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侵權法(第5版)——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及痛苦撫慰金(外國法學教科書精品譯叢)

德國侵權法(第5版)——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及痛苦撫慰金(外國法學教科書精品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德] 埃爾溫·多伊奇,[德] 漢斯-於爾根 著,葉名怡,溫大軍 譯
圖書標籤:
  • 侵權法
  • 德國法
  • 民法
  • 損害賠償
  • 痛苦撫慰金
  • 法律
  • 外國法學
  • 教科書
  • 侵權行為
  • 法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24060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851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外國法學教科書精品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頁數:32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經典的德國侵權法教科書,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1)一般理論:主要包括侵權行為的構成(行為、因果關係、違法性和過錯)、數人侵權、免責事由
(2)具體的責任構成:過錯責任、危險責任和客觀的擔保責任
(3)責任的後果:財産與非財産損害賠償、預防請求權、程序和賠償
本書的特點在於用*簡短的語言錶述*深刻的侵權法原理。

作者簡介

埃爾溫·多伊奇(Erwin Deutsch),

就讀於德國海德堡大學並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從事比較法學研究,1953年獲得博士學位。1963年任哥廷根大學教授,為哥廷根大學醫療法研究所創始人。1970-1994年間兼任Celle州高等法院法官。1989年獲得韓國釜山國立大學法學名譽博士學位,1994年獲得德國科隆大學醫學院醫學名譽博士學位,1998年被授予漢諾威醫學院名譽博士學位,2004年被授予哈勒大學法學院名譽博士學位,同年獲得土耳其伊茲密爾大學法學名譽博士學位。曾任中國南京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南非蘭德大學客座教授。2016年3月11日離世。


漢斯-於爾根·阿倫斯(Hans-Juergen Ahrens),
1974年畢業於德國哥廷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3年任奧斯納布呂剋大學教授,1995年任Celle州高等法院法官。2004年任中國南京大學客座教授。2007年1月1日至今兼任下薩剋森州國傢司法考試委員會副主席。主要從事侵權法、訴訟法與卡特爾法領域的研究。

目錄

目錄
第一部分 一般理論
第一章 損害承擔與損害責任
第二章 過錯責任的構成
第三章 事實構成
第四章 行為:作為與不作為
第五章 因果關係與相當性
第六章 因果關係的特殊形式:多重因果關係、因果關係中斷、超越因果關係、
閤法的替代行為
第七章 違法性
第八章 違法阻卻事由
第九章 規範的保護目的和保護範圍
第十章 過錯:故意和過失
第十一章 過錯能力與輔助性的公平責任
第十二章 多數人責任: 正犯 (T�|terschafte)與共犯(Teilnahme)
第十三章 責任的免除與減輕:與有過錯、自甘冒險、免責條款及一般生活風險

第二部分 責任構成要件
第一編 過錯責任
第十四章 對法益與權利的侵害:第823條第1款
第十五章 違反保護性法律:第823條第2款
第十六章 悖俗緻害:第826條
第十七章 交往義務
第十八章 生産者責任與産品責任
第十九章 言論侵權:第824條及一般規則
第二十章 網絡上的侵權行為
第二十一章 過錯推定的特殊構成要件:雇主責任、監管責任、建築物責任——第831條、第832條、第833條第2句以及第836條以下
第二十二章 公職義務的違反和國傢賠償責任:《德國基本法》第34條、
《德國民法典》第839條
第二十三章 專傢因齣具錯誤的司法鑒定所承擔的責任

第二編 危險責任
第二十四章 危險責任理論
第二十五章 動物危險引起的危險責任:動物飼養人責任和狩獵責任
第二十六章 高速導緻的危險責任:鐵路、汽車和航空器
第二十七章 能源開發導緻的危險責任:能源設施及核能
第二十八章 水質改變、采礦及工業環境汙染導緻的危險責任
第二十九章 藥品生産和基因技術導緻的危險責任

第三編 客觀上的擔保責任
第三十章 對閤法侵害的補償:私法上的犧牲
第三十一章 自我犧牲

第三部分 責任的法律後果
第一編 對財産損害和非物質損害的賠償
第三十二章 損害歸責:責任範圍上的因果關係以及損害賠償規範的保護範圍
第三十三章 法定損害賠償概述
第三十四章 人身損害
第三十五章 物的損害
第三十六章 損失計算的特殊形式: 需要和費用、 傢庭規劃、 用益喪失、 目的落空、
市場價值、 情感價值、 許可類比、 防衛損害
第三十七章 非物質損害
第三十八章 痛苦撫慰金:責任基礎
第三十九章 痛苦撫慰金:責任範圍以及責任類型
第四十章 痛苦撫慰金:一次性賠付總額和定期金

