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解構”這一由德裏達在40 年前首次使用的詞語,如今已隨處可見,不僅作為學術領域的概念,還成為瞭藝術工作坊和流行文化領域頻頻齣現的詞匯。 “解構”作為當代文化用語如此流行,對於想要瞭解當代文化潮流、深入理解視覺藝術(visual arts)持久結構的讀者來說,熟悉德裏達的著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本書中,我們將努力讓讀者關注到德裏達的思想與視覺藝術之間的相互關聯。與叢書的其他幾本一樣,本書旨在呈現德裏達的復雜著作,並為那些對視覺藝術感興趣卻不熟悉批判理論的人,提供某種估量他或她思想相關性的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德裏達的思想與藝術的之間的相互關聯的思想理論集,書中從德裏達的“解構”概念齣發,以馬奈的《奧林匹亞》為例,引發齣“延異”的意義:一件藝術品的意義,唯有通過時間纔能産生齣來。通過“解構”來分析:畫框、標簽、簽名等繪畫藝術中的種種因素是如何影響觀看者的思路的。通過哈迪德、艾森曼、李博斯金的建築作品來說明:結構主義已經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瞭建築學。通過漫畫《黑暗騎士歸來》《守望者》《睡魔》漫畫作品、以及羅伯特?威廉斯的藝術作品和登上油畫闆的波普藝術來分析“解構”的無處不在。本書通過德裏達的思想讓人們看見摧垮高等文化和低等文化固定關係的方法。
作者簡介
K.馬爾科姆·理查茲,美國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高級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當代藝術思想。
陳思,1982年生,福建廈門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文學學士、文藝學碩士,北京大學中文係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導師曹文軒教授。2011-2012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係交流,導師王德威教授。目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室青年學者。研究領域涉及中國當代文學史、當代文學批評、電影批評和西方文藝理論。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提名評委。在《光明日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文藝爭鳴》《南方文壇》《文學自由談》《藝術評論》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專著《現實的多重皺褶》入選“二十一世紀之星”文學叢書2014年捲;另發錶小說、散文若乾。
精彩書評
在今天,隨著“互聯網+”,甚至是“萬物聯網+”熱潮的興起,我們審視藝術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藝術、技術甚至是科技的本質與意義再次被追問和思考的同時,全麵地研究和解析西方著名思想傢們的藝術觀,可以更為深刻地從“高技術”崇拜的錶象下,理解藝術本體以及藝術與技術的結閤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本套叢書的推齣,不是為瞭迴顧過去的藝術或文獻的補充,而是提請藝術界同仁共同思考如何理解和看待今天乃至未來的新藝術。
——張夫也
目錄
『第一章』
解構與《論文字學》:名字有什麼關係?
022 寫作(Ecriture):更廣義的書寫(writing)
024 伴隨延異(différance)的書寫
029 補充的危險
035 公開的懺悔
『第二章』
框定畫中的真理
045 可滲透的框架
050 把標簽放在這裏
056 簽上大名
『第三章』
這些靴子是用來走路的
073 身份/ 同一性的蹤跡
『第四章』
運用解構
084 失落的天真
087 解構與建築
『第五章』
漫畫的反轉
100 登上油畫闆的波普藝術
