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福存,汉族,1969年生,辽宁省朝阳人,博士。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副院长,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生导师,大连工大艺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2001.03-2002.03在美国罗斯福大学学习EMBA。2009.10-2010.03在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曾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景观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艺术理论、园林景观新材料应用研究。
张朝阳,汉族,1983年生,河南省洛阳人,硕士。200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2007.07-2008.11常州博艺空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师。2012年毕业于大连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2013.01进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研究院,主任设计师。
《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绝对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园林设计超越了简单的装饰性,而是成为了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文化的深刻表达。 书中对“地形的利用”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平整土地,而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的高低起伏,来创造出富有层次和趣味的空间。他们如何通过挖填方、设置坡道、保留原有地貌,来丰富园林的立体感和动感,这让我对“地面”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 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话”的探讨。作者认为,好的展览性园林,应该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而不是将两者隔离开来。书中关于如何鼓励人们与自然互动,如何创造人与动植物和谐共处的空间,都让我感受到了设计中那份深切的关怀。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身边的自然,也更加理解了“亲近自然”的真谛。
评分这本《展览性园林设计》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园林设计一窍不通的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这类书籍会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理论,结果完全出乎意料。书中用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展览性园林”这个概念拆解得明明白白。它不仅仅是在讲如何“设计”一个园林,更是深入探讨了“展览”本身的意义,以及如何将这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叙事性”的强调。以往我看到的园林,总觉得它们是静止的美景,但这本书告诉我,一个优秀的展览性园林,其实是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被“阅读”的空间。它如何通过地形的起伏、植物的选择、水景的布置,甚至是一个雕塑的摆放,来引导观者的情绪,讲述一段历史,或者表达一种观念,这些都写得非常细致。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惊叹,那些我曾经只是匆匆一瞥的展园,在作者的解读下,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性和深意。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园林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传递。 书中对“体验”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反复提及,展览性园林不仅仅是给眼睛看的,更是给身体和心灵去感受的。从入口的引导,到空间的转换,再到最后的高潮,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是让观者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比如光影的变化、声音的引入,甚至是风的流动,都让人惊叹不已。我开始反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空间的设计能够真正考虑到人的多感官体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环境。
评分毫无疑问,《展览性园林设计》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园林的,更是关于如何创造有意义的、能够与人产生连接的空间。我从中学习到的,远不止设计技巧,更是对生活、对艺术、对人本身的理解。 书中对“象征意义”的解读,让我着迷。作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展览性园林,应该能够承载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抽象的符号和意象,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内涵。他们如何将文化符号、历史典故、甚至抽象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园林的设计之中,这让我对“意象”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在欣赏园林时,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景物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可持续性”的强调。他们不仅仅是关注园林的美学价值,更将其与环境的可持续性紧密结合。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创造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都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伟大的园林设计,不仅要美丽,更要对地球负责。
评分我真的非常佩服《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的作者,他们显然对园林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并且拥有非凡的洞察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园林设计师们面对面交流。它不像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思想的宝库,里面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书中对“时间性”的理解尤其让我感动。作者强调,园林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季节、气候、甚至时间的流逝,园林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展览性园林的设计,更要考虑到这种时间维度,预见园林在不同时间下的表现,并将其融入设计之中。他们如何通过植物的生长周期、光影的变化、材料的老化过程,来创造出具有时间深度的空间,这真的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场所精神”的论述。作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展览性园林,应该与它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并能够唤起人们对这个场所的独特情感和记忆。他们如何通过对当地文化、历史、自然条件的深入研究,来捕捉和提炼出场所的精神,并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设计语言,这让我对“在地性”的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最动人的园林,往往是最能与土地对话的园林。