第二編 防衛請求權:不作為及排除妨害之訴
第四十一章 消極措施:現象及理論
第四十二章 不作為及排除妨害

第三編 訴訟及追索
第四十三章 證明: 釋明責任和證明責任、 證明程度及評估、 強製執行
第四十四章 消滅時效和權利失效
第四十五章 追索:私立保險公司、公立保險機構、雇主、公職機關

內容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一般理論
第一章損害承擔與損害責任
一、損害承擔的種類
1.原則:法益所有者損害自負 應從如下原則齣發:即法益所有者應自己承擔該法益上的損害(casum sentit dominus)。一般情況下,損害由法益所有者來負擔,至少其應作為第一承擔者,這符閤事物的本質。誰獲得利益,誰就要(首先)承受損害。與該損害承擔一般規則相對應的例外規則是,由他人來承擔自己的損害。這被定性為例外就已經錶明,承擔損害需要具備一個特彆理由。人們將該理由稱作“歸責”(Zurechnung)。 2.作為責任依據的歸責歸責或可歸責性(Zurechenbarkeit)是將所遭受的損害轉嫁給他人的法律理由的總稱。其前提首先是存在一項損害。其後,歸責發揮作用,使得他人承受該項損害。可歸責性原則上隻針對人的行為而産生。因而,責任法上的損害承擔與對個體上的人及其行為的歸責相關。這一責任的依據不是財産減少、保險抵償或一般性的社會考量。歸責涉及的毋寜是人的行為。 損害責任原則上是行為責任。隻有那些由人的意誌支配的行為引發的損害纔能被轉移分擔。沒有任何一種責任會建立於自然事件或非意誌支配的行為之上,如人的反射或是尚未被人類飼養之野獸的侵犯。因此,德國聯邦最高法院(BGH)認為,玩保齡球時原因不明的受傷並不構成一項責任基礎。雖然某人的臉被扔齣的保齡球擊中,但不能確定的是:該保齡球是被人有意擲齣,還是當球手遭受胃部擊打後作為反射動作不得不扔齣的。聯邦最高法院認為,賠償請求權的首要前提是存在一項人的行為(Tun),且該行為要受人的意識控製和引導。法院進一步指齣,在物理強製下實施的或是經由外在作用而引發的反射性動作,根本不是一種行為(Handlung)。法院認定:受害人仍須承擔下列證明責任,即其所受傷害是因他人的某項行為(Handlung)引起的(BGHZ 39,103; BGH VersR 1986, 1241:根據外在原因和內在原因而有所區彆)。然而,練就的或自動實施的進攻性或防禦性動作是一個行為(Handlung)。因而,聯邦最高法院(BGH VersR 1968,175)判定:嚮後方未加控製的擊打是一種受意誌決定的防禦性行為,而不是一種無意識的(willenlos)反射性動作。 3.主觀歸責與客觀歸責 當行為(Tat)和行為後果(Tatfolgen)可歸咎於行為人個人時,便構成主觀歸責。在故意和可指責的過失(verwerfbare Fahrl�]ssigkeit)時,存在主觀歸責; 這對痛苦撫慰金以及與有過錯(Mitverschulden)意義重大。另外,責任能力(Zurechnungsf�]higkeit)一般與主觀歸責相關。當一個事件(Geschehen)或後果(Erfolg)通過某種方式可歸因於(zurückgeführt)某個人的意誌時,該行為(Tat)就是客觀上可歸責的。隻要後果與行為人的意誌存在一般性聯係即為已足。存在許多客觀歸責情形:其從客觀類型化過失開始、橫跨危險責任,直至相當因果關係。
二、損害賠償責任的基礎
作為所有權人對物之損失自負其責(Sachzust�]ndigkeit)原則① 的例外,損害賠償義務需要特彆的法律依據。該類所謂的責任基礎(Haftungsgründe)或基於曆史發展而來,或為實證法所構建。責任基礎分為一般性的責任基礎和補充性的責任基礎。過錯原則(Verschuldensprinzip)錶明,行為人始終僅因故意和過失而負責, 而不必為偶然事件(Zufall)負責。因而,補充性的危險責任總是以特彆的法律規定為前提條件,例如機動車持有人或藥品生産者的責任。 1.過錯責任 羅馬侵權法已經發展齣瞭過錯責任。因循古羅馬(altrmisch)規則的範式, 《十二錶法》已經區分蓄意行為(überlegte Tat)和非故意行為(unvorstzliche Tat)。這在財産損害法上得以進一步發展。公元前286年《阿奎利亞法》(lex Aq-uilia)確立瞭對物的不法侵害(damnum iniuria datum)的前提條件,這在解釋時被理解為:損害必是因某個有過錯的(schuldhaft)行為而導緻。過錯(culpa)在此處第一次涵蓋瞭故意(dolus malus)和過失(neglegentia)。偶然事件(casus)不會引發責任。 在現行法上,過錯責任(Schuldhaftung)已經增強為過錯原則(verschul-densprinzip)。過錯原則有兩方麵的功能。其積極方麵的作用在於:對於過錯,也就是故意和過失,行為人始終需要負責。過錯原則消極方麵的意義在於:行為人僅需要對於過錯、而非對已有的不利後果或違法性承擔責任。過錯原則明文規定在《德國民法典》第276條、第823條及其以下諸條。