『第六章』
解構傢庭
109 不存在像傢的地方
114 傢庭的暴力
『第七章』
解構的守靈
121 盲蔔者、預言傢、詩人和其他的中間人
124 可見之中的盲視
129 當眼睛眨眼的時候
132 迴憶當下
136 陽具中心主義
140 反對紀念碑
『第八章』
郵政也瘋狂:明信片和其他身份證明文件
152 糞便也重要(Shit matters)
『第九章』
觀看的儀式
159 假的也能一樣好
『第十章』
不存在美滿的媒介:德裏達與影像藝術
172 永動的畫麵
179/ 結語
183/ 英文精選參考文獻
187/ 術語匯編
精彩書摘
解構與建築
1988 年,紐約的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為一群籠統歸為一類的建築師舉辦瞭一場展覽,他們的作品當時已經被歸入20 世紀80 年代的解構運動。其中某些建築師, 比如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和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已經建立起瞭與德裏達之間的密切聯係。安德烈斯帕帕達吉斯(Andreas Papadakis)、凱瑟琳·庫剋(Catherine Cook)和安德魯·本傑明(Andrew Benjamin)三人閤作努力,齣版瞭《解構》(Deconstruction )這本書( New York: Rizzoli,1989)。本章節所包含的建築師們,不僅錶現齣與德裏達著作的關係,還體現齣與俄國構成主義的關係。
構成主義是一個與早期蘇聯有關的藝術運動。許多被忽視的構成主義觀念,都與當今的建築息息相關。比如, 那種逆城市化(disurbanisation)的概念預言瞭麵對21 世紀初時人們對城市發展和城郊延展的憂慮。接觸這些建築師作品的渠道齣現得很晚,這源於冷戰時期西方研究文獻對構成主義的邊緣化。從視覺上看,紮哈·哈迪德(Zaha Hadid)與構成主義形式的關係最為緊密。
哈迪德在20 世紀80 年代的繪畫躋身於這一時期最有力量的畫作之列。它們引領瞭後來的畫傢諸如馬修·裏奇(Matthew Ritchie)和硃莉·馬赫瑞圖(Julie Mehretu) 等人的視覺實驗。正如許多她的同行那樣,哈迪德作為建築師的早期作品主要存在於紙麵上。通過這些紙張上的建築,哈迪德、艾森曼、屈米和丹尼爾·李博斯金(Daniel Libeskind)這些人得以挑戰建築的傳統界限和物理界限。比如李博斯金的作品,通常混閤瞭對哲學和建築史的直接引用,例如《密斯·凡·德羅紀念堂》(Never is the Center , Mies van der Rohe Memorial ,1987)。他的繪畫挑戰瞭三維藝術和二維藝術之間的邊界。同時,它們朝嚮第四維度— 時間敞開。對時間的探索是通過音樂這一媒介來進行的, 而這一點①在李博斯金20 世紀80 年代的其他繪畫中總是作為一個參照齣現,比如《室內樂:對於赫拉剋利特主題的建築學冥想》(Chamberworks: Architectural Meditations on the Themes from Heraclitus ,1983)就是如此。
與建築結構相關的是,解構式建築的形式通常給人帶來一種懸而未決之感,不斷打消著我們的視覺期待。在物理形式方麵最有名的例子可能來自李博斯金的柏林猶太博物館(1988—1999)。在這座建築之前的一些預備工程(作品《城市邊緣》,The City Edge ,1987)中,李博斯金把柏林城的標誌呈現為一道傷口,而這道傷口作為物理標誌則提供瞭對於解構的易容的另一種再現。跟其他解構的行動因一起,這一傷口通過暴露內部與外部之間不穩定的關係來創造關於整體的純潔性。
至於那座猶太博物館,李博斯金重新設計瞭律師樓(Kollegienhous,一座前普魯士法院)的外立麵,為他的補充物創造瞭一個入口。首先,一進入猶太博物館,你會從律師樓(Kollegienhous)的巴洛剋風格外立麵進入一個地下迴廊,它暗指納粹統治時代猶太人逃齣柏林的地下通道, 同時又暗示著猶太人在德國被埋沒的曆史的整個挖掘過程。但是,這一地下隧道並不單單引嚮任何一個特定的地點, 這就導緻盡頭不止一處。其中一條通道終止於一座由49 根水泥柱子構成的花園。其中48 根柱子填滿瞭從柏林城拾來的泥土,而第49 根柱子則用來自1948 年立國的以色列的泥土製成。第二條路綫終止於一段死鬍同—“大屠殺的空白”,一堵巨大的水泥牆壁,其頂端則是一個通往柏林的開口。這一堵牆在放進來當下外麵柏林城的聲音的同時又阻斷瞭實際的通路,這就象徵著一種斷裂性、一種傳統或敘事的失落,代錶瞭大屠殺造成的某種斷裂。最後的一
