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赵炳南是皮肤科奠基人,其医术甚精,活人无算。       
内容简介
     赵炳南是现代皮肤科奠基人,本书把赵老常用方剂分门别类,引用《医宗金鉴》等古籍深入阐释赵老验方的适应症,与同类方剂的鉴别要点等并附以七言方歌,论述之详,体会之深,堪为皮肤科医生治病之准绳。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读/  
一、从外感、内伤、杂病角度看皮肤病分类/  
二、从气血津液体系辨治顽固皮肤病/  
三、外感、杂病、内伤常常并见/  
四、皮肤科常见症状的辨证/  
第一讲痈疽原是火毒生/  
1仙方活命饮/  
2神授卫生汤/  
3消痈汤/  
4解毒清热汤/  
5清血散/  
6托里透脓汤/  
7托里排脓汤/  
第二讲走黄内陷势难平/  
8解毒清营汤/  
9解毒凉血汤/  
10解毒养阴汤/  
11安宫牛黄丸/  
12至宝丹/ 13紫雪散/  
14绿雪散/  
第三讲表里不和须两解/  
15麻黄方/  
16荆防方/  
17人参败毒散/  
18荆防败毒散/  
19防风通圣丸/  
第四讲顽痹死肌药力行/  
20浮萍丸/  
21苍术膏/  
22白术膏/  
23苍耳膏/  
24除湿止痒汤(湿疹二号)/  
25止痒合剂/  
26全虫方/  
27搜风除湿汤/  
第五讲善治湿者皮之半/  
28疏风除湿汤/  
29多皮饮/  
30除湿胃苓汤/  
31加减除湿胃苓汤/  
32二妙丸/  
33清脾除湿饮/  
34除湿解毒汤/  
35除湿解毒饮/  
36土槐饮/  
37除湿丸/  
38健脾除湿汤/ 附:八生汤/  
39祛湿健发汤/  
40健脾润肤汤(湿疹三号)/  
第六讲理血三法致和平/  
41凉血活血汤(白疕一号)/  
42凉血五根汤/  
附:六根煎/  
43凉血五花汤/  
附:六花煎/  
44养血润肤饮/  
45养血解毒汤(白疕二号)/  
46当归饮子/  
47润肤丸/  
48活血解毒汤/  
49活血散瘀汤/  
50活血逐瘀汤/  
51逐血破瘀汤/  
52大黄虫丸/  
53银乐丸/  
第七讲真阳衰惫须温补/  
54软皮丸/  
55参附汤/  
56阳和汤/  
57阳和丸/  
58回阳通络丸/  
59当归四逆汤/  
60温经通络汤/  
61脱疽酒/ 第八讲气血不和重调停/  
62八珍汤(丸)/  
63十全大补汤/  
64人参归脾丸/  
65养血荣筋丸/  
66白驳丸/  
67秦艽丸/  
附:秦艽五味方/  
68五皮五藤饮/  
69逍遥丸(散)/  
70独活寄生汤/  
71七宝美髯丹/  
72清眩止痛汤/  
73巨胜子方/  
74滋补肝肾丸/  
75神应养真丹/  
76养阴清肺汤(丸、膏)/  
第九讲清热皮科第一法/  
77小儿健肤糖浆(合剂)/  
78枇杷清肺饮/  
79枇杷叶膏/  
80清肺抑火丸/  
81清肺解毒饮/  
82紫蓝方/  
83黄连解毒汤/  
84栀子金花丸/  
85小败毒膏/  
86大败毒膏/  
87连翘败毒丸/  
88五福化毒丹/ 89化毒丸/  
90犀角化毒丹/  
91活血解毒丸/  
92龙胆泻肝丸(汤)/  
93加减龙胆泻肝汤/  
94泻肝安神丸/  
95清热除湿汤(湿疹一号)/  
附:石兰草合剂/  
第十讲痰瘀毒聚散结灵/  
96内消连翘丸/  
97内消瘰疬丸/  
98醒消丸/  
99小金丹/  
100散结灵/  
101回阳软坚汤/  
第十一讲调和脾胃收全功/  
102小儿香桔丹/  
103启脾丸/  
104人参健脾丸/  
105至宝锭/  
106参苓白术丸/  
107补中益气汤/  
108平胃散/        
精彩书摘
     29多皮饮 
  【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组成】地骨皮9g,五加皮9g,桑白皮15g,干姜皮6g,大腹皮9g,白鲜皮15g,丹皮9g,赤苓皮15g,鲜冬瓜皮15g,扁豆皮15g,川槿皮9g。 
  【功效】健脾除湿,疏风和血。 
  【主治】亚急性、慢性荨麻疹。 
