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名称 逻辑学基础(万千教育)
定价 78.00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
开本 16
作者 (美)帕特里克·J.赫尔利
装帧 平装
页数 477
字数 350000
ISBN编码 9787518411641
内容简介
《万千教育逻辑学基础》脱胎于在美国广受欢迎的逻辑学教材《简明逻辑学导论》(A Concise Introduction to Logic)。在内容上,它既包括演绎逻辑,也包括归纳逻辑;在形式上,它充分考虑了教师的授课安排和授课时间限制,可谓逻辑学教材的典范。
作为导论性逻辑学教材,《万千教育逻辑学基础》主要关注了演绎逻辑,介绍了演绎推理及其逻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古代的直言命题和直言三段论、现代的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除演绎逻辑外,《万千教育逻辑学基础》也对归纳逻辑给予了充分重视,从而为非形式谬误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万千教育逻辑学基础》主题分明,行文明了。每节以“预热”开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切入逻辑;前面章节是后面章节的基础,并为教师灵活的授课安排预留了空间。形式上,重要的术语以及建议放置在书页切口处,关键术语以黑体字标出并在术语表中给出定义,引自生活中的大量实例作为习题给出,书后附有习题答案,逻辑学家传记、插图让逻辑学更具人性化,章末总结便于学生复习巩固。由此,既能满足教师的授课安排,又能让学生牢固掌握逻辑学基础知识及在生活中的推理技能。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J.赫尔利(Patrick J.Hurley),1973年于美国圣路易斯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87年于圣地亚哥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72年起,开始任教于圣地亚哥大学,主要教授逻辑学、科学哲学、过程哲学和法律伦理学等,于2008年退休。退休后,他继续专注于研究与写作,特别是他的逻辑学导论教材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广受欢迎,成为名列前茅的逻辑学教材。
郑伟平,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知识论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兴趣为分析哲学、知识论、现代逻辑史等。已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与译文,主持或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
刘新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逻辑室主任,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图式逻辑、模态逻辑、皮尔士逻辑与哲学等。已出版专著《图式逻辑》《谢弗函数研究》,合译译著《模态对应理论》《逻辑、语言和认知》等。
目录
*章基本概念
1.1 论证、前提与结论
逻辑史注记
习题1.1
1.2 识别论证
简单的非推理段落
说明性段落
例解
解说
条件陈述
小结
习题1.2
1.3 演绎与归纳
演绎论证形式
归纳论证形式
其他考虑因素
小结
习题1.3
1.4 有效性、真、可靠性、力度与信服力
演绎论证
归纳论证
小结
习题1.4
1.5 论证形式:证明无效性
反例法
习题1.5
本章总结
第二章非形式谬误
2.1 谬误概论
习题2.1
2.2 相干性谬误
1.诉诸强力
2.诉诸怜悯
3.诉诸公众
4.人身攻击
5.偶例
6.稻草人
7.歪曲论题
8.转移话题
习题2.2
2.3 弱归纳谬误
9.诉诸无效*
10.诉诸无知
11.轻率概括
……
第三章直言命题
第四章直言三段论
第五章命题逻辑
第六章命题逻辑的自然演绎
第七章谓词逻辑
习题答案
术语表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因为“哲学/宗教”这个分类标签给我一种沉重感,我担心它会裹挟太多形而上的思辨,冲淡了逻辑本身的实用性。然而,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有层次感,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教学方式。开篇部分对于概念的界定清晰到近乎“吹毛求疵”,比如“词项”、“判断”的区分,扎实得像是盖楼的地基。随后,它巧妙地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三段论与现代命题逻辑的真值表进行了对比,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让读者清晰地看到逻辑学是如何在历史中演进和完善的。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惊世骇俗的哲学见解,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维的地图”。它让你在面对信息爆炸的今天,能够迅速定位论证的薄弱环节。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反思练习”,这些练习往往不是让你套用公式,而是让你去分析一段时事评论或者一段历史文献中的逻辑谬误,这使得学习过程与现实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共振。
评分从整体观感上来说,这本书给人一种久经考验的可靠感,它没有追逐最新的学术热点,而是专注于打磨逻辑学最核心、最不可动摇的基石。它对于清晰性的追求,渗透在了每一个句子结构中。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释“定义”的艺术时,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循环定义”和“过度宽泛/狭隘的定义”的危害。这看似基础,却是构建所有复杂论证的前提。这种对基础的执着,让这本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它不像某些流行的速成指南,读完后感觉学到了很多技巧却无法内化,这本书的目标是彻底重塑你的思维习惯。它教会你如何解构一个复杂的论证,将其分解为最小的、可验证的逻辑原子。这种训练,带来的不仅仅是辩论中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决策中,能够更快地排除干扰项,直抵问题的核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更加清晰和有序的视角,是任何希望提升思维质量的人士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其学术深度与实用价值达到了一个罕见的和谐统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显示出一种对读者体验的尊重。字体大小适中,关键术语的加粗处理恰到好处,使得在快速浏览和深度研读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相较于其他同类书籍中常见的那种冷峻、不近人情的学术腔调,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更愿意充当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他似乎深知,逻辑学初学者最容易在哪个环节产生“认知断裂”。例如,在讲解“量词的分布”时,很多教材会用复杂的语言绕圈子,而这本书则直接使用了“全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的对比,并配以简单的 Venn 图(虽然文字描述,但意象清晰),瞬间就让抽象的量化关系变得可视化了。我个人认为,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出色,它不是一股脑地把所有知识倾泻给你,而是在你刚刚掌握前一个工具的用法时,才递给你下一个更精密的工具。这种温和的节奏感,极大地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让学习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和探索。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故作高深、术语堆砌的学术著作感到头疼,但这本《基础》显然走了另一条路。它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克制而有力量”。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匠,他提供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精密的工具。在我看来,学习逻辑学最忌讳的就是陷入纯粹的符号游戏而脱离了对“真”与“假”的实际判断能力。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始终将抽象的逻辑符号与具体的语义内容紧密捆绑。举个例子,在阐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它引入了一个关于交通规则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下雨”与“路滑”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了纯粹的“P蕴含Q”带来的阅读疲劳。再者,书中对“模态逻辑”的初步介绍,也处理得十分得体,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算子,而是通过对“必然性”和“可能性”在不同情境下的语境变化进行探讨,让人感受到逻辑学这门学科的生命力,而不是僵死的公式集。对于希望将逻辑思维应用于法律、计算机编程或者批判性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它教你的不是“怎么想”,而是“如何准确地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正如书名所揭示的,它直指“逻辑学基础”这一核心议题。初翻阅时,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在概念梳理上的严谨与耐心。例如,对于“推理”这一基础环节的剖析,它并没有急于跳到复杂的符号逻辑,而是先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归纳和演绎现象入手,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市场上的产品宣传、日常的辩论场景,来“软着陆”到抽象的逻辑规则。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入门门槛,让那些对哲学或严密思维有些畏惧的读者,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逻辑学的基本框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谬误”部分时的细致入微,他没有简单罗列那些教科书式的错误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谬误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语境,这使得学习逻辑不仅仅是掌握规则,更像是一场对人类思维缺陷的深度考察。读完这部分,你会发现,很多日常争吵的症结并非在于观点不同,而是在于逻辑链条的断裂。全书的行文流畅自然,虽然主题严肃,但绝不枯燥,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桥梁,稳固地引导读者走向下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