條路通往一個展覽空間,穿過由60 道拱橋所橫斷的虛無空白。對於“空白”的強調象徵瞭大屠殺期間生命的逝去, 它把這些死去的人錶示成一種缺席,一種以納粹時期被從傢鄉清除掉的猶太裔柏林居民的名字來錶示的缺席。這種以“空白”(void)的方式得到具象化呈現的“逝去”(loss), 創造齣瞭一個缺席的存在,這一缺席的存在讓人想起德裏達自己所用的空白、缺席和蹤跡這些詞匯—那種自發地産生於迴應大屠殺和猶太身份議題之中,並試圖見證那既不可想象而又過分真實的事實語言。考慮到猶太博物館在20 世紀晚期的功能,李博斯金創造齣瞭一個結構,去思考那始終無法真正被思考或理解之物:我們損失的慘重,以及這種損失是如何不僅對柏林還對全世界留下創傷的。
現代主義的純潔性,部分來自於保持媒介和媒介之間的彼此獨立。解構則是把那將單一媒介攏在一起的結構進行拆解,就好像對畫框所做的拆解一樣。同樣拒斥涇渭分明的範疇的是,李博斯金的作品告訴我們,視覺藝術的媒介彼此間的藩籬,從來不是永久的,也總是可消弭的。建築從音樂、哲學、文學和雕塑中獲得參考,而繪畫則提供瞭一個空間去探討第四維度—時間的經驗,這就又把寓意多樣化瞭。通過為簡單性內部的復雜性高呼,李博斯金的理論書寫往往與德裏達的作品覆蓋瞭共通的領域。
在艾森曼、李博斯金和哈迪德,也包括其他藝術傢那裏,我們可以看到解構主義已經以不同的方式影響瞭建築學。如果它們之間的交匯本身已經被置放在體製的框架之內—例如放在當代藝術博物館(MOMA)這樣一個框架內, 我們還應該去挑戰這些建築師用以建構解構的方式。那就是說,解構一座房子存在不止一種方法。德裏達的思想並不承諾給你任何最後總結性的答案。相反,他的著作給人一種情境化的邏輯,以此去抵抗那種由西方思想構成的對於世界的二元對立式安排。這些建築師們所給齣的建築與德裏達文本之間的關聯,僅僅是探討解構與建築之間關係的一種方式而已。同樣,對建築與解構之間關係的考察, 並不必然要從這一個或那一個的領域齣發。恰恰是在抵製這種非此即彼(either/or)框架中,德裏達的“非此非彼, 亦此亦彼”(neither/nor,both/and)邏輯纔能夠作為一個寄生蟲式的存在,形成於其所要拆解的傳統消化道內部。
……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德裏達眼中的藝術》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原書內容,力求詳實自然,字數約1500字。 --- 《視域之外的重構:空間、符號與現代性的斷裂》 導言:當邊界消融,意義的重量何在?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哲學與文化批判領域,一個深刻的趨勢正在浮現:對既有結構、穩定意義和清晰邊界的質疑與解構。本書《視域之外的重構:空間、符號與現代性的斷裂》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對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框架進行瞭一次徹底的審視與拆解。它不是對某一特定學科知識的總結,而是一場關於“如何觀看”和“如何理解”的深度對話。我們拒絕將世界視為一個可以被完全量化、歸檔和定義的客體,轉而聚焦於那些在傳統分析中被忽視的“間隙”、“邊緣”和“未被言明之物”。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現代性的宏大敘事,無論是關於進步、理性還是統一性的追求,都建立在一個對“中心”的盲目信仰之上。一旦這個中心被視為一個流動的、自我矛盾的結構,那麼與其相關的一切——我們對空間、時間、身份乃至真理的理解——都將麵臨瓦解與重塑的命運。 第一部分:空間敘事的去中心化——從地標到場域的轉換 第一章:測繪與失真:地理錶徵的權力遊戲 我們如何“知道”一個地方?傳統地理學依賴於精確的坐標、清晰的地圖邊緣和可供標記的地標。然而,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些測繪工具背後的權力機製。地圖並非客觀的記錄,而是特定視角下對“應然”世界的投射。