评分《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得以窥探园林设计背后那精妙绝伦的艺术和科学。它没有给我直接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去发现,去感受。 书中对“流线设计”的精细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规划园林中的道路,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流线来引导观者的行为,控制他们的游览节奏,甚至影响他们的情绪。这种对人流的“预判”和“引导”,让整个园林变得更加人性化和富有逻辑。我开始留意自己在家中或公共空间中的行走路径,思考它们是否可以被设计得更合理、更富有意趣。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生态性”的思考。作者并没有将生态视为一个独立的设计要素,而是将其融入到整体设计之中,强调园林的可持续性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如何通过选择乡土植物,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创造生物多样性栖息地,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园林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
评分我必须承认,《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园林设计的认知。它不再是简单的花草树木的堆砌,而是一种深邃的艺术创作过程。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花园。 书中对“节奏感”的强调,让我非常着迷。作者是如何通过空间的开合、景点的疏密、色彩的明暗,来营造出富有韵律和动感的园林。这种节奏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贯穿于整个游览体验之中,让观者在行走中感受到起伏跌宕的情绪变化。我开始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需要为自己创造出更有节奏感和变化的“空间”。 我对书中对“光影的运用”的讲解尤为赞赏。光影,这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在作者手中却成为了塑造空间、引导情绪的强大工具。他们如何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来创造出戏剧性的效果,突出重点,隐藏瑕疵,甚至引导观者的视线,这让我惊叹于光影的魔力。这本书让我开始关注阳光的角度、树影的婆娑,以及夜晚灯光的点缀,这些都能赋予园林全新的生命。
评分《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专业书籍,不如说是一本艺术的启迪录。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样做”才能设计出好的展览性园林,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以及对设计理念的深入剖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认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形式追随功能”和“功能服从形式”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在展览性园林中,如何平衡艺术的表达与实际的展览需求,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书中对“主题性”的阐述更是点睛之笔。一个成功的展览性园林,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主题,而这个主题要贯穿始终,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讲解了如何提炼主题、如何将主题转化为设计语言,以及如何在设计中避免主题的模糊和失焦。我从中学习到,好的设计不是堆砌元素,而是要有灵魂,要有核心。那些看似随意的布置,背后往往隐藏着设计师对主题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此外,书中对“互动性”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展览性园林不应该是被动的观赏对象,而应该与观者产生互动,甚至邀请观者参与其中。这种互动可以是物理上的,比如可以触摸的材料,可以攀爬的结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比如引发思考的装置,能够唤起回忆的场景。这些设计让园林充满了生命力,让参观者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评分《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用最生动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园林设计的世界。它并没有给我生硬的理论,而是通过无数的细节和思考,让我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书中对“色彩的运用”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植物的色彩,更重要的是,他们分析了色彩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如何与其他元素进行搭配,以及如何在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效果。他们如何通过大胆的色彩碰撞,或者细腻的色彩过渡,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这让我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大大提升。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声音景观”的讨论。作者认为,园林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也应该是听觉的盛宴。他们如何通过水景的潺潺流水、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甚至鸟儿的鸣叫,来丰富园林的感官体验,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园林,应该是全方位的。这本书让我开始用耳朵去“听”园林。
评分《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视角。它让我开始用设计师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美好。 书中对“功能的创新”的讲解,让我惊叹。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园林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能,更是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赋予园林新的、意想不到的功能。他们如何将园林与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甚至生态教育结合起来,这让我看到了园林设计的无限可能性。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细节的力量”的论述。作者认为,一个伟大的园林,往往体现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之中。他们如何通过对每一个小品的精心雕琢,对每一处连接的细致处理,来提升整个园林的品质,这让我深切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卓越,往往藏在最细微之处。
评分《展览性园林设计》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次设计方法的传授,不如说是一次审美观念的革新。它让我从一个非常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园林的设计,也让我意识到,一个真正出色的展览性园林,其价值远不止于表面的美观。 作者在书中对“尺度感”的把握,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是如何通过对人的身高、视线、步频等生理特征的细致考量,来设计出既宏大又不失亲切的空间。那些令人感到舒适、愉悦的园林,往往都在尺度上有着精妙的计算。书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改变植物的体量、景墙的高度、水面的宽度等元素,来影响观者的空间感受,这让我对“空间”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此外,书中对“材料的语言”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各种园林中常用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他们分析了不同材料的特性、质感、色彩,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他们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择和搭配材料,来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表达特定的情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建筑和景观材料,发现它们原来也可以如此富有表现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