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西村吉雄 著,侯秀娟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经济
  • 电子产业
  • 产业兴衰
  • 历史
  • 技术创新
  • 竞争战略
  • 半导体
  • 制造业
  • 经济史
  • 产业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22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239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日本电子产业曾经如日中天,而今一路溃败,索尼、夏普等如雷贯耳的企业一度陷入赤字的泥淖难以自拔,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2.为什么说日本既出不了苹果公司,又出不了代工巨头富士康?市场全球化、通信自由化、互联网浪潮、分工合作模式……面对一个个时代转折点,日本电子产业做出了何种选择?
  3.目前市面上关注日本电子产业的图书较少,本书基于详实的统计资料,回顾了日本电子产业几十年来的荣辱史,从全面的、历史的角度阐述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及衰落原因。
  4.日本资深技术撰稿人、东京大学教授、原《日经电子》主编执笔

内容简介

  近年来,曾经如日中天的日本电子产业一路溃败。本书基于详实的统计资料,就其经过和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回顾日本电子产业几十年来荣辱史的同时,也从历史背景、技术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全球趋势等多角度剖析了日本电子产业衰落至此的原因。

作者简介

西村吉雄(作者)
1942年生,197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工学博士。1967年~1968年曾留学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中心,从事微波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激光的研究。1971年进入日经BP社。1979年~1990年担任《日经电子》的主编一职。2002年出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系研究科教授。2003年从东京大学退休,先后出任东京工业大学监事、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政治学研究科客座教授等。现为技术类自由撰稿人。著有《硅石器时代的技术和文明》、《半导体产业的走向》、《产学联合》、《信息产业论》、《科学技术新闻工作是如何展开的》(编著)、《FUKUSHIMA报告》(合著)、《电子信息通信和产业》等。

侯秀娟(译者)
北京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硕士,曾赴北海道大学留学一年,译作多集中在人文社科方向。


目录

目录
第1章 一个大产业正在从日本消失  日本ICT产业的贸易赤字额与天然气增加的进口额持平   1
第2章 明知“数字电视特需”的终结不可避免  日本电视机大量出口的时代于1985 年告终  17
第3章 时隔100 年的通信自由化带来了什么  被“自由化”“移动”“互联网”浪潮搅乱的通信市场  39
第4章 锁国时繁荣,开国后衰落  市场全球化中日本产计算机走向衰落  59
第5章 被指责“太便宜”,提高价格后又因为“太贵”而滞销  日本DRAM产业的荣枯盛衰  79
第6章 日本半导体产业坚持不采用水平分工方式,最终走向衰落  半导体产业也实行设计与制造分工的方式  105
第7章 日本企业既没有成为苹果,也没有成为鸿海  Fabless和EMS重新定义了制造业  125
第8章 将创新和研究混为一谈的日本电子产业  技术革新并非创新  143
第9章 日本电子产业能否从过去的成功中走出  工本主义保护无法促进工业发展  165
附录A 存储程序方式  191
附录B 半导体  201
附录C 分组交换  211
后记  217
引用和参考文献  218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以外的、详尽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在1500字左右。 --- 图书名称:《全球科技浪潮下的战略抉择:从硅谷到深圳的产业变迁史》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技术发展史,而是一份深刻剖析过去半个世纪全球科技产业格局重塑的战略图谱。它以宏大的时间跨度和全球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技术创新如何驱动经济引擎,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面对技术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时所做的关键抉择。我们聚焦于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三大核心领域,通过对硅谷的“生态系统”模式、欧洲的“精工制造”理念以及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深圳)的“应用驱动”创新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成功的科技产业转型背后所依赖的文化基因、政策导向和资本运作逻辑。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黎明与硅谷的崛起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冷战后半期,美国政府在国防科研投入基础上,如何催生了半导体和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双星闪耀”。我们详细描绘了硅谷从一个松散的创新集群,逐步演变为全球风险投资、顶尖人才、高校研究和企业孵化完美结合的“创新生态圈”的过程。 重点分析了两次关键的范式转变:从大型机到个人电脑(PC)的普及,以及从PC到互联网的过渡。硅谷模式的核心在于“快速迭代、容忍失败、开放创新”。书中通过对英特尔、苹果、微软以及后来的谷歌等公司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它们如何通过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和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确立了长期的技术领导地位。我们特别探讨了知识产权保护和股权激励机制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构成了硅谷持续创新的“护城河”。 第二部分:欧洲的“隐形冠军”与工业4.0的困境 与美国注重“颠覆性创新”的路径不同,本书用相当篇幅分析了欧洲,特别是德国,在高端制造业和工业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欧洲的优势在于其“隐形冠军”——那些在特定细分市场占据全球主导地位的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代表着极致的工程精度和对质量的执着。 然而,欧洲在软件和互联网平台的竞争中明显滞后。本书深入剖析了欧洲在应对移动互联网革命时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严格的劳动法规、分散的资本市场、对数据隐私的过度保护(尽管这在后来成为其伦理优势)以及文化上对“快速致富”的警惕性。我们探讨了“工业4.0”概念的提出,正是欧洲试图通过将物联网(IoT)与传统高端制造深度融合,以期在下一波产业浪潮中重新夺回主动权的战略尝试。这一部分对比了德国的“精益制造”与美国“敏捷开发”在效率和创新速度上的差异。 第三部分:亚洲的“追赶”与“超越”:从模仿到自立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亚洲,重点分析了日韩在特定电子元件领域的辉煌与挑战(此部分将侧重于分析其在存储器和显示面板技术上的周期性起伏,而非完整产业历程),以及中国大陆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详细梳理了韩国三星和LG等财阀背景企业,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通过巨额投入和对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在存储芯片和高端显示屏领域确立了全球领先地位。然而,我们也审视了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在面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时的脆弱性。 更具变革性的是对中国深圳作为“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型的案例研究。深圳的崛起并非简单的成本优势,而是建立在强大的硬件供应链整合能力、极快的市场响应速度和对应用场景的深度挖掘之上。本书认为,深圳模式的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应用驱动创新”机制,即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能迅速根据海量用户的反馈进行迭代优化,这与硅谷的“技术驱动”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分析了从2G/3G时代的跟随者,到5G、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等前沿领域,中国科技力量如何从技术输入国转变为关键技术输出国。 第四部分:未来科技的博弈与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在本书的收尾部分,作者将视角转向当前及未来的科技竞争焦点:半导体制造的尖端工艺、量子计算的潜力,以及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融合。 我们探讨了当前全球科技体系中日益加剧的“脱钩”趋势对供应链安全和创新的深远影响。各国政府正将关键技术视为国家安全的核心资产,由此引发的出口管制、投资审查和本地化生产要求,正在重塑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全球化分工模式。 本书不提供简单的预言,而是通过对历史趋势的梳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略性资源配置的拷问:如何在追求技术主权和维护全球开放合作之间找到平衡?在技术壁垒日益增高的新时代,创新生态的边界又将如何重新划分?《全球科技浪潮下的战略抉择》旨在为决策者、投资者和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理解驱动我们这个时代技术前沿的深层力量。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亚洲经济发展史,尤其是制造业变迁史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最近读到了一本让我深感震撼和启发的著作。这本书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我带入了日本电子产业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战后一片废墟中艰难起步,到一度引领全球科技潮流,再到后来的挑战与转型,作者条分缕析地梳理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技术创新、市场策略以及企业文化演变的论述所吸引。书中不仅描绘了索尼、松下、夏普等巨头崛起时的锐意进取,也深刻反思了它们在面对全球化竞争和技术迭代时的困境。那种曾经的辉煌,那种不甘沉寂的探索,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仿佛我亲身经历了一场场激烈的产业革命。读完这本书,我对日本电子产业的过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当下全球科技产业的格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部产业史,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技术、市场、人才、资本等多种因素如何交织,共同塑造一个产业的命运。