我們深入探討瞭殖民主義語境下的地理學如何構建瞭“他者”的空間,以及在後現代語境中,數字化的、碎片化的空間數據如何進一步模糊瞭實際存在的物理疆域。 本章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場域”的概念。空間不再是容器,而是由活動、記憶、符號互動和權力關係共同構築的動態場域。當我們從“地標”的固定凝視轉嚮對“場域”的動態參與時,我們對“在場”與“缺席”的理解也隨之改變。例如,一個被遺忘的工業廢墟,其空間意義遠超其物理尺寸,它承載著經濟轉型、工人記憶與環境倫理的復雜糾葛。 第二章:建築的隱形結構:功能主義的邏輯悖論 現代建築追求效率、透明度和功能至上。然而,本書揭示瞭這種對“純粹功能”的追求如何恰恰製造瞭意義上的貧乏。我們分析瞭特定的建築類型(如大批量生産的住宅區、封閉式辦公園區)如何通過其空間布局無聲地規定瞭人類的行為模式和社會互動。 我們考察瞭建築空間中的“不可用性”——那些被有意無意地留白、阻斷或忽略的角落。正是這些“非功能性”的空間,成為抵抗既定秩序、産生意外相遇和邊緣化身份錶達的場所。通過對勒·柯布西耶後期作品的側麵批判,我們論證瞭宏大規劃的失敗往往在於它未能預見到人類行為的非綫性與復雜性。 第二部分:符號的擴散與意義的懸置——語言與圖像的裂痕 第三章:文本的無限延展:句法到語境的遷徙 本書超越瞭傳統符號學對能指和所指的固定配對,轉而關注符號在時間洪流中的漂移與異化。我們不再將文本視為一個封閉的、自足的意義單元,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持續開放的“事件”。 我們關注“空白”作為文本結構的一部分。被省略的、被審查的、或者僅僅是尚未被發現的文獻,它們在意義結構中的張力,往往比被明確書寫的文字更為有力。通過對曆史檔案中“失蹤記錄”的哲學審視,我們探討瞭曆史敘事的建構性——曆史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不斷“重述”和“遺漏”的。 第四章:圖像的透明性迷思:觀看與被觀看的永恒循環 在充斥著大眾媒體與數字影像的時代,圖像似乎從未如此“真實”和“即時”。然而,本書挑戰瞭這種透明性錶象。我們分析瞭視覺再現的內在矛盾:當我們試圖捕捉瞬間時,我們是否也同時將瞬間凝固、閹割瞭其時間維度? 我們探討瞭“注視”(Gaze)的倫理問題。這不僅關乎觀看者的主體性,更關乎被觀看客體如何被符號化和客體化。本書認為,現代社會中無處不在的監控和自我展示,並非通往更清晰的理解,而是一種將所有經驗推嚮錶麵、拒絕深層反思的機製。真正的洞察往往發生在“拒絕觀看”或“觀看角度的顛覆”之中。 第三部分:時間、記憶與現代性的斷裂 第五章:非同步的並置:時間的分層與斷裂 現代性緻力於構建一個綫性的、進步的時間軸——從野蠻到文明,從過去到未來。本書認為,這種單嚮度的時間觀是現代性賴以自我辯護的意識形態工具。 我們引入瞭“非同步性”的概念,即在同一地理空間內,不同時間層級的共存與衝突。例如,一座古老的教堂緊鄰著一座玻璃幕牆的銀行大樓,這並非簡單的並置,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時間邏輯的碰撞。記憶並非對過去的簡單迴溯,而是一種當下對過去經驗的篩選、重構與投射。當過去的“幽靈”拒絕被綫性時間所吸收時,現代性的連續性便産生瞭裂痕。 第六章:終結的無休止:後現代的承諾與徒勞 本書的收官部分聚焦於對“終結”概念的哲學審視——曆史的終結、宏大敘事的終結、甚至主體性的終結。我們指齣,宣布“終結”本身往往成為一種新的、更隱蔽的敘事結構。當我們宣稱一切都已解構完畢時,我們可能隻是構建瞭一個更精緻的“解構本身”的偶像。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宣告終結,而在於如何在這樣一個充滿斷裂、不確定和符號過載的世界中,繼續進行有意義的倫理實踐和批判性思考。這本書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新的工具,去麵對一個不再允許穩定迴答的世界。它邀請讀者進入一個持續的質疑、反思和重新校準視域的旅程,去重構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意義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