  原书按语本方是根据《六科准绳》中五皮饮(桑白皮、地骨皮、生姜皮、大腹皮、五加皮)化裁而来。多皮饮主要是针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以湿重于热为主,并且用过麻黄方不效的患者为宜。对于亚急性的患者也可选用。从其功用来看,是以健脾除湿治本为主,佐以和血疏风止痒。方中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大腹皮健脾利湿,涤清胃肠积滞;原方五皮汤中的生姜皮改为干姜皮,取其辛温和胃固表,守而不走;白鲜皮、川槿皮祛风止痒;丹皮凉血和血化斑;地骨皮、桑白皮泻肺而清皮毛。本方可以常服。遇冷而复发者则重用干姜皮,遇热而发作者则去干姜皮,另加干生地15g至30g效果较好。 
  原书中指出,多皮饮源自“五皮饮”或“五皮汤”。《汤头歌诀》之五皮饮,由陈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组成;《医方集解》之五皮饮,由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组成。但无论哪张“五皮饮”,都是治疗“皮水”的方剂。何为“皮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记载得很明确:“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激,身体红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既然五皮饮是治疗“皮水”的方剂,也就是皮肤水肿,所以皆用皮者,以水溢皮肤,以皮行皮也。荨麻疹也是一种皮肤局部的水肿,故赵老以此方思路治疗荨麻疹,并在五皮饮基础上,又加了几种“皮”。这几种“皮”,在古人的加减法中也常见,如《医方集解》中记载“一方五加易陈皮,罗氏五加易桑白皮”等。 
  那么多皮饮治疗什么样的荨麻疹呢?对比以上《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的文字,我们感觉急性荨麻疹比较像风水;慢性荨麻疹比较像皮水。《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的原文按语也说道:“多皮饮主要是针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而发作时以皮疹为主,而且湿重于热,用过麻黄方不效的患者为宜。对于亚急性的患者也可选用。”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①多皮饮主要针对顽固性慢性荨麻疹,经常复发者,对于亚急性的患者也可选用。这说明本方不适用于急性荨麻疹,进一步讲风邪表证应该不明显。②疾病发作时以皮疹为主要表现,而瘙痒不明显,这也说明风邪不明显。③辨证为湿重于热,湿邪为主,夹有热邪,但风邪不明显。④用过麻黄方不效,同样说明表证不明显。⑤从具体的方药组成来看,也是以针对湿邪为主,风邪不明显。所以,总结多皮饮所治之荨麻疹的临床表现当为:皮疹明显,瘙痒不明显,皮疹淡红或淡白,舌淡胖,苔白,脉濡等。 
  本方是赵老依取类比象法所拟的方剂,取以皮达皮,行皮中之水之意。皮虽多,各有不同归经,而以肺脾为主,可以称为皮肤科版的玉屏风散、健脾除湿汤。本方属于皮肤科的专方,所见诸证均集中于脉、肉、筋、骨、皮的五体系统,较少有经络、脏腑见证者为宜。若作加减,以荆芥、防风、麻黄、羌活、浮萍、蝉衣、薄荷之类轻薄之品为主,庶不有悖于立方本意!若有经络、脏腑见证,请用疏风除湿汤、健脾除湿汤。 
  【方歌】 
  多皮有皮十一张, 
  冬瓜扁豆大腹姜, 
  桑白地骨茯苓槿, 
  牡丹白鲜并五加。 
  ……       
前言/序言
     夫子之庙堂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宫室之美,百官之富。每一个使用过赵炳南先生经验方的医生都会为其疗效卓著而赞叹,但如何系统进入赵炳南先生之门,全面掌握赵炳南先生学术体系,却没有清晰的答案。
  2008年起,我们开始跟随冯世纶老师学习伤寒论体系,聆听冯老谈论方剂,必引《神农本草经》,于是也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初读只觉文字古奥难以理解,后来读到关于紫草、茜草、天花粉、白茅根的记载时,恍然有悟:原来赵炳南先生用的本草学理论亦源于此!