前言/序言


法律的邊界與正義的重量:刑法學前沿的深刻洞察與本土化建構 本書聚焦於當代刑法理論與實踐的復雜交織,深入剖析瞭刑法在新時代背景下麵臨的重大挑戰與發展趨勢,旨在為法律研究者、司法實踐者及法律教育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學術視角。 第一部分:刑法基本原理的重塑與現代挑戰 本捲首先迴溯瞭刑法學的核心基石——罪責原則、謙抑性原則與刑罰目的論,但其探討並非停留在傳統教科書的範式內。我們著重審視瞭在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結構深刻變遷的背景下,這些基本原則如何受到衝擊並需要進行現代化的重塑。 一、 責任基礎的理論迭代:從古典主義到風險刑法 傳統刑法理論側重於行為人基於自由意誌所做齣的“錯誤選擇”。然而,麵對高度專業化、群體化的現代犯罪形態(如金融犯罪、環境汙染、網絡安全威脅),單一的歸責模式已顯露齣其局限性。本書深入探討瞭“風險刑法”的興起,分析瞭其在刑法基礎理論層麵帶來的範式轉移:如何界定“可容許風險”與“超越可容許風險”之間的界限?在高度依賴復雜因果鏈條的現代社會中,如何確立刑法上可責難的“具體危險”而非僅僅是“抽象危險”?我們詳細辨析瞭行為犯、不作為犯、抽象危險犯等概念在司法實踐中不斷擴大的適用空間,並警示其可能對事前預防的過度乾預。 二、 刑法謙抑性的當代睏境與齣路 刑法作為“最後手段”(Ultima Ratio),其謙抑性是衡量現代法治文明的重要標尺。本書以詳盡的篇幅,剖析瞭在社會治理壓力增大、民意對嚴厲懲罰呼聲高漲的背景下,刑法“膨脹”的內在動因和外在錶現。我們不僅批判性地分析瞭“口袋罪”的泛化趨勢、行政法規中“刑事化”條款的過度擴張,更著力於探索在新的社會風險麵前,如何堅守刑法的謙抑底綫。這包括對刑法解釋論的嚴格限製、對構成要件的精細化界定,以及在立法層麵如何建立有效的“防火牆”,防止刑法被不適當地用作社會管理工具。 三、 刑罰目的的再平衡:威懾、預防與修復的張力 刑罰的固有目的——報應、一般預防、特殊預防——在當代刑罰理論中持續拉鋸。本書特彆關注“恢復性司法”思潮對傳統刑罰目的的挑戰。我們係統梳理瞭西方主要國傢在刑罰執行階段引入修復性實踐的經驗教訓,探討瞭被害人中心主義的介入如何重塑傳統上以國傢懲罰為核心的司法邏輯。重點分析瞭量刑階段中,如何將“彌補損害”的修復目標,有效地融入到自由刑和非自由刑的量定框架之中,避免目的混淆導緻刑罰的失衡。 第二部分:特殊領域犯罪的理論前沿與司法應對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當代最具挑戰性的犯罪領域,探討瞭針對這些新形態犯罪的法律規製在理論構建和司法適用中遇到的具體難題。 一、 組織性、跨國性犯罪的體係建構:公司責任與共同犯罪理論的延伸 隨著全球化和企業集團化進程的加速,公司和組織成為瞭實施大規模經濟犯罪、環境犯罪的主體。本書對“組織犯罪責任”進行瞭深入的專題研究,尤其關注瞭如何將傳統刑法中的“共同犯罪”理論(如共謀、教唆、間接正犯)有效地遷移和改造,以規製復雜的企業決策鏈條。我們詳細辨析瞭“法人刑罰責任”在大陸法係中的理論爭議,並結閤具體案例分析瞭“控製論”在認定公司高管刑事責任中的適用限度。 二、 網絡空間與數據主權的刑法保護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傳統刑法中關於“物”與“行為”的界定麵臨挑戰。本書設立專章研究“網絡犯罪的構成要件與客體認定”。這不僅包括對傳統盜竊、詐騙等犯罪手段利用互聯網後的形態變化分析,更聚焦於新型犯罪,如數據竊取、算法歧視、深度僞造(Deepfake)的非法性判斷。尤其對“虛擬財産”的刑法保護客體地位,以及“網絡匿名性”對追訴和證明提齣的結構性睏難,進行瞭細緻的論述。 三、 新興環境與生物倫理領域的刑法介入 麵對氣候變化和生物科技的飛速發展,刑法被寄予瞭更重的“環境治理”和“生命倫理保護”的期待。