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

《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生良 著,张新科,霍松林 编
图书标签:
  • 庄子
  • 先秦哲学
  • 文学批评
  • 接受美学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本阐释
  • 中国古典文学
  • 哲学史
  • 魏晋风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92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13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雕龙书系/张新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8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依次论述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百年来《庄子》文学阐释接受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通过对每一个阶段庄学著述中的文学阐释和文学活动中的《庄子》接受状况的系统梳理和评析,较全面地展示了两千多年丰富多彩的《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全书文献资料丰赡,理论视野开阔,照观全面,探究深入,既涵盖相关著作、史传、笔记、杂谈中的文学阐释评论,又包括诗赋、散文、戏曲、小说、寓言、小品等多种文学作品及文论中的接受应用,并涉及文学、哲学、史学、文献学、美学、阐释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

  刘生良,男,1957年生,陕西洛南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理事等。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1项,陕西省古籍整理研究项目1项,出版专著2部,主编或参编专书及教材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并获商洛师专和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教学标兵、首届教学名师奖,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全国第四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奖,首届明德教师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庄子其人其书
一、庄子其人
二、《庄子》其书
三、《庄子》的文本形态
四、《庄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庄子》的文学特质
一、《庄子》的文学类型
二、《庄子》的文体形态
三、《庄子》的文本结构
四、《庄子》的辩对艺术
五、《庄子》的话语特色
六、《庄子》的美学文学思想
第三节 《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概说
一、相关概念界说
二、分期概述

第二章 战国秦汉——《庄子》文学阐释接受的良好开端
第一节 早期学者对《庄子》文学的评论和阐释
一、惠子的评论和庄子的自我阐释
二、刘安、司马迁的评述和阐释
三、刘向、班固的评说和阐释
第二节 诸子著作对《庄子》文学的传承、阐释与接受
一、《荀子》《韩非子》的批判、改造与受容
二、《吕氏春秋》的引用、阐释与接受
三、《淮南子》的创造性引阐与接受
四、汉代儒学著作中的引用和阐释
第三节 战国秦汉文学创作中对《庄子》的阐释接受
一、楚辞与《庄子》
二、荀况、宋玉赋与《庄子》
三、秦汉辞赋与《庄子》
四、汉代诗文小说与《庄子》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庄学盛世下文学阐释接受的强势推进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庄学著述中的《庄子》文学阐释
一、王弼等人的言意之辩
二、阮籍《达庄论》之以文阐《庄》
三、郭象《庄子注》中的文学阐释
四、玄学清谈中的《庄子》文学阐释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中的《庄子》文学接受与阐释
一、曹植与《庄子》
二、阮籍、嵇康诗文与《庄子》
三、魏晋游仙、玄言文学与《庄子》
四、陶渊明与《庄子》
五、南北朝诗文与《庄子》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对《庄子》的吸纳接受与发展
一、《庄子》文学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念的影响
二、刘勰《文心雕龙》与《庄子》

第四章 隋唐五代——《庄子》文学阐释接受的顺畅发展
第一节 隋唐庄学著作中的《庄子》文学阐释
一、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庄子音义》
二、成玄英的《庄子疏》
……