  其后,我们研读《神农本草经》,发现其关注之风、湿、毒、瘀、顽痹、死肌、恶肉等内容,正是气血津液的异常形态;我们又细读《诸病源候论》,受“风湿与血气相搏”七字之启发,分析、总结顽固性皮肤病的病理生理,逐渐体会到赵炳南先生自制处方的妥帖合辙。我们在2009年底举办的“赵炳南皮肤病高级研修班”上,第一次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所理解的赵炳南先生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的体系——气血津液辨证体系。
  之后的几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应用、完善、修订这个体系,但也逐渐体会到这套体系并非普适,因而一直在认真求索。期间从冯世纶老师、孙立彬老师、马新童老师、高建忠老师等处获得许多启发,更多的是在邓丙戌老师的督促下研读皮科、外科古籍,终于,在2013年初我们认识到:气血津液辨证适用于杂病状态,也就是经典的疥癣类皮肤病;那些急进发展的具有典型全身症状的皮肤病可以用外感体系去思考;而外感、杂病之后,原发的或继发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状态,可以用内伤体系去思考。
  关于以上认识,我和周冬梅主任反复交流年余,并初步达成共识。基于此,我们在2013年下半年尝试对赵炳南先生的经验方进行再次解析,并在科室内进行了十几次小规模的讲座。在讲座的过程中,激发了大家的思考。2014年,周冬梅主任提议在青年医师中开展对赵炳南先生验方的学习,采取晨读的方式,由李伯华医师担任主讲,10个多月的时间累计讲解了60多首方剂,我们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编成了一本小册子,用于内部培训,也就是今天这本书的雏形。可以说,这本书凝聚了我、冬梅、伯华以及许多同道思维的片段。
  学习中医大概有两种方式:其一,方证式学习;其二,体系化学习。本书尝试同时应用这两种方式。我们期待读者既能把握赵炳南先生学术体系的整体骨架,又能得其血肉。在这本书里我们按外感、杂病、内伤的体系对赵炳南先生的经验方进行了初步的解读,尤其突出了气血津液辨证体系的应用,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需要强调:本书内容是后学对赵炳南先生辨证体系的认识,并不能完全代表赵炳南先生本人的观点。因而读之若有受益,功在先生;读之若感不足,过在后学。
  本书中的验方来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两部著作,验案均来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在本书编写前期,杨岚、苏婕、王倩、陈维文、曹洋、刘志勇、朱慧婷、刘荣奇、蔡一歌等医师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季云润、张楚翘、高然、李田田、王彩虹、刘儒鹏、赵俊波、刘婧、郭昕伟、张蕊、蒋岚、董文苹、李佳霖、付高爽等同学参与了部分文字资料整理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值此北京中医医院六十周年华诞之际,谨以此书向赵炳南先生致敬!向所有中医皮肤科前辈致敬!我们会不断地努力!