本書探討瞭在環境損害案件中,如何運用“高度危險責任”的理念來彌補傳統上對“故意”或“過失”證明的睏難。在生物科技方麵,則探討瞭對基因編輯、輔助生殖等前沿技術的法律規製紅綫,以及刑法應如何介入以維護人類尊嚴和生物多樣性。 第三部分:量刑理論的精細化與本土化建構 刑罰的公正性,最終體現在量刑的精細化和閤理性上。本書超越瞭對法定刑的簡單羅列,著力於構建一套適應我國國情,同時又能吸收國際先進經驗的量刑理論體係。 一、 纍積的量刑考量因素與自由裁量權的邊界 我們係統梳理瞭現有刑法體係中存在的量刑情節(如自首、立功、坦白、退贓等)的價值定位,並分析瞭司法實踐中對這些情節的“量化”傾嚮。本書主張,在量刑裁量中,應更加重視對行為人“人格”的整體評價,而非僅僅是其外在行為的機械疊加。重點討論瞭“量刑階梯”的科學性構建,以確保刑罰的個彆化與均衡性。 二、 懲罰與教育的結閤:非監禁刑的適用與拓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對非監禁刑(如管製、假釋、緩刑)的有效適用顯得尤為重要。本書深入分析瞭我國在適用緩刑和假釋製度中存在的問題,如“程序空心化”與“執行乏力”。我們提齣,要真正發揮非監禁刑的教育功能,必須構建起一套強有力的、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社區矯正支持網絡”,實現對特定罪犯群體的有效管控和融入。 三、 司法解釋與判例指導在量刑中的作用 本書重視我國司法實踐的特殊性,對最高司法機關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和司法解釋在統一裁判尺度中的作用進行瞭評估。我們分析瞭司法解釋如何填補立法真空,但在引入“類案裁判”標準時,如何避免司法教條主義對法官獨立裁量權的侵蝕,是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 結論:麵嚮未來的刑法學:規範、效率與價值的統一 本書的整體基調是審慎的樂觀主義。我們堅信,刑法作為社會規範的最後防綫,其生命力在於不斷地自我批判與理論創新。在復雜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中,刑法必須在維護社會秩序的“效率”要求與堅守人權保障的“規範”價值之間,尋求動態的、符閤時代精神的平衡點。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套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審視、批判和構建更具現代性和人性化的刑法體係。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第5版”字樣,本身就傳遞著一種不斷更新和完善的信息。我尤其關注的是,在經曆瞭幾次修訂後,德國侵權法在理論和實踐上可能存在的最新發展和變化。對於“侵權行為”的分析,我期待書中能夠涵蓋最新修訂的法律條文,並對其進行深入解讀,尤其是在新興的侵權領域,如網絡侵權、環境侵權等方麵。而“損害賠償”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對損害賠償計算方法的最新研究和實踐案例的分析,以及對一些復雜賠償問題的最新解決方案。至於“痛苦撫慰金”,我非常好奇德國法在量化和評估精神損害方麵,是否有一些新的理論進展或者判例上的突破,以及這些變化如何體現在最新的教科書中。作為一本精品譯叢,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高質量、與時俱進的德國侵權法學習體驗,幫助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入地理解這一重要法律領域。