第五章 宋元——《庄子》文学阐释接受的拓展与新变
第六章 明代——《庄子》文学阐释接受从低潮到复兴
第七章 清代——《庄子》文学阐释接受的兴盛与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
  二、《吕氏春秋》的引用、阐释与接受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秦汉时期两部体制宏伟的杂家著作,诸子中与道家关系密切且引用《庄子》最多者,莫如这两部书籍。它们在构建各自的学说体系时,都对《庄子》及其文学有较多的采纳、接受和传承,并作了某些新的阐释。这里先谈《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由秦相吕不韦(?一公元前235)挂帅组织其门客集体完成的一个“重大项目”,成书于“维秦八年”,即秦灭东周后的第八年,亦即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①,形成了由十二纪、八览、六论3部分组成,共160篇,约20万字这样的皇皇巨著,是汉代以前字数最多、篇幅最长、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结构体系最为严密的一部大作。这部大作“总晚周诸子之精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②,是一部以阴阳家、道家、儒家及墨家学说为主,兼采法、名、兵、农、医等各家学说,集先秦诸子精英之大成的杂家著作,甚至可称其为杂家之祖。其“采精录异,成一家言”⑤,是适应秦国统一天下的需要,欲为即将诞生的大帝国立典、立则而产生的,是一部为秦统一天下和治理天下而编写的完备的王政法典、治国纲要和百科全书,具有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教育、文学、艺术、农学、医学等各方面的价值和文献史料学价值。由于吕书,法天地,通古今,杂取博采,集其精英,卓然自成一家,所以高诱在序中称其“大出诸子之右”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认为“是书较诸子之言独为醇正”。
  吕书采用最多的是道家学说,尤其崇尚道家的哲学思想,主要采纳了其重道守柔、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因性任物、超然物外、贵生轻物、重己养生等思想观点,并且以“法天地”作为全书的指导思想,视为全书的主脑和灵魂。其所采道家学说中,又以《庄子》为最多。书中直接明确引用《庄子》的,主要见于《本生》《贵公》《贵生》《功名》《当务》《精通》《诚廉》《去尤》《听言》《慎人》《必己》《下贤》《观世》《慎势》《精谕》《离谓》《应言》《离俗》《适威》《长利》《知分》《审为》《求人》《博志》《有度》等篇。例如,“庖丁解牛”(《精通》),“材与不材”(《必己》),“列子拒粟”(《观世》),“诸贤让王”(《贵生》《离俗》《审为》),“孔子穷于陈蔡”(《慎人》)等著名故事皆采自《庄子》。据王叔岷详检精核所作的统计,吕书直录明引《庄子》(包括佚文)的,“共五十余条”①。此外,像“天道圜,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圜道》),“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任数》),“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贵当》),以及“八观六验”“六戚四隐”(《论人》)等著名观点,还有像《必己》对“真人”的新阐等,也都脱胎于《庄子》。当然,吕书对道家学说也并非全盘接受,它扬弃了其逃避现实、冷漠无情、不思进取、与世敷衍等消极性,在《当务》篇中甚至还站在儒家立场上讽刺庄子学派的偏激说法。
  《吕氏春秋》较多引用《庄子》,重在阐发庄子的思想,将其纳入自己的“一家之言”,这主要属于哲学阐释的范畴。关于吕书对庄子思想的阐述、发挥、补充、修正、规整、继承及相应的阐释方法,方勇的《庄子学史》论之甚详②,可以参阅,这里就不多言了。可以说,这种大量引用的本身,也是对《庄子》文学的接受和传承,只不过是按照他们的阐释方法,将其纳入自己的话语体系罢了。其做法,一是在引文或前或后加上阐释者的话语作为规定的意义指向,将引文纳入其特定的语境之中,使朦胧多义的庄子寓言按照阐释者的意愿呈现其特定意义。例如,《精通》篇引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将其和“养由基射兕”“伯乐学相马”等放在一起,前有类比引导,后有“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的结论,在此语境下,这一颇多意蕴的著名寓言,所凸显和强化的只能是该篇所谓“精通”这一主题思想。又如《精谕》篇引用《庄子·田子方》中“孔子见温伯雪子,不言而出”的故事,文章开宗明义就指出“圣人相遇不待言,有先言言者也”,在引述此事后又加以议论:“圣人之相知,岂待言哉!”这就使一则原本讥讽孔子在得道者面前无话可说的寓言,赋予了圣人精神相谕、不用言语的新意。诸如此类,都可以说既是思想阐释,同时又是文学阐释。这与韩非那种改造、扭曲甚至故意歪曲的阐释接受显然有别,即使郢书燕说,但无论如何毕竟还是较忠实于文本的意义解读。
  ……

