更是确保LNG接收站安全、可靠、高效、环保运行的基石。深入理解和严格执行本规范,对于推动中国LNG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阅读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业著作。它不仅为LNG接收站的设计提供了权威的指导,更体现了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日益增长的技术实力。书中关于气化装置的设计,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部分。LNG接收站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将极低温的液化天然气转化为常温气态,以满足城市燃气管网的需求。这个转化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热交换技术,对设备的性能、效率和安全性都有极高的要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类型气化装置(如浸没式气化器、翅片管式气化器等)的设计原理、选型依据、操作参数以及安全联锁措施。特别是,对于在寒冷地区或冬季运行的气化装置,其防冻対策和热量供应的保障措施,是保障LNG稳定输送的关键。同时,书中关于气化装置的维护和检修要求,也直接关系到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我期望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定期检查、润滑、易损件更换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具体指导,从而确保气化装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对未来LNG接收站的高效、安全运行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在能源工程领域深耕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最近有幸拜读了《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封面设计和清晰的标题所吸引。尽管这是一本国家标准,但它所承载的专业信息量和对行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早已超出了单纯的“规范”二字。在深入研读之前,我脑海中便勾勒出了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这个庞大、复杂且高度敏感的工程系统。从LNG船的安全靠泊、卸货,到储罐的建造、运行,再到气化、输送至管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术挑战与安全风险。而这本书,正是为应对这些挑战、规避这些风险而量身打造的“定海神针”。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安全防护设计的部分,这直接关系到接收站的长期稳定运行以及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安全。我知道,LNG具有极低的储存温度,一旦发生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防火、防爆、防泄漏等措施的详细规定,以及对相关设备的选型、布置、材料选用等方面的要求,是我最为期待和重视的章节。同时,我也想了解书中对于环保设计的要求,毕竟,大规模的工业设施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例如,关于噪声控制、废水、废气排放的标准,以及对生态影响的评估和减缓措施,都将是评价一本优秀设计规范不可或缺的要素。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国内LNG接收站的建设提供了一套统一、科学、可操作的蓝图,将有力推动我国LNG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评分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这部著作,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LNG接收站工程设计的宝贵机会。它不仅规范了技术细节,更体现了工程伦理和责任。我对于书中关于风险管理和安全评估的部分给予了高度的关注。LNG接收站工程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全面的风险评估和有效的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关键环节。例如,如何系统地识别LNG接收站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故障、人为失误、自然灾害、外部威胁等。以及如何运用量化或半量化的方法,对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评估,从而确定风险的等级。更重要的是,书中应提供关于如何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的指导,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等,以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对风险管理的系统性阐述,将使LNG接收站的设计更加稳健,运行更加可靠。

评分

拜读《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的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工程设计的严谨与科学。这本书犹如一本技术百科全书,几乎涵盖了LNG接收站建设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防腐蚀和绝缘设计的规定印象深刻。LNG储存和输送过程中的极端低温,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腐蚀更是潜在的“隐形杀手”,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设备,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书中关于不同区域(如海洋环境、陆地储罐区、管道系统)的防腐蚀策略,以及对防腐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都展现了设计者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同时,在极低的温度下,有效的绝缘设计同样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减少LNG的蒸发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更能防止低温冻伤设备和人员。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保温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部位(如储罐外壁、管道、阀门)的应用规范。此外,对于绝缘层的施工质量控制和长期的性能监测,也应有详尽的说明,以确保其长期有效的保温效果。这本书的专业深度,无疑会引领中国LNG接收站工程设计迈向新的高度。