評分

初拿到這本《德國侵權法(第5版)》,腦海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它所承載的知識密度。外國法學教科書精品譯叢的標簽,本身就暗示瞭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經過精心遴選和打磨的學術價值。我尤其看重的是其對侵權行為類型的細緻劃分,以及每個類型下法律適用上的細微差彆。例如,對於過失侵權和故意侵權,其在責任認定和賠償數額上的差異,無疑是理解侵權法精髓的關鍵。而“損害賠償”章節,我期待能看到係統性的分析,從損害發生的因果關係,到損害的種類、程度,再到損害評估的標準,都希望能有清晰的闡述。更讓我好奇的是“痛苦撫慰金”的部分,這部分內容往往最能體現一個法域對個人尊嚴和精神權益的保護程度,德國在這方麵的理論和實踐是如何構建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有深入的探討。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有誌於深入研究民商法,特彆是侵權法領域的學者和實務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莊重而學術的感覺,厚重的裝幀預示著內容的紮實。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僅僅是從其書名和作者的聲望來推測,它一定是一部非常詳盡和權威的著作。我尤其期待書中對德國侵權法核心概念的梳理,比如區分不同類型的侵權行為,以及它們各自的構成要件和法律後果。對於“損害賠償”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對各種損害形式(財産損害、人身損害、精神損害等)的詳細分類和計算方法,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賠償原則。而“痛苦撫慰金”更是我的關注點,因為這涉及到對非財産性損害的補償,其背後蘊含著復雜的價值判斷和法律考量。作為一本外國法學教科書的精品譯叢,我相信這本書在翻譯質量上也會有保障,能夠準確地傳達德國法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為我理解和學習德國侵權法提供堅實的基礎。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建立起對德國侵權法體係的整體認知,並理解其在大陸法係中的獨特地位。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特彆是“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及痛苦撫慰金”這幾個核心詞,直接點明瞭其研究的重點和深度。作為一本理論性極強的教科書,我預設它會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框架,幫助讀者構建對德國侵權法體係的完整認知。對於“侵權行為”的界定,我希望能看到對各類侵權行為(如閤同侵權、侵權責任、産品責任等)的清晰區分,以及其各自的構成要件和法律依據。而“損害賠償”部分,我期待能夠瞭解德國法在評估和計算各種損害(包括財産損害、人身損害、間接損失等)時的具體方法和原則,特彆是其對因果關係和可預見性的把握。至於“痛苦撫慰金”,這是我對這本書最期待的部分之一,因為這涉及到對精神痛苦的法律評估,我相信德國法在這方麵一定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成熟的理論支撐,能夠幫助我理解其對非財産性損害的保護力度。

評分

拿起這本書,我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氣息。作為一本外國法學教科書的精品譯叢,它肩負著將德國侵權法這一重要法律領域介紹給中文讀者的使命。我非常期待書中對德國侵權法基本原則的闡述,例如“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的適用範圍,以及它們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體現。關於“損害賠償”,我希望能夠詳細瞭解德國法在確定損害賠償數額時所依據的標準和考量因素,尤其是對於未來損害、附帶損失等復雜情況的處理。而“痛苦撫慰金”這個概念,更是我關注的焦點,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剖析其理論基礎、構成要件以及在不同侵權場景下的適用差異。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窺探德國法學界在侵權法領域的前沿研究和實踐經驗,這對於拓寬我們的法學視野,深化我們的理論理解,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

很好,內容沒看,不知道翻譯如何,品相不錯。

評分

不錯的不錯呀乾嘛不說話瞭不錯的嗎

評分

1,書籍本身的質量非常好 2, 買瞭好幾本訴, 京東用紙箱包裝的, 但我發現京東的紙箱不如亞馬遜的結實, 希望京東作齣改進

評分

很快收到,很好。

評分

很快收到,很好。

評分

嗯,好數字這麼難。

評分

物美價廉送貨快值得買

評分

京東自營店的物流就是快!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到瞭!

評分

京東自營店的物流就是快!頭天下單第二天就到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