前言/序言


《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 引言 《庄子》,这部中国古代的瑰宝,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汪洋恣肆的笔触、汪洋恣肆的哲思,在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极具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其“寓言”、“比喻”、“辩论”等手法,千百年来激发着无数读者和阐释者的灵感,引发了层层叠叠的解读和接受。然而,对于《庄子》的文学意蕴,其接受和阐释的过程,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历代学者、文人、乃至普通读者,又是如何理解、品味和传播这部著作的文学价值的?本书《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正是致力于梳理和分析这一宏大命题。 本书并非对《庄子》原著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也不是对其中某个哲学思想进行独立的阐发。相反,它将目光聚焦于《庄子》的“文学性”——那些构成其独特艺术风格、叙事技巧、语言魅力、意象构建等方面的元素,以及这些文学特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是如何被解读、被接受、被传承的。我们将追踪《庄子》文学阐释的脉络,考察历代学者对《庄子》文学手法的评价,对其中意象的解读,对人物形象的审美判断,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潮。 历史脉络下的文学阐释 本书的研究将以时间为轴线,勾勒出《庄子》文学阐释的清晰脉络。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朴素的接受与初步的理论建构 在《庄子》创作的早期,其文学的鲜活生命力就已经显现。汉代学者如刘向、班固等,在评价《庄子》时,已注意到其“汪洋自得”、“疏荡”、“宏大”的文风,以及“辩丽”、“巧说”的语言特点。虽然这一时期对《庄子》的文学性阐释尚不系统,但已奠定了对其“文”与“道”并存的认识。 进入魏晋南北朝,玄学兴盛,《庄子》的哲学思想得到空前关注,但其文学价值也随之被挖掘。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似乎与《庄子》的精神内在契合,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无不受到《庄子》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的深刻影响。此时,一些士人开始关注《庄子》的“譬喻”之妙,对其“达意”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阐释。例如,成玄英的《庄子疏义》中,虽然以疏通经义为主,但也触及了《庄子》的“语辞优美”、“文义典雅”等文学评价。葛洪等人的笔记中,也零星可见对《庄子》比喻生动、想象奇绝的赞赏。这一时期的文学阐释,更多是与哲学思想的解读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朴素而自然的接受状态。 隋唐五代:文人化的解读与文学母题的生成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庄子》的文学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更广泛的传播。许多唐代文人,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都深受《庄子》思想和文风的影响。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诗风,与《庄子》的“逍遥游”精神、“齐物论”思想有着深刻的共鸣,其诗歌中对奇幻景象的描绘,对自由精神的追求,都与《庄子》的文学母题息息相关。韩愈虽然提倡古文运动,但他对《庄子》的“寓言”之法,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善说理,善以文辞”。 这一时期,《庄子》的文学阐释逐渐走向“文人化”,学者们开始从文学的视角,提炼《庄子》中的文学母题,例如“逍遥”、“达生”、“顺逆”、“无用之用”等,并将这些母题融入到自身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中。陆德明《经典释文》等注疏,虽然仍以字义考据为主,但也间接反映了《庄子》语言的精妙。 宋明理学时期:道学视域下的文学辨析 宋明理学兴起,对《庄子》的解读,更多地从其哲学思想,特别是“道”的本体论角度出发。然而,即使在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道学”视域下,《庄子》的文学魅力依然无法被忽视。理学家们虽然强调“致用”,但对于《庄子》的“辩论”技巧,其“善喻”的特点,仍然有所肯定。他们试图将《庄子》的哲学思想与现实伦理相结合,但在此过程中,对《庄子》的文学语言、比喻的精巧性,也会不自觉地地进行品评。 到了明代,王阳明心学兴盛,对《庄子》的解读更注重主观精神的体悟。此时,一些文人学者,如罗钦顺、湛若水等,在阐释《庄子》时,也开始更加关注其文学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如对《庄子》“意境”的体悟,对“境界”的描绘等。明代的一些文学批评著作,如袁宏道的《瓶斋杂记》等,也开始独立地评价《庄子》的文学价值,例如对《庄子》“散文之宗”地位的肯定,对其“汪洋”、“恣肆”风格的赞美。 清代:乾嘉考据与晚清的西方影响 清代是《庄子》研究的又一个高峰期,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使得对《庄子》的文字、音韵、版本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庄子》的文学性进行了更深入的辨析。例如,王先谦的《庄子集释》汇集了历代注疏,为理解《庄子》的文字和文学手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庄子》的“文心”,分析其遣词造句的精妙,对仗的工整,以及修辞的运用。 同时,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文学思潮的传入,一些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用新的视角来解读《庄子》的文学性。例如,对《庄子》的“象征主义”特征,对“荒诞”元素的分析,都开始出现。一些学者开始将《庄子》与西方哲学和文学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庄子》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性。 近现代:多元视角下的文学阐释 进入近现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庄子》的文学阐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文学批评视角: 郭沫若、鲁迅等现代文学大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的影响,他们从革命、批判、启蒙等角度,解读《庄子》的“反抗精神”、“蔑视权威”的文学意象,以及其“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实践。 美学研究视角: 许多美学家开始从纯粹的审美角度,挖掘《庄子》的文学价值。例如,对《庄子》的“意象美”、“结构美”、“语言美”的分析,以及对其“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荒诞主义”等文学流派特征的探讨,都成为研究的热点。 比较文学视角: 将《庄子》与西方哲学、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例如,与西方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对比,揭示了《庄子》跨越时空的文学魅力。 民俗与民间文学视角: 《庄子》中的许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民间,成为民间文学的宝贵素材。研究《庄子》如何渗透到民间叙事、俗语、戏曲之中,也是文学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书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历史考证、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我们将深入考察历代重要的《庄子》注疏、评点、学术著作、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现《庄子》文学阐释的发展轨迹。 具体而言,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手法的分析与评价: 历代学者如何评价《庄子》的寓言、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如何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2. 意象的解读与演变: 《庄子》中的“鲲鹏”、“大鹏”、“梦蝶”、“无用之木”、“鼓盆而歌”等经典意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解读的?这些解读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3. 叙事模式的研究: 《庄子》独特的叙事模式,如“以子说子”、“以理屈人”、“以怪说怪”等,是如何被理解和模仿的?这些叙事模式又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 4. 