  张苍
  2016年2月    
				
 
				
				
					《名医荟萃: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本书精选了我国近代名老中医赵炳南先生的临床经验精华,着重于其在辨证施治、用药遣方、临证思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与实践。内容涵盖了赵老在中医内科、皮肤科等领域的丰富诊疗经验,尤其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和具体方药进行了深入剖析。  赵炳南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深受中医熏陶,后又得名师指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一生致力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尤其在皮肤病治疗方面,创下诸多卓著成就,被誉为“皮肤病圣手”。本书旨在汇集其临床用药经验,为后学提供宝贵的学习资源。  全书共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辨证论治的精髓  此部分将深入探讨赵老在辨证论治方面的核心思想。他强调,中医治病,辨证是关键,只有准确辨明病因、病位、病性,才能制定出恰当的治则治法。书中将通过大量医案,生动展示赵老如何通过望闻问切,洞察病情,辨别表里、寒热、虚实,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方法,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病证时,赵老是如何从整体观念出发,权衡利弊,把握病机,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第二部分:赵老临证验案赏析  本部分精选了赵炳南先生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典型验案,涵盖了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这些案例不仅展示了赵老高超的医术,更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内科常见病证的妙治: 如失眠、眩晕、胃痛、腹泻、咳嗽等,赵老是如何通过精细辨证,选用恰当的方剂,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取得满意疗效的。书中将详细解析每个医案的病史、证候、治则、方药、加减变化以及疗效,让读者从中学习到辨证施治的实际操作技巧。    皮肤科疑难杂症的攻克: 赵老在皮肤病治疗方面造诣极深,本书将重点呈现其在治疗湿疹、荨麻疹、银屑病、带状疱疹、痤疮等方面的经验。他如何针对不同证型,选用具有针对性的方药,并结合外治法、饮食调理等综合手段,有效控制病情,甚至根治顽疾。例如,对于湿疹反复发作,赵老会如何辨别其湿热、血虚、风邪等不同病机,并运用不同的清热、养血、祛风止痒的方药;对于银屑病的治疗,他会如何根据鳞屑的形态、颜色、部位,以及患者的体质,来区分血热、血瘀、湿热等证型,从而采取不同的治法。    其他专科病证的治疗探索: 除内科和皮肤科外,本书亦会涉及赵老在其他病证治疗方面的经验,如痹证(关节疼痛)、水肿等,通过这些案例,展现赵老学识的广博和医术的多能。  第三部分:赵老用药心法与遣方艺术  药物是中医治疗的根本,赵炳南先生在用药方面有着独到的心得和体会。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赵老在药物选择、配伍、剂量运用等方面的原则和技巧。     药物的君臣佐使: 如何根据病证的需要,合理运用君臣佐使,以发挥药物的最大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方剂的加减变化: 阐述赵老在组方时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基本方进行加减,以达到“因人施药”、“因时施药”的治疗效果。例如,在某个以祛风止痒为主要治则的方剂中,若患者兼有内热,则会加入清热解毒之品;若患者兼有气血亏虚,则会加入益气养血之药。    中西医结合的启示: 在某些情况下,赵老也会善于借鉴西医的诊断方法,并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本书将选取一些体现中西医结合思路的医案,展示赵老在这一领域的探索。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功效: 深入浅出地讲解赵老对常用中药性味、功效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根据药物的特性,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  第四部分:赵老养生保健与医德医风  除了临床治疗,赵炳南先生也十分重视养生保健。本部分将介绍赵老的一些养生经验和健康理念,例如,他会如何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指导人们进行相应的起居、饮食和运动调养;他会如何通过情志调养,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本书还将篇幅用于展现赵老高尚的医德医风。他待患如亲,耐心细致,廉洁行医,深受患者的爱戴和同行们的敬重。通过这些事迹,激励后学者学习其仁心仁术,继承并发扬中医的优秀传统。  本书的编写力求严谨、准确,语言通俗易懂,配以图表,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旨在为中医爱好者、临床医生、医学生等提供一份宝贵的中医临床经验参考,帮助大家进一步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传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