评分

这本关于日本电子产业的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思考。我一直以为,一个产业的兴衰,无非是技术领先与否,市场占有率高低的问题。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动态。作者深入挖掘了日本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那种严谨、甚至是有些刻板的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其成功的基石,也可能成为其变革的阻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讨论,这些曾经被视为日本经济奇迹的秘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带来了怎样的挑战?此外,书中对于政府政策的角色,以及与产业界之间微妙互动的描绘,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简单地将产业的成败归咎于企业自身,而是将产业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去考察。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到来,每一次市场规则的改变,都与这些宏观因素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立体和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产业的演进,理解其复杂性和多面性。

评分

这本关于日本电子产业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全球科技竞争新视角的大门。我原以为,科技创新是一场纯粹的智力竞赛,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它更是市场、资本、人才、政策等多种要素的复杂博弈。作者对日本电子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以及其所扮演角色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又如何在新的全球格局下,努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书中对于日本电子产业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探索与挑战的描写,尤其让我感到振奋。它表明,即使是曾经的辉煌,也需要不断地自我超越,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一个产业的兴衰,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社会、经济、技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

读完这本描绘日本电子产业兴衰的书,我的脑海中充满了各种画面和思考。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半导体工厂,听到了机器嗡嗡作响的交响乐,也感受到了在激烈竞争中,每一位工程师脸上挥洒的汗水。书中对于企业战略的剖析尤为精彩,它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商业决策层面。我了解到,在某些关键时刻,一个细微的战略选择,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未来走向。例如,书中对日企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后,如何进行二次创新并最终超越的描写,就极具启发性。当然,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那些导致衰落的因素:固步自封的思维、错失新兴技术趋势的决策、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这种坦诚的分析,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回顾,更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教训。它让我明白,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变革的过程,任何停滞不前都可能意味着被淘汰。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日本电子产业如同潮起潮落的洋流,有着属于它的辉煌时刻,也有着不得不面对的低谷。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采用枯燥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具体的案例分析,将冰冷的产业数据赋予了生命。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曾经在研发一线奋战的科学家们的执着,也能体会到那些面临市场变化的经营者们的焦虑。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描绘,也让我对产业生态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战场,而是多个参与者在同一个棋盘上博弈。这本书让我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支撑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达到巅峰?又是什么样的因素,会让曾经的霸主逐渐失去优势?这种追根溯源的探索,让我对经济发展的规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评分

关于投资的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真的很好看飞镖回来吗给李斌

评分

物流没的说,就是不给开明细盖章,不满意!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好好好!

评分

不错的商品,京东的品质可信赖

评分

真的很好看飞镖回来吗给李斌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真的很好看飞镖回来吗给李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