语言风格的审美: 《庄子》“汪洋恣肆”、“变化无穷”、“汪洋自得”的语言风格,是如何被品鉴和欣赏的?其语言的韵律、节奏、以及由此产生的审美效果,又是如何被阐释的? 5. 文学母题的生成与传播: 《庄子》中的“逍遥”、“齐物”、“达生”、“顺逆”、“无用之用”等核心文学母题,是如何被提炼、被理解、并最终融入中国文学的创作母题之中的? 6. 与其他文学传统的互动: 《庄子》的文学阐释,是否受到其他文学传统(如儒家文学、道教文学、佛教文学)的影响?同时,《庄子》的文学思想,又对这些传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7. 近现代的新解读: 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庄子》的文学阐释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如如何与西方现代文学思潮进行对话,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结论 《庄子》的文学阐释接受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化史。它不仅仅是关于一部古代经典的解读史,更是中国文学、思想、美学演变史的缩影。通过对《庄子》文学阐释接受史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庄子》这部巨著的文学魅力,更能洞察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演变。本书的研究,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庄子》文学接受的全景图,发掘其文学价值的深层意蕴,并进一步激发我们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思考与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思想茶点”。它不像那些速成指南,追求快速吸收和即时应用,而是更注重过程的沉浸和思考的深度。作者的行文风格沉稳而内敛,用词考究,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掂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寓言与象征”的分析部分,它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庄子那些奇特的生物和场景,是如何从最初的哲学符号,一步步演变成后世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载体。这种“阐释的阐释”,揭示了文本生命力的奥秘——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每一次被阅读时,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一种“谦卑的敬意”去面对经典,认识到我们对任何伟大思想的理解,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读完后,我感觉对中国古典哲学有了一种更立体、更具动态性的认识,不再将《庄子》视为一座高不可攀的雕像,而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思想景观。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完全颠覆了我以往对“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它不像那种冷冰冰的文本分析,而更像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会,作者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将历代对《庄子》的解读进行了细致的“解构”与“重构”。特别是关于“德语境”与“后现代解构”的对比章节,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没有满足于停留在对“道”的形而上探讨,而是着眼于阐释者如何将庄子的思想“工具化”或“浪漫化”。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视角,他并不盲目推崇任何一种解读,而是将它们置于各自的历史语境下进行审视。这种做法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再是被动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被邀请加入这场思想的炼金术中,去辨识、去选择,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庄子世界观。书中的大量引文对照和注释,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让我在跟随作者思辨的同时,也得以回溯经典文本的原始魅力。对于想深入了解《庄子》思想传播轨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让人昏昏欲睡的“大部头”,毕竟“文学阐释史”听起来就和枯燥画上等号。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剧。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像侦探一样,追踪着“庄子精神”在历史角落里的蛛丝马迹。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译介和接受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如何与庄子的“任侠”精神产生共鸣,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通过阅读,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今天理解的“自由”、“顺应自然”,其实都经过了无数次历史的滤镜。书中的某些论述,读来甚至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那种对文字力量的运用,使得原本厚重的理论讨论也变得生动起来。它不是让你去“学”庄子,而是让你“遇”到庄子,感受那种跨越千年的生命力是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精神中被重新点燃的。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就是“豁然开朗”。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没有纠缠于对《庄子》具体篇章的字面意义做过多解读(读者可以自己去寻找那些版本),而是聚焦于“人如何理解庄子”这一核心命题。作者展现了惊人的梳理能力,将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时代思潮,如魏晋风度、宋代理学、乃至近现代的文化反思,都巧妙地与对《庄子》的不同阐释路径连接起来。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让我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关于“庄子说了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关于“人们如何回应庄子”的书。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让你意识到,每一次阐释,都是一次时代精神的自我投射。对于真正热爱思想史和文学批评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它提醒我们,任何经典阐释的背后,都有着时代的影子和阐释者自身的困境与追求。

评分

这本《庄子》的文学阐释,简直像一趟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我总觉得,每一次翻开它,都能从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捕捉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智慧。比如,读到“逍遥游”,那种挣脱世俗束缚、任由精神自由驰骋的畅快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放下手头的一切,去追寻内心的那片澄澈天地。作者对不同时代阐释流派的梳理,并非枯燥的学术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历代智者的思考串联起来,让我们看到《庄子》思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流变、被误读、又被重新激活的。尤其是一些对“齐物论”的深入剖析,那种对相对性、对二元对立的消解,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极化的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和及时。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与世界和解,如何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圆融。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令人赞叹,在引述原文时,那种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洞察力的笔触,让原本晦涩的道家哲学变得可感、可亲近,仿佛庄子本人正端坐在你身侧,娓娓道来他的逍遥之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