评分

从《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中国在LNG领域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与实力。这本书不仅是一份技术指南,更是一种质量的承诺和安全的保证。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电气系统设计的部分。LNG接收站的电气系统承担着为整个工厂提供动力和控制信号的任务,其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着整个设施的正常运行。书中关于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布置,以及接地和雷电防护措施的详细规定,都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如何根据LNG的易燃易爆特性,科学地划分危险区域,并为这些区域选择符合标准的防爆电气设备。同时,书中对低压、中压、高压供电系统的设计要求,以及对冗余和备用电源的配置,也可能是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毕竟,任何一个环节的电气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接收站的停运,甚至引发严重的事故。因此,对电气系统进行周密的设计和严格的施工,是保障LNG接收站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石。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对国内LNG接收站的建设管理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LNG接收站先进设计理念的绝佳平台。这本书不仅是技术手册,更是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我对于书中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章节的设计思路非常感兴趣。LNG接收站作为大规模的工业设施,其建设和运营必然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LNG接收站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包括对大气、水、土壤、生态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同时,书中也应该明确规定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哪些环境保护措施,例如噪声控制、废水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以及生态修复等。对于LNG接收站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如泄漏、溢出等,书中是否也提供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本书的全面性,体现了国家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国家工程标准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最近阅读了《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这本书以其专业性和全面性,为我打开了理解LNG接收站复杂工程体系的一扇窗户。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关于火灾与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及防护的章节。LNG的易燃易爆特性,使得这一区域的划分与控制成为LNG接收站安全设计的重中之重。书中基于风险评估的区域划分方法,以及针对不同危险等级区域的设备选型、电气安全要求、通风防爆措施等,都体现了对事故预防的极高重视。我想了解,当LNG发生泄漏并达到一定浓度时,如何通过合理的区域划分和防护设计,来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和爆炸的风险。此外,关于应急响应和事故处理的章节,也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毕竟,即使是最完善的设计,也难以完全杜绝意外的发生。书中对消防设施的配置、应急预案的制定、人员培训的要求,都将是应对突发状况、减少损失的重要保障。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指导,包括各种应急情况下的处置流程、设备操作规程以及人员职责分工,确保在最危急的时刻,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本书的详细规定,无疑将为我国LNG接收站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坚实的支撑。

评分

当我翻开《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密而严谨的工程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种理念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它所涵盖的内容之广,从宏观的选址原则、总体布局,到微观的设备细节、材料标准,无不体现出设计者们对LNG接收站工程的深刻理解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LNG储罐设计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知道,LNG储罐是整个接收站的核心设施,其安全性、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书中对储罐的选型、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防寒保温、防渗漏措施等方面的详细规定,都力求将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例如,对于双层全包容式储罐的详细说明,以及对其绝缘层、真空夹层等关键部位的要求,都让我看到了规范的先进性和对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外,关于LNG卸料臂的设计与操作规程,也是我十分关注的部分。LNG在卸载过程中,操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书中对卸料臂的材质、结构强度、连接方式、安全联锁装置等方面的要求,无疑是保障卸载作业安全的关键。我深信,严格遵循这些设计规范,将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因设备或操作失误而引发的事故,为LNG的稳定供应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所有从事LNG接收站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以及运营管理的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

评分

在阅读《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的过程中,我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条文深深吸引。这本书为LNG接收站的建设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消防系统设计的章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LNG接收站作为高风险场所,配备一套高效、可靠的消防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书中对火灾探测、报警、灭火等环节的设计要求,都体现了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如何根据LNG的特性,选择最适合的火灾探测器(如火焰探测器、红外探测器等),以及如何合理布置消防水源、消防泵和灭火剂系统。特别是,对于LNG火灾可能引发的高温辐射和易燃气体蔓延,书中是否提供了针对性的灭火策略,例如水雾灭火、泡沫灭火等,以及这些灭火方式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点。此外,关于消防系统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联动设计,以及应急情况下的疏散和救援方案,也可能是我深入探讨的重点。这本书的详细规定,无疑将为我国LNG接收站的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评分

我最近接触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设计规范(GB 51156-2015)》是一部集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行业巨著。它为LNG接收站的建设描绘了一幅清晰的技术蓝图。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储罐区工艺管道系统设计的相关内容。LNG从卸货到储存,再到气化输送,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复杂的管道系统。这些管道不仅要承受极低的温度,还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同时还要保证物料的零泄漏。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LNG工艺管道的设计原则,包括材料选择(如低温钢材)、壁厚计算、连接方式(如焊接、法兰连接)、以及对管道应力的分析和控制。特别是在LNG输送过程中,如何有效防止管道的冻胀和热胀冷缩引起的损伤,是设计中的一大难点。书中是否提供了关于保温、伴热、以及管道支撑和固定等方面的详细要求,将是我重点关注的部分。此外,对于管道的防腐蚀、防静电措施,以及阀门、仪表等附属设备的选择与安装,也需要有明确的规范。这本书的严谨,让我对LNG接收站的整体工艺流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规范用书,多学习

评分

不错

评分

购买方便,好。

评分

书被折了一下

评分

购买方便,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购买方便,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